租務管制的目標在於保障市民住屋權,社會討論租管多年,政府卻紋風不動,又不能提出更佳方案,等同置市民於水火而不顧。 計劃現正接受申請;截至9月30日,救世軍共收到近一百份申請表,服務隊已陸續約見合資格人士,最快可於11月入夥。 過去七年證實,社會住宅光靠政府的能量,即使拚盡全力,社會住宅存量還是遠低於社會需求。 住宅補貼更是因為繞不過房東想要避稅的租屋黑市問題,導致許多租屋族擔心房東加租、甚至解除租約,而不敢申請。 租金水平將介乎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的租金津貼最高金額及公屋租金,同時參考房委會租金援助計劃,租金水平不超過租戶入息25%。 項目採用簡約設計,重視減碳和智能管理,單位採光充足,窗戶具隔音功能,並設有廢物回收及分類,減低用電及碳排放量,提供舒適環保的生活空間。
房屋共住計劃是政府針對劏房推出的少有政策之一,社會對之期望不小,但實際效用仍然存疑,至少從數量上來看,仍是杯水車薪。 根據早前統計處公佈的最新數據,全港約21萬人蝸居劏房,人均中位數面積已是低至56.6平方呎,不僅遠低於公屋標準75平方呎,空間逼狹的程度不亞於監房。 以參與社會房屋共住計劃的聖雅各福羣會提供的單位為例,每間房間面積介乎50-60呎,即使再算上共用空間,平均居住面積仍然少於公屋標準。
社會房屋共享計劃: 項目成果
另外,項目亦設儲蓄計劃,參與者於完成計劃合約時,會獲得東華三院所提供的三比㇐配對資助金額,以鼓勵儲蓄,配對資助每月最高限額為 $1,200。 9,154夥居屋及4,500個白居二配額,昨日(1日)起接受申請,為一眾「無殼蝸牛」帶來希望。 公屋聯會總幹事招國偉分享過去經驗,指兄妹、爺孫以白表「非核心家庭」申請居屋,選樓機會率是「零」,建議可分拆成一人申請,保留中籤機會,但白居二計劃只簡單劃分家庭和一人申請者,故以家庭身份申請,反而更具優勢。 他又發現,房委會今期在申請須知新增「長住條款」,估計為遏止炒家,長者家庭亦應注意申請長者應要同住。
- 現時社聯初步接獲由26位業主提供的332個潛在單位,社聯會盡快安排勘察,以確定單位是否合乎資格參與計劃。
- 教育支出常被忽略,在英國與韓國都發現,當居住支出過高,將會壓縮弱勢者的教育支出,讓他們的後代收入降低;之後同樣必須面對居住支出的窘境,等於可悲的另類「貧窮遺傳」。
- 陳建仁致詞表示,機捷潛在地下20幾公尺處的開發工程相當不易,短短2公里就要新臺幣100多億元的預算,這顯示臺灣鐵道工程技術相當進步,這是個典範,有這樣的能力,臺灣未來在更多的鐵道建設上,特別是地下鐵道的建設,會成為亞洲地區大家都能學習的典範。
- 分享會讓計劃持份者瞭解計劃的進展、成果及挑戰,更特別安排樂活城居民與嘉賓對談,希望透過集思廣益和連結力量,合力紓緩香港低收入人士的經濟、住屋及生活壓力。
但他認為,若房委會可將居屋單位面積下限由現時280呎上調,即使選樓次序較後的羣組,亦可有機會買到較大的單位。 居屋以電腦攪珠形式決定1至100編號的選樓次序,根據公屋聯會紀錄,居屋2022白表申請者中,抽籤順序為首16粒珠的長者家庭穩中選樓機會,白表「核心家庭」則為首4顆珠,白表一人申請者為首0.4顆珠,而白表「非核心家庭」完全沒有選樓機會。 陳建仁指出,前瞻建設的預算都是通過國會的審查,並由地方政府提出申請,並沒有偏重哪個特定縣市。 他強調,政府絕對誠心聆聽社會各界及人民對政府的建議,但任何公共議題的討論,都應該根據事實,不可信口開河。
