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路線對鋼軌的強度、穩定性及耐磨性都有不同的要求。 一條路線應該選擇使用那一種,需要考慮經濟及技術等因素。 鐵路軌道(英文:Railway track),是一種鐵路設施(德語:Bahnanlage),簡稱路軌、鐵軌、軌道等,也稱鋼軌、股道。 用於鐵路上,並與轍器及道岔合作,令火車無需轉向便能行走。 拍攝車軌最熱門的「例位」之一,必然要數荔景祖堯邨停車場,在這裏可將延綿彎曲的多線行車高速公路盡收眼底,遠眺是日與夜同樣繁華的貨櫃碼頭,遇上好天氣的話,甚至連對面海的高樓大廈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因停車場位置在山上,與車軌有一段距離,建議影友可帶備中至長焦距鏡頭,當然腳架也是少不了。

  • 剛剛起步的朋友,建議先從城市景點開始,等到熟悉之後再往高難度的景點邁進。
  • Photoblog.hk 是一行四人的團隊,Alex、Kenneth、Rex及Nok,各自有各自的職業與專長,走在一齊都是因為對攝影及文字的喜愛。
  • 另外,電車公司亦計劃在電車站加裝顯示屏,預報下三班即將到站電車的抵達時間和終點站,初步計劃在中環和灣仔等繁忙車站率先試行[40]。
  • 董事總經理夏睿德表示,新線可以是與香港島電車有關連或全新造型,要視乎政府決定[12]。
  • 為了要更明顯看到汽車的車燈,一般都是選在日落或是夜晚的時候拍攝的。
  • 在178輛電車中,有156輛為普通電車,下層一般有25個座位,上層有18個座位,但每代電車的車卡佈置都略有差異,每輛載客量約115人[1]。
  • 由於二戰結束後,電車不但被認為是過時落後的交通工具,更被指阻礙汽車行駛和佔用路面,所以世界各地的城市在戰後紛紛拆除電車線,將電車大量廢棄,就連曾經在香港電車創建時期供應重要組件的英國,其首都倫敦都在1952年拆除電車線。

2010年10月,電車公司對外展示全新設計的電車#168,新電車設計及組裝均在香港進行,外型與現時行駛的木製電車相似,唯全車改用鋁合金物料建造。 1986年起,使用中的第五代「戰後型」電車進行翻新,並於1987年起把161輛一般載客電車(包括首輛「戰後型」電車120號)進行更換車身工程,有關工程於1991年11月完成[21]。 1912年,由於電車乘客持續增長,電車公司引入了10輛雙層電車。 初時雙層電車上層無蓋,只設有長椅,而上層及三分之一的下層被劃作頭等座位。 香港車軌 翌年(1913年),為了使雨天時上層仍可載客,雙層電車上層加設了帆布帳篷[22]。

香港車軌: 軌道方向控制

電車路綫規劃至港島最西端的堅尼地城和石塘咀,因為當時石塘咀乃著名的紅燈區(有「塘西風月」之稱),方便達官貴人、公子哥兒到該地玩樂。 香港車軌2025 1927年,銅鑼灣利舞臺戲院每晚均會有一輛「午夜專車」從戲院附近載客到石塘咀。 雖然電車最大載客量是115人,但於繁忙時間,乘客都儘可能擠進車卡內[20],但這也拉長了電車的停站時間,所以有時會出現很多電車同一時間塞在同一位置。

因為電車加掛拖卡後上斜能力不足,加掛拖卡的電車僅能應用於堅尼地城和北角之間(包括跑馬地)的路段,及不能反向行車和迴圈軌道,而且需另設售票員向乘客收費,不符合成本效益,至1982年5月全部拖卡被廢棄。 香港車軌 後來巴士公司都加入賣車身廣告的行列,1975年航空公司是最早用於全車身的電車廣告,自此開始有單一商戶以全車身廣告加強宣傳效果。 以前的廣告都是用油漆以人手繪畫並成為一種傳統技藝,後來因為電腦繪圖出現,用打印機印製大型防水海報,再於車身上張貼,由於效率較高,所以取代了由人手在車身繪畫廣告[19],到現在除了特意保留1950年代風味的120號電車外,其他電車如有客戶委託廣告都會以全車身廣告形式刊登。 首輛採用變頻控制交流摩打的電車是2009年5月製成的#172,新造的車身仍是採用柚木車架,外觀也跟1986年推出的第六代電車相似,車卡的座椅由木條組成,下層車卡的座位均面向前方;面向車外的路綫牌採用LED顯示屏,並在車卡增設報站系統進行測試。

