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現行制度下,病人不能直接向物理治療師求醫,必須經由有醫生簽署並蓋章的 物理治療轉介信 。 物理治療轉介信 他強調,免轉介的好處能讓病人更快捷得到醫療服務,而推動需要得到公眾認同。 物理治療學會去年公佈一項涉及逾二千名受訪者的調查,超過九成受訪者認為不需要醫生轉介才接受物理治療。 根據《策略檢討》,由於現時九成的物理治療服務均集中在私人市場,故免轉介更為有效將部分非緊急病人分流到私營醫療,有助紓緩公立醫院的壓力。
- 運動治療主要以簡單的工具或動作,包括手法治療去幫助減輕或消除患者的痛症和運動創傷。
- 因此,崴爺也鼓勵年輕人,如果你的個性樂於接受挑戰,其實可以試著嘗試業務工作,因為這份工作不只有推銷,還要具備邏輯、說服、組織力,可以帶給人很多的成長,不必急著排斥。
- 「物理治療師不能直接診斷,我們需要有醫生轉介,纔可向病人提供物理治療服務。」病人如懷疑自己有坐骨神經痛症,應先向醫生索取醫生紙,及後再帶同醫生紙尋求物理治療師的協助。
在香港現行制度下,病人不能直接向物理治療師求醫,必須經由醫生轉介。 物理治療師的專業守則列明,「一般而言,由物理治療師診斷或治療的病人,應是由醫生或獲得豁免診療所的註冊人士轉介,或是其直接醫治中的病人。」無論是公立醫院或是私家物理治療師,其病人必須由醫生或診所轉介,這與視光師略有不同。 其實,如若真的免除物理治療轉介,不用物理治療轉介信,此舉等同繞過醫生的診斷,會削弱家庭醫生在基層醫療護理流程中,為市民健康任「守門人」的角色。 再者,免醫生轉介可避免延誤治療的說法,亦有另一面的立場,有醫學界專家認為現時經醫生詳細診斷後,轉介病人至合適的專業進行跟進及治療,是保障病人福祉的做法。
物理治療轉介信: 物理治療轉介信 – 轉介制度的發展
(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弦)「有時腰痠背痛,不一定係肌肉和筋骨勞損咁簡單!」香港西醫工會會長梁漢輝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西醫轉介在整個療程中扮演重要的把關、識別及篩查病症的角色。 他引用臨牀實例指出,有病人曾經頸痛,初時以為是扭傷或勞損等病竈,但經西醫檢查後發現成因是心臟疾病。 他擔心一旦免除轉介制度,類似的個案直接向物理治療師求醫,或會造成延誤診治。 彭耀宗又提到現時的物理治療師專業守則中,關於轉介制度部分定義欠清晰。 他指出,守則列明「在緊急情況及某些情況下,物理治療師可能需要向非轉介的病人進行治療,惟在該等情況下,物理治療師必須確保所作的診斷或治療是絕對侷限於物理治療從業員曾受訓練從事的工作」,他認為「某些情況」沒有一個清晰定義,或許在這方面要有彈性處理。 物理治療師的職能是評估病患身體殘疾情況,並透過運動、人手、機械能、熱能或電能等不同治療方法,予以醫治。
- 所謂免轉介制度,即是病人能夠毋須經醫生的物理治療轉介,直接向物理治療師求診。
- 如果是你剛出社會的年輕人,希望能擁有美好幸福的職涯與人生,可以將根據上述三個原則作為找工作的參考,並且一定要記得,你有大把的青春可以揮霍,可以嘗試,不要當一個眼高手低的人,應該積極的去探索各種可能性,在做中學,勇敢去累積自己的能力、人脈與視野。
- 另外,病人感到痛楚其實包括有不同可能性,除了因受傷或因關節勞損,亦可能是癌症病徵,一般市民未必有足夠醫學知識區分。
