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田水泉澳邨是去年才完全落成的新屋邨,旁邊便是水泉澳山。 水泉澳行山2025 邨內色彩繽紛,商場舒適;然而登水泉澳山的路卻一點也不舒適,近半路段是陡峭的浮沙碎石路,更有攀爬位置,令人卻步。 水泉澳行山 登頂後可前顧羣山、後瞰沙田;其後逐登饅頭墩,接上「真•慈雲山」,俯瞰九龍。
經過一段長草坡之後,卒之到達水泉澳將軍石,坐立在一座大石臺上,從石臺上可以鳥瞰整個水泉澳邨和沙田一帶,風景開揚優美。 根據地圖,由獅子亭再落斜路,不用20分鐘就可以抵達慈雲山。 水泉澳行山 大家亦可以考慮行多一點點,由獅子亭轉右,上山行麥理浩徑五段,進入獅子山郊野公園,以下教大家一條上山至下山的路線。
水泉澳行山: 巴士服務
這座山高488米,初段是石屎樓梯,及至山頂,又遇上斜度甚高的浮沙碎石路,要小心翼翼地登上。 走過無綫電站後,來到一段開闊平坦的路,可180度欣賞牛頭角至九龍塘一帶,美不勝收,能賞此景絕不後悔。 末段依石屎樓梯經觀音佛堂下山,既快捷又容易,為這天畫上完美句號。 首先由水泉坳街起步,左邊是觀音山河下游,不過有甚多垃圾蚊蟲,不宜進入,唯有繼續沿水泉坳街向斜路直上,到達水泉澳邨一直上,這裡是一條廣闊的石屎路,也是慈沙古道入口,有很多行山、晨運人士來往。 不斷緩緩斜上,也可從右邊進入觀音山河一嘗溯澗樂趣。
歡迎以 Payme AlipayHK 贊助 Tim Sir 的努力! 山火過後,完整的樹幹只餘極少量,而且沒有樹蔭令登山之路都被太陽乾煎,山友出門前要帶足食水和做好防曬準備。 經過僅餘的吊鐘花後,丘陵正前方是372米高的水泉澳。 雖然看起來不矮,行起來比看起來輕鬆,惟先要經過一個攀爬位,不要盡信繩子,用雙腿借力不太困難就通過到。
水泉澳行山: let’s go hiking 香港行山誌
沿博泉街上走,接左方的博泉徑,在道徑盡頭轉接水務署的水泥路,在右方的第二個登山口上攀(第一個登山口的路向不明),經過一些水泥梯級後,在分支處左走,接較清晰的山徑,至分岔口右走 (左方山徑應通往溪澗)。 此後的路段較茂密,行走數步後又遇上分岔口,繼續直行上攀(左右兩方的水泥徑均通往山墳),沿浮滑的崎嶇山徑上行至飛來石。 今次介紹的行山路線都圍繞著沙田水泉澳附近的山頭,牛皮沙頂、多石頂、機槍堡、崗背頂等山峯由北到南排列,延綿不絕。 此路線不算熱門,正好可以避開假日人潮,偷得浮生半日閒。 水泉澳邨居民想遠足散心,行山徑就在家門大樓外,固然極之方便。 而屋邨內的水泉澳廣場設有59個商舖,行山人士可順道到商場用膳或於出發前後作補給。
- 過了繩索位置已接近水泉澳山頂,便算是走過是日一半的爛路了。
- 一口氣上山,途中無舒坦休息位置,接近山頂時更驚見繩索!
