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或殯儀館出殯的服務計劃中也包括了旅遊巴,屬可再按自己的需要調整旅遊巴的大小。 告別禮拜前要舉行入殮禮拜,把死者遺放入棺木,對死者做最後的訣別。 禮拜的地點會安排在自己的家裡或殯儀館舉行,通常只有家人和親友參加。 筆者不是駐堂牧者,近年來甚少參與基督徒身後事的安排,卻參與不少同工與信徒或相關家人的葬禮。 本港殯儀館極為不足,甚至在服務提供方面有壟斷之嫌,禮堂之不足,且有時遇著左鄰右裏的喪家舉行佛道殯葬法事,帶來嘈聲不絕。 有親人離世,家屬定必心裡難過,教會在此時此刻最合適表示關心,弟兄姊妹的出席及慰問必能成為家屬的安慰和支持。

安息禮拜是在生命的主之前,讓親友思念逝者,跟逝者告別。 這就能引導親友進入逝者的有血有肉人生;各人不單是出席一個集會,更是有情有感的送別逝者。 近來我留意有肢體不計較與去世者是否相熟,只要是教友的喪禮,他們定必出席,以表示關懷與支持,這現象顯示弟兄姊妹成熟了許多,教會一家的溫情洋溢出來。

安息禮: 安排認領遺體

當然,傳統禮儀教會可三樣照做(只省卻了講道或慰勉);其實所謂安息禮拜只是通稱,稱火化禮為安息禮,或是告別禮也是一樣。 對經濟沒有問題的,租用殯儀館靈堂供離世者親友翌日前來表達關懷;而喪家只是家人好友參與的入殮禮(殯儀館)與火化禮(火葬場)。 對有經濟困難的信徒,可安排直接在火葬場舉行火化禮或安息禮便可。 李牧師有一篇「一個美好的再見」為題的喪禮講道示範,該講章是在吳思源先生幾年前母親的安息禮拜。 李牧師首先以「終身良母、一世賢妻」形容吳老太,並表示,吳老太很愛戴教會、教牧及信徒,常把「感謝上帝」、「謝謝你」掛在口邊。 李牧師在講道中,亦分享其與母親三次分離的經歷,並帶出死亡不是生命的終結,乃是另一個生命的開始,鼓勵會眾學習離別的藝術。

  • 出席聚會者必需要明白禮序和用意,纔可以在聚會中投入,以至聚會對出席者纔有意義。
  • - 交託:以信德和信賴將我們已亡的弟兄姊妹交託在天主父的手中。
  • 天父啊,願張師母、兒孫們和眾親友都深深銘記:我們的神,禰是何等喜悅禰的僕人!
  • 透過這首聖詠,表達了人對天主的渴望,渴望回歸父家;  同時也表達了在這條歸家之路上,天上人間相互陪伴,並在永生之地達到  了最高的共融。

逝者的背景,包括年歲、生平與教會信眾的關係,及死因等,人人大不相同;因此慰勉信息都要「度身訂造」。 這除了是職務責任之外,更是牧顧服事應有的心懷;而且病者一旦離世,牧者由輔助辦理後事以至安息禮拜中慰勉,都比較能「有感有情」,毋讓服事流於冷漠「行貨」。 選擇故人的生日或逝世的日子,邀請親友以及教會的弟兄姐妹一同參加追思禮拜,除了感謝上帝之外,在敬拜中思念故人過去的點滴事蹟,死雖然令人悲傷,但生勝過死,使他∕她在我們的記憶中活過來。 安息禮拜的整體安排以至慰勉信息,宜因逝者的親友而調整。 出席聚會者必需要明白禮序和用意,纔可以在聚會中投入,以至聚會對出席者纔有意義。