社會房屋共享計劃: 環境
如經濟能力許可,你亦可考慮近年由初創企業為年輕人而設的共居空間,有專業的管理團隊為你打點一切,讓你有更多的空餘時間追夢。 PH2 樓高 20 層,共提供 78 個單位,面積介乎 187 至 232 呎,戶型分為單人單位、雙人單位,以及 3 人共居單位,每個單位均設獨立廁所,附帶裝修和傢俬,共可容納 80 人居住,首次租期為 2 年,如獲續約,總租期合計不得超過 5 年。 綠表方面,他指,上期綠表家庭和綠表一人申請者均未有用完配額,意味所有綠表家庭和一人申請者均有選樓機會,今期綠表選樓機會仍大,但相信綠表家庭如願意選擇開放式單位,即使選樓編號較後,仍有機會,但須視乎申請情況,暫難言穩中。 他建議,「非核心家庭」成員可分拆成兩個或以上的一人申請,由於一人申請者有一成配額,「單人競爭大,但仍有機會」。
除提供住宿以外,營運機構會提供社區為本的社會服務,包括理財、就業、個人及抗逆力等範疇,並與租戶共同努力,協助租戶於租約期滿遷出單位後,可在社區獨立生活。 計劃旨在協助正在輪候公屋的基層家庭,改善目前居住環境,以及善用「社區為本」的支援網絡,在醫療、膳食、就業和家庭服務上,為服務使用者提供協助。 底層市民住屋條件惡化多年,貧富差距年年見長,政府在貧窮議題上投入的決心和舉措捉襟見肘,總以治標不治本的方式搪塞大眾。 誠然,住房問題非一項政策、一筆資金就能解決,正因困局難解,政府才應拿出誠懇的態度應對難關。
社會房屋共享計劃: 社會房屋共享計劃啟動禮
最後,本會致力與社會服務聯會及學術界以聯合方式,為未來社會房屋服務發展拋磚引玉;其中,將計劃與浸會大學研究社會房屋社會服務模式,貢獻未來發展。 社會房屋共享計劃 社會房屋共享計劃 由政府和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共同推出的「社會房屋共享計劃」曾引各界關注,然而,明愛基層組織就深水埗基層住戶租住困境的調查顯示,多達七成劏房住戶不接受共住計劃。 社會房屋共享計劃2025 近年來,劏房戶住屋問題叢生,住房條件惡劣、入息升幅追不上租金上漲幅度、被迫頻繁搬遷等問題頻頻困擾劏房住戶。
陳建仁在會前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成立農業部是農漁民多年的期望,希望農業委員會主委陳吉仲,未來能在新的農業基礎崗位上,繼續全面照顧農漁民的福利。 至於將出任環境部長的薛富盛,是國際知名的學者,上任後,除了希望繼續監督臺灣的環保工作,也能推動淨零排放以及碳管理機制。 政府自2012年12月重設扶貧委員會後,關愛基金由2013年起納入扶貧委員會的工作範圍內。 委員會下設關愛基金專責小組,負責就基金的各項安排(包括投資、財務和行政運作等)、擬定援助項目、統籌和監察項目的推行及檢討項目的成效等方面,向扶貧委員會作出建議。
社會房屋共享計劃: 租屋黑市不除 青年更躺平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曾言,貧窮線是用以評定政策成效,而非作為扶貧線來評定並幫助貧窮線以下的人口,這番說話足以見得政府並未真正理解貧窮問題。 長遠來看,政府除了盡快增建公屋,更要提供閒置空地做過度房屋,結合適切的福利津貼、訂立租務管制、最低居住水準等配套措施,多管齊下改善市民的居住條件。 現時租務市場千瘡百孔,劏房住戶的入息漲幅追不上租金升幅,加上業主濫收水電費的問題,劏房戶生活不僅愈發拮据,還會因付不起租金而被迫搬遷。 今次明愛調查深水埗200名劏房住戶,受訪者的租金中位數佔入息中位數三成以上,亦有超過五成受訪者指曾受到舊業主加租壓力搬家。