- 此次,崴爺也受錠嵂保經邀請,跟五位初入社會不久的年輕人對談,在過程中,崴爺發現這些年輕人對於經營職涯的動力十分強烈,他們對自己的職涯生涯不設限,也造就了他們在起跑點上就累積了豐富的經驗與成果。
運動治療主要以簡單的工具或動作,包括手法治療去幫助減輕或消除患者的痛症和運動創傷。 除此之外,他們還可為較少做運動或長期維持錯誤姿勢而出現肌肉疼痛等問題的人,徹底根治痛症的問題。 通常建議完成物理治療的客戶也進行運動治療,從而達致最佳的治療效果。
物理治療轉介信: 保險索償程序
在國際間,已有超過三十個國家在公營物理治療上實施免轉介,超過八十個國家則在私營物理治療上實施免轉介。 世界上不同報告都顯示超過八成向醫護求診的筋骨症狀是純綷的結構性的問題,也有不少研究證實物理治療師在這方面媲美普通科醫生。 臨牀經驗滿一年的治療師和四位擁有專科及超過20年經驗的醫生分別檢查一樣的膝痛病人,再對照診斷結果。 加拿大物理治療師和香港的都沒有權限指示影像診斷(如X光、磁力共振等)和血液檢查,所以都讓了醫生三招。 聘請物理治療師助理的費用比物理治療師低,他們經過物資治療師的指導下,可以協助患者進行復康治療,然而,物理治療師助理沒有能力追蹤病人情況,亦未必有相關專業資格調整治療手法。 本中心同時提供註冊西醫之診治 , 為大家處理物理治療保險申請表 (Claim Form) 、 物理治療轉介信等一站式的治療及索償服務。
陳黃怡表示,推動免轉介制度不會加重負擔,反而能夠令病人直接得到治療,從而減輕公立醫院「排隊」的情況。 物理治療轉介信2025 物理治療轉介信2025 復健坊物理治療及運動創傷中心由認可之註冊物理治療師提供服務,病人於本中心接受的痛症及運動創傷復康服務獲各大保險公司認可。 後來,旨盈經醫生轉介下到私家醫院進行物理治療,透過超聲波、針灸及熱敷,治療足部肌肉傷勢,在兩至三個月後漸漸康復,並在去年渣馬十公里比賽中奪得亞軍。
物理治療轉介信: 施政報告│政府研修例免醫生轉介 市民可直接求醫物理、職業治療
一般的筋腱勞損、軟組織、姿勢問題引起的痛症屬yellow flag,這些可通過物理治療處理;red flag則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痛症,常見的是由癌症引起,這便需要轉介病人至相關專科詳細診斷。 「如何令病人有最大利益?」這是彭耀宗一直思考的問題,他指應該容許市民選擇,可以在毋須轉介之下接受物理治療,既可幫助病人及時得到治療,物理治療師也能更好展開基層醫療的工作。 他指出,初步可以設定規範,如在基層推廣預防疾病時,可以進行物理治療的評估及教育,以預防中風、骨折。 他又指香港人口老化,慢性疾病而需接受物理治療的情況普遍,例如患者在病情穩定後,需要物理治療維持身體狀況,又或是經過評估後建議作針對性的個人預防疾病運動,當局可以探討是否先就這些預防性治療的例子豁免轉介。
食衞局亦會因應現正推行而屬自願性質的「認可醫療專業註冊先導計劃」的經驗,探討為尚未有法定註冊制度的專職醫療人員,如臨牀心理學家、言語治療師、營養師等,引入法定註冊制度,保障市民大眾的利益。 有身為物理治療師管理委員會成員的骨科醫生表示,物理治療師的診斷訓練不及醫生,或有診斷不準確或延誤治療的風險,但他同意病人如獲醫生診斷屬長時間需接受物理治療,可以不用重覆轉介。 物理治療轉介信 其實,物理治療師行內亦面對人手不足問題,若推動免轉介等制度,會否加重業界負擔?