安息禮: 維新教 (無宗教) 喪禮

由此論點做為喪禮儀式的主軸,因此基督教沒有招魂或引魂儀式,更沒有魂帛牌位與靈位靈堂,致不會有燒香祭拜或誦經法會等問題,相較其他宗教,基督教喪禮簡約許多。 所有的教會喪葬儀式中,除了對遺體的尊重外,並沒有太多的儀節或忌諱。 此外強調,除了事神之外,透過喪禮彰顯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使參加的人得到教導且具有見證生命真諦的作用。 筆者建議是教牧把原來晚上「守夜時段」的安息禮改為追思禮拜,於是喪家的親友與教友不去殯儀館,改往堂會。

無論是告別禮拜前或之後舉行火化,在遺體送到火葬場火化之前舉行簡單的禮拜。 死亡最令人難過的是與所愛的親人分離,安息禮最叫人得安慰的是看見人能在憂傷中彼此關心,互相扶持,一同持守永恆的盼望。 (a) 入殮禮  這個儀式是按照本地地方教會的文化背景而編寫的,因此是一個當地語系化的  禮儀(見《殯葬禮儀》中的「入殮禮」)。 安息禮2025 天父啊,願張師母、兒孫們和眾親友都深深銘記:我們的神,禰是何等喜悅禰的僕人! 今日禰的僕人息了地上的勞苦,但他一生作工的果效仍留在我們眾人的心中,永遠不會磨滅。

安息禮: 基督教對於死亡不那麼的忌諱,他們認為靈魂會回到天上,安息在主的懷抱裡,安然見神死無憾,相信凡事都是上帝安排的美好旨意,也相信未來都會在天上能相見相聚,且永遠同在。

1、拿香或是拿花當香祭拜、拈香、獻花圈或朗讀弔詞等,都不合乎基督徒體統,有祭拜舉動都不可行。 將鮮花放置於遺體旁,無祭拜涵義則可行,是禮數與情感的表達。 場地佈置上除了擺放花圈、花籃,也可設立思念閣,放上相片、悼念文字、逝者生前所留下的作品和偉績,讓家人親友共聚懷緬逝者。 「誰曾應許,一生不撇下我?每段窄路,誰陪我去走過?… …」女兒面對着眾家人親友,於講臺上傾情獻唱,將心聲送給於靈柩中的父親。 讀經員可以邀請亡者的親友誦讀,但一定是要由教友才能擔任此項職務,且應該予以適當的讀經訓練。

陳敏兒透露禮堂外的照片是亡夫生前揀的遺照,但無人用戴太陽眼鏡照片做遺照,所以她為廖啟智另選靚仔相做遺照。 安息禮上,陳敏兒致悼辭表現很堅強,還不時安慰兩兒子,直至告別一刻她摸着靈柩忍不住淚水。 筆者建議於現今的場景下,教會只要把「追思禮拜」放回堂會舉行,就能面對與解決現有靈堂不足的局面。 追思禮拜(memorial service)指向「沒有遺體」的禮拜來記念安息的先人。 現今限於法例,死者遺體不能停留過久,或只能安放於若干已有申請的堂會場所,造成只有極少數教會可以在堂會場所舉行安息禮。

安息禮: 舉行安息禮拜

5、引導未信的遺族及親友:使他們認識真神,領受福音,跟隨、悔改歸主。 大埔堂有超過一百年的歷史,教友中長者佔的比例也不少,每年我們都會送別不同的肢體,關顧他們的親屬,牧者盡可能第一時間安慰他們,陪伴他們,也會按著需要與他們商討安息禮的安排。 殯葬彌撒:通常包括了感恩禮(但也可以在彌撒外舉行殯葬禮儀)和告別禮 ,而為了適應本地的風俗習慣,有些人又在殯葬禮後加上了家祭和公祭。 我們此時可以用的祈禱形式包括了:早禱或晚禱(追思亡者日課,見《每日頌禱》)、玫瑰經、為亡者頌禱禮、守靈祈禱(見《追思禮儀》)等。 家屬可從四方面決定選用那一款棺木,包括:外形、材質、顏色和裝飾,各具意義和特色。 如有特別的要求,我們亦會即場報價,家屬可按自己需要來選擇棺木。