香港車軌: 車輛牌照、登記及檢驗

分站編碼主要分「東行」和「西行」,「東行」的分站由堅尼地城起,以01開始每個單數編碼,以E(即East)作尾碼,例如分站05E是由堅尼地城總站起東行第三個分站,最大編號為101E;同樣道理,「西行」的分站則由筲箕灣開始,以02開始每個雙數編碼,以W(即West)作尾碼,最大編號為104W。 目前全綫電車站共有120個,平均每相隔約250米設有一個。 最繁忙的電車站計有中環太子大廈/置地廣場站、金鐘太古廣場站及銅鑼灣怡和街站。 香港電車公司有1輛由新電車改裝而成的路軌保養電車,該輛電車車底裝設有兩個大擦,上層為一個由交流電驅動的吸塵機,達45匹馬力,作為掃清路軌用途;此外,路軌保養電車設備隔音裝置。 路軌保養電車的製作成本為約250萬港元,於2013年1月投入服務,於車隊於晚間至凌晨暫停服務的時間出動,每運作一週則可以掃清全系統的路軌。 最傳統的做法會把二十米左右一截的鋼軌固定在軌枕之上,各截鋼軌之間有接頭(亦稱接縫)。

最後電車公司決定斥資500萬港元於全線電車和沿線路軌安裝無線射頻定位系統,在全線路段地底埋下600個無線射頻(RFID)收發器,每當設於電車車底的讀碼器經過時,利用第三代流動通訊技術接收及發出信號,再傳送至車務控制中心,讓中心能夠實時掌握行駛狀況並且作出相應調配。 系統更能夠利用車廂內裝設的輕觸式螢幕向車長發出指示。 另外,電車公司計劃於車廂安裝視像鏡頭,以便於突發事故或交通擠塞時可以監察路面情況除了掌握電車位置,電車公司計劃利用系統,於全線車站和電車為乘客提供等候電車時間提示和全自動報站系統,但是因為加價幅度未達預期,預計需要10年才能翻新共163輛電車。 香港車軌2025 另外,電車公司亦會仿效輕鐵,在車站增設顯示屏,預先報告即將到達的3班電車的目的地及預計到達時間,初步考慮在中環和灣仔等繁忙車站率先試行。

香港車軌: 電車全景遊

2000年代開始後,電車公司持續為電車進行升級,以令運作更有效率及更加安全。 2000年10月24日,電車公司推出三輛「千禧電車」(#168、#169及#170),車身骨架棄用柚木而全面使用鋁合金製作車身,車身結構的翻修年期可由4年增至10年[1]。 香港車軌 車頭和車尾的擋風玻璃採用整片式的曲面流綫設計,令整輛電車的外觀更為流綫及充滿時代感[53]。 不過,這款整片式玻璃因為四周都是密封不能開啟,使車頭和車尾不能利用行車的氣流達致通風,令車卡在夏天時較過往可開窗的設計悶熱。 車門由以前的半高改為覆蓋至門框頂部,可減低風雨的影響;在車尾登車門的單向閘門由旋轉式三叉桿,改為只可往內翻動的小型擋板,避免旋轉桿勾倒乘客隨身行李及物件。 車窗較易拉動開閉,座椅採用合成材料製造,下層車卡的座位鋪排由橫向改為面向車頭。

  • 最傳統的做法會把二十米左右一截的鋼軌固定在軌枕之上,各截鋼軌之間有接頭(亦稱接縫)。
  • 首輛安裝第七代車身進行測試的#168電車於2011年2月17日投入服務。
  • 香港有些公園特別適合攝影新手練習拍攝技巧,筆者個人首推九龍公園,皆因這裏種植了超多品種的花卉植物,而且是香港少數不設密封式罩籠的觀鳥池塘。
  • 因此,玩家必須小心注意曝光時間,盡可能將秒數控制在10 ∼ 25秒之間,讓車跡朝同方向前進,並試圖找出最適當的構圖進行創作,這才能捕捉到最活潑、動感的影像,拍出城市夜色的風華。
  • 千禧電車共有三輛投入服務,另有一輛使用千禧電車為藍本設計的首輛冷氣電車#171,但因為設計尚未成熟而沒有投入載客服務;其中#168已於2010年拆除千禧車身,改為安裝第七代車身的首個成品進行測試。

