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師傅在1992年罹患食道癌,病癒後不能彈琴和斲琴,在琴友謝俊仁醫生鼓勵下開始「口傳心授」,20多年來共收50多個徒弟,他們來自香港、臺灣、澳門及內地,蔡師傅收徒首要條件須懂彈古琴。 6月2日的早上,記者來到蔡昌壽師傅位於石硤尾的工作室,10多人擠在一起已沒有轉身的空間,斗室雖小但不失雅風,牆上掛滿不同款式的古琴,饒宗頤書寫的「蔡福記」牌匾掛在中央特別顯眼。 當記者問及蔡師傅5月16日被列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心情時,他說很開心,但謙虛說自己只是「手作仔」,因製作一張古琴,要集木藝、漆藝、書法和音樂於一身,經過9個步驟,至少要花200小時。 古琴香港 古琴香港 本中心面積13000呎,環境寬敞優雅,長期有書畫作品展覽,富有濃濃的藝術氣氛,為各類文化課程提供雅緻閒適的學習環境。 本中心設有不同樂器班包括古箏、古琴、琵琶、二胡、笛子、損、鋼琴、小提琴、聲樂、樂理等課程。
- 3.挖 面板的內部是槽腹,槽腹須以不同鑿修挖,因槽腹厚薄弧度影響共鳴和音色,所以修挖槽腹要不時結合底板,上下左右敲叩琴體以查驗聲音虛實。
- 學音樂可以讓人思考更清晰,更容易專心,生活的其他面向也能處理的更好,並可有效疏解各種壓力,使人身體更健康。
- 蔡昌壽生於樂器世家,精通200種中西樂器,惟獨醉心古琴,至今親斲古琴超過200張,修復歷史古琴逾百張,最貴一張80萬元是賣給一個臺灣人作收藏。
- 古琴為聯合國認可的人類非物質遺產之一,也是中國存世最悠久,其中一種最具有文化內涵的樂器,古時之文人雅士都喜彈奏及欣賞古琴,以伴其讀書、創作詩詞歌賦、煮酒、賞花賞月等。
- 2003年,古琴藝術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成為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古琴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有時在想,古人當時為何會創造這麼一件型製獨特的樂器,內裡會不會潛藏著一些古老的知識,一直傳留至今,待人去發掘。 琴曲通常由幾個段落連綴而成,長度幾分鐘到十幾分鐘不等,沒有嚴密的格式。 除了演奏古代作品外,個別演奏者也會作曲或是即興演奏。 琴曲多以山水寄情(《洞庭秋思》、《瀟湘水雲》、《漁樵問答》等),亦有閨怨(《長門怨》)、敘事(《廣陵散》)等傳統詩詞題材的作品,有具儒家思想的作品(《文王操》),有改編自民歌小調的《四大景》等。 佛家相關曲目極少,僅有《普庵咒》、《那羅法曲》等幾首。 琴是東亞重要的禮樂樂器之一,作為高雅的代表,在集會儀式,特別是傳統雅樂中扮演了重要的地位。
古琴香港: 中國音樂的故事 (重播)
而電影《秦頌》(李祥霆演奏[136][137])、動畫《山水情》(龔一演奏[138])也都由專業的琴家參與配樂。 蔡昌壽教導徒弟斲琴首重手工精細,造一張古琴少則1年時間,多則逾10年,過程嚴謹且繁複,分為9個步驟。 蔡昌壽與饒宗頤亦是古琴結緣,當年饒公的古琴壞了難找人修理,後來找到蔡師傅,事後饒公贈以《斲琴圖》和親撰「蔡福記」牌匾表謝意,而蔡昌壽親斲「萬壑松」琴回贈,並刻上《斲琴圖》題字作銘文。 從貼在工作室內他與饒公的合照,窺見兩人情義深厚。
及至徐文鏡晚年眼疾惡化失明,蔡昌壽充當購買日用品和斟茶遞水之「伴讀書僮」。
古琴香港: 香港九龍南昌太子/東湧一對一/小組
50年代初,徐氏來港定居並治療眼患,時為蔡福記少東的蔡昌壽受父親之命,前往徐宅歸還修好的古琴。 古琴香港 古琴香港2025 或許古琴之雅不在於古時士人壟斷,而是在於其獨特音色,內斂而充滿餘韻,有其空靈之美:「古琴聲音好悶、偏沉,不同古箏般聲音響亮;古琴不動聽,但令人心靜。」蔡昌壽強調琴音治癒的力量。 蔡昌壽為「蔡福記」第三代傳人,舖號前身為祖父蔡春福在1904年,於汕頭創辦的潮州樂器店。 1935年蔡家移居香港,其父蔡維經再開設「香港蔡福記樂器製造廠」,傳統潮州和客家樂器外也兼造西洋樂器。
反而是掌握好基礎後,再彈移植作品,既不耽誤學習,又能得心應手。 「琴」是中國最早的彈撥樂器之一,歷史可追溯至近三千年前,現在通稱「古琴」。 傳統文人多通曉「琴、棋、書、畫」,琴居「四藝」之首,在中國文化具特殊地位。 2003年,古琴藝術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成為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古琴香港2025 教授古琴彈奏基礎,以及各類琴曲,如秋風詞、良宵引、酒狂、陽關三疊、平沙落雁等。
古琴香港: 專業古琴教學及多款古琴買賣
徐曾問他,你是少東無須辛苦學斲琴,但蔡昌壽獨愛古琴音色低沉曠遠,能讓人清躁靜心。 他憶說,徐脾氣較大且對斲琴非常嚴謹,一次師傅向他發脾氣,嚇得蔡1個月沒上師傅家。 蔡知道師傅失明,寧願逃學也貼身照顧他,每當蔡完成一張古琴,徐文鏡只用手摸過就知道是否合格。 徐生前只收了兩個徒弟,一個是鄧寄塵兒子鄧少華跟徐學彈古琴,而只有蔡跟徐學斲琴。 蔡昌壽生於樂器世家,精通200種中西樂器,惟獨醉心古琴,至今親斲古琴超過200張,修復歷史古琴逾百張,最貴一張80萬元是賣給一個臺灣人作收藏。
- 本課程並非集體班,而是導師按學員的個別程度和條件逐一教授,確保每位學員於每節課都能鞏固舊知和學習新知。
- [需要解釋]在清代畫作《雍正祭先農壇圖》中記錄有人奏琴[63]。
- 除演奏之外,兼長古琴鑒定與古琴歷史整理,演奏風格儒雅古樸。
- 天香琴社每四個月會舉辦一次網上雅集(即是內部表演),讓學員有更清晰的學習目標和切磋交流的機會。
- 基礎訓練是建立人琴合一的過程,實在是非常重要呢!
