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德邨的勵潔樓及德全樓的住宅單位內的浴室更設有浴缸設計,以70年代落成時的標準衡量,已經算當時房協出租屋邨的最高標準了。 勵德邨(英語:Lai Tak Tsuen)位於香港島灣仔區大坑勵德邨道2至38號,東面是大坑道,是由香港房屋協會發展的甲類出租屋邨,與虎豹別墅及上林為鄰。 1992年,舊有的總部已不能迎合日益殷切的需求,聖約翰機構認為需要更多及更佳的設施,為公眾提供更高水準的服務。 同時聖約翰機構明白財政獨立的重要性,期望減少對政府及公益金撥款之依賴,麥當勞道總部拆卸重建,臨時總部7月起設於柴灣。
香港聖約翰是全球聖約翰機構中唯一設有牙科診所的屬會,診所每週星期一、二、四晚上及星期日上午提供服務。 為方便殘疾人士來往診所,牙科總區備有小巴接載服務對象來往診所。 2012年,救護服務調派中心及24小時求助熱線( )正式開始使用。 小約翰團(St. John Pandas)成立,於小學開設支隊。 大坑道2號 7月1日,九龍及新界總區分拆為九龍總區和新界總區,轄下的分區按地域劃分,同時支隊亦重整為男女混合支隊。
大坑道2號: 主要用車
大坑是指銅鑼灣道、香港中央圖書館以南及大坑道一帶的地區,大坑道一帶屬於住宅區,沿路也有不少大單位老牌豪宅,例如龍園,不少樓齡超過30年。 大坑北部接鄰天后,南部則接鄰渣甸山,西北面則是香港島主要購物、娛樂及旅遊區銅鑼灣。 大坑道起點在大坑北面,連接銅鑼灣道,並建有天橋連接告士打道直通至海旁、香港島其他地區及海底隧道,而隔鄰道路亦可連接東區海底隧道和北角。
林過雲於同日下午6時許到來取相,張仔按照警方指示要求林逐一檢查相片,並詢問林過雲有關相片之資料,林過雲向張仔表示照片將用作呈堂之用,使陪審員可看得更清楚其內容,並表示他時常到不同殮房工作,所有對話均被警方錄音以便用作呈堂證供。 當林過雲確認他的照片及付款時,李警長即表露身份將他拘捕。 林過雲胡亂堆砌表示照片是一名在《東方日報》工作的「四眼佬」叫他取的,並相約在土瓜灣貴州街門市部門外會合,但李警長發現沒有「四眼佬」這個人,隨即往安慶大廈林過雲住所搜查,檢獲死者的器官和財物、防腐劑、解剖書及手術器材,揭發兇案。 勵德邨外牆曾經進行大修,現時的外貌比起其他同齡公屋為好,加上交通方便,有巴士及小巴直到門前,又近娛樂熱點銅鑼灣,及香港中央圖書館等。 該邨在落成之時是十分出名的,因為勵德邨是當年眾多廉租屋邨之中,租金最高的一個,而且勵潔樓和德全樓在當時以至現在,也是香港唯一的「圓筒形廉租屋大廈」,是香港罕見的圓柱體建築之一,但樓梯間就以三角形設計[1]。 曾經有不少廣告、電影及劇集如:香港政府全城清潔運動(2009年)、可口可樂廣告(2006年)、三更2之餃子(2004年)、女人俱樂部(2014年)、攻殼機動隊(2017年)在此取景進行拍攝。
大坑道2號: 香港聖約翰救護機構
1992年出品的電影《羔羊醫生》描述林過雲的犯罪情節,由任達華飾演林過雲。 同年,自由人出版有限公司根據電影出版精裝漫畫《機密檔案林過雲》,由香港漫畫家何志文執筆繪畫,漫畫內容同電影情節一樣。 警方接報後派員到場查看照片及底片,認為有可疑之處,將之轉交九龍總區重案組兇殺分組跟進,由負責調查陳鳳蘭案的警司白琪接手處理。 警長李達君奉命率領多名探員到沖曬公司尖沙咀及旺角分店為店員錄取口供,並指示法醫官及科學鑑證科仔細檢查照片。
- 王祖耀醫生及馬正興醫生於同年2月1日分別出任高級助理總監(行政)及高級助理總監(行動)。
- 光明臺是一個配套設施完善,大廈兩梯八夥,最高層為複式單位住宅,兩座大廈共提供704單位,單位面積由兩房兩廳696平方尺至複式單位1300多平方尺不等,而大部份單位更享有維多利亞港海景的美麗景緻。
- 1911年第一次正式紀錄由聖約翰救傷人員教授急救課程畀公眾人仕。
