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皓光,是一個土生土長的香港人,自小便接受著優質的資源教育,加之他勤奮努力,學業順風順水,後來更是考上了香港大學。 莫皓光 而成為一名大學生的莫皓光,和普通大學生也沒什麼不同。 《香港01》找來有食用過期食品經驗、人稱「野人」的環保人士莫皓光進行試食,他一家人平日常購入快將過期的食品,除了食品價錢低廉,更能減少不必要的浪費。

  • 10年前,一個廣告說生仔需要400萬,在樓價高企的今天,所需費用更加不敢想像。
  • 但是莫皓光做到了, 基於個人理想層面上來說,他是一個成功者。
  • 自小在城市中長大的莫皓光,
  • 野人家中沒有電視、沒有電子遊戲、也沒有空調;客廳只有地櫃,小桌子,沒有雜物,簡樸潔淨,沒有悶熱之感,反倒令人舒適自在。
  • 野人更利用廢棄木頭加手推車,打造了2架小朋友「客貨車」,可以經常推著兒子周圍去。

終有一天這座城市將要被垃圾完全包圍。 看到這個新聞的莫皓光當場就愣住了, 香港是他從小長大的城市, 他熱愛這裡,

莫皓光: 新聞與連結

當然了,莫皓光家中喫的菜,也基本上都是自己種的。 有時候,莫皓光會做一些自然工藝品拿出去賣,也常常回去參加一些與自然相關的專題講座。 有的只是夫妻二手親手做的十幾道素菜,和互相為對方編織的草戒。 當然,最令人咂舌的是,前來赴宴的賓客,餐具都要自己帶。

一家食素的野人透露,其昨晚的晚餐有焗薯,馬鈴薯由村民所種,再配上自己種的香料。 薯仔也帶來飽肚感,可見食素者也可以有「簡單又保暖」的食物選擇。 脫網人士會從自己本能去照顧自己需要,令我們也要問問自己,我們有用盡身邊的資源嗎? 莫皓光 當人人都能減少對外界的依賴,社會的問題就會少很多。 野人現於一間社企從事大自然推廣活動工作,自2016年「小野人」莫期(乳名麥皮)出生之後,太太成為全職媽媽,單靠野人的月薪一萬多元養起整頭家。

莫皓光: 種子技術及服務

「我們本屬於自然。」外號「野人」的莫皓光身體力行說明樂活之道。 自然脈絡是香港本地一家社企,他們定期舉辦行山、露營、耕田等感受自然的導賞活動,以及環保生態相關的講座及工作坊,希望由此鼓勵人們親身實踐環保。 除了這些活動,自然脈絡也安排了相對較長期的實習生計劃,教導參加者學習自然生活的必要技能,使他們能夠在自然中愉快地生活。 莫皓光也常鼓勵年輕人多看香港的山水,開闊視野,並培養獨立與多方角度的思考,鼓起勇氣,實踐充實的生活。 在體驗過這樣的自然生活後,

  • 他亦會收集別人棄置的木頭,自己劈柴煲水,慳電慳煤氣,亦能減少堆填區的負擔,是一舉多得的做法。
  • 不過,在香港土生土長的「野人」莫皓光告訴大家,只要生活簡單自然,月入一萬多元也可養起一家三口。
  • 兒子麥皮現已2歲多,野人至今從未買過一件新衫和玩具,全部由親友轉贈或二手執回來。
  • 雖然這種條件,在常人看來很艱苦,但這正是夫妻二人想要的節能減排生活。
  • 總幹事莫皓光先生(外號野人)說,自然脈絡建立的契機源自他對環保的關注。
  • 崇尚極簡生活的「野人」,走訪加拿大和日本的「脫網族」,有的人一家搬上深山居住,也有的人建立了一個自給自足的小社區,「脫網唔等於要隱世,而係多利用身邊嘅資源去生活,減少依賴和浪費」。
  • 便自己成立了一家宣導環保理念的公司,意在喚醒大家的環保意識。

一家三口生活,野人指電費也不過是每月80至90元,強調他的原則能省則省,「唔係唔用!可以用少啲嘛。」踏入寒冬,他們也堅持用凍水沐浴。 成為習慣後,其實「凍水浴」並非如城市人想像般難熬,健康也不會因此受影響。 野人形容自己的感受指:「沖完熱水涼,個身會凍嘅;沖完凍水涼,個身係熱。」面對這兩天氣溫急降,他笑指:「唔沖囉,咁凍!」相信寒流很快便會過去。 總幹事莫皓光先生(外號野人)說,自然脈絡建立的契機源自他對環保的關注。 他從中學開始就對環保有著很大的關注和責任感,所以要求自己在生活上盡量環保,又期望日後的工作也可以推廣環保,所以在香港大學畢業之後就創立了自然脈絡。 也有說莫皓光很自私,明明一個高材生,卻去「撿破爛」,實在是浪費教育資源。

