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可能因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調造成,重複這些行為也可以反過來造成神經功能受損[6]。 癮可用於描述生理依賴或者過度的心理依賴,例如物質依賴,藥物濫用(即俗稱的濫藥、毒癮)、酒癮、煙癮、性癮。 或是持續出現特定行為(賭、暴食),網癮、賭癮、官癮、財迷、工作狂、暴食症、跟蹤狂、偷竊狂、整形迷戀、購物狂、發表廢文甚至戀物癖等,是生理或者心理上,甚至是同時具備的一種依賴症。 在治療上,要注意的是不要硬性的斷絕患者「打機」的行為,而是協助患者找回現實生活中的歸屬及成就感。

  • 一日未找出情緒問題的根源,便很難驅使患者戒掉打機癮。
  • 玩家的自我控制能力受損,不能控制玩電子遊戲的次數、每次的時間長短等。
  • 因此父母本身首先要確立自己沒有沉迷電子產品的傾向,否則一切都是空談。

功能多多的電子產品可說是雙面刃,方便生活的同時亦讓很多人沉迷電子遊戲。 世界衛生組織(WHO)計劃於2018年把過度沉迷電子遊戲,視為危害心理健康的疾病,起名「電玩失調症」,納入最新版本國際疾病分類編碼。 從事學前教育22年的程詠嫻(Vienn)指出,並非所有電子產品或遊戲都有害,有治療師亦會用Wii來訓練平衡力或手腳協調,而是取決於家長是否能監控。

打機成癮精神病: 手機遊戲出現 令情況惡化

透過多人線上模式的遊戲,玩家與隊友建立關係,感受「共同進退」。 因此,即使我們說打機樂趣多,但其實「好好玩」只是表面的現象。 深層的問題是當事人自身面對各樣的難題,例如感到苦悶、自卑、孤單或壓力過大,才需要利用電子遊戲尋找快樂,結果常常打機,最後發展為打機成癮。

適當地控制小孩上網時間,但不建議一下子取消上網或沒收手機。 除了減低專注力,過度使用電子產品亦會影響說話表達能力,Vienn指使用電子產品是一個單向式的接收,用家不用與人互動,但說話不只發聲,背後還有一連串聆聽、分析、組織及回應等邏輯思考過程,但單向式的接收會令小孩習慣封閉性回應或回應單詞。 7月10日,港專聯同中大發布香港中小學生網絡遊戲成癮及精神健康狀況研究,合共訪問了2,770名中小學生。

打機成癮精神病: 遊戲文化滲透率高+影響大

禁止玩遊戲可能會讓子女失去與朋友聯誼的機會,甚至可能激起他們的反感,加深親子之間的矛盾。 父母、子女住在同一屋簷下,父母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是孩子學習模仿的對象,因此父母的身教最為重要,他們是孩子的領航員,帶領及指引孩子成長的方向,協助孩子建立健康的生活和習慣。 因此父母本身首先要確立自己沒有沉迷電子產品的傾向,否則一切都是空談。 打機成癮精神病2025 情緒健康不單影響個人的日常生活及社交,更會為身邊人帶來不少的困擾、甚至造成嚴重社會的醫療負擔。 打機成癮精神病2025 今日社會,情緒病絕不罕見,抑鬱症、焦慮症的患者比目皆是,只是大家往往只關注身體健康,而沒有想過情緒與身體健康有著密切的關係。

「遊戲失調症」跟賭癮一樣,會令患者分泌多巴胺,產生快感,而且會不能自拔。 如果大家覺得以上特徵不夠具體,精神科專科傅子健醫生亦提出三個問題讓讀者自我測試。 這份研究同時也發現,一般我們認為「使用時間越長、越是成癮患者」的狀況並不盡然,「就像讀書要讀多久纔可以考一百分?每個人需要讀書的時間不同,成癮也是一樣,時間越長,成癮的機率或許越大,但不一定每個人都是這樣。」林煜軒說。 醫學上,成癮是腦中犒賞系統在基因轉錄及表觀遺傳機制上出現的失調,成癮有許多心理上的原因,但依生理來說,是在長期暴露在高度的成癮刺激原(addictive stimulus,例如嗎啡、古柯鹼、性交、賭博等)後出現的情形[2][14][15]。 重複暴露在成癮刺激原是主要導致成癮以及維持成癮現象的主要病理因素[2][16]。 打機成癮精神病 成癮刺激原有二個特性,一個是其正向增強(接觸後會增加再去進行類似行為的可能性),另一個是內在犒賞(認為此物質或是行為有趣、會想要再去進行)[2][3][17]。

