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N表示,美國國內的勞動力短缺導致僱主很難找到合適的人填補職位空缺,尤其是低薪工作。 這促使一些美國知名公司和品牌選擇僱傭兒童,並讓他們在危險條件下從事艱苦的工作。 他說:「今年聯賽都會繼續打,而我新歌向我受傷日子同一時間出街,新歌係講一些決定。由入行開始,已經決定了要好努力做一個演員、運動員或歌手都好,只要有一顆堅持的心唔需要害怕任何事情。」他更揚言會繼續打好波,希望更加多人支持香港的籃球。 廣州積極開展人才、制度的交互,是希望提升灣區居民生活質素的同時,擴大自己的市場,促進自身進步。 香港若不斷將改變推出門外,堅守自己的小市場,最終便只能自食其果。
港府日前宣佈將會修例引入更多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工作,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昨日討論該建議,有議員批評政府此舉是「政治決定」,擔心免試引入不熟悉本港醫療運作的非本地培訓醫生,對香港醫療體系帶來的影響恐得不償失。 亦有醫委會委員關注,循該計劃引入的醫生最終若轉為私人執業,有關措施便是本末倒置。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表示,第二季會向立法會提交修例草案,當局又澄清,建議並無繞過香港醫務委員會,有關醫生來港後會在公營醫療機構服務5至12年不等,纔可在港取得正式註冊。 本港公營醫療系統求才若渴,引進海外醫生執業被視為短期紓困措施之一,「新加坡模式」免試引進醫生呼聲甚高,但在社會引起憂慮,認為會利便「黃綠醫生」來港,甚至指是為內地醫生大開中門。 新加坡接受158間大學的醫學院畢業生到當地申請執業,當中包括北京大學等八間內地院校。 英語語言能力為五項條件之一,如需至少在IELTS(國際英語水平測試或稱雅思)四個範疇,均至少取得7分的中上水平。
引入海外醫生: 引入海外醫生爭議不絕
身兼行政會議成員的自由黨主席張宇人,支持政府引入海外醫生特別註冊制度,指香港不能繼續容許一小撮醫生「醫醫相衛」,妖魔化非香港訓練的醫科生,否則只會令香港長期欠缺醫生人手。 張宇人指,新加坡每1000人,就有2.4名醫生,但香港每1000人就只有1.9名醫生,要增加3400名醫生,才能追上新加坡的水平;但本港兩間醫學院每年只可培訓約600名醫生,每名醫生亦要約10年時間訓練,加上本港人口老化,即使當局近年增加資源培訓更多醫生,也未能追上需求。 政府向立法會提交文件,指海外醫生必須是香港永久居民;已由獲認可的海外醫學院畢業,並取得資格;亦要先在公營醫療系統服務一段較長時間,建議為期5年後,纔可以取得本港執業資格。 引入海外醫生2025 初步構思認可醫學院的數目會在100間內,並建議成立委員會,以決定認可醫學院的名單,而認可醫學院的質素須與本地兩所大學醫學院大致相約。 5月18日,政府向立法會提交《2021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開放合資格且為香港永久性居民的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執業。 有關問題被業界阻撓多年,導致當局遲疑不決,即使是次出手以港人身份作退讓,但仍遭業界反對。
她續指,根據食衞局進行的「醫療人力推算2020」顯示,根據本港人口結構變化推算醫療服務需要,醫生人手由目前到長期均會持續短缺,到2030及2040年,分別會短缺1,610名和1,949名醫生。 公營醫療醫生人手短缺尤其嚴重,2020年醫管局和衞生署分別欠缺660名和49名專科醫生和準專科醫生;而在2030年及2040年的醫生短缺人數則分別為800名和51名,以及960名和51名。 引入海外醫生 他亦已經向立法會衛生事務委員會提交私人條例草案,建議引入海外醫生的認可制度,會繼續在委員會徵詢議員意見後,再尋求大會主席批准。
引入海外醫生: 約5%初生嬰兒有黐脷筋問題 醫生教睇7大症狀解構手術前後注意事項