安息禮: 服務計劃及價錢

首先要清晰明辨,「安息禮拜」是「禮拜」,亦即是一項「敬拜聚會」。 安息禮拜不是社會上的一般喪禮,也不是一般的「追思會」。 喪禮及追思會都是以逝去者為中心的;安息禮拜既然屬於敬拜聚會,就要以上主為中心。 整體安息禮拜的氣息以至慰勉信息,宜透過上主的恩愛與威榮來思念逝者;又透過逝者的信仰人生來見證上主。 恩福專設基督教禮儀策劃團隊,無論家屬希望在殯儀館或教堂為逝者舉行安息禮,我們都竭誠為您籌備。 如家屬選擇於教堂或殯儀館進行儀式,主要有兩程的交通需要安排,分別是由喪禮地點至落葬地點一程,以及由落葬地點至回程地點。

安息禮: 遺體運送

堂會只要如同婚禮一樣,作好佈置,不會差過殯儀館的靈堂。 追思禮拜與安息禮拜程序基本大同小異,只是沒有「瞻仰遺容」的環節,因為棺材不在堂會裡。 安息禮 安息禮2025 追思禮拜不一定在離世者安葬之後才舉行,也可在安息禮之前舉行。 灑聖水是對梵二禮儀革新殯葬禮的回應,也就是對亡者的基督徒受洗身份所作的表達,顯示出他是經過受洗而與基督一起死於罪惡,並且一起復活進入新的生命當中。 除了在入殮禮及守夜禮可採用此儀式外,迎接禮及告別禮,甚至安葬禮也可用此儀式。 灑水的器具可用傳統的灑水器,也可用青綠的樹枝代替。

安息禮: 親友身故

奉獻時,也可以由亡者的家屬或朋友(教友)將餅酒禮品奉獻到祭臺前。 求禰在以後日子,繼續施厚恩給禰僕人的家族繼續施恩、使用和扶持他們每一位,若當中仍有不完全認識主的親友,求感動人心的聖靈也帶領他們親自認識主、信靠主,繼續事奉主。 張牧師犧牲了許許多多與家人共樂的日子,晚年時候,又遭遇腎病的磨煉,他的一生實在擔子很重,他的一生實在充滿挑戰,但他的一生又實在多麼精彩,多麼讓人羨慕,讓何等多人的心靈得著提醒、安慰和鼓勵。 有部分醫院可提供一個舒適的房間進行儀式; 儘管沒有房間,大部份醫院或公眾殮房也有一個半露天的空間,但需留意房間設備和使用時間有限,但也可進行簡單的儀式。

安息禮: 基督教葬禮流程

基督教喪禮不一定稱為「安息禮拜」的,名稱會因應教會和逝者的信仰背景而有變,也有的稱為「安息禮」、「告別禮」等。 儀式正式開始前,主禮人將會跟至親圍繞着靈柩,作簡短的讀經、慰言和祈禱等儀節,這部分一般稱為「入殮禮」。 入殮禮後便會正式開始安息禮的程序,而程序也會根據教會背景和家屬之意願而有所不同,但一般而言,程序中有宣召、唱詩、祈禱、生平述史/家屬分享、讀經、慰勉、致謝、祝福和瞻仰遺容的部分。 而家屬分享中,家人除了可分享對逝者的感言外,還可透過影片、彈奏、獻唱等方式表達對逝者的悼念和謝意。 追思禮拜完結後,翌日喪家才為死者舉行入殮禮(殯儀館)與火化禮(火葬場),省卻了安息禮。

