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字樓由KPF建築事務所設計,大廈多處運用綠化元素。 觀塘綫伸延至鰂魚湧站後,前地鐵公司為紓緩荃灣綫過海人流,推出「彈性上下班」計劃,吸引乘客使用鰂魚湧站轉車。 前地鐵公司在三條轉綫通道內安裝特別的核票機,使用通用儲值車票的乘客在這些時段使用鰂魚湧站轉車時將該車票插入這些核票機,便可享有車資折扣。 另外車站除了4號月臺(將軍澳綫往北角)為彎曲月臺外,其餘3個月臺均為直綫月臺。
糖廠亦變成太古坊,而為廠房提供用水的太古水塘陸續被填平,其中太古三號水塘於1989年建成康景花園。 嘉裏中心(Kerry Centre)(又名嘉裏大廈)位於香港島鰂魚湧英皇道683號,為港島甲級寫字樓,前身為香港菸草大廈,於2010年落成(13年前),樓高30層,樓面面積約450,000平方呎,發展商為嘉裏建設。 鰂魚湧嘉裏中心 嘉裏中心同時為嘉裏建設的總部,著名租戶包括法國施耐德電氣(11樓)、瑞士Swatch(8-10樓)、美國輝瑞(Pfizer,7樓,18樓及21樓)、阿聯航運 (12樓)、亞曼尼(Giorgio Armani,15樓)等。 嘉裏中心(Kerry Centre)(又名嘉裏大廈)位於香港島鰂魚湧英皇道683號,為港島甲級寫字樓,前身為香港煙草大廈,於2010年落成(13年前),樓高30層,樓面面積約450,000平方呎,發展商為嘉裏建設。
鰂魚湧嘉裏中心: 港島 5729 屋苑
同日起位於此站以西的越位隧道停用,並於同年11月被拆去道岔後封閉;但是,由於當時未有拆卸隧道的技術及需要,因此舊隧道結構未有回填並仍然保留,而北角城市規劃大綱圖中仍有顯示該隧道。 淸代嘉慶二十四年刊行的《新安縣誌》尚未出現鰂魚湧地名,可以推測當時本區人煙稀少。 港府在開埠以來集中資源發展商業中心中環以及在南洋商家聚居的銅鑼灣(如新加坡首富的信和廣場)。 鰂魚湧嘉裏中心 戰後的1950年代,由於出現中國可能收回香港的不確定性,很多東南亞企業遷出香港,但有不少在1960、1970年代陸續迴流。 隨着戰後銅鑼灣以及北角人口已達到飽和,區內的需求帶動起原屬北角東部的鰂魚湧建立起一個全新的商業及住宅區。
初期地鐵考慮延伸至天后站[9],惟因市政局反對及無法做到跨月臺轉乘而轉為研究炮臺山站方案[10][11]。 北角站最初不獲青睞,因列車經原有隧道前往北角站須轉彎近90度,但考慮到地理限制等因素後,地鐵在1996年終於敲定以北角站為新終點站[12]。 整項工程耗資約49億元,當時預計可為乘客節省5分鐘的轉乘步程[13]。 整項工程歷時4年,觀塘綫終於2001年9月27日延伸至北角站,鰂魚湧站則成為觀塘綫的中途站。
鰂魚湧嘉裏中心: 車站轉車客源
但現時香港郵政局內的分區,這個地區仍然是鰂魚湧的一部份。 至於筲箕灣道開始的地帶,過去一直都被認為是西灣河的一部份,但在2005年地政署提交的「鰂魚湧分區發展大綱」及現時,卻包括嘉亨灣所在的地段。 這問題的成因,相信是由於過去的都市規劃,都以市政局的選區劃界作標準,而當時整個東區只被分為「銅鑼灣」、「北角」及「筲箕灣」三部份,「鰂魚湧」和「柴灣」是到了比較後期纔出現的分區。
- 而在鰂魚湧南方,興建了大型屋苑「南豐新邨」,並有專綫小巴來往該區。
- 當時為了使乘客熟習轉車安排,故只開放油塘站;該站成為觀塘綫與將軍澳綫的臨時終點站。
- 現時,鰂魚湧站內提供不同類型的商店供乘客購物或進食,例如有便利店、餅店及銀行等[3]。
- 1892年太古興建全港首個吊車系統,接駁鰂魚湧至柏架山,以接載太古員工和附近居民,直至1932年停駛[9]。
- 嘉裏中心同時為嘉裏建設的總部,著名租戶包括法國施耐德電氣(11樓)、瑞士Swatch(8-10樓)、美國輝瑞(Pfizer,7樓,18樓及21樓)、阿聯航運 (12樓)、亞曼尼(Giorgio Armani,15樓)等。