在車尾的旋轉式單向閘門改用感應式控制開閉的擋板,登車乘客只要踏入車卡,擋板便會自動開啟[64];由於乘客無需推動單向閘門即可登車,不但可便利乘客登車,也可避免以往的三杆式旋轉閘,因為旋轉桿易被乘客的隨身物品勾倒而妨礙登車,而閘門的擋板在開關時會發出警示聲,減低乘客被夾倒的機會。 座椅採用公園式設計,由金屬框架及長條形木板組成,上層最前排座位因為均面向前方,所以視野開陽,上層車尾的座椅則為橫向並維持包廂佈局。 下層車卡的座椅編排初時與千禧電車相似,兩旁座椅均面向車頭,但因為發現坐在車卡右側最後一張座椅的乘客容易撞到樓梯底部,所以右排座位被改為與第五代電車相似的橫向佈置。 首輛安裝第七代車身進行測試的#168電車於2011年2月17日投入服務。

香港車軌: 鐵路軌道

於「我的政府一站通」訂閱「續領車輛牌照提示服務」,可讓你在互聯網上查詢車輛牌照屆滿日期,及接收續領車輛牌照的提示。 車主可自行選擇喜歡的車輛登記號碼,然後向運輸署提交申請和競投有關車輛登記號碼。 荃灣碼頭是拍攝日落的另一個好去處,在多雲的日子或許有機會出現「耶穌光」,天清的時候,利用長焦鏡頭Zoom近汀九橋,拍出來也很有味道。 影相的同時,還可以用手機或輕便 DC同步拍攝日落的Time Lapse片段,效果不錯。

香港車軌: 中環灣仔填海區電車支綫

此網頁為你介紹如何透過拍賣競投心愛的傳統車輛登記號碼,並提供即將舉行的拍賣日期及資料。 不過,聖約翰座堂始終是一間教堂,為表示尊重,請盡可能低調地拍照,並且不要使用閃光燈,以免影響到其他人。 香港車軌2025 站在鄉事會路天橋的正中央,可將城門河、對面的行人天橋,以及後面的樓景和山景一併拍攝,約 30 秒長曝,會令眼前景物變得與我們熟悉的容貌不一樣。

香港車軌: 電車收費

2015年末,電車公司低調地將一輛普通電車改裝為仿古電車,並編配車隊編號#68,成為電車車隊中第3輛古典電車。 #68上層大部分為開篷式,只有近車尾一部分為硬頂設計,而整體設計均以1920年代的第三代電車為藍本,在車頭車尾採用凸出的終點站顯示牌,但採用電子式顯示。 #68建造完成後,電車公司特別於2016年1月15日假屈地街電車廠舉辦剪綵儀式,並以「電車全景遊.發現老香港」將#68包裝為特色電車,旨在向旅客介紹藝術之行、文物之行等7個不同主題觀光之旅。 於1949年10月製造的#120是香港電車首輛第五代「戰後型」電車,電車公司在翻新時原本有意保留這輛電車的舊車身[58],可惜因為車身結構出現問題而放棄[59],於是在1991年依照1949年的第五代電車模樣為#120重造車身。

香港車軌: 九龍電車系統

現時採用電子系統控制行車的電車稱為「八字車」或「度字車」,在駕駛面板上有兩組七劃管組成的顯示器,左邊的數字顯示摩打所處的波段,右邊的數字則為目前的行車速度。 有部份電車安裝了斬波器,以無段變速方式加速,司機拉下控制桿後,摩打便會自動跳到司機所選取的波段行車。 2003年,中環灣仔填海計劃出現爭議,填海計劃受阻。 因為填海計劃需要重新檢討,加上在環境保護團體的壓力下,填海面積縮減,未必能夠預留地方鋪設電車軌道。

香港車軌: 中環灣仔填海區電車支線

2015年統計,香港電車每日平均有180,000人次乘搭。 香港車軌 早於1905年,香港電車已設有月票制度,並推行至今。 電車月票售價HK$260(2022年8月份起),於屈地街電車廠、銅鑼灣及北角電車總站有售。 這篇文章的內容就是教大家怎麼拍攝車軌,我們使用到 S (Tv) 模式來拍攝,並且將相機的光圈縮小、快門時間延長、降低感光度 ISO 來完成。 在現時已重建的主流電車之前,有四代不同型式的電車(其中第五代電車包括現時的也合計重建了車身兩次)及22輛拖卡曾經服務,詳請見電車車輛條目。