安息禮: 服務特點

弟兄姊妹出席安息禮(或稱告別禮),可穿著黑色或素色衣裳,可隨著自己心意預備帛金,到達後先到靈前黙禱,慰問家屬,安坐時可回憶上帝對去世者的恩惠。 保羅說面對主內的親人逝世,不應是哀傷至沒有指望,因為有復活的盼望,安息禮中的哀傷只是惜別和思念,有一日再要重聚,逝去的親人只是面對生命的轉變,至終成為不能朽壞的生命。 死亡在聖經中是一件平常的事,宣告人生的旅程完畢了,各人應注重在生時是否活在真理之中,彰顯上帝的榮光。 禱文的部分(包括集禱經、獻禮經和領聖體後經),臺灣主教團所出版的《殯葬禮儀》只有兩式,一式是復活期外,一式是復活期;由於適應範圍有限,因此實在無法切合亡者的身份及生平。 這部份的禱文可以參考香港教區禮儀委員會所出版的《天主教殯葬禮儀》中的「任選禱文範例」(頁 )。 其禱文按不同的物件而編寫:為司鐸、為執事、為修會會士、為牧民工作者、為青少年、為父母親、為長者、為久病逝世者、為慕道者、為未奉教親友、為意外喪生者、為猝然結束生命者。

安息禮: 告別禮拜

安息禮拜,是基督教儀式喪禮,也是一種「禮拜」、「敬拜聚會」,可以在殯儀館、教堂、醫院或殮房舉行。 喪禮及追思會都是以死者為中心的,沒有宗教意味;安息禮拜屬於基督教的敬拜聚會,以神為中心,屬於宗教儀式。 安息禮拜的氣氛及慰勉信息都是通過神的恩愛與威榮,讓基督教徒思念逝者;又通過死者的信仰人生來見證上主。 這是牧師的職務責任,也是牧顧服事應有的心懷;病者一旦死亡,教會會辦理後事及安息禮拜[1][2]。

不同的場地也有不同的限制,例如可容納的花牌數量和某些固定的陳設。 家人可向我們瞭解清楚我們所提供的佈置設計服務和可做到的效果,我們的設計團隊將盡力配合逝者的喜好和家屬的意願讓場地變得更溫馨和舒適。 安息禮2025 如選擇下葬於華人基督教墳場者,死者本身必須是一位已受水禮之信徒;若要下葬於基督教墳場,必須儘快聯絡死者所屬之教會辦理借葬紙。 3、孝服本身並沒有迷信之意與牽涉宗教,僅做為辨別其與亡者關係。 聖經中記載,猶太人哀傷時都會穿上粗麻衣,表示傷痛。 現在多半基督徒會選擇以黑色、白色,比較樸素的衣服取代傳統披麻帶孝。

安息禮: 基督教安息禮服務套餐

事實上,天主教殯葬禮就是將整個的殯葬過程和儀節視為是一種陪伴,一方面陪伴亡者走向他們在主內的安息之所,一方面陪伴在生者的哀痛當中。 這整個過程不單單只是殯葬彌撒而已,還應該包括亡者去世之前的探訪,以至埋葬或火化之後的牧靈工作。 基督徒家中有人死了,家人請教會舉行基督徒儀式的告別禮拜。 告別又稱安息,表示在主裡得到真正的安息,視死如歸是詮釋死亡最好的用詞,人無論生前或死後都有歸宿處。 告別禮拜亦稱為安息禮拜,人死後的歸宿既然這麼好,應該向上帝表示感恩,因此,告別禮拜再加上感恩稱為告別感恩或安息感恩禮拜。

其基調就是逾越奧跡,而這逾越奧跡正是與我們主基督的復活,以及我們所接受聖洗聖事細針密縫,緊密聯繫在一起的,而亡者和我們生者就是藉著這逾越聖事,分享了耶穌的復活(參:羅六3-11)。 我們相信耶穌,也相信他克勝死亡,已經獲得了最後的勝利;這信德將幫助我們,即便我們懷著失去至親好友的悲痛和眼淚,但仍然可以以信賴和愛去尋求天主的慈悲。 在殯葬彌撒中,我們預嘗了天國的宴會,並在聖體(共融)聖事中,所有的信友,不論生者死者結合成一個基督的奧體,並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將來在天主內團聚及共用天國宴會的保證。 安息禮 【明報專訊】資深演員廖啟智於3月28日因胃癌病逝,終年67歲。 廖啟智的安息禮昨日在聖安德烈堂舉行,儀式後,遺體舁送往火葬場火化。 教堂外擺滿了親友所送的花牌,還有廖啟智戴着黑眼鏡於萬裏長城留影的照片,禮堂內則擺放廖啟智面帶笑容的遺照。

