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面後踭位置用快乾尼織帶及魔術貼,目的是方便調整鬆緊、穩定鞋身、減低鬆脫機會及觸水後容易吹乾。 鞋底是設計重點,用了專利的SPIDER RUBBER®(蜘蛛底),只因這對Teva Hurricane Toe Pro 2以遊走濕路況為主要功能,所以針對抓地及耐磨力的蜘蛛底很重要。 雖然我們不能提供什麼專業意見,但仍可分享一下行澗體驗的注意事項。 夏日行澗的人增多,山友們出發前務必考慮清楚,最好當然是夥同經驗人士一起出發。 行山鞋推薦:Decathlon 迪卡儂能做到數百元的售價,就能入手到一對集齊防水、抓地及透氣的平價行山鞋,由於難身的防撞功能極佳,所以可以放心走路,特別適合初級行山人士。

  • 它的蜘蛛底坑紋很深,而且方向不一,抓地力是我穿過的鞋中最強一對。
  • 溯澗半天,雖已適應在濕滑的大石上行走,但還是腳踏實地的感覺最好。
  • 不過一看到美景,累還累,難得來到這個可能這輩子都不會再去第二次的地方,還是忍不住拍照留念。
  • 集輕便、透氣、防水於一身的The North Face Oxeye WP,採用再生材料製造而成的透氣鞋面,高回彈鞋底帶來前所未有的舒適感。
  • 的確襪筒款的編織行山鞋評價好壞參半,但全新 Tempo Flex 款式吸取了前者的經驗,在前掌置入 Keen.Below Flex 科技,令腳掌能更易屈曲抓地,亦可分散登山時的壓力。

行山時要攀山涉水,加上天氣陰晴不定,行山鞋的防水效能相當重要。 測試中發現「Lowa」(#6)及「The North Face」(#8)的 鞋內完全沒有入水,浸水前後的重量亦幾乎沒有改變,此項目獲5分最高評分。 消費者委員會聯同國際消費者研究及試驗組織(ICRT),分別測試11款中筒防水行山鞋,售價由$599至約$2,300,當中3款樣本採用廠商自行開發/專用的防水膜外,其餘8款均聲稱採用Gore-tex防水膜作為鞋面物料;4款的鞋面主要為合成纖維布料,餘下7款則以皮革或麖皮製造。 由觀塘港鐵站約行5分鐘,從熙來攘往的開源道轉入興業街,上到工廈樓上舖JoyeeWalker戶外用品專門店。 推開玻璃門望入去,裏頭最多的是鞋盒,那裏有幾棟Salomon,這邊又有一堆Brooks,架上滿是Scott,枱底還藏着大量各行山鞋品牌的鞋盒。

行澗鞋: 防水郊野遠足鞋 – NH150 – 炭灰色 – 女裝

答:遠足要穿行山鞋而不能穿一般運動鞋是因為行山鞋針對野外環境設計,具有較好的足部支撐和防護功能。 行澗鞋2025 而一般運動鞋較為輕便,鞋底和鞋墊的設計也較為簡單,無法滿足爬山的需求。 行山鞋的鞋底設計可以提供更好的防滑和耐磨性,避免在不平坦的路面上滑倒或鞋底磨損。 此外,行山鞋還具有較好的透氣性和防水性,能夠適應不同的天氣和路況,提供更舒適的穿著體驗。

雖然出發前已瞭解清楚路線難度,做足心理準備,但要在濕滑的大石上前進,仍是步步為營,腦海不禁閃過「欺山莫欺水」這句話。 行澗這玩意,其實更是「欺山又欺水」,行澗不像在河邊玩玩水般簡單,而是行山的高階版,稍有不慎,可能會掉下數米高的石崖,嚴重更會送命,月初大東山青龍石澗便發生過一次。 鞋身的中間部分有足夠承託力,鞋底的三角坑紋即使在濕滑的地面及鬆軟的沙石路上都能安全抓地,而且使用了特有的 Scholler Dynamic 塗層,令鞋履能更耐磨透氣。 秋冬行山,天氣乾爽;踏入春季,潮濕多雨,行山的路況亦有轉變,山徑有可能變得濕滑。 有些行山鞋在乾地發揮理想,但一到濕地就變「溜冰鞋」,很容易滑倒。 在潮濕的春季,最好選擇一些在乾、濕地俱有不俗抗滑力的行山鞋。