物理治療轉介信: 【 物理治療轉介信 】 |物理治療轉介|「Neuron 復健坊」物理治療及運動創傷中心
另外,醫院管理局以緊急、半緊急及穩定個案分流病人,當中例行個案的輪候時間由2013年的15個星期增加至2018年的18個星期。 陳黃怡指出,增加人手及推動免轉介制度能夠同步進行,多管齊下地紓緩公立醫院不勝負荷的問題。 物理治療轉介信2025 她批評當局沒有就人手問題作完善規劃,根據《醫療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報告》(下稱《策略檢討》)的最佳推算,到2030年,本港物理治療師短缺933人,陳黃怡指至少應訂立出物理治療師對應病人數目的人手比例,但當局對此避而不談。 香港物理治療學會會長彭耀宗認為,基於現時轉介制度的限制,物理治療師在治療過程中很被動。
物理治療轉介信: 物理治療學會反駁:外國實行後病人安全無受影響
他表示,全球超過30個國家在公營物理治療上已實施免轉介安排,包括英國、澳洲、新加坡等已發展國家,在私營醫療系統上亦有超過80個國家實施,香港業界爭取多年,但至今仍無相關機制,落後於國際趨勢。 在臨牀個案上,西醫也經常遇到一些看似簡單的痛症,但實際病因可大可小。 梁漢輝舉例說,曾遇見不少病人因牙痛求醫,結果發現是心臟病引起的牙痛;曾有名病人左頸痛,初時以為是「瞓捩頸」,但檢查結果是心臟病引致神經痛,痛症折射在頸部。
物理治療轉介信: 物理治療倡免醫生轉介
為響應世界物理治療日,香港物理治療學會昨在黃大仙廣場舉行「世界物理治療日—香港站」,藉此提高普羅大眾對物理治療及健康的認識。 學會早在六至八月期間進行一項調查,瞭解大眾對現時醫療制度對物理治療的支援與就診情況,從中成功收集超過一千七百份公眾回應,及超過五百份物理治療師回應。 結果發現,八成受訪者在調查中認為公營物理治療輪候時間過長,大多需一至三個月內,只有一成四能在一星期內獲轉介,反映現時公營物理治療服務的轉介輪候時間長,令普羅大眾未能及早接受治療,因而耽誤病情,影響身體復原。 香港物理治療學會會長彭耀宗就指,物理治療師的培訓已包括篩走與肌肉、骨骼無關的病症,「扭親的話做某啲動作時候會痛啲,而癌症(痛楚)唔係來自肌肉,唔會因為移動要痛啲」,亦會瞭解病人活動幅度、痛楚歷時多久等,判斷是否與癌症相關的痛楚,然後再轉介到醫生跟進。 他又提到,外國實行「免醫生轉介」制度後,病人安全無受影響,而因肌肉及骨骼造成殘障的情況及醫療成本甚至減少。 骨科專科醫生袁智斌表示,六至七成骨科病人都會轉介到物理治療師,包括腰、膝退化病人,患病早期做強化運動可預防惡化;接受手術後的病人都要做復康治療。
物理治療轉介信: 醫生轉介書
本中心可為沒有自己家庭醫生的您們介紹合適西醫及專科醫生為您們作診斷、藥物、轉介及文件上工作。 立法會醫學界議員陳沛然表示,現時經醫生詳細診斷後轉介病人至合適的專業進行跟進及治療,是保障病人福祉的做法。 政府一旦取消這行之有效的機制,可能會出現誤診、延誤治療,甚或其他更深遠的影響。 特區政府早前建議修訂《輔助醫療業條例》,容許市民無須西醫轉介信下接受物理治療及職業治療等服務,引起支持及反對人士熱議。 物理治療轉介信2025 「復康運動按病人實際情況度身訂做,如果得不到適時治療,後果可能好嚴重,如跌倒造成骨折,最終都係入醫院。」列明慧批評,硬性的轉介限制令病人未能得到及時治療外,連預防性的運動亦難以推廣。
物理治療轉介信: 沒有醫生轉介下,物理治療師不能診斷治療病人?