香港車軌: 廣告政策

政府發言人澄清,當局未有提出,也未有委託顧問提出取消電車,強調港府對電車政策沒有改變。 城規會在2015年10月否決拆除電車的申請[104]。 2003年時,中環灣仔填海計劃出現爭議,填海計劃受阻。 因為填海計劃需要重新檢討,加上在環保團體的壓力下,填海面積可能會縮減,未必能預留地方鋪設電車軌道;但是也有人認為不排廢氣的電車應該予以引進到新填海區去。 1904年,電車服務分為頭等及三等(電車從來沒有二等),頭等車俗稱「西人車」,在當時種族歧視因素下,三等車俗稱「華人車」。 後來乘客量日益增長,電車公司增設了「電車拖卡」(Tram trailer car),類似現時輕鐵拖卡。

香港車軌: 戰後發展

據估計,支線由上環街市開始,經林士街進入填海區西部,一直沿海旁至填海區東部(維園道一帶)返回英皇道原有的電車路。 現時,已完成的中環填海區(中環碼頭及香港站一帶),已預留了鋪設電車軌道的位置。 由於香港電車通車時幾乎全綫沿海旁而建,因此這個計劃的另一個意義就是令電車可重臨中環天星碼頭的海旁[93]。 據估計,支綫由上環街市開始,由林士街進入填海區西部,一直沿着海旁至填海區東部(維園道一帶)返回英皇道原有的電車路。

香港車軌: 總站

因為在試車時發現加掛拖卡後的電車,動力不足以拉着拖卡爬上英皇道東面近太古船塢至西灣河的一段斜路,所以加掛拖卡後的電車,只能行駛北角總站以西至堅尼地城(包括跑馬地)的路段,因此沒有拖卡在鰂魚湧、西灣河和筲箕灣提供服務。 由於二戰結束後,電車不但被認為是過時落後的交通工具,更被指阻礙汽車行駛和佔用路面,所以世界各地的城市在戰後紛紛拆除電車線,將電車大量廢棄,就連曾經在香港電車創建時期供應重要組件的英國,其首都倫敦都在1952年拆除電車線。 在這種趨勢下,很多電車製造商不是因為電車沒落而倒閉或被併購,便是不願留在夕陽行業而選擇轉型,不再生產電車組件;就連過往一直從英國購入的電車底盤,也因為生產商Maley & Taunton面臨結業而停產。 由於已沒有現成組件可供購買,所以電車公司便設法自行生產各種電車零件及在香港尋找組件供應商。 由於香港當時的太古船塢在建造船隻和製造機械設備方面都具有豐富經驗,所以電車公司便與太古船塢合作在香港設計和製造電車底盤,因此在1961年以後組裝的新電車不論底盤和車身都是在香港設計和製造[56],而電車公司掌握底盤的設計和製造技術後,亦可為電車作更全面的改良。 早期乘客搭電車主要以銀幣付款,由售票員收取車資,車票款式因應洋人和華人需要而有所不同,海員更享有半價優惠。

香港車軌: 車輛

通常車軌題材的用意就是要營造出絡繹不絕、具有動感的效果。 有種這個地點相當繁榮且熱鬧的既視感,有助於提升地區形象。 香港車軌2025 另外,有時會有一些特別回廠路線,在車廠入口外的車站落客,牌布顯示「屈地街電車廠」(Whitty Street 香港車軌 Depot)或「西灣河電車廠」(Sai Wan Ho Depot)。

香港車軌: 空調電車

另外,電車公司亦計劃在電車站加裝顯示屏,預報下三班即將到站電車的抵達時間和終點站,初步計劃在中環和灣仔等繁忙車站率先試行[40]。 1967年,香港發生六七暴動,當時是香港島主要大眾運輸基礎設施的香港電車成為鬥委會的主要襲擊目標之一。 由於電車路軌經常被放置真假炸彈[30],除了報警由駐港英軍派拆彈專家移除,為了維持服務,有部分電車司機遇到「土製菠蘿」阻路時,更曾經使用長竹竿自行將被放置在電車軌上的「土製菠蘿」挑開及弄走[31],為電車開路。 電車公司在左派暴動期間盡力搶修遭縱火及炸彈襲擊破壞的電車及路軌,避免香港島的大眾運輸被鬥委會癱瘓。 例如北角區的電車總站曾經在七姊妹泳場時期及名園遊樂場開業期間,分別使用「七姊妹」和名園,而跑馬地的舊總站亦因應愉園遊樂場而名「愉園」。 戰前屈地街及銅鑼灣電車總站均設有供頭等乘客使用的候車亭,戰後已拆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