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和平促署方加快管制即棄餐具的政策,2025年前需全面管制膠餐具,同時投放更多資源推動重用容器的配套。 環境局最快明年才就管制或禁用即棄塑膠餐具可行性、範圍及機制的顧問研究建議,諮詢公眾及餐飲業界的意見。 楊日輝認為,應加速研究淘汰即棄餐具計劃,並公佈具體目標及時間表,跟上國際減塑步伐。 歡迎你加入「重用杯借還計劃」,來一個走塑 Coffee Break ,與地球一同喘息! 同時誠意邀請你支持綠色和平,幫助我們推動企業淘汰即棄塑膠、招募商戶成為走塑店鋪、督促政府訂立更積極的減塑目標與政策,令海洋、環境逐步回復潔淨健康。
當局同時擬在明年第4季禁止銷售及派發雨傘袋、膠牙籤、熒光棒,以及酒店洗漱梳妝用品等。 即棄膠盒2025 局方建議違例者最高可判罰10萬元,另設定額罰款2,000元。 黃錦星迴應指,政府一直致力在學校推廣環保午膳,並且「不時與飲食業界聯繫,鼓勵食肆逐步實施環保措施」。
即棄膠盒: 環保購物貼士
因此,除了守好最後防線,我們亦須從源頭著手,減少塑膠污染。 黃家和認為,不少連鎖餐飲集團早已有部署,但中小型餐廳在尋找替代品有較大困難,加上在疫情受創,冀政府在實施初期提供較長寬限期。 即棄膠盒 另外一些紙製餐具混入塑膠,黃家和認為當局要更清晰釐定何為合乎條例的非塑膠餐具。 有環團推算,本港今年棄置的即棄餐具數量相當於150億件膠刀叉,遂與物業管理公司及「中央收膠」承辦商合作,在沙田區兩個屋苑推行即棄餐具回收試驗計劃,兩個半月共回收逾1,300公斤,相等於約6萬件即棄餐具。 環團認為,試驗結果反映公眾的回收意識高,加上回收物普遍乾淨,配合中央收膠措施,有助「貫通」回收路。
- 黃家和認為,不少連鎖餐飲集團早已有部署,但中小型餐廳在尋找替代品有較大困難,加上在疫情受創,冀政府在實施初期提供較長寬限期。
- 帝堡城兩個月已回收逾800公斤即棄餐具,物業及設施經理鍾明津表示,以往住戶認為沒有回收出路,一般當垃圾棄置,不會特別清洗,但得知原來可回收後,亦願意「多行一步」清潔乾淨。
- 即棄餐具,又稱即用即棄餐具,是泛指僅供一次使用、用後即棄的消耗性廉價餐具。
- 由於禁用發泡膠後,替代物料成本平均高接近一倍,商界亦將部分成本轉嫁消費者,引起過商界和民間非議,可是政府照推不誤。
- 環保觸覺上月分別在不同商場做調查,指出又一城、西九龍中心等的美食廣場,場內亦沒有統一的減廢措施。
- 至於3號至7號塑膠,由於目前路邊的三色回收箱並不會處理這些非樽型塑膠,所以我們要交到其他指定地點回收。
從選料,儲存,以至生產的每一個步驟,均採取極嚴格的監控模式。 地址在荃灣沙咀道57號荃運工業中心2期J座21樓J室,亦可參考其Facebook專頁。 至於3號至7號塑膠,由於目前路邊的三色回收箱並不會處理這些非樽型塑膠,所以我們要交到其他指定地點回收。 我們平日使用的塑膠製品上,多數會有個循環箭頭的三角形,而且中間有數字、下面可能還有英文字母,它就是「塑膠材質回收辨識碼」。 顧名思義,這個標誌就是讓人分辨該塑膠的構成材料,以方便回收。 其他膠袋、樽蓋、膠桶、拖鞋、膠餐具、包裝膠盒又該如何處置?
