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及美國婦產科學院(ACOG)建議:除左孕婦外,初生嬰兒照顧者可於嬰兒出生前2星期接「白(減量)、破傷風及無細胞百日咳(減量)混合疫苗」。 百日咳沒有流行季節,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病患多半是5歲以下兒童,好發年齡主要在6個月以下嬰幼兒,其他年齡層病患大多症狀輕微。 百日咳為百日咳桿菌侵犯呼吸道引起的急性細菌性疾病,得過百日咳後通常可以獲得較長期之免疫力,但無研究顯示可終生免疫。 大部份病患都不會引起併發症,但是營養狀況不良病患與併有許多腸道及呼吸道感染的病患及6個月以下嬰幼兒是併發症與死亡的高危險羣。 疾管署強調,接種疫苗為預防百日咳最有效的方法,目前我國提供嬰幼兒於出生滿2、4、6、18個月,以及滿5歲至入小學前各接種一劑百日咳相關疫苗,提醒家中有嬰幼兒的民眾,務必按時攜至預防接種合約院所完成接種,以獲得足夠保護力。 此外,由於家庭羣聚中感染源多為照顧者或同住者,建議懷孕婦女、嬰兒照顧者可自費接種一劑疫苗,以降低嬰幼兒感染機會。

  • 2020年之後受到新冠疫情影響,該年病例僅有5例且大多集中1、2月,至於上一次出現病例則是2020年11月的1例,2021年沒有病例。
  • 百日咳可透過直接接觸病人的飛沫傳播,具有極高傳染性且可致命。
  • 如此反覆上述咳嗽過程,直至把呼吸道積聚的粘痰咳出為止。
  • 接種疫苗後出現副作用,家長可讓子女服食退燒止痛藥舒緩症狀,如出現呼吸困難和休克等嚴重症狀,要立即到急症室求醫。
  • 所以會建議孕婦應於產前28至36週,自費接種一劑百日咳疫苗,因為「一人打針,兩人受益」,孕婦在接種疫苗兩週後開始產生抗體,不僅能夠自保,同時可透過胎盤將抗體傳輸給新生兒,以降低新生兒感染百日咳的機會。
  • 故建議除孕婦外,初生嬰兒照顧者可於嬰兒出生前2星期接種百日咳疫苗。

小提醒:自費百日咳疫苗費用大約1,800-2,000元;2個月、4個月、6個月及18個月大幼兒免費接種。 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百日咳去年同期並未有個案,在新冠疫情之前,國內每年百日咳個案約30例上下,我國2018至2021年間分別為30、32、5與0例。 2020年之後受到新冠疫情影響,該年病例僅有5例且大多集中1、2月,至於上一次出現病例則是2020年11月的1例,2021年沒有病例。

百日咳針: 孕婦百日咳疫苗

之後幾周會伴隨著劇烈咳嗽,就連呼吸時也會發出高音調的「呼哮」聲(whoop)[2]。 被感染者有可能因為咳得太嚴重而有想吐、感到疲倦的情況,甚者咳到肋骨斷裂[2][4] 百日咳針2025 。 未滿足歲的幼兒咳嗽的情況可能並不明顯,但卻會出現好幾次呼吸暫時停止的情形[2]。 一般而言,從感染百日咳到病發的潛伏期為7到10天[5],而百日咳也會在那些已經打過疫苗的人身上出現較輕微的症狀[2]。 初生嬰兒由出世至6個月大期間,因尚未完成接種含百日咳成份的基礎疫苗,因此他們較容易感染百日咳,嬰兒於首兩個月的真空期更為高危。 嬰兒於2個月大時才開始接種第一針百日咳疫苗,注射後或需1-2個月產生抗體,即可能要到3-4個月大才開始有保護效能,而且還需於4、6及18個月時分別注射第2、3、4針纔有最全面保護。

