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要障遊安全,就要進行全面的岩土鞏固工程,但將會嚴重破壞礦洞的外觀洞內的石壁。 大船約需一小時,碼頭的出入通道、船隻跳板和輪椅的停泊位(可容納3至4部輪椅)等都很方便暢通。 最後需要人車分離,由幾位朋友和水手協助把輪椅推過之後再扶我上電輪。 還好電池箱是鐵製的(很多電池箱以塑膠製造),不然車底的電池定會給撞破。 初步預計人工島和梅窩將會由隧道、大橋以及鐵路連接至香港不同地方,惟詳細的交通基建連接尚待確認。

由此先後經過稔埔村、白銀鄉及文武廟後,再穿越白銀鄉牌樓,在分岔處左走水泥小徑,便可走抵銀礦灣瀑布。 在梅窩與東湧之間,有一條東梅古道,為昔日往來鄉村的通道,今又名香港奧運徑。 古道兩端多立村落,當中部分更興建更樓作保安防盜之用。 現存更樓共計六座,包括位於梅窩的袁氏大屋東西兩座更樓(湧口更樓)、鹿地塘更樓、蝴蝶山更樓,以及白芒更樓和大蠔更樓。

梅窩銀礦洞: 香港最古老文武廟 四百年歷史

早年用於傳送礦石的鏈軌仍然存在,路段中有少量鐘乳石。 評估中發現,洞內至少有逾千隻蝙蝠,總共九種,其中四種為不常見品種。 洞內石壁上有痕跡,洞頂呈拱形,似以鐵器鑿成,足以承託泥士以避免塌陷。

  • 交通亦非常方便,可於東湧乘搭3M或從中環碼頭坐船,約一小時。
  • 洞口外側以混泥土築成的「弓形」引水渠猶如一座墓穴,大煞景觀。
  • 梅窩谷有兩個銀礦,於1886年開始被大規模開採,當時梅窩村民多以採礦為生。
  • 畢竟除了輪椅本身的差異外,不同人的身體狀況、年紀、對各種設施的需要以及對路況的觀感都不盡相同。
  • 還好電池箱是鐵製的(很多電池箱以塑膠製造),不然車底的電池定會給撞破。
  • 在梅窩與東湧之間,有一條東梅古道,為昔日往來鄉村的通道,今又名香港奧運徑。

相信晏晝去泳灘可以享受日光浴之餘兼摸蜆玩到黃昏,順便睇日落,喺夕陽下打卡。 據明朝《粵大記》的〈廣東沿海圖〉所載,梅窩曾稱「梅窠村」;而在明代《崖山志》及清代《新安縣志》中,則出現「梅蔚山」一名。 梅窩銀礦洞2025 據《新安縣志》記載,宋景炎帝(即宋朝宋端宗)曾乘船至梅蔚,並築建行宮(臨時住處),有學者指梅蔚山即梅窩,為宋帝當時的居所之一(按:馬灣有一座「梅蔚」刻石,亦有學者相信該地是行宮的遺址)。

梅窩銀礦洞: 資料來源

他說,當年鄉委會開放銀礦洞的建議,是要求上下洞一齊開放。 梅窩銀礦洞2025 政府土木工程拓展署就開放銀礦洞與否,於2010年進行顧問研究,勘察洞內情況,2012年完成,結論是考慮地質狀況、自然生態及環境、消防安全和密封空間等問題,不宜開放上洞,至於下洞,是蝙蝠的重要棲息洞穴,亦不適宜開放。 記者採訪時,有來自新加坡4名遊客經過礦洞,不約而同地在洞前合影,而從上午至下午4時前,不時有由東湧行山而來的市民經過銀礦洞。

這次選擇了渡輪可達的梅窩,很高興邀得Hubberto同遊。 他的輪椅寬度雖達76 cm,但仍能通過途中較狹窄的村徑,相信這路段也適合一般輪椅使用者。 在乘搭高速船(快船)時,他的輪椅無法在船艙通道轉彎,故他需要起身稍作步行。 慶幸船公司的職員也很樂意協助和配合,順利把問題解決。