打機成癮精神病: 「電玩失調症」 世衞擬列精神病

心流指個人精力完全投注在某活動中,並產生高度興奮及充實感等正向情緒。 以往如果要獲得心流體驗,需花一定時間或於特定場景獲得,如打籃球、行山等。 打機成癮精神病2025 電玩卻顛覆這模式,透過不斷升級、或以『課金』獲得勝利等,持續不斷且即時的回饋,刺激腎上腺素及大腦多巴胺的分泌獲取快感,久而久之變成上癮。

現今孩子已然成年,閱讀也已變成他們不可缺少的「好友」,女兒更是在閱讀中發展出寫作和詩詞創作的嗜好。 上期與大家談過孩子沉迷玩電子遊戲的問題,並分享了一些概括性的解決方法。 本期將聚焦在如何具體落實及執行的日常生活層面上,務求讓一眾家長能夠明白掌握方法,依據他們各自情況需求,來借鏡和調整策略來解決這個令人頭痛的問題。 假如單純地以為減少或禁止打機,或找其他替代品去治療打機成癮的疾病,事實上成功痊癒機會不高,因為患者情緒問題根本未有解決。 正確的處理方法,是要先找出患者為何有負面情緒,例如是否有抑鬱症或焦慮症? 一日未找出情緒問題的根源,便很難驅使患者戒掉打機癮。

打機成癮精神病: 健康的選擇 – 海味什錦鍋食譜

「香港高小學生打機習慣調查2017」主要結果及建議,以及「愛.關機」 小學生打機成癮預防計劃及成效,請按此瀏覽。 而願意消費的心態也是需要注意的一環,林煜軒說,國小生願意在手機遊戲中花錢的比例是 21.4%,國中生是 36.3%,高中生是 42.2%;都明顯高於其他學生的消費習慣,這或許是特別需要關心的一部分。 這些自製玩具甚至可以是再利用的廢物,例如我丈夫擅長用一些電器包裝紙盒,卡紙板等等,將它們剪剪貼貼,砌砌積積地與孩子一齊上顏色或畫圖,製作一架車,一間屋子,又或者是枱凳煮食爐來玩「煮飯仔」。 此外,我們還會利用一些用剩布,舊衣服,在子女妙手剪貼下,玩起時裝設計的遊戲,着實是充滿創意又有趣。 不僅如此,這還可激發的思維,刺激他們的想像力,的確是有益身心又所費無幾的好點子。

打機成癮精神病: 醫學健康

受訪學童平均花在打機的時間過長,平均一星期有3.6天會打機,一星期花在打機的時間平均8小時,當中男生一星期更平均花上11小時打機,其中有13.9%男生一星期平均花超過21小時打機,即平均每天3小時以上。 ▲機迷們表示打機可以放鬆身心,也可以在遊戲中找到滿足感。 這位女機迷 Bella 更表示自己在暑假時會每天都花大量時間打機。 偶爾我也會將晚飯交由兒女「發板」,讓他們決定買甚麼,煮甚麼和怎樣烹調,這已經足夠他們忙一整天,而我只在旁充當顧問角色,帶他們上街市去超市,站在一旁觀看,任由他們商量選購。

打機成癮精神病: 疫情引發反應性焦慮 心理治療助穩定情緒

醫生指如果中了其中兩個,經常發生並已持續了一段時間,更影響工作、家庭、社交等,就很有可能打機上癮啦。 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率增加,不管是在捷運上、公車上、火車上,或是馬路上,隨處都可以看到正在滑手機的人;其實,「網路遊戲成癮」早在 2018 年就已經被世界衛生組織(WHO)認定是一種精神疾病。 轉錄因子ΔFosB是各種成癮(行為成癮或物質成癮)發展中的關鍵成份及共同因素[14][15][18][19]。