對比嬰幼兒接種的混合疫苗,孕婦百日咳針只針對百日咳一種疾病。 無論以往有沒有打過百日咳針,孕婦每次懷孕時,都應在懷孕35週前完成接種疫苗,讓身體有足夠時間產生抗體,並透過母體將抗體傳給胎兒。 百日咳針2025 嬰兒出生頭6個月是感染百日咳的高峯期,但嬰兒在2個月大才會接種首劑混合疫苗,因此這段空檔期,嬰兒會以從母胎得到的抗體,抵抗百日咳侵襲。

百日咳針: 百日咳疫苗施打建議

百日咳是因為百日咳桿菌所引起的呼吸道細菌性疾病,傳染途徑為飛沫傳染,如果孕婦感染上百日咳,新生兒可能會出現咳嗽、呼吸困難、腦部損傷等後遺症。 而目前提供減量破傷風百日咳白喉混合疫苗施打,簡稱為「三合一疫苗」。 陳怡伶醫師表示,此疫苗施打約一個月後,抗體才能發揮效果,因此建議約在第三孕期(28至32週左右)施打。 寶寶出生時,經由母體而來的抗體,能在寶寶體內持續存在6個月。 不僅是孕婦,甚至建議與寶寶的親密接觸者,如:爸爸、爺爺奶奶等,都要施打,不讓病菌有機可趁。 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如同上述的流感疫苗,局部紅腫的狀況大約會在幾天後改善。

  • 百日咳針屬於「無細胞型百日咳疫苗」,因此疫苗本身不含百日咳細菌,因此孕婦毋須擔心經母胎或授乳傳染胎兒及嬰兒。
  • 據統計,嬰兒感染百日咳,有七八成是透過大人攜帶病菌所傳染,因此家有新生兒的大人必須有抗體,才能避免傳染。
  • 初生嬰兒於出世至6個月,尚未完成接種含百日咳成份的基礎疫苗,令他們較容易感染百日咳,嬰兒於首兩個月的真空期更為高危。
  • A:打百日咳針孕婦副作用主要有針口位置腫脹、發紅或輕微痛楚,症狀會持續幾日,一般來說不會出現嚴重副作用。

在2013年,百日咳而死亡的病患由1990年的138000人降至61000人[14]。 第一次關於百日咳大規模爆發的記載是在16世紀,1906年人們終於發現造成百日咳的病原體,直到1940年代百日咳疫苗才問世[5]。 寶寶出生後兩個月,即可接踵百日咳疫苗,但百日咳疫苗有效時間有限,頂多維持5-10年,因此抗體會在孩子大約了國中階段消失,又成為高危險羣了。 據研究顯示,新冠肺炎患者同時染上百日咳,病情比一般只患肺炎者嚴重,雙重感染或是導致病情惡化主因之一(3)。

百日咳針: 肺炎鏈球菌結合型疫苗

初生嬰兒於出世至6個月,尚未完成接種含百日咳成份的基礎疫苗,令他們較容易感染百日咳,嬰兒於首兩個月的真空期更為高危。 於出世2個月大才開始接種第一針百日咳混合疫苗,注射後待自身產生抗體,可能要到3-4個月大才開始有保護效能,而且還需於4、6及18個月時分別注射第2、3、4針纔有最全面保護。 根據香港政府,科學委員會建議孕婦可在妊娠第二或三期期間的任何時間進行接種,並以在懷孕35周前接種為佳,讓疫苗在孕婦體內產生的抗體能透過胎盤傳送給胎兒。 百日咳針屬於「無細胞型百日咳疫苗」,因此疫苗本身不含百日咳細菌,因此孕婦毋須擔心經母胎或授乳傳染胎兒及嬰兒。 此外,孕婦生產後仍可接種百日咳疫苗,當身體產生抗體後,可透過母乳將抗體傳給嬰兒。 衞生防護中心轄下的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去年初建議,懷孕婦女無論過往曾否接種百日咳疫苗或曾否感染該病,在每次懷孕時均接種一劑無細胞型百日咳疫苗作為恆常產前護理的必要部分。