至於太古糖廠位置,現在則變成了太古坊商業區,而汽水廠則變成康蕙花園。 鰂魚湧(英語:Quarry Bay)位於香港島東區。 在香港歷史的分區之中,鰂魚湧是北角的一部份,包括早期分區、市政局分區以及校網分區。 但現根據規劃署劃分已獨立發展,不過部分人仍說北角是舊稱呼。 而車站鄰近多棟商業大廈,例如太古坊、嘉裏中心、柯達大廈、樂基中心等,然而其鄰近的住宅物業並不多,也沒有大型購物商場及康樂設施,所以出入閘人流只有在平日繁忙時間較多,假日則較為偏低。
鰂魚湧嘉裏中心: 香港樓宇目錄
到了1959年,為配合英皇道擴闊工程,鰂魚湧的溪流被覆蓋,變成了暗渠。 鰂魚湧的人口主要來自北角人口以及企業的擴展,除了在這些企業工作外,因為地理位置上遠離廣府人聚居的深水埗區一帶以至其餘族羣聚居地,外區中產較少遷入,很多閩籍富豪亦經常在鰂魚湧上班[6]。 鰂魚湧嘉裏中心 不少以閩南話為母語的臺灣人以及新加坡人亦很喜歡在鰂魚湧置業,區內也有些價格較低的住宅,也有筲箕灣以及柴灣人口的第二代置業。
又因19世紀七姊妹一帶設有花崗巖礦場,後以海運輸出而得英文名稱Quarry Bay(採石灣/石礦灣/打石灣)之名。 然而前述之溪流與海灣俱於填海工程後消失殆盡,轉型成為商住區。 鰂魚湧嘉裏中心 相對核心商業區的中上環,鰂魚湧早期是一個偏遠的商業區,但鰂魚湧地理位置鄰近北角,近年來吸引不少企業進駐。
鰂魚湧嘉裏中心: 人口籍貫
原本在1970年代港島綫定綫的初稿中,並沒有鰂魚湧站。 1980年,由於政府修改地下鐵路發展藍圖,於康山地底加設康山站(即現時太古站)。 因此芬尼站附近進行填海工程,以使發展為工業區,故此芬尼站列入後期興建車站。 由於當初在車站設計時沒有考慮到轉車的需要,故此前地鐵公司在興建東區海底隧道時,額外在下層加建2個月臺及3條長短不一的通道連接原有的港島綫月臺。 而車站的轉乘通道設計迂迴,對乘客造成不便,故此直到1997年前地鐵公司纔在車站加建升降機,情況才稍有改善。 鰂魚湧翻天覆地的發展始於1970年代,糖廠1972年關閉,船塢亦於1978年結業,與黃埔船塢合併成香港聯合船塢,並遷往青衣,留下大片土地後來變成太古城。
鰂魚湧嘉裏中心: 設計獎項
鰂魚湧附近有大型商場康怡廣場及太古城中心,亦有大型百貨AEON STYLE,購物非常便利。 鰂魚湧美食亦多不勝數,尤其太古坊商業區及太古城大型屋苑,有多間食肆。 鰂魚湧公園亦是居民常到的休憩地方,葛量洪號滅火輪展覽館亦置於園內。 鰂魚湧嘉裏中心 與其他港島綫車站一樣,月臺焗漆板上印有書法字,往後興建的將軍澳綫月臺亦延續了此一特色;其中書法字中的「魚」字採用了異體字[6]。 鰂魚湧在香港島的交通可說是非常便捷,除了因為該區有多條巴士路綫及兩條港鐵路綫經過以外,在康山的屋苑還有4條小巴路綫。
鰂魚湧嘉裏中心: 香港大廈搜尋
而4號月臺並為港鐵極少數沒有在管道牆壁上設置廣告燈箱的月臺之一,在前觀塘綫的「紓緩鰂魚湧轉車站擠塞工程」竣工以及將軍澳綫通車後至今仍未有加設。 由於車站設計讓步行往返大堂及將軍澳綫月臺需時約5分鐘,故鰂魚湧站會於尾班車開出7分鐘前通知乘客請勿入閘,這是7分鐘前請勿入閘的其中一個車站(另一個為博覽館站),與其他車站的5分鐘不同。 由於在繁忙時間的將軍澳綫北行列車有不同的終點站,港鐵在鰂魚湧站3號月臺安裝了數部液晶顯示器,以顯示未來4班列車的終點站以及抵站時間;而在非繁忙時間由鰂魚湧站前往康城站的乘客須在調景嶺站或將軍澳站轉車。 鰂魚湧站下層月臺以西原有一段掉頭隧道,列車在鰂魚湧站落客後便會駛進該隧道掉頭。 在「紓緩鰂魚湧轉車站擠塞工程」竣工後,觀塘綫在2001年9月27日起改以北角站為總站,掉頭隧道並於同年11月封閉。 車站設有2層月臺,上層月臺為港島綫1/2號月臺;下層月臺則為將軍澳綫3/4號月臺,所有月臺均為分離式月臺,並已裝設月臺幕門。
鰂魚湧嘉裏中心: 主要交通總站
