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博物館開放時間是週一至週六上午10時至下午6時,週日及公眾假期上午10時至晚上7時,逢週二休館(公眾假期除外)。 香港六十年代服裝 劉志華為李克勤「左麟右李04開心」演唱會設計的鹿角肩飾水晶珠片皮革套裝,以及奚仲文為電影「如果.愛」設計的多套戲服也會展出。 這部分的重點展品包括:劉培基為何韻詩2006演唱會而設計的紅色單袖金色刺繡套裝與金色外袍,以及羅文在「包羅萬友25週年」音樂會中所穿的銀色絲緞燕尾服套裝。 結合先天的敏銳觸覺及民間智慧,靠自身觀察和一雙巧手,十來歲便懂得做衫,累積多年經驗,建立別具一格的「功夫」。 出生於江蘇靖江縣,年十三歲 (1956)離鄉到港拜師學藝,幫師半年後便在尖沙咀創業,客人包括李麗華、樂蒂、林黛等,高峯時曾聘用十六位師傅,亦曾收徒弟多名。
提到她獲胡定欣點名稱讚,莊子璇說:「有點受寵若驚,我們有傾偈,她叫我要多點保持笑容。」莊子璇不介意做熱門成為焦點,也不擔心令其他佳麗眼紅或排斥她,最重要做好自己,別人說話她也管不來。 早前確診的王怡然對第一次得獎感到開心,現在她身體康復並會繼續多喝水來保持健康。 香港六十年代服裝 除此之外,當時的電影也不乏反映出女性在社會上遭遇到的問題、女性意識的覺醒、以至她們勇敢反抗的故事,例如朱石麟導演的《各有千秋》、《新寡》,長城出品的《我是一個女人》等。 道路規劃方面,港府於1955年起曾研究維多利亞港研究興建跨海大橋或海底隧道的方案,但主要基於成本上的考慮,當時並未有正式落實。
香港六十年代服裝: 香港傳統服飾?
六十年代出色的粵語武俠片明星,出生於湖北,約兩歲來港,她從婆婆處開始認識長衫,自己十五、六歲出來工作時都穿著長衫,從她口中讀者可以認識六十年代女星穿衣之道。 祖籍江蘇省揚中市,三代都是裁縫,1951年由伯父帶至香港當學徒,從業裁縫六十多年。 在上世紀60年代為邵氏公司縫製多齣電影服裝,包括:《星星月亮太陽》、《吉祥賭坊》等,並曾為井莉、何莉莉、蔡瀾、嶽華等縫製日常便服,亦為香港無線電視臺香港小姐、劇集:《鹿頂記》、《鳳舞香羅》與及舞臺劇《杜老誌》等製作中式服裝。 隨着中產階層的人口增長,設施齊全的大型私人屋苑相繼面世,其中包括美孚新村和太古城。 在廣廈千萬間拔地而起的同時,有不少港人仍住在寮屋區內,甚或在唐樓天台搭建木屋作棲身之所,不過香港整體的居住情況已較五十年代大大改善。 運動服隨着李小龍《死亡遊戲》一片而流行,至七十年代末香港廠商替不少國際品牌生產牛仔褲,年輕人對牛仔褲趨之若鶩。
越戰結束後轉入製衣辦房工作,以中式裁縫的經驗揉合西式裁剪技巧開創另一番事業。 香港六十年代服裝 馮師傅當年曾出版裁剪書籍十多本及開班教學,踏入耆耄之齡仍熱忱於傳藝工作。 有關款式尚可在舊相片或粵語片中尋找到蹤影,但中裝文化及工藝的歷史紀錄就難找到有系統的記載。 Yves Saint Laurent聖羅蘭先生,改良男版西裝的Le Smocking Suit菸裝,讓女人穿上既優雅又強勢的專業形象,完全闡釋了時裝中Androgynous雌雄同體的概念。
香港六十年代服裝: 香港文匯網
而隨着大型日資百貨公司成立,以及大批日本模特兒來港作時裝表演,日本時裝亦有捧場客。 在那個年輕崇拜的時代,Twiggy宛如兒童般瘦小扁平的身形、洋娃娃般誇張的睫毛與大眼妝,搭配厭世表情,穿起A-Line 剪裁娃娃裝可愛又叛逆,帶來一種清麗脫俗又酷味十足的新鮮感,留下來的經典時尚影像,即使現在看來也毫不過時。 都說服裝演變都有其脈絡可循,大部分從復古中尋找創新,但太空時代的風格絕對是60年代裡最異軍突起、天外飛來的時代產物。 香港六十年代服裝2025 在60年代以前,女士們的裙子要嘛是曳地長裙,再不然就是典雅端莊的齊膝包裙,而Mary Quant卻一口氣將裙長剪短至膝上20 公分,你能想像這樣的設計在當時英國甚至整個歐洲是多麼驚世駭俗的事。 香港六十年代服裝 10/10 APOTHECARY 透過專訪時尚觀察家丁妮(以下簡稱 Anny),細細瞭解更多關於60年代的文化與時尚潮流的演進。
