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秀圃老年研究中心於2015年展開「耆力無窮」體弱長者運動教練計劃。 中心以國際常用的體弱快速檢測,量度參加者的體弱情況。 390名參加長者中,62%屬體弱前期及38%為體弱。 體弱是一種健康風險狀況,令長者容易在遇到事故時健康情況急轉直下。
「耆力無窮運動計劃」一五年起培訓教練,之後帶領體弱或前期體弱長者透過運動習慣改善問題。 體弱長者運動教練計劃 計劃共同首席研究員、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助理教授黃凱茵指,體弱是長者常見健康風險,大部分體弱長者即使小病也足以導致活動能力和自理能力下降,一跌就入院,無法獨立生活。 於2015年,李國賢長者基金贊助了香港大學秀圃老年研究中心,展開現時的「耆力無窮®」體弱長者運動教練計劃。 港大在過去三年透過運動教練及生活習慣支援,為390長者增權應付體弱問題,並研究不同運動的效果。 結果發現,研究參加者體弱情況顯著改善,有近三成在6個月後回復強健水平。
體弱長者運動教練計劃: 長者也要運動:耆力無窮® 體弱長者運動教練計劃發佈會
黃伯伯在計劃後並沒有停下來,繼續在社區與左鄰右舍一同做吳教練所教導的運動,已成為了日常的生活習慣。 吳教練表示,退休後再次投身社會,為的是希望能趁仍有能力,幫助社會上有需要的一羣。 體弱長者運動教練計劃 從黃伯伯與其他體弱長者身上,不但讓他找到生活的意義,對健康及人生的看法亦有更多體會。
構思此計劃的專家建議,長者可隔天做15分鐘運動。 長者運動的訓練課程必須安全有效地增強長者的關節活動角度、平衡力、身體協調性及肌肉耐力等。 由於長者運動訓練有別於一般人仕,授課教練必須持有長者體適能專業資格纔可執教。 而教練吳先生亦表示,有幸成為教練,除了可以讓自己健康之餘,亦能讓不少長者能夠改善體弱情況,甚具意義。 體弱長者運動教練計劃2025 他強調:「今天的他們,就是明天的我們」,要特別注意健康,以免病患纏身。 當看到有長者比自己大兩歲,已有中風情況時,感受很深刻。
體弱長者運動教練計劃: 長者運動|老人運動
港大較早前於1,892名居住在社區、65歲以上的長者中進行調查,發現有四成長者屬體弱前期,而超過一成長者則已屬體弱,情況十分普遍。 體弱與多種不良後果有關,但情況可以透過適當運動改善。 體弱長者運動教練計劃2025 問題是如何支持體弱長者養成適當運動習慣,令運動成為生活一部分。 由於長者肌肉力量及身體平衡力一段都需要改善,長者進行運動時必須特別注意安全,坊間有很多長者運動班,價錢相宜,但要留意長者教練在團體班中很難仔細照顧每一位學員,加上長者訓練班的大眾訓練計劃十分公式化,未必能夠有效改善個別身體問題,並且需要按指定的時間表進行訓練。
「耆力無窮®」教練吳先生與服務受惠者黃伯伯,在記者招待會上即席示範運動的一些招式。 體弱長者運動教練計劃 黃伯伯分享:「這套運動與我以往做開的不同,現在運動強度增加了,次數也更多。 」黃伯伯在參加計劃前,因步履不穩需使用三腳枵杖助行;現在只需用普通枵杖作輔助便可。 這支枵杖更是教練吳先生為鼓勵他,特意在計劃完結時送贈的。
體弱長者運動教練計劃: 參加運動計劃 三成體弱長者半年後回復強健 (12:
結果發現,近三成參加計劃的長者在6個月後回復強健水平。 體弱長者運動教練計劃 發佈會除了公佈早前的研究數字外,亦分享了計劃中的運動設計。 香港大學運動中心亦助理總監及計劃共同研究員謝家德博士及劉智華教練,在記者會上講解計劃的運動設計如何針對同體弱。
- 體育署進一步指出,今年新進專任運動教練人數創新高紀錄,是這2年督導體育班學校依《國民體育法》規定聘任專任運動教練有成效。
- 從許多運動科學相關的實證研究結果顯示,運動教練影響選手的發展甚鉅,教練素質的良莠往往也是決定該運動種類在國際競技舞臺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
- 中風、認知障礙症、退化性關節炎,又或是心臟病、糖尿病等長期病患者,Kenji都接觸過。
- 長者運動通常包括低強度的運動方式,例如慢跑、游泳和散步。
- 在計劃中,港大透過國際常用的體弱快速測試方法,以五項體弱特徵問題評估三百九十名長者體弱情況。
- 以右腳單腳站穩,左腳向後伸直,微微提起至離地約2吋,維持5至10秒,再慢慢放下,回復雙腳站立。
黃指,長者一星期可運動三次或以上,初學者每次運動十五分鐘,再因應個人能力慢慢增加至每次一小時,但較嚴重的體弱長者切忌過於積極進取。 長者運動是為長者身體狀況和年齡所設計的運動,目的是提高長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 長者運動通常包括低強度的運動方式,例如慢跑、游泳和散步。
體弱長者運動教練計劃: 長者運動那種課程適合我?