接種疫苗後出現副作用,家長可讓子女服食退燒止痛藥舒緩症狀,如出現呼吸困難和休克等嚴重症狀,要立即到急症室求醫。 據估計,百日咳每年在全世界感染約1600萬人[13]。 百日咳針2025 百日咳針 大部分的病例都發生在開發中國家,且各個年齡層的人們都有遭受感染的可能[9][13]。

百日咳針: 百日咳疫苗注射時間表  (懷孕期間)︰

隨著陣發性痙咳逐漸減少或消失,氣管、支氣管黏膜上的病菌被排除與消滅,疾病進入恢復健康的階段,此期約歷經1周~2周。 此期的標誌是痙咳在頻率和嚴重程度上均減少,嘔吐消失。 在咳嗽後出現高調的吼聲在疾病本身已經清除後還會持續一段較長的時間。

百日咳針: 百日咳

百日咳又名「雞咳」,患者初時可能沒有特別病徵,只會流鼻水、打噴嚏、輕微發燒和咳嗽。 百日咳針 百日咳針 2017年起,香港百日咳個案在各年齡層均有上升趨勢,其中以初生嬰兒個案最為嚴重。 衛生署於2020年7月起,在母嬰健康院為孕婦接種一針百日咳混合疫苗 (白喉(減量)、破傷風及無細胞百日咳(減量)混合疫苗),以減低初生嬰兒感染風險。 他說,百日咳主要透過飛沫傳染,新冠疫情國內邊境嚴管加上口罩政策推行,呼吸道相關疾病就不太流行,現在邊境逐步放鬆,可能增加空氣傳播機會。 目前該確診者已匡列相關接觸者計48人,其中同住家人4人,1人有咳嗽症狀,餘3人無症狀,已安排採檢及預防性投藥評估;另有社區接觸者44人,均無症狀,進行健康監測,如有症狀再行採檢。

百日咳針: 肺炎球菌多醣疫苗

此類疫苗的製作方式,是將活性的病毒或細菌,降低其毒性所製成,但由於疫苗中尚存有活性,基於安全起見,不建議於懷孕期間施打,而女性在施打完減毒活性疫苗後,應避孕至少一個月後再懷孕較為安全。 屬於此類的疫苗有: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疫苗、水痘疫苗、口服輪狀病毒疫苗、卡介苗、黃熱病疫苗等。 但少數孕婦可能在施打這類型疫苗後,不到一個月就發現懷孕,陳怡伶醫師表示,無須過於緊張,對於胎兒並不會有太大的影響,只要定期規律產檢,並主動跟醫師說明,多加留意胎兒狀況即可。 百日咳是具有高度傳染性的疾病,可經由咳嗽和打噴嚏傳染,典型症狀是陣發性咳嗽,接著產生帶咻咻聲的吸入性哮喘,病程會拖好幾個星期之久。 由於發病初期的症狀很容易與感冒混淆,所以成人患者可能已感染數週卻渾然不覺。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桿菌侵犯呼吸道所引起的急性細菌性疾病,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特別好發於6個月以下的嬰兒,其他年齡層也可能得病,但症狀較輕微。

百日咳針: 接種百日咳疫苗FAQ

針對此疾病的檢驗主要是使用鼻咽腔捲棉拭子(英語:Nasopharyngeal swab)來進行,檢體可再經由細菌培養或是聚合酶連鎖反應來檢驗並確認[8]。 至於懷孕期間沒有接種百日咳疫苗的婦女,委員會稱若能在產後盡早接種,仍能為嬰兒提供間接保護,相關接種在出院前接種較佳,因疫苗在接種後約兩星期才會產生抗體,而世衞亦建議於妊娠期完結前至少十五天接種疫苗。 百日咳針 類毒素疫苗,是一種細菌毒素,利用化學處理,降低毒性,因此施打於人體相當安全,陳怡伶醫師提到,有些疫苗已在年紀小時就有施打過,但因為保護效用大約只有十年,建議必要時還是要追加,像是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及不活化小兒麻痺混合疫苗。