- 有趣的舊式設計令它成為電影廣告取景地,如荷李活電影《攻殼機動隊》。
- 隊員除可參加領袖訓練課程外,還可參加不同的技能課程,如防火、獨木舟、露營、拯溺、攀山、地圖閱讀及烹飪課程等。
- 救傷隊的男女隊員來自社會各行各業,全部均為志願人士,義務為公眾人士於大型活動或人羣聚集的場合如運動會、賽馬日、足球比賽、步行籌款等提供急救或其他有關服務。
- 天橋起始於香港聖約翰救傷隊香港分區總部一帶,南段位處摩頓臺的上方,中間跨過高士威道,並在皇室大廈一帶接上告士打道。
勵德邨設有8座,第1至8座有27層,分開單雙數座。 第1至4座外型是以圓柱體設計,令更多單位飽覽維港美景。 大坑道2號 其中4座更打破傳統,是全港首個以圓筒形設計的建築。
大坑道2號: 大坑道52號附近學校
1994年,樂善堂混合見習支隊(前為樂善堂救護見習支隊) 在11月6日註冊成立並舉行成立典禮,成為第一支公開見習支隊。 1963年,盧樂夫(Mr Norman 大坑道2號 Garner ROLPH, OStJ)接任為第八任總監。 盧樂夫總監在任期間,元朗及上水鄉紳捐贈了兩輛救護車,在新界區提供救護車服務,後來因經費短絀而停止。 大坑道2號2025 為平衡少青團隊員嘅發展需要,每年最多隻會計算二百五十個鐘。 服務滿一千個鐘獲頒授嘅金圈特別服務盾可以按制服守則終生帶喺聖約翰制服上[5]。 支隊祕書(Divisional Secretary)必須考獲文書技能課程證書,方能被負責長官推薦,及由總監委任。
- 聖約翰救傷隊設有牙科診所,由牙科總區轄下嘅義務牙醫輪流當值,為殘疾人士提供免費牙科護理。
- 同年,自由人出版有限公司根據電影出版精裝漫畫《機密檔案林過雲》,由香港漫畫家何志文執筆繪畫,漫畫內容同電影情節一樣。
- 支隊祕書(Divisional Secretary)必須考獲文書技能課程證書,方能被負責長官推薦,及由總監委任。
- 10月1日,甄榮達醫生成為回歸後首任總醫官,職級為助理總監。
- 同年胡文虎捐贈兩輛救護車,並財政上支持大坑總部救護車站的設立,同時承擔有關營運開支。
1991年,聖約翰救傷會主席李福權先生率領一行15人往北京訪問,會見了港澳辦副主任陳滋英,並謂1997年主權移交後香港聖約翰機構將會自英國聖約翰救護機構獨立,由原來向英女皇效忠改為向特區首長效忠及為香港市民服務。 此外在1997年主權移交後,特區政府會繼續津貼聖約翰六成經費,所有運作如常進行。 大坑道2號2025 1948年,香港聖約翰救傷隊見習隊成立,取名為「亞伯拉罕見習支隊」及「施利文見習支隊」,後因資源問題解散。 由於當時救傷會與救傷隊的工作並沒有明確的區分,救傷會實際上已執行救傷隊的職務。
大坑道2號: 大坑道
2013年1月1日,少青團重組,新界區的支隊原則上按所在地域分出成為D分區。 2月1日,總部總區救護車、運輸及通訊分區改為由高級助理總監(行動)直接指揮。 12月3日少青團再次重組,由 Cadet Command 改為 Youth Commands,並設立少青團港島及九龍總區和少青團新界總區。 1979年,趙公輔先生(Mr CHIU Kung-phoo Leonard, OBE, KStJ, JP) 接任為第十一任總監。 趙公輔總監在任20年期間,積極拓展在新界的服務,並在港九新界不同區域建立了六個支隊總部、策劃重建麥當勞道二號香港聖約翰救護機構總部、改組救傷隊架構、推行賣旗籌款活動等等。
大坑道2號: 【臺中北屯】來試試陡峭的好漢坡。 大坑二號步道上一號步道下
聖約翰救傷隊係一個歷史悠久嘅制服團體,制服嘅式樣多年來經歷唔少修訂。 現時少青團嘅制服式樣主要係沿用英國聖約翰見習隊嘅顏色同設計,經已有幾十年歷史。 大坑道2號 香港回歸後雖已重新撰寫隊例(General Regulations)及制服守則(Dress Regulations),但原則上冇太大嘅修訂。 以下內容節錄自總部於一九九八年十一月發出嘅制服守則,內容一概以英文原版本為準。 過去大坑多被認爲是銅鑼灣的一部分,但現在已經被認爲是獨立的地區。