除了繼續增加本地醫科生學額外,現屆政府必需提出新措施以引入合資格的非本地培訓醫生,逐步紓緩醫生人手不足情況。 馬仲儀昨日在一個電臺節目上說,執業試是評定醫生是否適合在本地執業最好的考覈方式,「有些人手持香港身份證,都未必懂廣東話,有考試大家就知醫生是否合資格。」對於當局未有提出有關100間免試大學醫學院的篩選準則,加上委員會有一半成員由特首委任,馬認為欠缺各層面聲音。 她又說,以自己曾接觸的非本地醫生為例,部分人的英語水平僅可用作書面溝通。 有一組數據相信香港人已經見慣不怪——截至2020年2月,香港共有15004名註冊醫生,若以香港750萬人口計算,即每1000人當中只有兩名醫生,低於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去年平均數3.5名,而若要追上有關水平的話,起碼要增加超過1.1萬名醫生。 陳肇始指出,相信全球合資格申請的醫生可能數以千計,暫時難以評估法案能吸引多少非本地培訓醫生返港工作。
- 社區組織協會則發表立場書,原則上同意修例方向,但認為只容許香港永久性居民申請會減少可引入的醫生人數,建議改為只需考慮申請人的醫療專業水平,但須做好「出閘」及「入閘」的把關。
- 陳肇始強調,政府有決心解決醫生人手短缺問題,並必需多管齊下,以避免10年、20年後出現更加嚴峻的短缺情況。
- 新加坡接受158間大學的醫學院畢業生到當地申請執業,當中包括北京大學等八間內地院校。
- 政府官員應藉著這樣的新氣象,去思考公帑要如何用,如何確保運用到位,才能讓管治更上層樓。
海外醫生回港後,可謂人生路不熟,需時間熟習香港醫療環境及同事的圈子,畢竟在港培訓的醫生羣,其關係早在醫學院讀書期間時便建立。 舉例說,有公營醫院的部門縱然人手短缺,但卻不情願讓海外醫生加入其部門工作。 此外,在晉升階梯上,在公營醫院有限度註冊的海外醫生最多隻能晉升至副顧問醫生,嚴重影響他們的事業發展。 因此,醫管局應投放更多額外撥款,對所有專科增設副顧問醫生和顧問醫生職位,為海外培訓醫生提供晉升機會。 不少投訴指出,海外培訓醫生受到非客觀因素所阻撓,難以升職;因此,新例實施後,海外培訓醫生在公營機構服務多年後,表現獲得認可,便應「直接」可以晉升。
引入海外醫生: 引入海外港人醫生 助解醫生不足問題
又比如在基層醫療的發展上,政府推出的長者醫療券金額和資格不斷放寬,但由同樣由於規管和解說教育工作沒有到位,讓這一計劃淪為眼鏡配置、海味購買的資助。 民建聯衞生事務發言人蔣麗芸表示,香港面對人口老化,病人有增無減,醫護人手長期不足下,單單撥款並不足夠。 政府首要是增加醫護人員學額及挽留人才,但遠水難救近火,現時更要做的是求助外援,增聘海外醫生,並放寬海外醫生執業試要求。 梁熙指,醫務衞生局早前到外地「搶人才」,招攬英國、美國等醫護人員來港工作,雖然有成果,但未算非常理想。 他指目前香港仍欠缺500名醫生及3000名護士,若政府「慢慢搶、慢慢到不同地方請人,有排都未填補到這些缺口」,而且外地醫護需一名香港醫生在旁協助,變相看似多了醫護人手,但沒有提升效率」;加上英美等醫護主要使用英語,未必能與每名香港病人溝通到。 新修訂亦建議容許未有機會實習的外地醫科畢業生來港實習和考執業試,陳肇始指政府會與醫專、醫管局和衞生署建立平臺,商討增加實習名額,強調不會影響本地醫科生的實習和培訓名額。
醫專院務委員會週六開會,聽取了當局解說,醫專指原則上對進一步舒緩醫生人手壓力的方案持開放態度,但必須確保醫生專業水平及維持專業自主。 又指相信單靠引入非本地醫生不能解決人力資源問題,政府應宏觀檢視,加強挽留公營醫療人手,舒緩醫生流失壓力。 陳肇始在網誌指出,本港醫生人手嚴重短缺是多年來一直未能解決的問題。 引入海外醫生 她指,本港醫生短缺的情況,充分反映於香港人均醫生比例遠遠落後於其他先進經濟體,目前每1,000名人口2.0名醫生,遠低於新加坡(2.5名)、日本(2.5名)、美國(2.6名)、英國(3.0名)和澳洲(3.8名)。 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馬仲儀表示,協會一直以來堅持的原則,是海外醫生要先通過執業試,纔可以在本港取得執業資格。 她指,現時開放給海外醫生來港執業的有限度註冊制度,已經相當寬鬆,而且他們的待遇與本地醫生亦差不多看齊,甚至一來港就擔任副顧問醫生,看不到現有安排有甚麼不足之處。