「病人有痛症但又需要獲醫生轉介,未能及時治療導致跌倒,最後又係要病人去睇醫生。」陳黃怡批評當下的制度架牀疊屋,令病人需要經過醫生轉介才能接受物理治療,不必要地浪費診金及醫療資源。 首次見面時,物理治療師會透過問診、動作診斷等方法為病人進行檢查,瞭解病人的狀況。 以坐骨神經痛為例,物理治療師會根據病人的狀況及自己的判斷,為病人挑選合適的治療手法,例如運動治療、伸展治療、運動創傷復康等。 如果病人因長期彎腰,以致腰椎出現結構問題而出現坐骨神經痛,物理治療師會設計復康方案,調整病人的關節和筋膜。 在物理治療轉介之前,醫生應已為病人作出檢查及作病情紀錄,但第一次見物理治療師還是需要先作評估,才能開始您的療程。
物理治療轉介信: 醫生
另外,病人感到痛楚其實包括有不同可能性,除了因受傷或因關節勞損,亦可能是癌症病徵,一般市民未必有足夠醫學知識區分。 物理治療轉介信2025 雖然物理治療師有能力辨別相關情況,但若待其發現病症嚴重再轉介至醫生跟進,反而可能耽誤了治療時間,或影響病人的康復進度。 從社會角度看來,假若病人延誤治療期間不幸病情惡化,社會將要付出更高的醫療成本,顯然無助現時公營醫療服務減輕負擔。
物理治療轉介信: 香港文匯網
曾有報道指,有患肩周炎長者在公立醫院接受物理治療,但需排期三個月,之後打算直接向私家物理治療師求診,但取轉介信時遇到困難,而跟進個案的社區幹事指若能有免轉介安排,長者可以使用醫療券接受私家物理治療,免卻在公立醫院冗長「排隊」,達至雙贏。 本中心由註冊物理治療師主理的服務包括:痛症治療 (脊椎治療/神經痛/上肢及下肢痛症)、運動傷害治療、心肺復康運動治療、面癱治療、寒背矯正良等。 崴爺就分享,自己人生中好幾次薪水翻倍,或是事業的境界的增長,全部都是靠職場人脈而來。 當時的第一個案子,就是他過去在蘋果日報工作時負責的客戶,因為對方相當肯定過去合作時的經驗與成果,所以直接提供崴爺一整年的預算讓他開廣告公司。 為免服務延誤,逾時者的診症時間將會縮短,縮短之治療時間將不獲退款。 而遲到15分鐘或以上的求診人士,當日之約期有可能會被取消並需重新預約。
因為物理治療師需要為病人制訂一個最適合的療程,檢查創傷或症狀來確定病因,以得到準確的診斷。 物理治療轉介信2025 《註冊物理治療師專業守則》說不容許,醫生怕物理治療師斷錯症,另一邊物理治療師說他們早已準備好直接診症所需技能。 2009年,她在擔任輔助醫療業管理局成員時已提出免轉介制度,到去年纔有進展,被納入施政報告中。 病人只知不適,不知背後原因,若一律由病人自行判決是向西醫抑或向物理治療師求醫,或會造成誤判和延醫。
物理治療轉介信: 香港物理治療師可到澳洲免試執業,人手缺短恐雪上加霜
由於時間關係,治療師能力以內的大都處理好了,所以多年來只有兩名腎石病人看不好溜到郭家麒醫生那裏去。 同一筋骨病症,醫生關心的是何種結構受損或者有無行內俗稱red flag的嚴重症狀,例如和癌症、內科或風濕病相關的痛症,是否需要藥物或手術治療。 治療師也要知道哪個結構受損,還要檢查動作質量,如何重投工作、運動和生活。 《註冊物理治療師專業守則》不容許物理治療師在未經醫生轉介下作治療,醫生怕物理治療師斷錯症,另一邊物理治療師說他們早已準備好直接診症所需技能。 政府大力推動基層醫療,彭耀宗認為或許是探討改善轉介制度的契機。 他承認全面改變或會面對不少爭議,建議先設置部分要求,例如物理治療師執業一定年期才能享免轉介。
物理治療轉介信: 物理治療師
市民要經醫生轉介才能接受物理治療師等服務,特首林鄭月娥今天(6日)發表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提到食物及衞生局會研究修改法例,容許免醫生轉介而讓市民直接接受物理治療、職業治療等服務,避免延誤治療。 有骨科專科醫生表示,病人有痛症未必與肌肉及骨骼有關,甚至可能是癌症的病徵,憂慮修例後欠缺醫生轉介,會走漏有關患者反而延誤重要病症治療。 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反駁,培訓時已包括篩選癌症等重症的病人,外國研究亦顯示實施免醫生轉介後,病人安全程度無變。 物理治療轉介信 陳黃怡反駁,物理治療已有數十年的發展,亦有業內守則及物理治療師管理委員會監管業界水平,如果治療不當,可以被「告甩個牌」,這已是一種專業的保證,所以那些擔心物理治療師未有足夠能力跳過醫生診斷直接診治病人的想法,是不合時宜的舊思維。 她補充,註冊物理治療師專業守則清楚列明,物理治療師「明白其專業技能的範圍及侷限,提供本身能力以內的服務。在需要時將其顧客(病人)轉介適當的健康護理人員」,而物理治療師的專業訓練中,已包括一套診症機制,確保物理治療師有足夠能力判斷病情。 例如,在初步診治時會以red flag及yellow flag(紅黃指標),協助判斷病人痛症是否在物理治療的專業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