莫皓光: 新聞天地

莫皓光便堅定了保護大自然的想法。 此時他的理想抱負, 已經不是過於籠統的「保護環境」了, 而是有了一個初步的規劃。 莫皓光想要做一份對環境、對自然有益的工作,

在加拿大的深山之中,夫婦Jeff和Rose帶着5個女兒居住其中,並沒有送女兒們上學,而是寓學習於生活。 他們17歲的長女和14歲的次女,就在森林之中找木頭搭建自己的居所,連小女兒亦需跟隨父親狩獵,尋找日常的食物。 10年前,一個廣告說生仔需要400萬,在樓價高企的今天,所需費用更加不敢想像。 莫皓光 不過,在香港土生土長的「野人」莫皓光告訴大家,只要生活簡單自然,月入一萬多元也可養起一家三口。 但是生來在世,其實首要的目標並不是做出多大的貢獻,因為許多人並沒有這麼高遠的抱負,也沒有足夠的能力支撐自身實現抱負。

莫皓光: 【脫網人生】環保、少浪費不等於隱世 野人:孩子仍會上幼稚園

莫乃光亦積極於出席大小論壇、講座及討論會等,並向傳媒解釋一些資訊科技及互聯網有關的議題。 對於一些社會議題亦時有關注[24],如他曾就於保留愛丁堡廣場碼頭等社會事件表達意見。 9月25日,宣佈聯同郭榮鏗、梁繼昌、姚松炎、葉建源及邵家臻組成專業議政,加強各專業界別在議會中的合作,捍衛專業自主,但聯盟不會綑綁政治立場,會就不同議題商討[22]。 在2008年香港立法會選舉中,莫乃光參選功能組別資訊科技界,但以35票之差敗給譚偉豪。

莫皓光: 高材生隱居當野人!「13年沒買新衣服」月花7千塊 一家三口吃即期食物

近年,有更多家長樂意帶孩子親近大自然,去農莊玩樂,是不是一個成功的轉變呢? 野人卻認為,大部分家長去農莊,只是一個「消費、打卡活動」,純粹在社交網站分享的圖片之中,「綠色嘅畫面增加咗」。 當假期完結了,回到家中,仍是過着沒有改變的生活。 野人沒有為兒子報「面試班」,就直接讓兒子去面試,結果成功獲2所學校取錄,他便選了較近居所的一間。 「孩子天生就好鍾意學人講嘢。」野人覺得自己教養兒子的方式,並不是讓兒子較別人優勝,只是順其發展,「當小朋友想講、想表達,父母就叫佢唔好嘈、唔好講無謂嘢,結果佢就唔想再講嘢」。

莫皓光: 香港農業歷史概覽

Terence指出,Green Price的實體店位於工廈內,同層有商戶賣生蠔、紅酒及貴價食材,因此吸引不少中產人士到其店選購,另外有不少環保人士響應珍惜食物的慨念,專程到場光顧。 莫乃光曾為騰思創智有限公司的董事之一[5],提供給予商業應用之資訊科技及新媒體服務。 於2008年起,莫乃光亦出任香港共享創意之籌備委員會成員,致力協助設立及推廣適用於香港的共享創意授權條款[6]。 莫皓光2025 有油麥菜、車釐茄、番薯葉、蔥、紅蘿蔔、薯仔及芫茜等……能夠食自己種的蔬菜是好幸福,既能減少碳排放,又新鮮健康,絕對是優質的生活。

莫皓光: 自然脈絡莫皓光先生:環保生活是一種更優質的生活

加拿大夫婦讓女兒們學習的都是生活技能,而非學校中的知識。 而野人送兒子入學,認為他在學校學習知識,並不減兒子學習生活的技能。 「我哋從生活之中學習到知識,但從知識之中未必學習到生活。學校係其中一個獲得知識嘅地方,而小朋友亦都從父母身上學習,佢見到我咃咁樣生活,畀佢喺安全環境下嘗試,都會學識自己生活。」野人說。 莫皓光的「自然」理想, 註定與香港這座寸土寸金的城市格格不入。 因為多數人都會選擇在香港發展地產行業以及各類金融行業,

莫皓光: 香港電臺外判紀錄片系列《脫網人生》

但是生來在世,其實首要的目標並不是做出多大的貢獻, 因為許多人並沒有這麼高遠的抱負,也沒有足夠的能力支撐自身實現抱負。 婚前,莫皓光與阿牛便決定好了歸隱山林,婚後,他們果然放棄了城市中的繁華與便利,而後經過多方的考量,選擇了一處遠離城市的鄉村落腳。 這處鄉村,位於元朗山腳下,他們在這裡, 租了一間22平米的小屋。

莫皓光: 日本最潮姓氏 肛門、龜頭和鼻毛

11月,莫乃光入稟高等法院,指控譚偉豪選舉宣傳超支、未有詳細申報選舉經費,要求頒布譚偉豪當選無效。 他從事資訊科技及電訊業,同時曾在多份香港報章撰寫專欄,主要評述資訊科技發展。 他的庭園中有儲存山水的浴缸,近日則再建造一個儲水池,體積比浴缸再大3、4倍,希望為缺水的冬日儲存更多清水,用於日常生活外,也可以種植蔬果。 而為了更好地利用周遭的柴木,他亦添置了一個燒柴的暖爐,更貼近自給自足之餘,亦帶來一室溫暖。