打機成癮精神病: Heho 親子

當找到引致情緒問題、以致沉迷打機的原因後,精神科專科醫生便可以利用藥物,令患者情緒得以改善。 同時會為患者進行心理和家庭分析,繼而進行治療,這方面需要較長的時間處理。 3.即使對工作、學習、家庭、社交等產生負面影響,仍持續甚至更加沉迷。 打機成癮精神病 世衞建議,要確診是否屬於「遊戲成癮」,被診斷者必須因沉迷打機對個人、家庭、社會、教育、職業等其他重要功能領域造成重大影響,且持續時間至少一年。

打機成癮精神病: Heho News 健康新聞

她指出,如孩子本身專注力不足或患過度活躍,以及興趣不多,亦會容易受手機及網上遊戲豐富畫面吸引。 另外,孩子與父母關係不佳,可使他希望以打機逃避衝突。 該實驗室推出愛•關機網站,指出打機成癮帶來的後果,不單對身心造成極大的損耗,亦有機會影響生活各層面,如社交、學業及經濟等。 目前教育局推行的「健康校園政策」以禁毒為重點,針對學童吸食危害精神毒品作風險管理並提供支援。 研究團隊認爲政府須正視學童「打機成癮」的問題,長遠應考慮把預防打機成癮也納入「健康校園政策」,讓學童獲得有關的預防教育,及有需要時得到專業輔導和支援。

打機成癮精神病: 健康管理

「通常會有手機成癮的狀況,代表現實生活中有些挫折或問題。我們的情緒是起起伏伏的,在出現焦慮、憂慮的時候,玩一下手機舒壓,其實不算『成癮』;但如果現實生活中挫折很多,只能在遊戲中找到成就感,就很可能會有成癮的狀況。」林煜軒說。 到了週末,活動的其中一環就是逛書店,讓子女在兒童叢書之間穿梭,讓他們揀選喜愛的書本坐在一角閱讀。 雖然筆者有時也會陪伴他們一起閱覽,但我會盡量預留不少於1小時的時間讓他們自行閱讀,這既可培養他們對閱讀的興趣,也可訓練他們的耐性和氣質。 打機成癮精神病 打機成癮精神病2025 每次離開書店,他們都可選一本喜愛的書籍,買回家中細閱,這個習慣持續到中學時期。

打機成癮精神病: 【專訪】世衛將打機上癮列為精神病? 醫生、電競選手怎麼看

有本港精神科醫生稱,每月平均有2至3人因打機成癮求診,曾有35歲男士因打機曠工,最終更離婚收場。 有輔導機構表示,電競流行令小童很早已開始打機,更易沉迷;有中一學生為打機而經常與家長發生爭執,甚至用刀指嚇父母,險釀成悲劇。 醫生指部分患者因天生內向,社交能力不強,在遊戲世界內較易得到滿足感,於是不願意在現實生活中與人交際,形成惡性循環。 而另一部分患者可能因工作、感情、學習等方面出現問題,選擇利用打機來逃避現實。

打機成癮精神病: 燒傷燙傷敷冰屬大忌 專科醫生話你知正確急救方法

有臨牀心理學家表示,除了成年人打機成癮個案,兒童問題亦不容忽視,而且部分小朋友較高危,形容治療過程如戒毒。 但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使用次數」,跟「願意消費」的心態。 林煜軒說,比如一小時中,先認真工作 50 分鐘再滑手機 10 分鐘;跟每 5 分鐘滑 1 分鐘手機,最後得到的時間可能都是滑手機 10 分鐘,但心理那種焦慮、憂慮,還有不專注的狀態,其實更代表了成癮。 而為了讓更多人能簡單瞭解自己的成癮狀況,林煜軒跟團隊又設計了一份 4 題的題目,可以檢視在最近 3 個月中,是不是有手機成癮的狀況。