- 原以為北向小徑似乎較清晰好走,那知卻是在深密的灌林中急降。
- 政府漠視郊野公園的價值,主動放棄「承傳」這珍貴遺產和抹殺過去的努力,把「共行」換作了「一意孤行」,實在非常諷刺。
近年公屋輪候冊內輪候人數屢創新高,公屋供應卻未能追上增長。 水泉澳邨屬高密度大型屋邨,提供11,123個出租公屋單位,可容納人口達28,500人[1],不論規模抑或人口,皆是同區屋邨之冠。 水泉澳行山2025 水泉澳行山 各座樓宇依山而建,與沙田新市鎮已發展區域有一定距離,居民對公共交通服務非常依賴。 香港巴士大典現正進行實驗性測試,部分頁面顯示效果有所不同,敬請留意。 未來將會陸續推出餘下未完成之流動版CSS及網頁翻新之更新。 由沙田圍站起步,循水泉澳坳街上行再轉乘升降機至水泉澳邨廣場(乘撘巴士至水泉澳邨起步亦可)。
水泉澳行山: 水泉澳行山|沙田避世行山路線 由北到南尋找山上的軍事遺跡
香港土地資源有限,樓價持續高企,市民對公營房屋的需求殷切。 2017年5月,政府以增加土地供應為由,委託香港房屋協會就兩幅郊野公園邊陲地帶進行研究,以探討發展公營房屋的潛力,而水泉澳邨東南面一幅面積20多公頃的土地正是研究地點之一。 政府此舉惹來極大爭議,不少市民及環保團體均憂慮發展郊野公園會帶來不可逆轉的破壞,並立下不良先例。 水泉澳行山2025 由水泉澳巴士總站行至水泉澳山頂約1小時,下山接麥理浩徑約1小時,最後花半小時行至慈雲山巴士總站,全天走了兩個半小時。 水泉澳邨位置前身是石礦場,所以附近有路取名為多石街。
- 沙田圍站沿水泉澳街上,轉入博泉街左轉沿博泉徑(GPS顯示行錯路,轉入博泉徑才對)。
- 大廈取名的靈感,來自晉朝著名作家兼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序》,文中有言「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正是屋邨坐擁山光美景的最佳寫照。
- 事實上,多石街長時間暢通無阻,水泉坳街則水泄不通,在繁忙時間不時出現長長車龍。
- 再經崎嶇及茂密的山徑急降至皮沙新村的車道,最後踏上水泥級下走至牛皮沙街。
由於位處屋邨中央的公共運輸交匯處尚未建成,所以暫時以博泉街水泉澳邨欣泉樓外作臨時總站;及至8月24日總站正式啟用,九巴將該線總站搬遷至位於水泉澳廣場北翼的水泉澳公共運輸交匯處。 水泉澳(Shui Chuen O)位於新界沙田區東南面,馬鞍山郊野公園和獅子山郊野公園之間地段,原指多石村後方標高372米的山峯(英文名稱為「Sugar Loaf Peak」)。 1977年首批郊野公園成立,2017年郊野公園踏入40週年,這邊廂漁護署以「郊野四十。承傳共行」為題舉辦一連串的慶祝活動,那邊廂政府卻正式宣佈就兩幅郊野公園邊陲地帶進行發展研究。 政府漠視郊野公園的價值,主動放棄「承傳」這珍貴遺產和抹殺過去的努力,把「共行」換作了「一意孤行」,實在非常諷刺。 由此左走(右方水泥徑通往茅笪村),經觀坪路走至沙田坳道(麥理浩徑第五段)。 在此留意山邊地上的「慈正邨」指示,循細小的山徑緩降,在分支右轉續下走。
水泉澳行山: 巴士中途站
走過水泉澳南脊一段較清晰的路徑反,上引的山徑又再茂密起來。 上攀至分支後,先右轉模糊而枝葉茂密的山徑往饅頭墩,及後再回頭至剛才的分岔口右行,接上崩缺傾斜的水泥徑,下降至清晰的山徑,直走至草叢後,需右轉踏上隱蔽山徑,不久即可接回水泥徑。 整體路徑不算難行,有一段需要借繩協助,大家要量力而為。
水泉澳行山: 慈觀古道 水泉澳 饅頭墩
淺紅至深紅色的吊鐘花通常數朵叢生於新枝頂端,花向下垂,形狀如吊鐘。 由於花期與農曆新年接近,以前市民或會上山砍伐吊鐘花作為年花擺設,因此吊鐘花已被列入受《林務規例》(香港法例 第96章《林區及郊區條例》的附屬法例)保護的植物名單,在郊外砍伐野生的吊鐘花已被禁止。 皮沙頂位處沙田小瀝源,約高160米,山之北麓建牛皮沙村。 總結登水段澳部份路段斜度不低,亦有少量攀爬位,可帶備手套,有需要攜帶行山杖。 早段有不少大石可以安全地以沙田一帶作背景拍照,更有吊鐘花。 若逆走由沙田坳往水泉澳,落斜時缺乏樹幹借力,難度較高。
水泉澳行山: 牛皮沙頂
而屋邨的東端連接慈沙古道 ,遊人可漫步至慈雲山。 由屋邨西面進入獅子山郊野公園更有多條行山徑,包括麥理浩徑、衞奕信徑、鷹巢山自然教育徑及紅梅谷自然教育徑可供行山人士選擇,更可接觸知名的獅子山和望夫石。 不久從遠已看見一塊很大的巨石在山邊,繼續攀上,山徑兩旁長滿長長的燈芯草,而地下大多數是浮沙碎石,一不小心容易跣倒,小心眼睛被長草刺傷喔!