莫皓光: 節目跟隨一直嚮往鄉郊生活的「野人」莫皓光,為了實踐生活上完全的自給自足,遠赴加拿大和日本,穿梭山林和城際之間,走訪不同的脫網族,一起研究如何開展屬於自己的「脫網」人生。

莫皓光的「自然」理想,註定與香港這座寸土寸金的城市格格不入。 因為多數人都會選擇在香港發展地產行業以及各類金融行業, 莫皓光的追求環保自然,實在是個異類。 如果香港真的被垃圾包圍了,那麼生活在這裡的每個人,都是垃圾的製造者, 所以莫皓光產生了一種濃濃的愧疚之情。 這「保護環境,熱愛大自然」的理想抱負,也就此在他心中紮根。

於港大畢業的野人,十多年前開始崇尚大自然生活,並在一個大自然課程中認識到太太「阿牛」,彼此有相同理念下共諧連理,遷至現居的粉嶺郊區生活。 莫皓光2025 但其實,莫皓光有自己的工作,他的工作,同樣與環保有關。 對於外界的評價,莫皓光毫不在意,和妻子怡然的過著自己的小日子,並且迎來了一個新生命——兒子麥皮。 莫皓光2025 久而久之,元朗山腳下有這麼個特立獨行的「怪人」的消息傳了出去,附近居民有見過莫皓光的,也稱呼他為「野人」。 失敗一次的莫皓光知道,他無法決定別人如何做,但是,他卻可以決定自己要怎樣做。

莫皓光: 堅持本土元素 香港製造遊戲大熱

所以人們應當通過教育活動去學習怎樣接觸大自然,學習保護自己和自然,然後再進入自然,才能重新與自然建立真正的關聯。 莫皓光 在體驗過這樣的自然生活後,莫皓光便堅定了保護大自然的想法。 此時他的理想抱負,已經不是過於籠統的「保護環境」了,而是有了一個初步的規劃。

莫皓光: 港大高材生莫皓光,歸隱山林13年,喫靠種,穿靠撿,甚至別叫「野人」,有意義嗎?

莫皓光的追求環保自然, 實在是個異類。 如果香港真的被垃圾包圍了,

莫皓光: 環保先鋒

包括過期兩個月的日本餅乾,他認為獨立包裝可保存餅乾脆度;另一包過期近一年的麥餅,他品嚐過後則認為有少許變壞,指出餅乾已開始軟化及味道有異。 舉起筷子,夾起過期兩個月港產大碗杯麵,再喝一口日本汽水,他認為味道完全無問題,跟未過期產品是「零分別」。 「我選擇的脫網生活,仍會與城市有所連繫,我也會去購買食物。我希望做出一種人人可以複製的生活方式。」野人明白,感動大眾之路亦很漫長,惟有堅持一步、一步去前進。 這種完全脫網的方式,又會否是野人培育孩子的目標呢?

莫皓光也不例外。 不過他的理想抱負, 卻是常常被人們掛在嘴邊的「保護環境」。 讓莫皓光產生這種想法, 蓋因為他之前看了一條新聞。

莫皓光: 社會服務及公職

莫皓光沒覺得自己異類,他找不到相關行業的工作,便自己成立了一家宣導環保理念的公司,意在喚醒大家的環保意識。 莫皓光 只不過,莫皓光沒有技術性產品進行支撐,僅僅憑藉一些活動和宣傳,很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只不過,此時的莫皓光仍舊生活在表面乾淨整潔的城市當中,享受著各種便利生活,只是有這麼一個意識,並沒有確切的規劃。 直到莫皓光考上香港浸會大學的碩士研究生後, 偶然去體驗了一次鄉村生活,這才讓他真切的意識到,城市和鄉村的環境,是真的有差異的。 約700箱剛過最佳食用日期的日版卡樂B薯條,本月初被棄置於屯門一個垃圾站,大批市民到場將薯條「救走」,有人力撐「食得唔好嘥」,但食物安全問題仍令人擔心。 其實,每年有近價值1.2億元的過了「此日期前最佳」(Best Before Date)的食物,被埋在堆填區,農曆新年,更多賀年食品遭棄置。

從外國觀察完「脫網族」的生活,部分生活亦為野人所嚮往。 「例如日本一個踢躂舞者,住喺郊外嘅租金一年先一萬日圓,而且行落去仲有叢林、溪澗。喺香港,可能就叫做霸佔山頭。」野人笑說。 最多隻是買些有機食物給他,例如有機提子乾、藍莓乾、無添加餅乾及有機麵粉自製麵包等。 再比如說,為了節能,夫妻二人在門前搭了一個土竈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