百日咳針: 抗體數量在嬰兒出生後會減少 滿兩月大時仍需再接種

醫院管理局發言人強調,注射百日咳疫苗對孕婦及胎兒十分安全,一般而言並無副作用。 像是B型肝炎疫苗、白喉百日咳破傷風疫苗、日本腦炎疫苗、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等。 若孕婦不幸罹患流感,會出現高燒、咳嗽、肌肉痠痛等症狀,嚴重者還可能合併呼吸衰弱、心肌炎、敗血癥等,進而影響胎兒。 陳怡伶醫師表示,與一般人相比,孕婦得到流感容易變成重症,她分享曾經遇過的案例:原先健康的孕婦,由於不小心被罹患A型流感的先生傳染,不僅得了流感,還引發成肺炎、呼吸窘迫症,而住進加護病房,因此,孕婦必須多加留意流感對健康的威脅。

百日咳針: 產後接種 嬰兒亦有間接保護

委員會建議使用的疫苗為「白喉(減量)、破傷風及無細胞型百日咳(減量)混合疫苗」(dTap疫苗),但同時指「白喉(減量)、破傷風、無細胞型百日咳(減量)及滅活小兒麻痹混合疫苗」(dTap-IPV疫苗)亦可使用。 衞生署今日公佈,7月2日起在轄下的母嬰健康院為本港孕婦推行百日咳疫苗接種計劃,母嬰健康院會向懷孕26至34周的孕婦提供百日咳疫苗接種。 醫院管理局的產前診所亦會為孕婦推行百日咳疫苗接種計劃。 尤其是出生未滿6個月、尚未完成疫苗接種的新生兒,若不慎感染,六、七成需住院,一、兩成會引發肺炎或腦病變等嚴重合併症,即使在醫療先進國家也有約百分之一的死亡率。 本報早前報道,去年百日咳感染數字創半世紀新高,錄得一百一十宗,幾乎是前一年的兩倍,亦是本港有疫苗以來首次單年個案破百,估計與早年轉用的新疫苗藥效較短、市民抗體隨年月失效有關,當中約四成染病者是六個月以下嬰兒。 據統計,嬰兒感染百日咳,有七八成是透過大人攜帶病菌所傳染,因此家有新生兒的大人必須有抗體,才能避免傳染。

百日咳針: 香港國際醫療中心

但新生兒從出生後至2個月這段空窗期,完全沒有任何抗體,該怎麼辦? 百日咳針2025 所以會建議孕婦應於產前28至36週,自費接種一劑百日咳疫苗,因為「一人打針,兩人受益」,孕婦在接種疫苗兩週後開始產生抗體,不僅能夠自保,同時可透過胎盤將抗體傳輸給新生兒,以降低新生兒感染百日咳的機會。 另外,也建議保母或家中成人接種百日咳疫苗,更能形成完整的防護網。 百日咳由家人傳播的比率較高,在初生嬰兒個案中,有85%均是家人傳播(4)。 故建議除孕婦外,初生嬰兒照顧者可於嬰兒出生前2星期接種百日咳疫苗。 至於在懷孕期間沒有接種含百日咳疫苗的婦女,若能在產後盡早接種一劑dTap或dTap-IPV疫苗,仍能為嬰兒提供間接保護,接種以出院前進行為佳。

百日咳針: 疾病介紹

在1~2周後,咳嗽通常進展至無法控制,陣發性痙攣性咳嗽是本期特點。 痙咳發生時,先是頻繁短促的咳嗽十多聲以至數十聲,患者處於呼氣狀態,隨之是一次深長吸氣,但此時喉部仍是痙攣狀態,氣流通過緊張狹窄的聲門發出一種高調的吼聲,如雞鳴或犬吠樣。 如此反覆上述咳嗽過程,直至把呼吸道積聚的粘痰咳出為止。 由於劇咳,可致嘔吐、大小便失禁、面紅耳赤、口脣發紺、張口伸舌。 劇咳可致上腔靜脈迴流受阻,出現顏面、眼瞼浮腫,重者鼻黏膜、眼結膜出血,咯血,甚至顱內出血。