水泉澳行山: 水泉澳行山 介紹
全邨共18座並已在2017年初全面入夥的沙田水泉澳邨位處山上,環境優美,是香港房屋委員會近年一個大型公共屋邨發展項目。 水泉澳行山 令人驚喜的是,該屋邨除了為三萬名居民帶來安居之所,同時亦為他們提供了一處舒展身心的好去處。 打卡後留意絲帶可從右邊小斜坡落山,由於比較陡峭,可以拉着前人留下的麻繩而落,穿過一小段密林,再穿過小村莊到達愉翠苑完成今次旅程。
水泉澳行山: 建議放入背囊的行山裝備:
這條路線輕鬆易行,上到山頂會感到陣陣涼風,後半落水泉澳一段路因早前的山火而變得冇遮冇擋,亦冇雜草樹幹扶助,上落山要小心腳步! 今個月的公眾假期及週末沒往年般多晴天,天氣難測,取消了多次行山聚會。 今天喫完早餐,在回家途中看見大藍天,即約好友,深怕藍天會一瞬即逝,火速出門。 而我們選擇向左邊走,進入叧一山徑,不久就看見一個巨石羣,由幾座巨形大石所組成,巨石上都留有不少攀石者留下的金屬扣,相信這裡都是攀石熱點,幾塊巨石組成幾塊天然巖壁,成為攀石者練習埸,所以巖壁兩旁都留下繩索。 牛皮沙頂有兩條小徑可供下山,一條北降牛皮沙新村,另一條則東降大老山隧道口。 原以為北向小徑似乎較清晰好走,那知卻是在深密的灌林中急降。
水泉澳行山: 位置
是次路綫景物豐富,全程約6.3公里,不算長,但路況較難走,較耗體力,適合有經驗行山者。 沙田圍站沿水泉澳街上,轉入博泉街左轉沿博泉徑(GPS顯示行錯路,轉入博泉徑才對)。 想節省體力的可以坐巴士在水泉澳邨起步,約節省15分鐘。 事實上,多石街長時間暢通無阻,水泉坳街則水泄不通,在繁忙時間不時出現長長車龍。 水泉澳邨第一期共四座樓宇(清泉樓、朗泉樓、欣泉樓及喜泉樓)於2015年4月底開始入夥,九巴隨即於4月28日開辦288線,以應付新增交通需求。
水泉澳行山: 水泉澳行山 交通
如果往南方走可以到達饅頭墩,而我們選擇向北落山,留意途中有多條隱徑,而馬毛草又長得甚高,很容易會偏離路胚,而有小部分路段都比較斜,必須小心。 慈沙古道穿越新界和九龍兩地,景觀開揚,最遠可以看到維港對岸,又可以回望沙田、大圍一帶,十分值得大家在此細味香港的大自然風光。 沿水泉坳街直上至博泉街交界,轉左再轉右,沿水泉澳村旁邊一斜石屎路直上。
根據資料,2021年1月20日下午水泉澳邨、插桅杆村、插桅杆新村及多石村對上山頭一帶都被山火波及,事隔近一個月仍是滿山灰燼,接近沒有生機。 2015年8月31日,總站遷至水泉澳公共運輸交匯處,上午去程班次縮短至柴灣(東),不再途經小西灣,並增設星期一至五下午回程班次,由柴灣(東)開往水泉澳邨。 土木工程拓展署早於2006年至2009年建造了一條雙綫道路(即多石街)連接水泉澳東面,並重建及擴闊一段多石街和水泉坳街,使多石街及水泉坳街其中一條道路遇到擠塞時,駕車者可以使用另一條道路。 多石街通往沙田圍路,鄰近威爾斯親王醫院;而水泉坳街連接沙角街直達港鐵沙田圍站,毗鄰博康邨和沙角邨等,設有商場及其他交通配套。
水泉澳行山: 水泉澳行山 路線攻略
隨著邨內居民數量與日俱增,巴士班次卻不足以應付需求,導致早上候車上班的人龍愈來愈長,不少居民擔心情況會持續惡化。 水泉澳頂上的視野不俗,可遠及船灣淡水湖、大帽山、針山、草山、馬鞍山和黃牛山等山峯,更不失為觀賞慈雲山及大老山的好地點。
水泉澳邨臨近沙田圍港鐵站,行山人士集散亦極之方便。 由沙田圍站D出口起步,在逸泰街右轉入水泉坳街,再搭乘升降機至水泉澳廣場。 水泉澳行山 在分支處左轉輕降 (右方山徑可通往水泉澳)踏走水泥橋橫過小溪,再接山徑東行。 在小路的分岔口左轉 (右方可通往崗背頂),上攀至小崗。 由此北行(右方南行山徑可通往崗背頂),先登多石頂,再循徑下走至牛皮沙頂。 再經崎嶇及茂密的山徑急降至皮沙新村的車道,最後踏上水泥級下走至牛皮沙街。
水泉澳行山: 慈觀古道 水泉澳 饅頭墩
而附近的山坡上亦有不少形狀各異的大石,行山人士可在不同位置觀賞。 行山人士更可步行至水泉澳附近的蝌蚪坪,飽覽整個沙田新市鎮發展區,及俯覽水泉澳的新景況。 水泉澳行山 但大家行經時,要保護環境,切勿污染水源,而行山時亦要注意個人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