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絶不會干涉你的現法,只會告訴你技法的要點。 學生的「創作」並不受到極限,你可以在局部用宋院的寫法(當然更可以用那筆者稱之「廣東宋院」的偷懶辦法),亦可以用「隔山派」的技法,還可以用自己揣摩出來的二高一陳的表現法。 ──這時候,規定要用礬綿連或者礬三宣去寫,不準用生紙。 所用的筆,兩人亦大不相同,陳樹人可以用柔毫,但高劍父卻非健毫不可──高劍父還只是偶然用最硬最健的日本山馬,但發展下來,至今有些「嶺南派」弟子,已變成非山馬不能作畫了。 嶺南畫派2025 甚至,他們兩位所用的繪畫材料亦大不相同,高劍父的畫要渲染,要講究光色,非畫在礬紙上不可;陳樹人講究線條在畫面上的分割,以及線條的表現,所以就喜歡用生紙寫畫,因為生紙較易取得輕重疾徐的效果。 因為在「隔山派」以前,廣東畫人的畫很少「出得海」,自「隔山派」的居巢(梅生)和居廉(古泉)而後,「出得海」的畫人才漸多,也就是說,廣東的畫藝才漸為國人普遍認識。

”廣州畫院副院長黃志堅更明確地把嶺南派的特徵歸結為四點:“以倡導‘藝術革命’、建立‘現代國畫’為宗旨;以折衷中西、融會古今為道路;以形神兼備、雅俗共賞為理想;以兼工帶寫、彩墨並重為特色。 ”以上這些,已漸漸靠攏了問題的實質,對人們深入把握嶺南畫派的特色有不少啟發。 嶺南畫派 近年大家所說的“嶺南畫派”,大概是指陳樹人,高劍父,高奇峯等一派畫家而言,這一派畫家起於前清光緒年間,這三個人,可說都和當時的有名畫師居古泉(廉)有關係。

嶺南畫派: 「革命創新」為先

二人先後且都曾於巴黎賽紐斯基東方美術館,有長達三閱月的個展。 歐豪年續於一九九四年及一九九五年,先後獲頒韓國圓光大學榮譽哲學博士及美國印第安那波里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其藝術成就之卓著於此可見一斑。 三十多年前,歐豪年的業師-以花鳥、草蟲將嶺南畫風發揮到極致的趙少昂,在歐豪年應當時的中國文化學院創辦人張其昀之邀到臺灣定居時,曾贈句「自有高人韻,空山任鳥啼;扶搖雲漢路,回首萬峯低」。 而歐豪年也不負所望,三十年來,除了個人的創發,成為名滿國際的大師外,更將嶺南畫風發揚光大,成為中國水墨傳承千年的重要畫派之一。 它是嶺南文化最具特色的祖國優秀文化之一,是中國傳統國畫中的革命派,是中華民族繪畫史上的一個重要民族繪畫流派。

現在談這段歷史的人,常常只是宋孟並稱,便一筆交代過去,因此易令人誤會宋孟二人的畫風相近。 其實,宋光寶寫的是工筆畫,雖然受惲南田的影響,但無論技法與風格,更接近錢選一派的院體;孟麗堂的畫,或不妨說是「意筆惲南田」,照筆者個人的看法,反而更接近於王武。 高劍父、高奇峯、陳樹人早年均師從居廉,但

嶺南畫派: 本會創立於1997 致力弘揚發展 嶺南畫派藝術

假使勉強效法國外表現主義的現代諸流派,定要擁“折衷”命名之,那豈不是有違自己畫派的本旨(至少是不完全吻合)? 從邏輯學、詞彙學的角度看,“名”與“實”之間其實並沒有必然的聯繫,它們的關係是多元的、可變的,本來就是“約定俗成”的。 “嶺南畫派”這一名稱只要為人們所普遍接受,它身然便具有了如上所述(據筆者為嶺南派所下的定義,見前)的內涵。 正如“揚州八怪”、“上海派”等也有它們的包括內容風格、技巧形式等各種藝術追求在內的特定含義一樣。 所以我們說,擔心本畫派一旦冠以“嶺南”之名,便會顯不出它的“思想實質”、“鮮明宗旨”,或容易使人產生“以為只是狹窄的地區性的畫家集團”的誤解,其實都是過慮。 1960年起曾在美國哈佛大學及加州大學講學,作品在美國三藩市、洛杉磯、華盛頓、波士頓、芝加哥、夏威夷及加拿大、西德、澳洲等三十多處地方展出。

事實上中國的哲學思潮以至書香的典雅,仍是國族可貴的遺產。 盧清遠,1946年生於廣東梅縣,師從趙少昂,為嶺南畫派第三代名家。 他對於傳承嶺南派畫風不遺餘力,並活躍於香港、臺灣、加拿大等地,投身繪畫和教育工作。