- 快餐文化逐漸形成,中環的餐廳率先發售美式熱狗和漢堡包,香港首家快餐店——大家樂在六十年代開業,而首家麥當勞亦於1975年在銅鑼灣百德新街開幕,隨後快餐店如雨後春筍,遍佈香港的大街小巷。
- 修讀營養學的15號莊子璇,表示自己是個易病的人,笑稱昨天活動像上課一樣,不過就由英文變了全中文。
- 1953年的兩個填海工程為香港增加300萬平方呎的土地。
- 店主買賣舊物,更看重緣份 —— 舊物能輾轉偶然地能來到他的店內,經由他手,去到另一個人手上,他認為這就是緣份。
- 有關展覽詳情,可瀏覽歷史博物館網址hk.history.museum或致電二七二四 九○四二查詢。
- 香港在1950年代正處於二次大戰後的復原期,但國際局勢的動盪及中國大陸政權的更替,都對香港相當大的影響。
徙置大廈由三合土所建成,結構比寮屋堅固,防火防滲漏,設有基本消防設施,每幢樓高七層,可容納2500人。 由於單位卻缺乏間隔及廚房,居民要在單位外的公共走廊做飯。 此後,政府又在香港島及九龍各處興建黃大仙、老虎巖、長沙灣李鄭屋等徙置區,讓居所簡陋、衛生環境較差的寮屋居民入住。 香港六十年代服裝2025 自此,香港政府大量建造公營房屋,每人的居住空間為24平方呎。
香港六十年代服裝: 經濟
修讀營養學的15號莊子璇,表示自己是個易病的人,笑稱昨天活動像上課一樣,不過就由英文變了全中文。 莊子璇也被視為今屆大熱之一,舉手投足均成焦點,她稱不擔心其他佳麗因此眼紅或排斥她。 粵劇、粵曲、粵語電影、國語電影、電臺節目成了香港市民最大娛樂。 電臺方面,香港商業電臺於1959年8月26日正式開臺,成為繼香港電臺及香港麗的呼聲後第三間電臺。 當時的電臺節目多以廣播劇為主,其中李我的《天空小說》曾風靡一時。
學校的課程強調香港在地區貿易的中介角色,也不要求香港市民效忠英國君主,香港學生因此較缺乏國家觀念[28]。 政府於1950年擬定了「十年建校計劃」,希望在十年內提供為適齡的小學兒童和希望升讀中學的學生提供足夠學額,但這項計劃因受到中國大陸政權的變更及外來大量人口湧入而無法實現[24]。 1951年12月,政府發表了規劃香港教育的《菲沙報告書》,當中的建議包括加強對教育的管理及大力推行英文教學,以及發展小學和師範教育等。 在1955年8月開始推行《小學擴展的七年計劃》,包括建立五間官立小學,大量增加小學學位[25]。 另一方面,當時政府批准志願團體在徙置大廈的天台上設立的天台小學,以較低廉的學費提供小學教育,也是當時小學學位的主要來源,但整個1950年代始終無法解決學位不足及兒童失學的問題。
香港六十年代服裝: 教育
二次大戰後,大批內地的移民湧入香港,在山坡或市郊搭建寮屋居住,衛生環境惡劣。 香港六十年代服裝 至1953年石硤尾大火,政府開始大規模興建徙置區,在樓高七層的第一型徙置大廈裏,住戶需要共享洗盥場所,更被迫佔用行人信道燒火煮飯,居民家中只有「金山槓」(鋅鐵箱)、五桶櫃、「碌架牀」(雙層鐵牀)、火水爐、蚊帳和痰盂等簡單傢俱。 在七十年代初期,香港已有自選商場面世,座落於中環商業區,以配合繁忙急速的生活節奏。 同時「雪櫃」日漸普及,冰凍汽水、冰條和「雪糕」就成爲炎夏的消暑妙品。
香港六十年代服裝: 生活方式
六、七十年代收看免費的電視和電臺節目成爲了市民的主要娛樂。 1957年原子粒收音機面世,同年商業電臺啓播,帶動了香港的廣播業發展,不少人爲了收聽電臺的廣播劇或流行音樂,流連於涼茶鋪中,聽衆大多來自工廠區的勞動階層。 60年代正是經歷世界二次大戰後休養生息的階段,當時經濟開始蓬勃發展,戰後的出生率也節節高昇,以至於全球人口年齡大幅降低。 香港六十年代服裝2025 近期忙返內地工作「找數」的大宇,表示疫情期間積下很多工作,現在要開始陸續做回。 1950年代的香港航空初步得以發展,但中國與西方國家的對峙,卻對香港的民航安全構成威脅並造成空難。
香港六十年代服裝: 人口
90年代末期,21世紀最開始的幾年,香港再次湧現出一批新生代的演員和歌手。 Select 18是一間位於上環的小店,由印度裔香港人主理,販賣各種香港和世界各地的舊時光。 Select 18的店面不大,物品的擺放亂中有序,亂得很有舊時士多雜貨的感覺,充滿着懷舊氣息,連歌手張敬軒的MV亦都曾經在這裏取景。 店主買賣舊物,更看重緣份 —— 舊物能輾轉偶然地能來到他的店內,經由他手,去到另一個人手上,他認為這就是緣份。
