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也有鼻咽癌患者感染EB病毒,而對其他病毒產生免疫作用。 鼻咽位於嚨的上端,加上鼻咽癌的初期症狀不明顯,患者容易誤以為相關症狀只是長期喉嚨痛,而忽略背後可能隱藏的罹癌危機。 鼻咽癌較多出現於華南、東南亞及北非地區,亦是本港常見癌症之一。 2016年,本港共有805宗鼻咽癌新症,佔癌病新症總數2.6%,當中男性及女性分別佔599宗及206宗,比例約為2.9比1。

使用者應向醫師尋求醫療建議,尤其是在自我診斷任何病痛或開始新生活方式或運動方案前更應如此。 本文所含資訊有可能不合宜、不準確、不完整或不可靠。 Cigna 不負責外部網站或資源所提供的內容或資訊正確性,亦不負責使用相關資訊的安全性。 「Cigna」和「Tree of Life」標誌是 Cigna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c. 在美國和其他地方經授權使用的註冊商標。

鼻咽癌電療: 鼻咽癌發病及死亡統計

幸而鼻咽癌對於電療化療的反應特別好,治癒率高達90%(一、三期)、70%(三期)、50%(四A期),愈早發現治癒率愈高。 醫生會在不同情況下使用化療治療鼻咽癌,例如晚期鼻咽癌的首選治療方法為同步放化療,由於部分化療藥物能夠增加癌細胞對放射治療的敏感度,因此有助加強治療效果。 鼻咽癌電療2025 鼻咽癌電療 若癌細胞擴散到肺、骨或肝等遠端器官,醫生或會考慮單獨使用化療或與放射治療一併使用。

  • 化療也可用於輔助治療,即放射治療後進行,減低復發風險;部份醫生也會採用誘導化療,即於同步放化療前先單獨使用化療。
  • 就沒有任何鼻咽癌病徵的人士而言,現時沒有足夠證據顯示,上述篩查對他們有明顯效益。
  • 螺旋刀更精準
  • 據新加坡癌症註冊局的數據,從2016年至2020年,鼻咽癌是本地年齡介於40歲至49歲男性中第二常見的癌症。
  • 參考世界標準人口的年齡分佈計算,過去37年,本港鼻咽癌的發病率及死亡率均呈下降趨勢。
  • EBV血清測試是目前最常見的鼻咽癌篩查方法,但假陽性比率由2%至18%不等;鼻咽癌基因篩查靈敏度達95%以上,惟特異性有限。
  • 放射治療(俗稱電療)用高能量射線來殺死癌細胞,是鼻咽癌主要的療法。

不過,在某些罕見情況下,EB病毒的DNA會與鼻咽細胞的DNA混合,病毒基因會指令鼻咽細胞異常分裂和生長,引發癌變。 環境因素:某些生活和飲食習慣會增加鼻咽癌的風險。 例如,鼻咽癌俗稱「廣東癌」,因為廣東、福建、港澳、臺灣等南方沿海地區的人特多。 一種常見的說明認為是華南居民愛喫鹹魚等醃製的食物所致。 醃製食物要用大量化學品,在體內長期累積可能會有影響。

鼻咽癌電療: 鼻咽癌的復發機會

以每10萬人計算,男性的發病率為17.2%,女性則為5.2%。 鼻咽癌是本港男性最常見癌症中的第6位;女性方面,則排行第16位。 一般而言,40至60歲是鼻咽癌的發病高峯年齡,間中也會出現20至30歲的病例。

化療分靜脈注射(IV)和口服兩大類,以前者較為普遍。 倘病情進入中晚期階段,腫瘤有機會侵犯鼻咽的鄰近組織,導致患者出現頭痛、臉部麻痺、吞嚥困難、聲音沙啞和複視(視覺出現重複影像)等症狀。 隨着醫療技術進步,鼻咽癌的存活率在過去 2、30 年已大大提升。 在 I期 至 鼻咽癌電療2025 III期,局部控制的 5 年成功率一般都達 80% – 95%;而在 IV 期,成功率則約 70%; 5 年存活率可達 60%(IV 期)至90%(I期)。 因此,萬一不幸患上鼻咽癌,只要及早及耐心接受治療, 仍然有可以治癒的機會。 曾受EB(Epstein-Barr)病毒感染:具有某些遺傳基因的人若感染EB病毒(淋巴腺熱glandular fever的病原),患鼻咽癌的風險會較高。

鼻咽癌電療: 常見問題

受電療及化療影響,Dorothy不但出現脫髮、頸部脫皮、口水分泌減少情況,更出現味覺改變,甚至嚴重到失去味覺。 她表示,當時食物的味道完全改變,例如蜜糖是鹹味,而鹽水卻是無味道。 大約有六至七成癌症病人都需要在患癌不同階段接受放射治療。 電療於醫治癌症方面﹐主要有治癒癌症、輔助其他治療方式以及紓緩癌症所引起的不適的三大作用。