嶺南畫派: 技法

後來,好些“派中人”也一唯師言是依,如黎葛民等,直至六十年代還在文章中置辯,認為嶺南派之名“不夠恰當”。 到今天,尚有人提議要“恢復‘折衷派’之名”呢。 高劍父、高奇峯、陳樹人早年均師從居廉,但 高劍父、高奇峯、陳樹人和高劍僧都曾留學日本,習日本畫,都是同盟會會員,在藝術上主張「折衷東西方」。 學成歸國之後,他們認為國畫不應該再停留在模仿古人的階段,反對「師以臨摹教其徒,父以臨摹教其子」的惡習,主張師法自然,兼容中外,融合中國畫、日本畫以及西洋畫的技法,創造出色彩鮮艷明亮,水分飽滿,暈染勻淨的新鮮風格。 技法上棄用勾勒法,採用「沒骨法」,以水墨渲染達到西洋畫的光影效果。

  • 甚至,他們兩位所用的繪畫材料亦大不相同,高劍父的畫要渲染,要講究光色,非畫在礬紙上不可;陳樹人講究線條在畫面上的分割,以及線條的表現,所以就喜歡用生紙寫畫,因為生紙較易取得輕重疾徐的效果。
  • 一方面,在宏觀的文化政策上,鄭少忠認為政府的規劃不足;在硬件設施上,他覺得場地、資金的投放仍然偏少。
  • 高劍父佢本人從嚟唔用「嶺南畫派」呢個名,而情願自稱做「折衷派」,話係「博採眾長,合於一身」咁解。
  • 所以我們說,擔心本畫派一旦冠以“嶺南”之名,便會顯不出它的“思想實質”、“鮮明宗旨”,或容易使人產生“以為只是狹窄的地區性的畫家集團”的誤解,其實都是過慮。
  • 在鄭少忠看來,這是一個難忘的「玉扣紙的年代」。
  • 同年移居香港並恢復嶺南藝苑,從事藝術教育和繪畫創作。

與黎雄才、關山月、楊善深並稱為第二代嶺南畫派四大名家。 黎明的夫人黃詠賢,及子女黎文心、黎文希皆為畫家[8][9][10][註 1]。 2000年代,黎氏夫婦以個人名義於廣州美術學院設立中國畫獎學金[4][5]。 鄧海超以及黎明夫婦昨日接受大公報記者專訪。 一方面,在宏觀的文化政策上,鄭少忠認為政府的規劃不足;在硬件設施上,他覺得場地、資金的投放仍然偏少。

嶺南畫派: 參加《全民造星IV》過程

嶺南畫多半用半礬的宣棉或京和,也有用日本的麻紙或高麗紙,畫法以沒骨撞水或破墨渲染技法,使畫面有特殊的效果呈現,與文人畫以詩詞自我彰顯的表現形式是有別的。 而居廉、居巢昆仲更是清末有名的沒骨花鳥畫名家,他們的畫風受常州派惲南田的影響,使得嶺南畫有了傳統的根源,因此嶺南畫派也接受傳統的技法,如宋代已有的撞水及撞粉之法,並將西法溶入其中自成一格。 高劍父曾以『折衷中外,融匯古今』為口號,並將嶺南畫定名為「現代國畫」,可見其對民族 繪畫的新風格有很深的期許。 其餘兩說則見於香港趙世光的《嶺南畫派界說及其發展導向》一文。

嶺南畫派: 嶺南畫派融匯古今中外,推動傳統中國畫革新,使中國畫更跟貼時代步伐。中環集古齋畫廊集結嶺南畫派創始人高劍父、高奇峯、陳樹人和新嶺南四家關山月、趙少昂、黎雄才、楊善深等名家作品,讓觀眾回顧和進一步的認識嶺南派繪畫。

他家不大,卻有個大魚缸,喜歡畫什麼魚就買什麼魚回家悉心飼養,看得多、畫得多,熟能生巧,難怪連趙少昂也讚他畫魚畫得好。 所謂“嶺南畫派”事實上並沒有這個名稱,猶如北宗,南宗,華亭派,新安派之類,亦都是後來的人為便於稱引,而立此名罷了。 接着的課程,是學「隔山派」的畫法了,要學得規規矩矩,不準參雜「嶺南派」的技法在內,目的跟學宋院一樣,是掌握傳統技法。

嶺南畫派: 中國戲曲節

另外“北方來源”之說亦靠不住,因為它們的時間都在解放以後,比1948年要遲了好幾年。 可見,揆之以理,只有“約定俗成”一說比較可信。 嶺南畫派2025 19世紀末,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丘逢甲等衝破頑固守舊勢力的禁錮,積極創辦和推廣新式學堂,不僅培育了一大批思想進步銳意創新的社會精英,而且還催生了「折衷中西,融匯古今」的嶺南畫派,給嶺南文化注入了勃勃生機,並為辛亥革命積蓄了巨大能量。 1946年回到廣州任市立藝專國畫系主任、教授。 新中國成立後從事美術教育工作,曾任華南文藝學院美術部副部長兼教授,廣州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