【本報訊】百日咳感染去年創新高,加上今年首月已有九宗新症,衞生防護中心轄下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昨建議,孕婦無論曾否接種百日咳疫苗或染病,每次懷孕時均應接種一劑無細胞型疫苗,為嬰兒提供直接保護。 委員會稱,孕婦在懷孕三十五週前接種為佳,但當局何時將安排變為資助防疫措施,仍未有時間表。 醫院管理局發言人指,在8月31日前,懷孕35周以上孕婦及剛分娩的產婦亦可選擇接種疫苗,分別由專科門診及產後病房提供注射服務,以有效預防母親感染百日咳,減少初生嬰兒透過直接接觸或飛沫傳播感染百日咳的風險。 抵抗力較弱的人士需格外留神若本身屬抵抗力較弱的人士、長者或慢性疾病患者或難以自癒,感染後症狀亦較為嚴重,常會併發肺炎、腎衰竭等嚴重疾病,需透過疫苗接種降低被感染的風險。 疫苗能提供有效的保護,曾接種百日咳疫苗的患者病情會較輕微。 “百日咳”由家人傳播比率最高

百日咳針: 傳染病與防疫專題

為直接保護嬰兒免受百日咳感染,衞生署母嬰健康院會向懷孕26至34周的孕婦提供百日咳疫苗接種。 計劃啟動後首兩個月,懷孕35周或以上及未接種百日咳疫苗的孕婦亦可參與。 孕婦在母嬰健康院接受產前檢查時將獲安排預約接種疫苗。 鑑於近年本港百日咳呈報個案有所上升,衞生防護中心轄下的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去年建議,懷孕婦女應接種百日咳疫苗。 衞生署今日(28日)公佈,本週四(2日)起將在轄下的母嬰健康院為孕婦推行百日咳疫苗接種計劃,作為產前護理的恆常服務。 接種疫苗的孕婦將在分娩前製造並傳遞抗體予胎兒,為防止嬰兒感染百日咳提供直接保護。

值得注意的是,接種疫苗後約需兩星期產生抗體,而世界衞生組織(世衞)亦建議於妊娠期完結前至少15天接種疫苗。 發言人強調注射百日咳疫苗對孕婦及胎兒十分安全,孕婦注射疫苗後除了注射處可能出現輕微腫痛外,一般並無其他副作用。 孕婦於妊娠第二或三期期間接種百日咳疫苗,可於媽媽體內產生抗體,以及透過胎盤傳送抗體給嬰兒,讓嬰兒得到保護。 根據「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嬰兒應於出生後的一年內接種共三針的基礎注射以預防上述疾病,並於歲半、小學一年級及六年級再接種加強劑,以保持免疫能力。

衛生署「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採用四合一疫苗(白喉、破傷風、無細胞型百日咳及滅活小兒麻痺混合疫苗),五合一疫苗和六合一疫苗所覆蓋的疾病較多,較多由體檢中心提供,可減少兒童打針次數。 百日咳並非難以治癒的疾病,如及早發現,透過補充水份、充足休息及服用抗生素,便可舒緩及治療百日咳。 由於百日咳主要感染羣組為嬰幼兒,而且病徵與感冒近似,患者會誤用治療感冒咳嗽的方法(如飲咳藥水)處理,誤解治理百日咳時機。 百日咳(Pertussis)是一種高度傳染性的細菌性傳染病[1][2]。 百日咳針 一開始的病徵通常類似於普通感冒,會有流鼻水、發燒和輕微咳嗽等症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