信醫生勿走冤枉路 癌症資訊網創辦人吳偉麟是鼻咽癌康復者,2003年無意中發現右邊頸淋巴有腫塊,求醫時確診鼻咽癌,須接受電療。 可是,與他一樣患上鼻咽癌的姐姐,因為復發而對正規治療失去信心,故嘗試了很多另類療法,可是對病情沒有幫助,更令她錯過黃金治療時間。 吳偉麟直言這經歷令他感受極深,繼而決心創立癌症資訊網,提供正確訊息,希望其他癌症患者不要再行冤枉路,信任主診醫生,及早接受治療。 手術目的是切除腫瘤和部份周圍健康組織,達至根治效果。 惟鼻咽內的腫瘤靠近顱神經和血管,較難到達,所以手術並不是治療鼻咽癌的常用方案。

鼻咽癌電療: 鼻咽癌治療方法

信諾尊尚醫療保的癌症保障冠絕全港,賠償保障高達港幣$5,000萬,不設終生賠償上限,可全數賠償包括電療(放射治療)、化療、標靶治療等費用,於此瞭解更多。 治療過程他說極痛苦,因為受化療和電療的影響,治療期間喉嚨潰爛,無口水分泌,引致吞嚥困難;同時味覺受影響,喫東西感覺有怪味,喫肉類全部變了腐肉味,喫完隨即嘔吐,一日嘔十幾次。 鼻咽癌電療 他看私家耳鼻喉專科醫生,翌日進行MRI(磁力共震)和Pet Scan(正電子掃描),當晚已有報告,原來他鼻咽位置有兩個腫瘤,一個5cm、一個3cm,確診第3期。 主要原因是等得太耐,整個過程由懷疑至確診癌症,中間經歷了兩個多月。 問醫生大約幾時會真正開始治療,他說大約8月頭會開始,即要等多1個月才開始,當時想盡快治療,因為腫瘤明顯比5月時大了,心好驚。 ▲ 耳鼻喉科專科醫生劉偉業表示,鼻咽癌在本港最普遍,在香港一年約有900多宗新症,是男士最常見的頭頸癌症,男士罹患率又比女士多兩、三倍。

鼻咽癌電療: 需要協助處理索償?

於2020年,鼻咽癌的死亡人數佔癌症死亡總數的1.8%,是本港致命癌症中排第 11 位。 早期鼻咽癌的治癒率很高,第一期的治癒率高達90%。 接受電療之前,中醫師可用毫針刺於常用穴位如大椎、足三里、三陰交,再配合中藥改善患者的代謝狀態,藉此增強細胞的抗損傷能力。 另外病人可按照自己的身體狀況,保持適量運動,如瑜珈、氣功、步行等,放鬆心情,緩解焦慮。 也謹記多與家人、朋友分享自己的感受,保持正常社交﹐正面心態也是抗癌重要一環。 電療這個名字令人以為治療時會有觸電的感覺,但其實患者只需按指示躺在治療牀上接受治療,過程中不會有特別的感覺。

鼻咽癌電療: 放射治療

化療也可用於輔助治療,即放射治療後進行,減低復發風險;部份醫生也會採用誘導化療,即於同步放化療前先單獨使用化療。 部份鼻咽癌帶有高於正常水平的「表皮受體生長因子(EGFR)」,研究顯示這種因子會加速癌細胞的生長速度。 透過使用標靶藥物「表皮受體生長因子(EGFR)抑制劑」,可阻斷EGFR接收指令細胞生長和分裂的訊號,減慢或阻止腫瘤生長。 標靶藥物在鼻咽癌治療中的確切作用仍在研究中,當癌細胞擴散、復發或患者接受化療後腫瘤仍繼續生長,醫生便會考慮將標靶藥與放射治療或化療一同使用。 鼻咽癌病人完成所有癌症治療後,還需要因應治療帶來的副作用和後遺症,接受各種復康支援。

鼻咽癌電療: 放射治療費用

醫生會因應病人屬於的分期及病情的嚴重性,進行不同治療。 針對早期病期,一般會使用放射治療殺死癌細胞;但如果癌細胞已蔓延至其他器官,則會再配合化學藥物治療以控制擴散程度。 據癌症資訊網問卷調查顯示,96%的癌症病人在接受治療後都會出現不同的口腔副作用。 而近7成曾經或正接受化療和電療,或只接受化療或電療治療的受訪者中,所有(100%)患者都出現一種或以上的副作用。

鼻咽癌電療: 鼻咽癌的治療方法

希愈腫瘤中心隸屬新風天域集團,秉持最新的臨牀概念專注於癌症的診斷,治療和研究。 中心坐落於高端商務中心,為當地及跨區域的患者提供先進的,以人為核心,以實證為基礎的醫學治療與護理。 鼻咽癌電療 由於兒童的免疫系統尚未發展成熟,因此耳朵感染在兒童中特別常見,惟在成人身上卻較少發生。 倘若在沒有傷風冒感情況下持續出現單側耳朵發炎的情況,建議作進一步檢查。 「長尾效應」是治療鼻咽癌的未來展望,指患者透過免疫治療法有效治療病情的同時,產生的效果可以長期持續,讓晚期患者的病情得到更長久的控制,令存活時間延長。