2002年8月,將軍澳綫全綫通車並取代觀塘綫,此站成為了港島綫及將軍澳綫的轉車站。 故此現時除了原有往返港島綫及觀塘綫的乘客外,亦有使用將軍澳綫往返將軍澳的乘客。 不過因為早上繁忙時間北角站轉乘通道相當擠迫,有部分前往堅尼地城沿途各站的將軍澳綫乘客會寧願選擇在鰂魚湧站轉乘港島綫,以避開北角站擠迫的人潮。 1881年,太古洋行來港營商,並於6月投得鰂魚湧內地段837一塊地皮,在1884年3月建立了太古煉糖廠,成為當時全球規模最大和最先進廠房之一。 因為煉糖需要大量淡水,而當時港島唯一的水塘薄扶林水塘只供水到中西區;當政府開始在大潭興建全港第二個水塘的時候,太古也迅速地在糖廠南面山上先後興建了三個水塘,坊間一般統稱為「太古水塘」。
鰂魚湧嘉裏中心: 車站結構
東區海底隧道港島出入口位於鰂魚湧海旁,而港鐵鰂魚湧站也是港島綫及將軍澳綫的交匯點,令鰂魚湧成為區內交通樞紐之一。 鰂魚湧(Quarry 鰂魚湧嘉裏中心2025 Bay)位於港島東區,指介乎北角及西灣河的臨海地域;康山及太古城一帶亦屬鰂魚湧範圍。 嘉裏中心榮獲多項建築設計大獎,包括2009年“香港Autodesk 建築信息模擬(BIM)建築設計大獎,[1]以及2014最佳園林大獎-非住宅物業組。 嘉裏中心榮獲多項建築設計大獎,包括2009年「香港Autodesk 建築信息模擬(BIM)建築設計大獎,[1]以及2014最佳園林大獎-非住宅物業組。 2021年6月,有網民選出5個認為最熱的港鐵車站,而鰂魚湧站亦被列入其中之一。 該網民批評車站內空調十分微弱,通風亦不足,加上因為連接車站出入口及月臺的通道冗長,故在通道人流較多時也會感到十分焗促[17]。
鰂魚湧嘉裏中心: 英皇道683 號, 港島東, 香港
而使用鰂魚湧站轉綫必須上落樓層以及經過迂迴通道,對乘客而言固然不便,但作為當時港島東唯一的轉綫站,要同時處理來自觀塘綫與港島綫的轉車客流,因此鰂魚湧站的轉綫通道擠塞情況非常嚴重。 鰂魚湧嘉裏中心 在1995年,於早上繁忙時間每小時有近三萬人次使用此站轉乘,直逼設計上限的3.6萬人次。 同年地鐵宣佈推行「紓緩鰂魚湧轉車站擠塞工程」,在站內增設扶手電梯,並興建新的轉車站。
鰂魚湧嘉裏中心: 鰂魚湧站
現時,鰂魚湧站內提供不同類型的商店供乘客購物或進食,例如有便利店、餅店及銀行等[3]。 由於港鐵的收費區是不能進食,因此大部份售賣食物均不會設在收費區內。 此外,鰂魚湧站也有不少自助服務設施,包括自動櫃員機、自動售賣機、自動照相機等[3]。 而東大堂的通道層設有「iCentre」免費上網服務設施[4]。 由於鰂魚湧站周邊200米範圍內並沒有設置公眾洗手間,故港鐵公司於2008年1月決定在該站近A出口興建洗手間。
鰂魚湧嘉裏中心: 主要交通幹道
站內扶手電梯外牆曾經掛上壁畫藝術品,不過在2010年代中已拆除。 直到2018年3月,太古地產首度與港鐵合作,在連接月臺至東大堂(A、B出口)之間的通道加設由英國街頭藝術家Remi Rough創作的藝術品《動感清晨》[7]。 由於鰂魚湧站是前觀塘綫終點站之一,所以在3號月臺尾端牆門後(近觀塘綫掉頭隧道一方)設有一個員工專用的化學廁所。 1980年代初,位於太古船塢以南的康山亦遭夷平,興建港鐵太古站及康怡花園。 至於汽水廠拆卸後,保留廠房地基,並於1994年建成康蕙花園[6]。
其中以1895年落成的「七姊妹水塘」最為著名,座落北角半山兼風景幽美,後來成為港島市民尋幽探勝之地,稱之為「賽西湖」。 1983年,由於政府再次修改鰂魚湧發展藍圖為商業區,以配合太古地產在太古船塢發展太古城大型住宅項目,所以芬尼站與七姊妹站合併,並改稱鰂魚湧站,與港島綫第一期同時興建。 車站於1985年5月31日隨港島綫通車而啟用,而車站承建商為保華建築有限公司。 至於筲箕灣道開始的地帶,過去一直都被認為是西灣河的一部份。 在2005年地政署提交的「鰂魚湧分區發展大綱」及現時,卻包括嘉亨灣所在的地段。 順帶一提,直到現時香港的學校網在東區依然是分成「北角及鰂魚湧」(14區)及「筲箕灣及柴灣」(16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