本港不少家長因子女沉迷打機而苦惱,更為此起爭執,致親子關係緊張,最近有研究顯示,超過3成學生曾「狂打機」長達5小時或以上,有些兒童更出現網絡遊戲成癮的傾向,影響情緒及睡眠質素。 打機成癮精神病 香港救助兒童會總幹事司徒恩表示,若發現子女出現成癮行為,家長不應一刀切地禁止兒童上網或打機,建議透過提高孩子的社交情感能力和心理韌性,助其積極跨越成長中的關卡。 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的調查發現,大約有一億六千萬美國成年人有打機習慣,但只有少數人被診斷為電玩失調症 打機成癮精神病 – 所佔的比率可能低於1%至3%。 因此對多數人來說,「打機」只是一種娛樂而非上癮的行為。 德國亦有多項研究顯示大概有1.2%至5.7%青少年患有電玩失調症。 而根據香港大學社會及健康心理學實驗室於2017年的「香港高小學生打機習慣調查」,估計本港有近一成學童屬有風險或可能已經患上打機成癮,情況不容忽視。

打機成癮精神病: 新薄血藥突破限制 專科醫生逐一講解

過去大半年,因着疫情的影響,子女無法上學,整天待在家中,難免會接觸、沉迷、甚至無法自拔地迷上了電子遊戲,加上現今的電玩實在有無限的吸引力,不少家長都為到子女整日沉溺打機、無心向學而憂心不已。 臨牀心理學家朱嘉麗表示,現時小朋友自小多用平板電腦如iPad等學語文、上學壓力大,本身已具誘因投入打機。 她直言部分孩子較高危,當中包括性格被動、內向的孩子,由於他們不多與他人相處,社交圈子狹小,亦沒有太多朋友,容易沉迷網上遊戲。 以上三點全中並持續一年就很大機會患上「遊戲失調症」。

打機成癮精神病: 生活復常但經濟未復甦,中小企要數碼轉型!建立人才庫,中小企有何優勢?可做甚麼? 新文章

回到家中,看着他們在廚房準備一切,洗洗切切,煲煎煮焗,甚至連上網參考食譜。 到了晚上,我和丈夫會安坐桌旁,享受他們美味的心意和勞碌的成果,着實溫馨又滿足,品嚐時或給予他們肯定的讚譽,或提出中肯的意見,他們也會在受到父母的愛和讚賞後,無形中更建立了一份成功感和自豪感。 事實不難發現,現在很多年輕人「機不離手」,甚至願意月花數千甚至更高代價獲取心儀項目,這種忘我狀態,可能已是上癮徵兆。

打機成癮問題近年備受醫學界關注,不少家長都擔心子女的健康受影響。 世界衞生組織(WHO)計劃將於明年發表的第十一版診斷手冊「國際疾病分類」(ICD)中,首度加入「遊戲障礙」(Gaming Disorder),意味打機成癮或將正式成為精神健康疾病的一種。 其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和統計手冊》,是全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包括香港)在診斷精神疾病上的重要準則。 根據2013年出版的手冊第五版,「打機成癮」是指一個人持續不能控制自己的打機行為,以致損害日常生活,屬於心理上的病態行爲,需要正視。 「近幾年遊戲機愈嚟愈普及,手機每個人都可以放係手袋,隨時隨地攞出嚟玩。去到一個咁嘅地步,滲透率咁高,其實好多人都好難去控制或者根本好易得到呢樣野。」醫生指最大原因就是近年遊戲文化愈來愈普及,除了電腦遊戲外,手機遊戲及家用遊戲主機的玩家亦不斷上升。 而大部分上癮患者年齡介乎十多歲至三十歲,當中不乏求學中的青少年。

她指過度使用電子產品會令小孩的言語表達及思考能力下降、專注力降低。 要戒除打機習慣,除了協助小孩轉移注意力,家長亦要做好榜樣。 ICD對上一次更新已是一九九○年,世衞監察電子遊戲長達十年後,決定將部分過度沉迷的玩家視為有精神健康問題。 打機成癮引起的「遊戲失調症」(Gaming disorder)正式被世界衞生組織(WHO)列為一種疾病,新指標將在2022年生效。

精神病一直為人所諱疾忌醫,情緒健康十分重要卻往往被忽略,坊間大部份人會每年做身體檢查,卻不會關注情緒病引起的後遺症,如嚴重失眠導致抑鬱焦慮等症狀。 作為精神科醫生,在此希望傳遞一個信息,情緒健康影響個人的日常生活,正常社交。 因此,不一定要患上嚴重的精神病才須尋求診治,在情緒病日漸普及的今天,病向淺中醫,個別有情緒問題的病人,應儘快求診以免病情惡化。

打機成癮精神病: 出生少於胎齡 兒童長大後也會矮小?

