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種特等獎學霸學習風格,哪種最適合你?
今天專訪中的三位榜樣小學員沈莘博 、姚靜心和管匯,都是華夏盃晉級賽的不同年級中,成績最突出的小朋友,是特等獎的獲得者。他們的好成績與各自的學習方法息息相關。雖然每個人的方法並不完全相同,但都做到了根據自己的性格特點「對症下藥」,都有可取之處。各位家長朋友也許能從這三位優秀小學員的身上,找到可以借鑒的地方,引導自己的小朋友找到最適合他們的學習方式。
沈莘博是三位同學中,年紀較大的小朋友,已經就讀六年級,面臨升中的轉折。平日裡性格十分開朗,喜歡和老師同學多交流溝通。他很主動地告訴記者,在華夏盃備考前,他會拿往年的舊試卷出來做,再將不會做的東西寫在錯題簿上,之後再溫習這一類的題目。而錯題簿的記錄並不只是一道錯題,還會記錄是怎麼做錯的,以及應該怎麼做。複習錯題簿,可以知道自己哪一類題目自己不會做又容易出錯,之後再重點突破。
尊重自己的錯誤 扭轉「心急多出錯」
提到盃賽特等獎的好成績,莘博的爸爸認為,這和小朋友養成了比較好的學習習慣密不可分:「孩子以前性格比較著急,記筆記比較潦草,但去了學而思之後有改進。每次上課都會要求他筆記記完,線下課時就是老師檢查了才能走,線上課就要拍照給老師。」
疫情期間,莘博爸爸會和莘博一起安排時間表,莘博比較好動,自控能力還不成熟,所以便由父母來幫他安排再監督他執行。每天至少1小時打機、1小時學習、1小時線上課堂,在父母的監督下,莘博多數情況也能按時完成任務,如果他沒有遵從好,就會被扣減玩的時間。
莘博爸爸還告訴我們,之前莘博寫題目不打草稿,或者打得很亂,現在會按照學而思老師Ricky Sir的要求按方塊打草稿,所以現在因為跳步驟而導致的錯誤變得很少,錯題集的習慣也養成了。他和莘博都認為,對於每個小朋友來說,不需要操卷,只要研究好錯題,就能事半功倍。
與好動的莘博性格有所不同,姚靜心是一位人如其名,在老師口中比較文靜的小姑娘,今年五年級。但同樣的是,在學習上,她的經驗,與莘博一樣值得參考。
培養自主獨立 是女兒主動學習的竅訣
靜心的學習法則是「主動」。主動地學習,主動地問老師,她的主動體現在學習的方方面面。今年由於疫情原因,剛開課的時候靜心的學校採用Zoom上堂的方式,每次下課,靜心都會積極地將做好的功課提交給老師。在學而思的課堂也是一樣,下課後一定會自己鞏固上課學過的內容,不懂的地方會問老師或者看課堂回放。「如果不去問老師,就永遠搞不懂一道題目究竟應該怎麼做,但老師會教我一步步地解答。」
靜心對於學習的主動與靜心媽媽也密不可分。靜心媽媽告訴記者,她覺得父母應該是孩子的榜樣。她做事喜歡當日事當日畢,不喜歡留著拖泥帶水,這點有影響到小朋友。所以靜心功課不會拖。在學而思,她寫完了老師佈置的題目之後還會把其他相關的提升練習一起完成。
主動是獨立的前提。隨著靜心年齡的增長,靜心媽媽認為,小朋友應該學會獨立。「靜心已經五年級了,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她應該自己可以安排好時間,完成課內和課外的功課,所以我會給她多一點空間讓她自己去安排。」平時靜心的父母也不會逼迫靜心一定要上補習班,凡事都會先問靜心的意見,就是希望能培養她的獨立意識。
與靜心媽媽相似,管匯小朋友的爸爸對孩子的教育也側重於放手讓小朋友自己完成。管匯在我們採訪的這三位華夏盃特等獎學員中,年齡是最小的,今年讀二年級,是個古靈精怪的小男孩。採訪時管匯爸爸有些「另類」卻又十分合理的教育理念,其實值得很多家長深思。
喜歡挑戰困難 源於「孩子不需太聽話」
在記者向管匯提問說有什麼建議可以給其他小朋友時,他給出的答案很讓人意外,他說:「給媽媽當老師」。管匯爸爸笑著解釋道:
在我們家,我們確實不是去教他,因為在學校,他有可以教他的老師,這就足夠了。在家就是會讓他就會給我們講解,讓他當我們的老師,他很喜歡這樣。
管匯父母這種適當向小朋友「示弱」的方式取得了明顯的成效,管匯在學習上總是很主動,也很有自信。
「他有一個特點讓我很驚訝,他喜歡做難的事情。我要是說了什麼事挺難的,他就會跑過來說讓我看看,看他能不能解決。爬山的時候有坡,他都會說,你不要來幫我。」這點是管匯爸爸認為學習中很重要的,對知識無畏。因為之後學到的都會是新知識,但如果什麼都不怕的話,就可以去攻克它。
談到管匯是否聽話的問題,管匯爸爸的回答既「另類」又「合理」。他說管匯確實不是個聽話的孩子,但在他們的家庭中,倡導不需要太聽話。爸爸說因為兒子的不聽話一般有他的理由,管匯會跟他argue、討論,不會因為他是父親就停止表達自己的想法。管匯爸爸認為,為他以後走向社會做打算,其實不聽話也是一種強勢,強勢一點未必是壞事。
多給予責任 小朋友希望自己被當大人
管匯爸爸說,小朋友是很希望自己被當成大人的。「譬如讓他養花就是給了他一個責任,給他責任的時候他就會認真想這事情。就像我小時候爸爸會讓我自己管理好怎花零用錢,有了這個責任,反而會比較自覺。」父輩的經驗讓管匯爸爸覺得,給小朋友更多主動權未嘗不可。
與這三組家庭分別進行訪問後,其實不難發現,這幾位小學霸的學習方法和家長的教育方式,是有共性、也有差異的。共性在於,無論是制定時間表、主動問老師不會的題目、還是讓孩子當小老師,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培養小朋友學習的主動性,養成良好習慣。而差異在於,家長們會根據小朋友的性格,採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最終的目的都是希望小朋友能學有所成,從中成長。我們也祝福這三位小學霸,能夠繼續保持良好的學習習慣,在人生的路途中不斷超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