社會房屋共享計劃: 社會房屋共享計劃
另一方面,從今次明愛調查結果可知,拒絕入住共住房屋的理由與個人私隱及生活習慣有關。 人們想擁有自己的居住空間無可厚非,現時而言,劏房之所以有其「必要性」與「合法性」,並非因為只有劏房才能提供個人空間,而是因住屋市場價格失調,人們才被迫囿於方寸天地。 儘管共享房屋的概念在外國社會早已流行起來,亦是種資源整合的新方式,但政府不該將此與共住房屋的來由混為一談,而應正視劏房住戶本身的問題,以及共住房屋的隱患。 「過了三年,我們累積經驗,真的很多人,很多不同羣體可以參與其中,不論是發展商、個別業主、政府部門、基金會、甚至商界朋友,可以和我們一起為基層市民提供適當的居住環境。我覺得已經推動社會動員,讓這(社會房屋)運動繼續走下去。」社聯行政總裁蔡海偉說。
社會房屋共享計劃: 計劃目的
蔡海偉指,社聯一開始訂立目標,在數年時間內建立這個社會房屋生態圈,在營運「社會房屋共享計劃」前,香港不是太多社福機構擁有營運社會房屋的經驗,至今共有14間社福機構參與了計劃,提供房屋單位及社會服務給有需要家庭,推動到鄰裏之間的關係,互相守望相助。 社會房屋共享計劃 機構也反映計劃很有價值,非常實際及「好貼」地協助基層市民,機構亦覺得應該做得更多,除了14間機構參與外,有不少機構願意再行多步,例如:一些機構自行興建「組合社會房屋」,擴大本港整個社會房屋的供應,反映「社會房屋共享計劃」有成效。 再者,越來越多機構及有心人願意參與投入整個社會房屋計劃,對於不少市民輪候公屋,民間提供社會房屋的能力的確是大大提升。 社聯於2017年10月推出為期3年的社會房屋共享計劃,為輪候公屋最少3年、居於不適切住房,以及低收入和急需社區支援的個人或家庭,提供短期住宿和支援服務,租金不會超過租戶入息的四分一。 香港公益金會長李業廣先生擔任今日啟動禮的主禮嘉賓,他表示,「社會房屋共享計劃」凝聚社福機構、業主、專業人士和社會各界的力量,更獲得政府支持,公益金很高興撥款資助這個極具意義的先導計劃,亦藉此希望鼓勵公益金會員機構努力創新,為市民提供適切的服務。
社會房屋共享計劃: 申請已截止
東華三院表示,共居是指由一羣人共同租住一個較大的住宅單位,共用資源,同時分擔家務、互相照顧。 社會房屋共享計劃 要化解目前的困境,社會住宅部分,必須提高引入民間力量興築社會住宅的誘因,甚至可發行不動產證券,從豐沛的資本市場取得資源。 政府最後還是得面對租屋黑市問題,實行租屋登記;或是給房東租稅減免、甚至補貼,又或像蘇格蘭對於不登記的房東課以非常重的罰金,讓租屋黑市浮上水面,如此各項對於租屋者的補貼等協助,才能真正到位。 「福全。共寓」青年共居空間由東華三院推出,透過將原址的單幢舊樓重置及翻新,以「共居」(Co-Living)模式,為弱勢青年人提供安居之所,助他們追逐夢想。
社會房屋共享計劃: 社區新世界:
首批申請已於 2020 年 1 月 4 社會房屋共享計劃2025 日截止,青協共收到約 900 份申請,經核實申請資格和麪試篩選後,首批租戶已陸續入夥。 但他指出,由於「白居二」沒有劃分「核心家庭」和「非核心家庭」,僅分家庭和一人申請,前者有九成的4,050個配額,後者為450個配額,故居屋「非核心家庭」申請則較有優勢。
社會房屋共享計劃: 青年共居空間逐個捉!4間申請資格/月租/設施比較