老友記的身體每日都在退化,保持運動習慣能助減慢退化速度,維持機能。 每次做運動前都會做熱身,配合音樂節奏做些毛巾操、伸展操,或拋波等等。 Kenji特意加入長者喜愛的元素,如播《帝女花》引起他們注意和討論,玩得更加投入。 體弱長者運動教練計劃 體育署將持續提供研習機會,並在每一次的研習回饋中蒐集相關意見,在未來提出更加符合教練需求的課程,期許透過研習的專業師資,為教練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及管道,為臺灣的體育運動環境共同努力。 為強化109年度新進職場的專任運動教練專業知能,體育署今(3)、明(4)兩天辦理新進專任運動教練增能研習,以增進運動教練專業知能,提高後續訓練效率,課程包含109年最新修正的各項體育政策、教練相關專業知能,透過專業先輩之經驗分享、傳承,讓新進教練們在未來職場上能有更好的表現。
體弱長者運動教練計劃: 「運動半年,便可回復強健?」
做法:伸直雙手、捉實毛巾,兩個拳頭的距離應與肩距一樣,手的高度與肩膊成一水平綫。 然後將毛巾往胸口拉,邊做邊呼氣,再邊吸氣邊推出,為之一下。 因應疫情,長者難以到公園做簡單運動,也少了外出走路,故Kenji推介3個長者在家抗疫運動,助鍛煉體能。
體弱長者運動教練計劃: 改善骨質疏鬆
在這個計劃的新階段,我們夥拍了四間「耆力無窮」推動機構(GrandMove Operators),以推廣計劃,協調運動班組的安排及聯絡長者服務單位。 如 貴單位有興趣開辦「耆力無窮」運動班組,請直接與推動機構聯絡。 參加計劃半年後,29%長者變得強健,體弱的只剩16%。 計劃共同首席研究員黃凱茵稱,體弱是一種健康風險狀況,並非疾病,如長者感到長期疲倦、走樓梯感到困難已是徵狀,做運動有助改善。
體弱長者運動教練計劃: 永康就業中心缺工專案助中高齡姐妹花就業
而且長者肌肉及關節一般比較崩緊,長者教練可以透過拉筋運動改善肌肉柔軟度及關節活動角度,幫助長者舒緩肌肉痛症問題。 港大社工及社會行政學系助理教授及計劃共同首席研究員黃凱茵表示,體弱是一種健康風險狀況,並非疾病,惟一些小病後或已無法獨立生活,而研究顯示,阻力運動對預防體弱惡化效果較佳,亦可改善長者的生活質素。 她建議,長者每星期可做運動3次或以上,初學者每次可做運動15分鐘,適應後再按個人能力增至每次1小時。 體弱長者運動教練計劃 香港社區約有半數65歲以上長者有體弱或體弱前狀況,即長期感到疲累及患有多種長期病等,港大秀圃老年研究中心於2015年起展開「耆力無窮」體弱長者運動教練計劃,近3成長者參加計劃後半年已回復強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