即棄膠盒: 管制即棄膠餐具及產品法案提交
不過預先包裝的食品或飲品,例如紙包飲品上的即棄膠飲管、杯麵和雪糕杯內的即棄膠餐具可獲豁免;而零售和餐飲處所向有醫療需要的顧客提供即棄膠飲管,及因醫療或保安需要,例如在醫院病房及懲教設施需使用即棄膠餐具,也會豁免。 回收後交予沙田塑膠回收先導計劃的回收商劉財記紙業,運往上水工場分揀、清洗、破碎及拉粒後,製成塑膠再生物料。 總經理劉俊偉表示,住戶即使未必人人清洗即棄餐具,至少會倒掉食物殘渣,衞生問題不太嚴重。
- 除了促請當局投放資源引進可行替代方案,綠色和平與本地初創公司合作推出「重用杯借還計劃」,最新已擴展至 36 間咖啡店參與,方便顧客以手機 App 借用咖啡杯,以重用代替即棄,從而探討可重用借還系統的可行性。
- 環團認為,試驗結果反映公眾的回收意識高,加上回收物普遍乾淨,配合中央收膠措施,有助「貫通」回收路。
- 協力集團一直專注於透明包裝膠盒的生產及研發, 我們的技術及設計團隊會以專業角度, 讓客戶的品牌能展現出最突出的視覺效果, 配合客戶的宣傳策略, 進一步釋放品牌潛力。
其實在不同國家或地區,政府都意識到即棄膠餐具的問題,主動推出政策配合,有時間表限制以至全面禁止使用。 即棄膠盒2025 惟香港政府對即棄餐具的規管極為緩慢滯後,只能「鼓勵和鼓勵」,連一個清晰的政策指標都欠奉,要真正減少「派膠」,可說遙遙無期。 為鼓勵業界盡早以非塑膠物料製成的餐具取代即棄塑膠餐具,並協助業界進一步瞭解符合計劃要求的替代品,環境保護署已聘請香港品質保證局設立網上資訊平臺予餐飲業界、供應商和市民參考。 綠色和平批評政府多年來,單憑抽查堆填區以推算垃圾分類及數量並不全面,應該納入多元數據作政策指標。 企業每日製造龐大的即棄垃圾量,有責任向公眾交待即棄品使用量、銷售量等數據,負起應有的社會責任。
即棄膠盒: 社區民間的回收和資源再生活動
現任市長白思豪認為,發泡膠難以回收,對環境有巨大危害,又相信隨著城市實施同類法規,替代物料愈趨普遍,日後成本會下降。 其中臺北市早於2016年8月起,已禁止學校使用即棄餐具和禁售樽裝水。 法案建議分兩個階段管制即棄膠餐具,第一階段禁止銷售和向外賣顧客提供發泡膠餐具,以及其他體積細小而回收困難或已有成熟替代品的即棄膠餐具,包括飲管、攪拌棒、進食用的叉、刀、匙、碟;並禁止餐飲處所向堂食顧客提供任何即棄膠餐具。 2020年因疫情關係,餐廳外賣數量急升,連帶即棄膠餐具棄置量急增。 環保署推算2020年的即棄膠餐具棄置量為每日266公噸,比2019年的每日200公噸增加33%,為歷史新高。
法案也建議分階段管制其他塑膠產品,第一階段禁止銷售和供應在市場上已有成熟替代品或並非生活必需的即棄塑膠產品;禁止酒店和賓館免費供應即棄洗漱梳妝用品和在房間內免費供應即棄膠樽裝水;以及禁止製造、銷售和供應氧化式可分解塑膠產品。 每日,香港運往堆填區的廢物超過15,000 即棄膠盒2025 公噸,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 例如,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落實減廢理念,包括源頭減廢、廢物重用、廢物回收、循環再造及廢物棄置。 當然現實而言,香港連都市固體廢物收費都不知已討論多少年,翻來覆去經多次調整纔有點眉目,最快要到明年底纔有望實施。 以現今政府處理爭議的效率,想他們認真處理塑膠餐具的規例問題,看來還是要再等等。 食肆開門做生意,除了在商言商賺錢,對環境也理應承擔一定責任,斷不能一句「增加成本」就繼續大量使用一些對環境有害的用具;政府對此也有不可或缺的角色,提出適當措施減低市民的使用意欲,為未來環境做好規劃。