招國偉表示,今期值得注意,房委會在申請須知中新增條文,列明買方家庭成員若未經房委會同意「不再實際或永久地在單位內居住」,房委會有權要求回收單位。 他表示,「長住條款」並非新事物,卻首次在申請須知中出現,估計是為打擊購入後沒有入住並於禁售期後轉售的炒家,而以長者家庭資格購買單位的家庭,日後亦應與長者同住,否則亦有機會受到影響。 政府多次表示不欲幹預市場運作,拒絕介入租務市場,遭社會指責漠視基層市民需求、以滿足市場利益為先,絕對是自取其辱。
社會房屋共享計劃: 「社會房屋共享計劃」-「友樂.睦鄰互助計劃」現正接受申請
社聯主席陳智思先生表示:未有公屋支援的基層人士,他們居住環境愈來愈惡劣。 公屋往往是他們的唯一希望,但建屋需時,故中短期改善住屋的措施十分重要。 「社會房屋共享計劃」嘗試創造一種新的可負擔房屋類型:「社會房屋」,希望由今天起輪候公屋或有其他過渡住屋需要的基層人士,可以有多一個選擇。
社會房屋共享計劃: วิธีการออกเสียงคำว่า 社會房屋共享計劃
【新聞稿2017年9月19日】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今日宣佈推出為期三年的「社會房屋共享計劃」,透過募集社會上閒置的房屋資源,為有需要的基層住戶提供過渡性社會房屋。 計劃期內,目標募集及提供500個適切單位,預計有1,000個住戶受惠。 社會房屋共享計劃目標募集及提供500個過渡性住宅單位,料有1,000個住戶受惠。 2017年底,該計劃共接獲408個單位提供(包括由機構業主提供的294單位,以及由個別業主提供的114個單位),當中已勘察單位逾半,合適使用單位超過100個。 首個項目位於九龍城涉20個單位,由九龍樂善堂營運,並於2017年12月入夥,而由聖雅各福羣會營運的旺角豉油街共14個單位,亦於同期陸續入夥。
社會房屋共享計劃: 社區健康中心
社會共享房屋的單位資料及申請方法亦於網站公佈,供公眾連結至營運機構網站申請。 計劃積極招募基層家庭(單親家庭優先)及低收入年青人入住,以合理租金為他們提供一個有尊嚴、衞生和安全的生活環境。 對基層家庭(特別是單親家庭)而言,與年青人共居可以獲得生活上的照應,也為生活增添活力,緩和家長的情緒壓力;年青人則可以相宜租金覓得理想的居住環境,同時服務社羣。
對於美國總統拜登宣佈提供臺灣3.45億美元軍事援助,陳建仁說,未來會在安全問題上,繼續維持緊密的溝通和合作,繼續維持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同時也要增進臺海以及印太地區的和平、穩定和永續,以及維持很好的現狀。 社會房屋共享計劃2025 陳建仁表示,感謝相關單位的努力與民眾在興建過程的配合,讓老街溪站能在預定的7月順利完工,未來會再繼續延伸開往中壢車站還有桃園鐵路地下化,與桃園捷運綠線結合,希望藉著老街溪站的通車,帶動桃園中壢未來商機越來越好。 陳建仁致詞表示,機捷潛在地下20幾公尺處的開發工程相當不易,短短2公里就要新臺幣100多億元的預算,這顯示臺灣鐵道工程技術相當進步,這是個典範,有這樣的能力,臺灣未來在更多的鐵道建設上,特別是地下鐵道的建設,會成為亞洲地區大家都能學習的典範。