行澗鞋: 使用條款及免責聲明

1984年,一名導遊在美國大峽谷將兩條魔術貼綁在舊拖鞋上,以製作一對不會浮走的鞋,元祖的Teva水陸兩用鞋就此誕生。 經驗不足的山友想在夏天走一轉「涼浸浸」的路線,也並非只要行澗一種選項,有一些經過瀑布的山徑也不俗,例如小夏威夷徑、梧桐寨等等,都是有山有水之選,山友探索不同路線之前,記得量力而為喔。 路徑的出口連接昂平救援棧道,向上走可到達昂平,向下則回到東湧市區。 我們由早上十點半出發,循昂平棧道回東湧的途中,天已完全入黑。 溯澗半天,雖已適應在濕滑的大石上行走,但還是腳踏實地的感覺最好。 最近就連姜濤和 193 郭嘉駿都穿上了 Salomon Sneakers 系列的 XT- 6 Quarry 跑鞋當作日常配襯。

如今,他認為要轉型纔有生機,計劃將行山鞋的比重減至2成至3成,加重露營及潛水用品的比例。 然而,入新貨需要資金,他的資金卻早押在那過千對行山鞋之上。 本人認為穿咩鞋都個人喜好,沒有絕對好或唔好,正如小弟不論行澗,行山,行旺角都係拖鞋,只要行得舒服便可. 另外,行澗真係行d有青苔的石,無論你o個對釘鞋都好鬼滑.總之要行d無青苔,乾的,穩的石頭. 如何平衡, 如果落腳, 齋嗡冇用, 要從實踐中學習, 一步一步掌握. 譬如說落澗時去到一個崖壁位, 要從一兩米高滑落去怎至跳落去再企定, 咁只要對鞋唔滑就大哂, 行澗鞋2025 其他乜野都假.

行澗鞋: 防水登山遠足鞋 – MH100 中筒 – 藍色/紫色 – 女裝

鞋面使用絨面革和網民結合而成,注入品牌代表技術GEL緩震膠,超強的吸震力,可保護雙腳,緩和著地時的衝擊。 日常穿著也會遇到不同表面的路形,Under Armour運動鞋注入高牽引力的凹紋設計,可抓緊任何表面,令穿者穿得更穩妥。 MERRELL HYDRO MOC上年於推出多款大熱新色,而今年432Hz獨家率先推出兩款BLACK×BRINDLE及CHALK,靈感來自近年不同品牌均喜愛使用的紮染設定,兩款漸變配色都充滿了層次感。 而這款Hydro Moc最為突出的是「另類」的美學概念,因為鞋上有擁有不少的鏤空洞孔,但其實這是為了上山時通爽、下水時可以快速疏水,達至山水兩用兼備的功能。 然而,行澗實在比行山危險得多,千萬別看輕在濕滑不平整的大石上前行的難度。

在行山界,俗稱「黃金大底」或「V底」的鞋底品牌Vibram素有口碑,而在各款Vibram的鞋底之中,Megagrip就最得山友及跑友歡心。 行山背囊方面,今次測試了13款日用型行山背囊,聲稱容量由22升至30升,售價由$449至$1,659;當中7款樣本附有防水雨擋。 「Salomon」(#13)、「Vaude」(#7)、「Fjällräven」(#12)在沒有蓋上雨檔時的表現較遜色,內裡物品被沾濕,其中「Salomon」(#13)背囊內及側袋出現較明顯的入水情況,只得1.5分。 行澗鞋2025 防水錶現最佳的是「Deuter」(#1)及「Black Diamond」(#2),樣本在沒有配備雨擋的情況下仍能有效抵禦雨水,獲最高的5點評分。 「Salomon」(#3)及「Adidas」(#5)雖然於測試後沒有出現入水的情況,但鞋面不夠跣水,鞋的重量分別增加了26%及30%,評分也較低。 透氣輕盈的鞋面配搭柔軟泡綿的鞋領,為足踝提供全方面的舒適感和承託力。