網民對世衞的計劃持不同的意見,部分網民認為,打機成癮的確會影響到青少年的腦部發育,繼而影響心智健康。 但亦有網民認為世衞多此一舉,指報告中未有詳細列明,達到甚麼條件之下才算患上心理病,強調只要懂得節制,已經不算心理疾病。 朱嘉麗表示,打機成癮的孩子需要接受適當的心理治療,過程如戒毒。 心理學家一般會先向孩子解釋何為成癮,以及分析不打機的好處及壞處、當中的心理變化等。 其後,心理學家會與孩子商量制定逐步戒掉機癮的方法;最後會與他一起尋找另類興趣,取代機癮。 她曾遇一名小五學生,由於語文及學習能力弱,亦沒有良好社交圈子,每天放學一回家就打機,每天打機5小時;初次見心理學家時樣子極疲倦,更有嚴重黑眼圈。

打機成癮精神病: 健康新知N

世衛可能留意到此疾病滲透率高加上影響大,醫學上的定義已經追不上患者增長速度,才正式為打機上癮命名,希望各界能正視這個問題。 無論是任何形式的成癮行為,這與當事人的道德觀念或個人能力無關。 另外,當事人可能會反覆地出現復發和緩解的循環,這意味著他/她的狀況可以在輕微和嚴重之間不斷徘徊。 話雖如此,如果沒有接受適切的治療,成癮行為通常會隨著時間而惡化,並可能導致永久性的健康問題和嚴重的後果(例如破產),嚴重影響家庭關係。 而每隔一段時間,社羣上就會有「我們要戒掉手機」的宣言出現,但似乎都沒有什麼效果,到底這算不算「手機成癮」?

打機成癮精神病: 【每六對夫婦有一對不孕 父母催促添不孕壓力】

然而,最令人擔心的就是這類患者有可能同時患上其他精神健康問題,如抑鬱症、焦慮症、自閉傾向或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等,令到事情加倍複雜及難以處理,而我們在診所遇到的亦大多是這個類別。 若發現子女出現成癮行為,家長首先應與子女溝通,以瞭解並協助他們面對生活中及學業上的困難,平日應該多花時間陪伴孩子,司徒恩提醒家長,每天至少15分鐘的優質親子時間,讓孩子主導話題,促進親子之間的坦誠溝通。 當孩子在生活中遇到不愉快或有不明白的事情時,讓他們知道可以信任父母並隨時向他們傾訴,這一點非常重要。 而禁止玩遊戲可能會讓子女失去與朋友聯誼的機會,甚至可能激起他們的反感,加深親子之間的矛盾,故家長應讓子女認識到網絡的利弊,學習時間管理,共同訂立時間表及上網的守則,從而達到平衡的生活方式。 【大紀元2023年07月28日訊】(大紀元記者林一山香港綜合報導)不少家長都因為子女沉迷打機而煩惱,更可能與子女爭執,導致親子關係緊張。 不少家長都因為子女沉迷打機而煩惱,更可能與子女爭執,導致親子關係緊張。

打機成癮精神病: 心理全說N

研究發現,31.8%受訪學生曾連續進行網絡遊戲達5小時或以上;42%受訪學生曾連續觀看影片達5小時或以上;12.6%受訪學生有網絡遊戲成癮傾向,中學組羣(12.4%)和小學組羣(12.9%)的網絡遊戲成癮傾向比例相若。 成癮的典型現象包括對於物質或是行為的無法控制及過度關注,雖然有不良結果,卻仍然繼續攝取成癮物質或從事特定行為的情形[12]。 打機成癮精神病2025 伴隨著成癮的習慣或是行為模式通常是立即性的滿足(短期回報)及延遲出現的不良影響(長期不良結果)[13]。 成癮(英語:addiction)是指一種重複性的強迫行為,即使這些行為已知可能造成不良後果的情形下,仍然被持續重複[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