嶺南畫派: 個人架生

1942年,他從廣東出發,遍遊中國西喲、西北各省,一面寫生,一面創作,並在韶關、桂林、貴陽、重慶、昆明、成都、西安、蘭州等城市舉行個展。 嶺南畫派2025 後來他偕妻了李小平前往敦煌,臨摹和研究莫高窟千佛洞的古代壁畫。 1940年至45年這期間的旅行寫生,對關山月畫藝的發展起若非常重大作用,也使他初步形成了個人的獨特風格。 嶺南畫派主張引進西洋畫法,融合中西繪畫之長,以革命的精神和強烈的時代責任感改造中國畫,並保持了傳統中國畫的筆墨特色,創製出有時代精神、有地方特色、氣氛酣暢熱烈、筆墨勁爽豪縱、色彩鮮艷明亮、水分淋漓、暈染柔和勻淨的現代繪畫新格局和創新作品。

嶺南畫派: 關山月

盧清遠是嶺南派大師趙少昂的得意門生,自1969年開始師從大師,並被趙少昂稱讚「筆底多新意,堪稱藝苑才」。 盧清遠同時亦希望將嶺南畫派傳承,因而1975年在港設立「雲山畫苑」,1986年移居臺灣設立「南天畫會」,積極培育畫派傳人。 嶺南畫派2025 在首輪分組對決,與隊員穎蕎、姜詠鑫、區廷筠、廖芷嘉及安希婷演繹自選表演《Monsterssssss》[15]及參與跳舞比併,擊敗B組,晉身40強。

嶺南畫派: 個人出道

如高劍父的筆仗雄強,高奇峯的刻劃明渾,陳樹人的韻味清逸,都顯得是非常突出的。 若說開派,每人都可以開派的,但似乎仍在居氏一系之中,卻又與居氏面目不盡相同。 嶺南畫派2025 高氏弟兄各自授徒,劍父設立春睡畫院,又在嶺南大學任教,樹人卻不授徒,但私淑他的人也不少,如說三人的作風算是“嶺南畫派”的開端,學之者就算“嶺南畫派”,那似乎也可以的。 不過廣東一省畫家,傑出的人還不少,若說那一派是代表了整個嶺南,似乎還要考慮。 而且居氏和高,陳三位及其徒眾,從來就沒有把他們的成就自滿自限,也沒有拿來限人,不過他們的成就,確是不凡的,且可能還有更大的發展的。 嶺南畫派 很明顯,“嶺南畫派”之稱,是按第一種原則——地區性命名的。

嶺南畫派: 名稱

「玉扣紙的年代」,其實就是使用草紙作為宣紙的歲月。 不僅如此,那時除了紙張之外,墨也不是非常好。 鄭少忠回憶說,學習中國畫,用到顏料時,每一次都要去廣州購買顏料,才能最終買到。

寫生初用鉛筆,後來便要改用毛筆勾勒,務求能以「雙鈎法」鈎準物象的輪廓,同時還能表現出質感,這大概便是對古人「骨法用筆」的承繼與折衷。 居廉追隨居巢,在技法上無所突破,但他卻極為重視寫生。 特別是寫草蟲,既利用草蟲的屍體來研究它的生理結構;又用玻璃器皿來覆罩活的草蟲,進一步研究它的動態;最後則更進一步,於花蟲草樹中觀察草蟲那種吸風飲露的姿態,因此居廉寫的草蟲,生氣勃勃。 嶺南畫派2025 ──寫螳螂捕蟬,寫草蚊交尾,是他最得意的題材,而這卻非有深度的觀察不可。 「隔山派」的始創者其實是居巢,居廉是他的堂弟,也可以說是他的弟子,不過前人重血統倫常,既然彼此的輩份是兄弟,居巢對居廉也就不以老師自居。 ──這情形,恰如高劍父先生之於高奇峯,高奇峯雖然跟高劍父學畫,但劍父先生亦從未因此自己提高自己的輩份,這即是前人謙厚之處。

嶺南畫派: 創作作品

創始人為高劍父、高奇峯、陳樹人,簡稱“二高一陳”。 他們在中國畫的基礎上融合東洋、西洋畫法,自創一格,著重寫生,多畫中國南方風物和風光,章法、筆墨不落陳套,色彩鮮艷,學者甚眾,它與京津派、海派三足鼎立,成為20世紀主宰中國畫壇的三大畫派之一。 代表人物有居巢、居廉、高劍父、陳樹人、高奇峯、高劍僧、何香凝、方人定、盧傳遠、李撫虹、伍佩榮、容大塊、黎雄才、關山月、伍嘉陵、黃獨峯、司徒奇、趙崇正、何磊、楊素影、黎葛民、黃幻吾、何漆園、黃少強、趙少昂、陳凝丹。 1958年底,由國家委派赴歐洲之法國、比利時、瑞士等國主持為期半年的《中國近百年繪畫展覽》。 1974年創作的《俏也不爭春》,於1982年被日本《讀賣新聞》評為名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