即棄膠盒: 產品目錄
他憶述,曾在圍村設回收點,但回收桶慘變廚餘桶,食物殘渣中甚至長出蟲,回收物無法「拯救」,至少3、4條村因村民回收意識不足,被暫時勸退。 而新城市廣場第三期物業及設施經理鄧燿楷表示,起初擔心住戶對計劃反應冷淡及有衞生問題,後來發現回收的餐具普遍乾淨,且令每個樓層垃圾減少,變相清潔工不用每日走多轉清理垃圾。 環保團體綠惜地球在今年8月向港九新界48間食肆進行外賣即棄餐具調查,發現在禁堂食令實施後,外賣數量較疫情前平均增加5成至3倍不等。 以2018年全港每年棄置100億件即棄膠刀叉 即棄膠盒2025 (以棄置總重量除以膠刀叉重量計算) 推算,今年疫情下的即棄餐具數量多達150億件。
即棄膠盒: 香港情況:業界不想承擔成本 政府無心推動規條
常用於成載食物,例如有午餐便當等等,也稱為食物盒及飯盒等。 即棄膠盒 日常生活中,大尺寸發泡膠盒會常見於街市蔬菜及海鮮等店,盛載生果、鮮魚等。 細尺寸的發泡膠盒常見於酒樓食肆外賣打包等,而方便即興消費,顧客不必出示自備食物盒。 協力提供的塑膠包裝款式豐富:透明膠盒、圓筒、吸塑和啤片等, 還提供燙金、燙銀、金屬色、磨砂以及布紋、木紋和皮紋等各種特殊印刷效果,令客戶的包裝設計得到完美呈現。
即棄膠盒: 環保署「綠在區區」
此外,環保署透過香港環境卓越大獎,以及香港綠色機構認證計劃,鼓勵食肆和提供餐飲服務的機構採取措施,鼓勵食客不索取即棄餐具及食物容器,政府也會「以身作則帶頭實行環保採購政策」。 綠惜地球高級項目主任劉兆朗認為,雖然提供予外賣平臺的食肆同樣受規管,但當局應將法例同時涵蓋外賣平臺,並訂立清晰的即棄餐具減量目標。 綠色和平關注紙、竹等其他物料製成的餐具垃圾會倍增,應投放資源推動可重用餐具借還系統,及透過賞獎鼓勵自備餐具。 政府今日向立法會提交《2023年產品環保責任(修訂)條例草案》,建議禁止在本地銷售即棄膠餐具和禁止餐飲處所向顧客提供任何即棄膠餐具,並管制即棄塑膠產品的製造、銷售和供應。 而枱布、非醫療用透明手套、牙線棒及耳塞等將於第2階段禁止,但政府未訂明實施時間,取決於非塑料或可重用替代品的普及性和可負擔性,在檢視首階段執行情況再決定。
即棄膠盒: 計劃將延至觀塘區寫字樓
就讓這篇文章向你簡單的介紹一下,甚麼是可以、甚麼是不可以放入回收箱的塑膠。 局方續指,參考《產品環保責任條例》現有的罰則,建議任何人如違反有關規定即屬犯罪,最高可處第6級罰款(10萬元) 即棄膠盒 ;亦建議設立定額罰款制度,執法人員可向有關人士發出2000元的定額罰款通知書。 啟勝助理總經理(物業管理)許漢威表示,稍後計劃將延伸至觀塘區逾10個寫字樓物業,佔目前管理的物業約一成,並與當區「中央收膠」承辦商合作,節省另覓回收商的成本。 奉行環保購物,不單可以減少浪費及保護環境,更可節省金錢,可謂相得益彰。
即棄膠盒: 產品規格
我們使用頂級的片材和歐洲及日本進口全新的生產設備,配合協力領先的柔軟線®技術和自動扣底設計,令透明膠盒包裝更突出和挺直、顏色更鮮明,您的產品自然能在貨架上脫穎而出。 即棄膠盒 另外,部份社區設有「不是垃圾站」、「以物易物」的計劃和項目,相信愛護環境的你,會好好善用社區資源,減少堆填區的負荷。 如果想知多點甚麼東西不適合放入回收箱,可以點閱《好心做壞事?十件不應該回收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