安息禮: 入殮禮拜

若我們教會有固定的獻詩隊伍,以此作為安慰的事奉,有這樣心志的肢體多起來的話,也是十分好的見証。 安息禮 安息禮 我們處理喪禮時,應予以死者尊嚴,禮儀是為生人而做的,重點在於讓參與的人可以流露惜別之情,將悲傷、不捨得及分離的傷痛情緒表達和抒發,藉著儀節程序令人心靈得著安慰。 身為殯儀從業員多年,曾參加過大大小小的喪禮,但還是會被家屬對逝者的思念和愛意所感動。

安息禮: 安息禮拜

家人親友和逝者於溫馨壯重的氣氛下參與最後一次的敬拜,也為喪親家庭帶來安慰。 安息禮2025 李牧師指出講道的基本原則,乃主要傳講基督,以聖經為本,內容包括勉勵、傳講、教導、培育、造就、分享及見證等,傳揚福音,領人歸主,讓人感受到福音的重要,是生命之道,並與聖靈同工。 4、激勵參加喪禮的人:彼此的關懷慰問,讓家人及親友對生命與死亡,重新得到動力與正確的認識。 基督教於親人臨終時,請牧師或長老到場主持祝禱(禱告),堅定臨終者的信仰,並祈求神的帶領,卸下身心重擔,平靜、安祥地回歸天上,安息在主的懷裡。 基督教認為人死亡後,就會上天堂,回到主的懷抱,雖傷心不捨,卻是喜樂之事。 與其等待所謂「基督教殯儀館」出現,屆時有可能成為某著名基督教私立醫院或直資學校一樣,只是向錢看,不如我們重新把追思禮拜放回堂會舉行,紓緩目前受制於殯儀館不足的困局。

安息禮: 禮儀用品

李牧師表示,這是個傳福音的機會,讓不信主的親友聽聞福音,避重就輕地說離世者的去向,更鼓勵信徒把握機會帶領親友信主。 安息禮 此外,有參與者問及,有些牧者一個月要主持幾次安息禮拜,如何避免「炒冷飯」(重覆使用一篇講章)? 李牧師建議,牧者可以離世者生平引入,因每人的生平都不同,就可避免炒冷飯的情況。 李牧師分享,其每次預備講章前,都會想想與離世者的關係,離世者的生平如何幫助其他人。 此外,李牧師亦分享了「自殺者」、年輕人、牧者等喪禮的講章預備。

安息禮: 天主教殯儀服務

通常是教牧長執或名人(如司徒華等)纔可在堂會舉行安息禮,一般信徒甚少在堂會舉行安息禮。 當堂會教牧改變思維,大多喪家按教牧意願而行,就能稍為解決現有靈堂不足的問題,因為大多喪家要求容納較多人次的禮堂舉行安息禮。 讀經部分,應該由親屬和主禮神父在一起準備禮儀時,按照亡者及亡者家庭的生命經驗選出讀經及福音。 可惜我們的《殯葬禮儀》只提供兩式,且限定一式是為復活期,一式是為復活期外。 殯葬禮儀之前的儀式及祈禱:(a) 入殮禮(一般都是在殯儀館舉行)(b) 守夜禮(可以佈置靈位或將靈柩移至聖堂,若要將靈柩移入聖堂,則可      在教堂門口舉行簡單的迎接禮)。 (c) 迎靈禮(若在殯葬當日,靈柩才由殯儀館移入聖堂,則可在教堂門口舉      行簡單的迎接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