梅窩銀礦洞: 郊遊時 請愛護大自然

建有中式涼亭供遊人休息,或在雨季水量較多的時候到來欣賞瀑布。 水質一般至良好,設更衣室、淋浴設備、洗手間及沙灘排球場,可漫步沙灘、堆沙、游泳、享受日光浴、進行球類活動、釣魚等,潮退時更有不少遊人喜歡到來掘蜆。 走在奧運徑上更會有一些類似日本巴士站的打卡位,在樹蔭下拍照也不錯。

梅窩是香港一個仍然保留簡樸清靜的離島,這裡有不少外國人居住、有不少西餐廳的同時也存在著多間古色古鄉的港式小店。 梅窩除了特色景點如廟宇、沙灘、礦洞、瀑布外,也有一條景色絕美的老虎頭郊遊徑由愉景灣步行至梅窩,梅窩一日遊不失為心靈放鬆、週末郊遊的好去處。 梅窩的銀礦洞是本港僅存,由人工開鑿的礦洞,位於梅窩白銀鄉左側。 原本有開採時上下相通,共四個洞口,現僅存主洞及下洞,其餘兩個洞口已經被山泥堵塞。 梅窩銀礦洞2025 但可能年代久遠,內裡有石頭掉落,因此封閉那條路。 下洞闊度近四米,非常寬敞,內有一條水深近兩米,長約四十米,四通八達的水道。

梅窩銀礦洞: 餐廳

柴灣的姓梁行山隊員表示,他以前到此兩、三次,皆因維修封閉。 他稱,這個礦洞很有歷史,即使沒有商業價值也值得保留,當他得知這個礦洞沒有古蹟評級隨即表示應該評級。 而後續行山隊員表示,影下銀礦洞資訊板、礦洞證明行山「冇走雞」,遺憾的是洞內開放太少空間。 梅窩鄉事委員會執委、窩田村村長鄧家洪憶述,30年前,政府曾委託顧問公司就銀礦洞上洞規劃,擬於洞內建一個百餘米安全迴廊路徑供市民參觀,他本人早年亦於洞內實地觀察,修建過此路徑的可行性較高。

梅窩銀礦洞: 香港遊樂場協會 – 賽馬會銀礦灣營

銀礦洞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清朝,當時已有小規模開挖。 直到1886年,由香港華人企業家何獻墀的天華礦業有限公司率先引入現代化技術,開始大規模採礦,將礦洞的礦石,經過一條長一公里的索道及吊籃,運送到銀礦灣沙灘沿岸的煉銀廠,惟銀礦質素欠佳,已於1896年停產。 在這個英式三層架下午茶的風氣盛行底下,位於梅窩的66年老字號餐廳,麥生記冰室,亦乘著下午茶之風,破格推出$138「港女3層架下午茶」。

梅窩銀礦洞: 前往梅窩交通

早年青嶼幹線及港鐵東湧綫未落成前,梅窩是除愉景灣外,提供渡輪服務連接市區的地方[註 1],也是大嶼山居民往返香港島的唯一通道;從前由香港市區到訪昂坪寶蓮寺,通常會先到達港外線碼頭,乘搭渡輪到達梅窩,最後轉乘巴士到寺。 鄧家洪指當年土拓署勘察時,他在機緣下曾進入上洞約10米,當時有小量的沙泥漏出,估計是地下水從石隙滲出來,問題其實不大,而漁護署則探測到有8至10隻蝙蝠。 梅窩銀礦洞2025 梅窩銀礦洞2025 他認同下洞因有大量蝙蝠棲息須要保育,上洞方面,因石塊堵塞問題已與下洞不相連,蝙蝠生態問題不會在上洞出現,而民間人士的考察資料,可佐證上洞的環境不存在大問題。 他認為可在洞內加裝設施及作一些改善,如曾跌人入內的3號直井,可鋪設木棧步道,事實上當年土拓署勘察時亦採取同樣做法,「希望洞口打開,市民起碼可走入大約百米,看看礦洞的真貌」。 陳宇星說,雖然上洞洞口封閉多年,但估計用來通氣的4號通風井沒有被封填,在舊資料的結構圖、舊地圖及新地圖輔助下,他們在6、7月間,與幾名同好,包括一名有銀礦洞資料的外籍礦洞研究者,成功在一陡峭山坡處發現4號通風井。 土木工程拓展署發言人表示, 2009年曾委託顧問公司,發現銀礦上洞只有單一逃生出口,加上洞內環境陰暗潮濕和狹窄、石質較為鬆散,多處曾發生塌方,開放礦洞可能對遊人構成危險。