行澗鞋: 防水郊野遠足鞋 – NH150 中筒 – 灰色 – 女裝

行澗屬危險活動, 命仔攸關, 如果因為貪平而導致不同程度的損傷, 唔值. 講真, 你專程搭車入大嶼山/西貢行澗, 來回十次交通費都分分鐘唔只呢個數啦. 交叉訓練(Cross Training)例如越野跑、體能、行山和游泳,都是常見練習。 這次我們去行澗,它像行山般鍛煉到不同肌肉,又能消暑。 裝備方面,行澗就要穿上跑步絕不會穿的水陸兩用運動涼鞋。

行澗鞋: 行澗鞋推介2022丨極輕鞋身+2mm 立體抓紋丨另類美學山水兩用涼鞋MERRELL HYDRO MOC今夏獨發兩款紮染新色

日本專業運動品牌 ASICS 主打跑鞋及越野鞋款,其中最出名是鞋底用上了 GEL 緩震技術,而最新推出的 GEL- KAHANA TR V2 越野鞋,則同樣用上 GEL 緩震技術,設計靈感更以用戶外機能行山背囊穿繩方式,配合日本傳統草鞋工藝,更大幅度地包裹足掌。 美國運動品牌Keen,積極提倡環保時尚,這雙運動鞋就是採用環保首選的高級皮革,注入式TPU腳跟捕捉系列能確保行走時的穩定性,而平衡穩定片則可提供輕巧的支撐。 穿Teva Hurricane Toe Pro 2走路,感覺明顯與跑鞋不同,鞋身比跑鞋寬闊、中底較厚,承託力充足,但鞋子不易屈曲,因此適宜步行,不適合跑步。 穿梭於郊外,雙腳感覺舒適,但直至步入石澗,測試才正式開始。 石澗由大小不一的石頭組成,加上水由上游流至下游,形成很多濕滑和垂直的路況。 Teva Hurricane Toe Pro 2是水陸兩用運動涼鞋,有較硬的物料包裹腳趾前位置,減低撞傷腳趾頭風險。

行澗鞋: 防水

總的來說,穿著行山鞋可以提高行走的舒適度和安全性,適合在野外環境中進行遠足、登山等戶外活動。 正因為難度增加,裝備自然要更足,這好像是「阿媽係女人」的常識,卻不要以為穿上防滑行澗鞋便大安旨意,因為在山澗上行走,大概只是「好跣」和「冇咁跣」的分別。 所以如果平日在浮沙碎石上前行都有困難的山友,就先別挑戰行澗了,累積經驗再好好計劃吧。 行山人士很多都會選擇有配有Vibram Megagrip底的山鞋,若去行澗的話,盡可能添置多一雙溯溪專用的鞋子,採用Stealth橡膠鞋底的Five Ten是向來較受山友歡迎款式。 但要是說用作行山,還是最好選擇專業行山鞋款,其中的 Speedgoat 4,由於出色的抓地力與緩衝,適合用作行山與越野跑,Vibram 外底有 5mm 的坑道,增加了鞋底的防滑性。

行澗鞋: 行山鞋推薦:Salomon XT-Rush 戶外鞋

答:要選擇合適自己的行山鞋,需要考慮鞋子的支撐程度、防滑、防水、透氣性、舒適度和貼合度,以及根據行山路線和個人腳型選擇適合的鞋型和尺碼。 推介選擇一些知名牌子的行山鞋,並註意鞋子的細節設計和材質,以確保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行山鞋,避免磨腳、滑倒等不良後果。 消委會最新測試了11款防水行山鞋及13款行山背囊,結果當中逾5成行山鞋樣本的防水錶現未如理想,表現最差3款「Asolo」、「Scarpa」 和 行澗鞋 「Merrell 」於浸水測試中未達1小時便已出現入水情況。

行澗鞋: 防水郊野遠足鞋 – NH150 – 炭灰色 – 男裝

Canada Goose最近推出首個Glacier Trail運動鞋系列,提供最佳性能。 採用時尚透氣的防水 HDry® 膜、橡膠皮革保護套和耐用的橡膠鞋底,即使在大雨滂沱的日子,也能提供最佳的抓地力和穩定性,並保持舒適感。 其中MH500中筒登山鞋是最受歡迎的鞋款,鞋面採用透氣的合成材料,鞋底採用橡膠物料,提供良好的防滑和耐磨性。