引入海外醫生: 免試引入海外醫生 須符4大條件 服務公營醫療綑綁最少5年
海外網8月3日電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等媒體7月31日報道,近年來,美國國內非法僱傭童工的現象激增,有的孩子甚至在無薪的條件下工作到凌晨。 海外網8月3日電 據福克斯新聞網報道,當地時間7月29日晚,美國波特蘭一女子在街頭無端受襲,當場昏厥。 「建龍飛馬」甲一籃球員兼歌手謝高晉(Ko)昨日參與甲一的籃球聯賽,怎料在比賽途中,不慎被對手開波時打倒至右眼眼簾位置爆開,直接倒地。 比賽後,高晉隨即前往醫院縫針,一共縫了十幾針,當中的傷口位置足足有2.5cm。
引入海外醫生: 內地客因作出虛假陳述被囚9個月
本港引入海外醫生議題一直備受爭議,有支持放寬者批評本地醫生有「保護主義」,質疑執業考試制度對海外醫生設立重重關卡;反對陣營則強調醫生執業資格試是確保醫生質素的客觀標準。 爭論聲不休,食物及衞生局今日(18日)就引入海外醫生公佈重大政策改動,擬修改法例,另闢免試制度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 根據政府建議,當局會制定指定海外醫學院院校名單,持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證的合資格醫生在公營醫療機構工作最少5年,便可以取得正式註冊資格,換言之可於綑綁期後轉為私人執業。 按理說,由於醫委會有權豁免海外醫生來港執業試,假如他們願意放寬相關門檻,就可大大紓緩本地醫生供應壓力;然而,放寬方案屢遭由醫學界選出的醫生委員否決。
引入海外醫生: 相關文章
香港特別行政區特首林鄭月娥表示,香港公營醫院人手的確是很大問題,隨着不斷擴建和興建新醫院,即使增加培訓學生的名額,仍難以解決中、短期需求;引入海外醫生是多贏方案,既可紓緩前線醫生的工作壓力,亦可配合不同醫療政策的新措施。 【Now新聞臺】政府建議修例容許非港人海外專科醫生來港,醫專指當局事前並無諮詢醫專,他們已向政府反映要求探討調整修訂建議的可行性。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解釋公佈修訂後,已電話聯絡不同醫生團體解說。
引入海外醫生: 引入海外醫生 本地薑圍插政府
此外,人體內的鈉鉀平衡也很重要,鉀離子主要存在於細胞內,鈉離子主要存在於細胞外,二者在細胞內外濃度的動態平衡是維持生物體體液容量、酸鹼平衡,也是正常細胞功能的一個重要基礎。 鈉的攝入不能過高,鉀的攝入也不能太低,我們要多攝入一些含鉀較高的食物,比如冬瓜、牛油果、香蕉、綠葉蔬菜、西蘭花,南瓜和一些藥食同源食品如白扁豆等,保持體內的鈉鉀平衡,真正做到喫出健康好身體。
引入海外醫生: 海外醫生|香港為什麼需要非本地培訓醫生?
過往,政府更傾向於用錢增加供應的方法解決醫療問題,雖然也嘗試過推出自願醫保、公私合營等問題,但一則因為不敢觸動商界利益,二則缺乏對計劃的具體監管,最終沒能做到平衡供求,化解醫療系統的危機。 如今林鄭月娥在爭議中提出引入海外醫生,也不僅僅依靠錢去解決問題,可以說是一種施政思維的進步。 政府官員應藉著這樣的新氣象,去思考公帑要如何用,如何確保運用到位,才能讓管治更上層樓。 引入海外醫生2025 另外,梁熙指,以往內地醫護來港工作會擔憂香港的住宿成本高,他建議可以安排專車每日來回香港與深圳,讓他們可以繼續在內地生活,節省住宿成本,「收香港薪金,居住在內地」,吸引大亦會較大,又建議撥一部分牀位用作醫護宿舍。 經過政府努力遊說放寬非本地培訓醫生在港行醫門檻,2011至2020年合共有396名非本地培訓醫生在港註冊,佔同期在港新註冊醫生人數3,687名的11%。 數字及比例雖然有所上升,但遠較過往為低,亦遠不足以填補醫手人手短缺。
引入海外醫生: 政府將修例引入更多海外醫生 醫護界有保留