香港六十年代服裝: 房屋和土地發展
笑問其他佳麗姐姐有沒有欺負她,胡睿涵笑道:「大家都很照顧我。」郭珮文坦言未開始節食健身,因她本身為食會抵受不住美食的誘惑。 見她在社交平臺常分享美食,郭珮文否認自己是個喫極不肥的人,只是太愛喫也沒辦法,打算在泳裝前5天開始節食。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達裏)16位候選港姐佳麗昨日出席健康食品贊助商宣傳活動,大會請來產品代言人陶大宇做嘉賓,他分享多年前割膽石致腸胃「亂籠」,幸服用健康食品後能調理好身體。
香港六十年代服裝: 香港潮流歷史圖鑑
戰後十多年間,香港人口急增二百四十萬,政府的社會福利政策未能滿足市民需要,加上受到內地政治運動的影響,抗爭運動此起彼落。 一九六六年天星小輪加價、一九六七年新蒲崗人造花廠罷工事件、大專界一九七一年發起的「保衛釣魚臺運動」,以及一九七三年市民「反貪污捉葛柏」示威,都是這個時期的印記。 經過這些社會風潮後,政府開始關注青少年人問題,同時在多區設立「民政署」(即今日的民政事務署),便利官民溝通,並增建球場、泳池等公共設施,增加醫療及社會福利的開支,更成立「廉政公署」打擊貪污,減少社會矛盾。
香港六十年代服裝: 香港潮流歷史圖鑑
由於有大量中國大陸人口在短時間內移入香港,因為房屋供應嚴重不足,在山嶺搭建的木屋迅速增多,寮屋人口密集,又缺乏消防設備,大型火災頻生。 香港六十年代服裝2025 1951年11月,九龍城東頭村大火燒毀木屋5000多間,災民20000多人,1953年12月25日的石硤尾大火受災面積更達45畝,毀木屋7000間,災民60000多人。 其後1954年亦有大坑東木屋區大火;1955年有石湖墟大火、九龍花墟村大火、銅鑼灣馬山木屋大火等;政府為了安置居民,促成徙置大廈的誕生。 受中國大陸政權變更影響,九廣鐵路來往廣州的直通列車於1949年中斷,北行列車的終點站設於羅湖而不過境。 為改善鐵路運輸,在1955年9月兩輛柴油機車投入九廣鐵路英段的服務,至1950年代末期,大部份蒸氣機車已被取代。
香港六十年代服裝: 香港傳統服飾?
香港人口從二次大戰結束的1945年約60萬到1950年代中期的十年間激增至220萬,使香港成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11],對香港當時的醫療、房屋、教育及就業構成沉重壓力。 服裝是文化的寫照,不同年代的服裝,代表社會的經濟、生活模式,以及消費者喜好的改變。 香港文化博物館明天(8月19日)至明年3月31日舉行「潮 香港六十年代服裝2025 — 香港時裝設計」展覽,回顧香港時裝的歷史及發展歷程。 香港的教育系統在1940年代先後遭到香港日佔時期的破壞及國共內戰引致大批難民湧入香港的影響,加上戰後嬰兒潮,香港的學校和學額在1950年代供不應求。 為應付大量難民的需要,英國紅十字會在1950年7月12日在成立第一個香港分部,後來成為香港紅十字會。
香港六十年代服裝: 人口
這時期的香港,人口激增,加上戰後從內地移居香港的資本家帶來了資金和技術,令香港經濟蓬勃發展。 無論衣食住行、社會氛圍和文娛康樂等不同範疇上,都有不少新事物湧現,既豐富了本地的物質和精神文明,亦為市民創造了不少本土意識的標誌,成為大眾的集體回憶。 香港歷史博物館由下星期三(三月三十一日)起至六月十四日於大堂舉行「一起走過的日子:六、七十年代香港社會」展覽,透過豐富的圖片和影像,帶市民回溯這段歲月的痕跡,並讓香港新生代認識昔日生活的苦與樂。 若論服裝潮流,迷你裙、「喇叭褲」、「鬆糕鞋」可謂六、七十年代香港的標誌。 當時香港製衣業發達,加上西方文化和電影明星的影響,西式服裝廣泛流行,年輕女士愛穿迷你裙、「熱褲」;男士則流行穿着腰部狹窄貼身、褲管? 以美食天堂聞名的香港,在六十年代以前已見茶樓、餐廳、大排檔等不同食肆林立於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