梅窩銀礦洞: 香港最古老的文武廟

我發覺梅窩有很多「三齊」公廁,幾乎每個景點都有,而且打理乾淨。 電動輪椅使用者Hubberto:對於喜歡行山的朋友,大嶼山梅窩是個好地方。 不論是對健全人士還是輪椅友都是一個方便好行的地方。 走過右方另一道行人橋觀賞湧口更樓(袁氏大屋)後,便要左走沿著銀河的海傍徑前進,經過梅窩政府合署(郵政局)後便可接回海傍徑走回碼頭完成行程。 梅窩銀礦洞2025 梅窩銀礦洞2025 返回梅窩鄉事會路後左轉,在第一個路口右走,往奧運徑方向行走。 沿著車道前進,在分岔口依照路牌右轉往白銀鄉及銀礦灣瀑布方向(左方路徑通往大地塘村)。

梅窩銀礦洞: 中環開往梅窩船期時間表

下洞入口開放,考察結果是大部分面積早被淹浸,下洞有東、西兩洞,均有蝙蝠生活,目視逾千隻,坑道亦積聚不少糞便,由於受水淹,亦見有水中生物如蝦、魚等。 而上洞洞口因50年代曾發生意外,有一外籍青年跌落距洞口不遠的3號直井,因此當局封閉大部分洞口,只留罅隙,數年前更連罅隙也全填封。 梅窩銀礦洞2025 數十年來,上洞基本上無人可進,除了要入內考察的政府人員及其委託人士,將洞鑿開再封回。 鄧家洪表示,認同保育銀礦下洞作為蝙蝠棲息地,但建議上洞應如馬鞍山礦外牆一樣列為歷史建築,同時,擴展礦洞內景區加以活化。 古物古蹟辦事處回應稱,梅窩銀礦洞並不屬於1444幢歷史建築物或1444幢歷史建築物以外的新增項目/類別名單內的建築物。

梅窩銀礦洞: 中環6號碼頭

50年代,政府興建石壁水塘,截去灌溉用水,當地農業亦因而式微,而曾用作耕作的黃牛和水牛亦放歸自然。 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在2016年1月向行政長官提交其第一屆工作報告中,提出把東大嶼都會定位為長遠策略增長區。 梅窩谷有兩個銀礦,於1886年開始被大規模開採,當時梅窩村民多以採礦為生。 1896年銀礦因質素欠佳停產,留下礦洞遺跡,如水道、鏈軌等,更有少量鐘乳石,可乘坐小艇參觀。

梅窩銀礦洞: 大嶼山旁邊的小島

到了19世紀,這裡已有六條村落,村民多從事採礦的工作,所以梅窩旁邊的沙灘就被稱為銀礦灣。 梅窩銀礦洞 現在,遊客亦可以在梅窩找到礦洞的遺蹟,以及數座當年村民為防禦海盜侵襲而建的更樓。 前往銀礦灣瀑布位置的路程大約45分鐘,路段平坦輕鬆。 首先在碼頭往右邊沿著海濱走,不一會兒就會到達觀景臺。 而在封閉洞口的石屎牆上方,見到3行很醒目的白色字,內容是「銀礦灣上銀礦洞,金銀長埋地下中,洞內有寶看玲瓏」,書者及作者原來就是鄧家洪,反映他對銀礦洞的珍視程度。 鄧家洪說,在梅窩窩田村土生土長,這是一條雜姓村,建村約80年,現有村民40多人,比從前百多人已大為減少,但他強調,開放銀礦洞不為他們這條小小村落,而是為整個梅窩,可帶動其旅遊發展,讓人真正認識梅窩的礦業發展。

梅窩的湧口更樓,由袁氏家族在八十多年前,以花崗石築成,儼如一幢小型古堡,本意為對抗賊匪,保衛村落。 現在部分已成為銀礦灣酒店員工宿舍,不能入內參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