香港長者比例不斷上升,對公營醫療需求大增,加上醫療資源投放不足,為香港公營醫療系統添加不少壓力。 面對醫生人手長期不足,政府過去嘗試尋求不同方法,希望能紓緩醫療系統超負荷的情況,其中引入海外醫生的方案較為人所關注。 正如前文所言,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只是短期輔助手段,需要解決的深層問題並不止是人手的缺乏。 醫療霸權的積弊已探討多年,從制度層面的醫權過大、行業方面的專業保護主義,到「重治療,輕預防」的理念,都亟待被解決。 也就是說,不僅對內地醫療教學水平產生傲慢與偏見,對非本地培訓港醫亦存在排斥心理,醫界利益果真無人能動? 香港理工大學醫療及社會科學院前副院長佘雲楚曾在《醫療霸權與香港醫療制度》一書中直言,無論是醫生還是其他專業所高舉的專業自主、專業理念、自我規管等大旗,本質只是自以為高人一等的掩飾,會令其能「安寢於既得利益中而不需內疚」。
引入海外醫生: 引入海外醫生難在哪裏
而當局則建議,讓持有認可醫學資格和香港醫專認可或頒受專科資格的非香港永久性居民亦可申請特別註冊。 引入海外醫生2025 香港的執業醫生註冊由醫務委員會負責處理,若海外醫生欲以有限度註冊受聘於醫院管理局或兩所大學醫學院,全部申請須由醫委會審批。 在新加坡,這些醫生註冊則由新加坡醫藥理事會(Singapore Medical Council,SMC)負責審批。
引入海外醫生: 相關推薦
按理說,可循三招扭轉醫生供不應求的困局,一是大幅提升醫科學生學額,積極培訓本地乃至世界醫療人才;二是容許外地醫生來港免試執業,廣納各地專才;三是公立醫護人員待遇,適度紓緩工作壓力。 食物及衞生局進行的「醫療人力推算2020」(以2017年為推算基準年)顯示,根據本港人口結構變化推算醫療服務需要,醫生人手由目前到長期均會持續短缺。 到2030及2040年,分別會短缺1 610名和1 949名醫生。 陳肇始表示,委員會主席將由行政長官在上述醫委會委員等委任,以獨立客觀、高透明度制定名單,考慮教學語言、課程內容、醫學院國際排名、覺得適合的因素 ,「不會存在政治考量」。
兩間醫學院的醫科生學額已由2008/09學年的每年250個增至目前的530個,增幅超過1倍;政府亦正積極考慮在下一個教資會三年撥款期進一步增加醫科生學額。 然而訓練醫生需時,擴張醫學院培訓容量亦有實際侷限,但不能單靠增加本地學額去解決醫生人手問題。 引入海外醫生2025 本港過往一段長時間接受英聯邦迴流人士在醫院任職,醫學界議員陳沛然質疑,以往醫生的專業資格在英聯邦下有「互認」安排,亦有院校認證考覈。
引入海外醫生: 醫生解構手術前後注意事項
他引述香港醫護反映,內地醫護來香港醫院工作,他們需時5至6年磨合,也未必磨合到。 引入海外醫生2025 本身是外科專科醫生的「醫護誠信同行」發言人林哲玄表示,相關問題討論已久,認為是「點與面」的問題,引入海外醫生只是「解決一點」,無助改善整個層面。 他又反問,若果本港金融體系不能承接成交,是否增加經紀就可以解決問題。
儘管香港醫生的收入較高,但扣除必要生活開支及租金支出後,實際上的可支配收入與外地相差不大。 不少現處海外或已回港執業的醫生反映,表示願意回港,既希望為香港醫生不足解困,更重要是可以更容易照顧在香港的家人。 然而,即使通過現有制度迴流香港的海外醫生,在香港執業仍面對不少困難,更曾導致具經驗的醫生迴流香港後再離開,筆者認識的就有好幾位。
引入海外醫生: 解決問題不能只靠斥資
惟現時只能單方面接受培訓的院校資格,估計認可的醫學院名單中會包括內地院校,而當局無法進行任何水平考覈。 議員對修例建議意見分歧,議員陳沛然慨嘆,本港前線醫生正努力抗疫,港府卻在此時重提修例建議,形容當局是一個政治決定。 他又質疑,現時到港的非本地培訓醫生大多選擇在大學工作,而非公立醫院,擔心政府修例之後,亦無法對症下藥、解決人手短缺問題。 引入海外醫生2025 短期來看,放寬引入海外醫生是解決醫生人手不足的最好方法,而長期來說,既然香港醫療培訓質素有目共睹,那麼港府更應把握優勢,大幅增加醫科學額,一方面增加港產醫生人數,另方面吸引各地專才來港,令香港成為世界醫療人才培訓基地。 因此,面對香港公營醫療供不應求的問題,不僅要增加公營,更要從需求分流層面入手,才能更有效率。 目前公私營醫療使用不平衡的問題在於兩者收費懸殊,不少市民寧願慢慢輪後公營醫院的名額,也不願花費數倍前往私營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