- 1935年蔡家移居香港,其父蔡維經再開設「香港蔡福記樂器製造廠」,傳統潮州和客家樂器外也兼造西洋樂器。
- 本中心面積13000呎,環境寬敞優雅,長期有書畫作品展覽,富有濃濃的藝術氣氛,為各類文化課程提供雅緻閒適的學習環境。
可見20世紀後半期香港已成為古琴文化最重要的傳承地。 古琴為聯合國認可的人類非物質遺產之一,也是中國存世最悠久,其中一種最具有文化內涵的樂器,古時之文人雅士都喜彈奏及欣賞古琴,以伴其讀書、創作詩詞歌賦、煮酒、賞花賞月等。 古琴今日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代表性符號之一,特別適合內省、安靜、修心,在喧囂的城市生活中尋找寧靜的心境。 本課程將介紹古琴文化,除了演奏技巧和讀譜,還有琴曲欣賞方法等。 古琴香港2025 古琴音域寬廣,音色深沉,餘音悠遠,講求意境空靈飄渺,揉合儒釋道哲學。
古琴香港: 課程簡介
「老師說,做古琴不能講粗口(說髒話)。」蔡昌壽在徐文鏡指導下做了三張古琴,失敗次數也不少。 古琴香港 蔡昌壽約1950年起師從浙派琴家徐文鏡(1895至1975年)學習斲琴。 徐文鏡斲琴技藝師承兄徐元白(1893至1957年)及蘇州天平山大休法師(1870至1932年),琴棋書畫皆精。
古琴香港: 古琴 Guqin
二、 天香琴社每四個月會舉辦一次網上雅集(即是內部表演),讓學員有更清晰的學習目標和切磋交流的機會。 只要完成基礎訓練的學員,都會被邀請在雅集上分享琴曲。
古琴香港: 文化象徵
香港琴人,先後隨著名琴家唐健垣、王穎苑、姚公白三位老師學習古琴。 2012年參與電影《Man of Tai Chi》配樂。 2014及2015年受邀為香港教育局舉辦的新高中音樂科課程講座,以及於2015年在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的音樂課程中擔任嘉賓講者介紹古琴及古琴示範演奏。 現為天香琴社社員,亦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國樂會古琴班導師,並主要在琴川音樂藝術中心教授古琴及舉辦「琴川雅集」。 作為中國古代文化最重要的組成元素之一,古琴頻繁出現在歷代的藝術作品中。
古琴香港: 古琴班(導師:曾俊先生)
張芝老師:上海琴家,首屆“全國古琴網絡比賽 ” 成人組銀獎獲獎者。 琴有散音、泛音和按音三種音色,傳統琴學中以泛音代表天,散音代表地,按音代表人,象徵「天地人和」。 「60年代左右,我們製造結他和Ukulele等。」蔡昌壽曉彈古琴、古箏、琵琶及小提琴等多種中外樂器,亦精通製造技術。 唯有古琴使他全情投入,後來索成把蔡福記轉型為只做古琴的樂器店。
古琴香港: 文化
儒家視琴為禮器和樂律法器,大量詩詞文賦中有琴的身影。 伯牙、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傳至今。 彈琴能達到正人心,穩社會的作用,使人溫柔敦厚,取中庸之道;道家視琴為「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琴象徵與自然合一,達到逍遙無為的境界,表現寂靜空靈的意境。
古琴香港: 民族音樂巡迴展覽 – 古琴篇
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 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讀者及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 於有關情形下,讀者及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古琴香港2025 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
古琴香港: 演奏名家
悠荻十歲起受著名古琴大師龔一教授啟蒙開始學習古琴,2010年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古琴專業,師從著名古琴大師趙家珍教授。 她在學期間成績優異,曾榮獲“寶鋼優秀學生獎學金”,並於2009年5月在第二屆全國古琴大賽中榮獲青年專業組金獎。 悠荻2012年取得香港演藝學院音樂碩士學位,師從香港著名古琴家謝俊仁博士,成為香港歷史上首位古琴碩士。 1997年拜蔡師傅學斲琴的則師關嘉,現為蔡昌壽斲琴學會的副會長。 據統計,1954年全國彈古琴不足100人,斲琴者更少。 師傅一直堅持在香港斲琴,而50多個徒弟都是斲琴「發燒友」,琴人親自斲琴是件幸福事,眾徒弟會幫師傅教初學者,逢週五下午及週六工作室最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