大坑道2號: 香港島, 灣仔區, 大坑, 大坑道 (Tai Hang Road)樓盤
1993年上映電影《香港奇案之吸血貴利王》,吳啟華飾演影射林過雲角色的林過仁。 同年另一上映電影《雨夜天魔》由吳鎮宇飾演林過雲。 1991年出品的電視電影《香港奇案霧夜屠夫》內容改編自林過雲案,由鞠覺亮執導,任達華、翁虹、萬綺雯、劉錦玲等主演。 1983年3月3日,案件開審,由按察司費伯主審 [15],吸引了大批巿民到高院外聚集圍觀[16][17]。 為免令旁聽者受驚,只有控辯雙方律師、法官及陪審員可觀看林過雲拍攝之錄影帶,死者的器官亦無須呈堂。
大坑道2號: 大坑一日遊「chill」點1:圓筒型公屋勵德邨
控方先後傳召警方人員、沖曬店職員、法醫官、科學鑑證科人員及林過雲家人作供。 林過雲在控方舉證完畢後見證據確鑿,法網難逃,於是承認誤殺博取減刑,但不被控方接納,法官遂引導陪審團無須理會林有否殺人,只須考慮謀殺或誤殺。 雙方之後就林過雲犯案時之精神狀態進行激辯,並傳召5名精神科專家作供,有3位認為他沒有精神病,但對女性有不尋常癖好,另2位則表示他精神不健全,不能自我控制。 大坑道2號 經過18天聆訊,同年4月8日法官引導陪審團作出裁決,表示如他們認為林過雲犯案時能自我控制,那就裁定他謀殺罪成,反之如是因精神失常而不能自制,那就裁定誤殺。 陪審團退庭商議3.5小時多後,一致認為林過雲神智清醒,只因滿足異常性慾而犯案,裁定他所有謀殺罪名成立,法官費伯依例判處林過雲繯首死刑[18][19]。
大坑道2號: 大坑半山上林高層3房戶 5萬元連車位出租 業主可享2.2釐租金回報
聖約翰救傷隊負責組織、訓練年青人及成人,並配予裝備,令到佢哋能夠單獨或以小組形式,喺公共場所或其他地方執行急救、護理及有關工作,達到幫助別人,造福社會嘅目的,呢類服務係完全免費。 11月14日,訓練總區和總部總區合併並保留「總部總區」之名字。 根據於2007年4月3日所發出的第26期行政通告,港島總區、九龍及新界總區的見習隊分區合併成為一個總區,並正名為「少青團」。 香港聖約翰救傷隊少青團於2007年5月1日正式成立。 同年4月24日發出的第27期行政通告亦確立了主要長官之崗位。
大坑道2號: 單位數目
少青團有一套既定準則去挑選委任合資格嘅少青團隊員。 見習隊領袖階級比見習長官同少青團成人隊員低[2]。 聖約翰救傷隊少青團嘅目標係訓練十二至十八歲嘅青少年學習基本嘅急救技能及家居護理常識。
大坑道2號: 巴士
呢個唔係獎章,而係自動體外心臟去纖維性顫動器(去顫器)操作員証書。 課程只畀年滿十六歲及持有效成人急救課程証書人士報讀。 課程會介紹心臟去纖法原理及操作心臟去纖器嘅實習。 理事會係機構嘅最高管轄組織,負責制定機構嘅政策、籌集經費、資源分配、統籌同支援救傷會同埋救傷隊嘅一切活動。 由於大坑一帶建築物多為3-5層平房,所以就光明臺佔有無敵景觀,向海戶擁有山頂-中環-尖沙咀景觀、向山戶則飽覽渣甸山-政府大球場景觀。
大坑道2號: 大坑 (香港)
1935年1月25日,香港法例第313章「聖約翰救傷條例」(St. John Ambulance Ordinance)正式確立香港聖約翰救傷機構為法定團體。 周文治捐建大坑總部,胡文虎及胡文豹兄弟捐建長洲聖約翰醫院。 中日戰爭 (Sino-Japanese War) 期間,70名隊員被派往上海與紅十字會合作。 1930年,英皇書院首任校長摩利士先生(Mr Alfred MORRIS, OStJ)接任為第二任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