鼻咽癌電療: 鼻咽癌可否用手術治療?醫生解説鼻咽癌分期、治療方法、電療程序及副作用

當中,近7成患者出現口乾、食慾減少、味覺改變、體重下降的問題,近5成受訪者出現口腔疼痛,近4成的患者更感到口腔有鐵鏽味。 免疫治療透過激活人體自身免疫系統和T細胞,令免疫系統重新辨認和攻擊癌細胞,從而縮小腫瘤或減慢其生長。 鼻咽癌電療2025 免疫治療藥物主要用於化療失療或癌細胞已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的鼻咽癌患者,亦有免疫治療藥物可用於一線治療。 醫生決定鼻咽癌患者的治療方案時,會考慮到腫瘤的大小、影響的範圍和有否淋巴擴散等;如果癌細胞並未擴散到其他器官,一般會使用放射治療殺死癌細胞。 鼻咽癌電療 如果癌細胞已蔓延至其他器官,會再配合化學藥物治療以控制擴散程度。 香港由於空氣問題,常見鼻炎、鼻竇炎等呼吸道慢性病。

鼻咽癌電療: 鼻咽癌

研究表明,以高鹽醃製方法保存的食物,可能會產生一種有害的化學物質,破壞身體的DNA,而受損DNA會改變細胞控制其生長和複製的能力,增加癌變風險。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在2018年確診的鼻咽癌患者之中,只有6.5%的患者確診時屬於第一期,有超過七成患者直到第三、第四期才確診,影響治療成效。 鼻咽癌的治癒率高,第一期治癒率達九成,即使到第三期也有七成個案可達根治性治療。 早期鼻咽癌可單用電療診治,期數較高則要電療加化療。 也因為治癒率高,社會上有不少康復者正承受著電療帶來的長期副作用之苦,約四至八成病人會出現口乾,由於唾液分泌減少,部分人易有牙齒問題,如蛀牙,出現頸動脈栓塞風險也有兩成。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吳雲英表示,每年平均有八百多宗鼻咽癌新症,是二十歲至四十四歲男士最常見癌症,男女患病比例為二比一。

Dorothy回憶指,當時治療副作用令她不時想喫一些較清新或冰凍的食物,緩解口腔的不適。 她指無論水、營養奶都要放到雪櫃,纔能夠較容易吞嚥。 放射治療是局部治療,一般只在照射部位造成副作用反應,這亦是與化學治療的最大分別。

鼻咽癌電療: 鼻咽癌的診斷方法

鼻咽手術有時候會波及附近的神經,形成耳痺、牙關硬化、口腔疼痛乾燥、頸硬等。 醫生將和患者討論最適當的治療方法,並把患者的年齡和整體健康情況,以及癌症的分期考慮在內。 多數情況下,患者需要定期複診,長期接受醫療觀察。 一些遺傳特徵和飲食習慣也可能提高患鼻咽癌的幾率:若有鼻咽癌家族史、愛喫高鹽分或醃製食物,將增加患上鼻咽癌的風險。 鼻咽癌電療 接受電療期間,則可用毫針刺於常用穴位如啞門、廉泉、大椎、尺澤、照海、行間,再配合中藥以清瀉因電療所引起的火毒,改善局部組織受灼、肌腠失潤引致的口乾、口腔潰瘍及皮膚乾燥等問題。

鼻咽癌電療: 鼻咽癌治療費用

所有產品和服務均由營運子公司提供或透過其提供,而非由 Cigna Corporation 鼻咽癌電療 提供。 按不同的癌症部位以及階段,醫生會建議電療類型及次數,我們比較了兩所本地私家醫院的電療費用,完成一段療程費用由3萬多至20萬不等。 而調強適形治療是在三維適形放射治療基礎上演進而來,特別適用於於不規則形腫瘤,或腫瘤附近有重要組織器官需要保護的情況。 報告上鼻組織同淋巴組織都找不到癌細胞,Victor開心了一陣子,但醫生指有時抽一次組織未必抽到,需再抽一次細針,於是又要再等兩星期。 這次傳來壞消息,驗出有鼻咽癌,轉介1星期後去政府醫院見腫瘤科。 醫生會透過臨牀檢查,觸摸頭頸位置是否有異常,例如頸兩側、淋巴位置是否有腫塊;血液測試則檢查身體是否存在抗EBV病毒的抗體。

鼻咽癌電療: 香港綜合腫瘤中心 ( 九龍 )

免疫治療與傳統化療相比,除了病人對免疫治療的耐受性良好,且較少出現嚴重副作用外,對一些鼻咽癌患者亦具有持久的臨牀功效,就是「長尾效應」。 隨著醫學技術日新月異,隨了傳統的鼻咽癌治療方法外,近年更因為癌症免疫學(Cancer Immunology)發展迅速,而出現「免疫治療」這種新興的癌症治療方法。 據新加坡癌症註冊局的數據,從2016年至2020年,鼻咽癌是本地年齡介於40歲至49歲男性中第二常見的癌症。 據國立癌症中心提供的資料,引發鼻咽癌的確切原因不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