行澗鞋: 防水登山遠足鞋 – MH500 – 灰色 – 男裝

大家買行山鞋時要注意,Vibram鞋底並不等於Megagrip! 有些行山鞋會標明使用Vibram鞋底,但Vibram其實有很多款功能不同的鞋底。 如果行山鞋的介紹中沒有提到Megagrip的話,可能選用的是Vibram的其他款式鞋底,那些款式的抗滑能力跟Megagrip不同。

行澗鞋: 下頁續:行 山澗 唔使搵命搏 好好留意你雙手

鞋子整體輕巧,中筒設計能提供足部的良好支撐和舒適度,並有8小時的防水效果。 Keen 最熱門的款式一定既是波鞋又是拖難款式的 Uneek,由於品牌以涼鞋起家,並且由於鞋子由兩條鞋繩及中片鞋底組成,所以以透氣通爽見稱,款式容易配搭就算是日常穿搭到戶外的 行山裝束都能勝任,就算任何類型的 行山褲都能配襯。 的確襪筒款的編織行山鞋評價好壞參半,但全新 Tempo Flex 款式吸取了前者的經驗,在前掌置入 Keen.Below Flex 科技,令腳掌能更易屈曲抓地,亦可分散登山時的壓力。 行山鞋是行山的重要裝備,很多山友都關心什麼行山鞋的鞋底纔不跣。

同時擁有 Vibram 鞋底與 Gore-Tex 防潑水物料,不論抓地能力與潑水性能都能達到行山者的要求,而且高鞋筒的設計,就算是長時間的行走,都不會造成雙腳的負擔。 全新鞋款適合越野跑者與流行時尚的外型,鮮明對比的設計配色,其緩衝性及耐用度,對雙腳做出完美的支撐,白黑色的色調,並以紅、藍、黃色作點綴,令時尚與功能同時並存。 測試中,樣本間耐用表現十分懸殊,整體評分由2.5分至5分。 按標準方法分別乾磨及濕磨樣本近鞋踭位置的內面料51,200次及25,600次,發現「Haglöfs」(#2)未能有效抵禦乾濕磨擦,測試中段鞋內面料已經出現明顯的磨損。 專注可持續發展的Hoka,最新的Anacapa運動鞋選用環保物料製成,帶來透氣通風的設計,適合炎炎夏日穿著。

另有3款行山背囊「Salomon」、「Vaude」、「Fjällräven」於沒有使用雨檔時未能有效抵禦雨水,內裡物品被沾濕。 鞋底軟,平坑,可以加大接觸面,行起澗較穩陣係冇錯。 如果要試鞋底,可以教你祕技,響屋企廁所用洗衣粉開水,用手感覺到滑潺潺就可以倒落地下試鞋,又跑又跳都唔滑,呢對鞋行澗就ok。 當然閣下要知道世上冇絕對防滑既鞋,行澗步法最緊要。 好難話著邊類鞋最好,有人行澗鍾意落水著涼鞋,有人鍾意包實腳趾,唔同需要自然要著不同鞋款,經驗會話你知邊種鞋適合你。 近年因為疫情關係,大家都喜歡留在香港郊外行山或者玩水,但作為每日都要打扮的男士來說,市面上的行山鞋或者行澗鞋都偏向實用性並沒有太多設計,但戶外機能品牌 Merrell推出了Hydro Moc後就成為了不少City Boy或機能風愛好者的追捧。

行澗鞋: 防水郊野遠足鞋 – NH150 – 炭灰色 – 女裝

只要係有用知識、重要資訊,以至好玩話題,Fitz都會全力搜羅,同時鼓勵「鬱民」齊齊參與,打造一個開放嘅運動生活資訊平臺。 最令Joyee絕望的是,就算大減價去到蝕賣,行山鞋的銷售量仍然低迷。 他慨嘆:「覺得自己賣得好慘,有啲冇曬尊嚴嘅感覺,蝕住賣都要賣得咁辛苦。」每天回到舖頭,望住那些清極也清不完的存貨,他感受到很大壓力,甚至親友的關心也加重他的心理負擔。