「樂活城」計劃至今得以順利推展,實有賴政府、各社區組織及地區人士的支持和參與。 分享會讓計劃持份者瞭解計劃的進展、成果及挑戰,更特別安排樂活城居民與嘉賓對談,希望透過集思廣益和連結力量,合力紓緩香港低收入人士的經濟、住屋及生活壓力。 「社會房屋共享計劃」得到政府及慈善基金支持,香港公益金資助港幣5,000萬元,支持勘察、維修、裝修等硬件項目,另會考慮支持日後營運機構所提供的社會服務計劃。 另外,香港公益金及社創基金合共撥出港幣1,150萬元,支持社聯社會房屋中介平臺未來3年的運作經費,而多個專業團體,包括香港律師會、香港建築師學會、香港工程師學會及香港測量師學會,亦成為合作夥伴,其會員將為計劃提供專門意見及支援。
而95.9%受訪居民表示在入住後認識了新朋友,街坊在彼此認識後,亦會主動關心鄰居及對方需要,避免「被社區孤立」的情況。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SoCO)及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公佈,兩個機構共同推出的「社會房屋共享計劃」-「友樂.睦鄰互助計劃」現正接受申請,單位由市建局提供,社聯承租,SoCO管理及提供社會服務,位於西環,由香港公益金資助社會服務。 社聯於2017年9月推出為期三年的「社會房屋共享計劃」,目標是通過500多個單位,改善1,000個現居劏房或輪候公屋多年的住戶生活。 近年來劏房住戶數量節節攀升,社會各界對共享房屋有很高期望,多個社會團體和組織都協助聯繫業主,尋找適切房屋。 平心而論,對部分劏房住戶而言,該計劃的確能提供租金相對便宜、住屋條件更為適宜的共住房屋。
社會房屋共享計劃: 服務
截至2020年11月,「社會房屋共享計劃」挑選了14個社會服務機構為營運機構,向他們提供合共506個單位,讓650戶低收入家庭受惠。 社聯委託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進行社會影響評估研究,研究團隊採用了混合量性及質性研究方法,以問卷調查及焦點小組方式訪問住戶、營運機構的社工及其他持份者。 就終期報告結果顯示,受訪家庭的居住面積比舊居時更為寬敞; 而整體開支壓力指數在入住共享房屋後則下跌了約百分之三十,其中就「住屋」開支相關的經濟壓力下跌約百分之四十。 此外,受訪住戶表示入住共享房屋後,其居住環境和鄰裏關係獲正面改善,對身心健康及子女成長均有所裨益。 受訪住戶亦表示在搬進社會房屋後對社區資源的瞭解有所增加,並約九成的受訪住戶對「社會房屋共享計劃」表示滿意。 參與機構及前線社工亦獲得有關招募、配對和連繫租住家庭、物業保養等多方面的技巧和知識。
基金也可考慮推行先導項目,協助政府硏究有哪些措施可考慮納入其常規資助及服務範圍。 保良局李兆基青年綠洲預計於 社會房屋共享計劃2025 2021 年第 3 季竣工,樓高 27 層,項目地面設閱讀室、休息室、多用途活動室等設施,一樓為平臺花園,樓上全屬宿舍,料將提供 1,680 個宿位,戶型包括單人單位及雙人單位,租期最長為 5 年。 項目採用環保平實的風格,使用可再生能源技術,並設多項環保節能裝置,更加入大量綠化元素及公共空間,打造青年互相交流的空間,啟發思維。 項目由恆基兆業於下鄉道提供53個單位,共住單位面積介乎 600 至 1,300 平方呎,提供予迫切住屋需要的基層家庭及年青人入住,居住年期為 2 年。 目前臺灣高房價對於經濟較為薄弱的家庭,已經到達戕害人權宣言中應保障的基本人權的程度。 否認問題的存在,就不會採取實質有效的行動,讓問題持續製造紛擾,最後反噬執政者的選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