來到後半部分,轉眼間已經行了超過5小時,感覺有點累,只想快點出澗。 不過一看到美景,累還累,難得來到這個可能這輩子都不會再去第二次的地方,還是忍不住拍照留念。 山系穿搭總少不了配襯一對功能與時尚兼備的行山鞋,而近年的型男型女,就算登山、露營對造型都十分講究,除了洋蔥式穿搭更會以配搭連日常出街都能輕鬆配襯的「山系球鞋」。 就連一眾戶外用品品牌 Salomon、Hoka One One、Keen、The North Face 都亦不甘示弱,大推時尚行山潮鞋,部分鞋款更搭配了 Vibram 鞋底之王,就算日常長時間走路或行山都做到足夠的保護。

行澗鞋: 行山鞋推薦:Salomon XT-Rush 戶外鞋

解決了「跣」的問題,但行澗還要應付攀爬的部分,有時面對的更是數米高的石崖。 溯澗而上走到路徑後段,可能已經身處數百米的半山中,雖未至於懸崖峭壁,但往下望見深不見底的密林,畏高的朋友足夠嚇到「腳軟」。 行澗鞋 雖然行澗與行山的感受、景色都迥然不同,甚為有趣,但必需做足身體與心理準備纔可動身。 購買新裝備前,我們都會思前想後才課金,但行澗是個例外,第一次行澗已果斷購買一雙澗鞋。 行澗鞋 是次行澗,其實分別走過昂深和彌深兩條石澗,兩澗相匯前的路段比較平緩,但進入彌深石澗的部分便愈來愈難攀登。 上攀途中經過大大小小六、七個瀑布,全靠準備了澗鞋,即使依然難行,起碼贏了信心。

行過玉桂山的山友,應該對那沙石路印象深刻,試將上玉桂山的地勢想像成一條滿布濕滑石頭的山澗,不時手腳並用攀爬,更偶要涉水而行,橫越飛瀑,難度大大提升,那就是彌深石澗的狀況了。 山澗與山徑最主要分別,前者基本上不會見到一條清晰路徑,有些地方看似易行的路,實際上可能十分濕滑,行山新手難以應付。 我們從深屈灣出發,起點的下游部分是昂深石澗,水質較污濁,但進入彌深石澗後,愈高位置水便愈清澈。 惟「Asolo」(#4)、「Scarpa」(#10) 和 「Merrell 」(#11) 浸水少於1小時左腳樣本已出現入水的情況,浸水2小時後,#4及#11的右腳樣本同樣入水,測試被終止,該3款型號均只得1分評分 。

在2019年的消委會行山鞋測試當中,兩款使用Megagrip鞋底的行山鞋,在乾地及濕地抗滑測試都有不俗的評分。 Megagrip鞋底除了在乾地表現好,行上濕水的石面或泥土上,都有不錯的抗滑力,幾適合香港潮濕多雨天氣。 不過,如果是行澗的話,最好選擇濕地抗滑力更高的澗鞋。 行澗鞋 行山鞋實用性強,而且外觀時尚,除了行山時穿著外,不少人也當休閒鞋穿,輕鬆配搭日常造型。

重點是抓地力,我在近乎垂直的石頭往下走,Teva Hurricane Toe Pro 2仍能抓穩石面。 它的蜘蛛底坑紋很深,而且方向不一,抓地力是我穿過的鞋中最強一對。 要注意,抓地力強不等於無所不能,在深墨色的石頭或青苔上,不會抓得很緊。 此外,跳躍後腳趾容易衝至鞋頭引致疼痛,切忌得意忘形地橫衝直撞。 這次踏足彌深石澗,親身體驗行澗的難與險,縱使事先已有準備,知道是次路線的難度,不過仍然比預想中更難,有時候單靠事前的資料蒐集,並不足以評估路線難度,幸而當日有不少經驗人士一同前行,遇到險位時從旁指導並協助,方順利完成此行。 鞋名已透露了這對行山鞋是有防水的功能,由於同樣擁有高筒的設計,Vibram MegaGrip 的厚身外底,與 EVA 及 RMAT 中底,能為雙腿提供完善的支援,集跑鞋與行山鞋於一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