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處期望在賃的年租租及租用年期兩項,政府能給予更多支援,讓社福服務得以發展。 本處建議除了僱員提供培訓之外,亦應為僱主提供長者友善意識的工作輔助措施,讓長者可安心工作。 本處欣迎政府推出新一期「私人土地作福利用途特別計劃」,讓非政府機構可以更機動地回應社會及地區對社福服務的殷切需求。

電子煙備有不同的口味且不用點燃,再加上現時未有任何銷售規管,青少年確實容易從不同途徑接觸或購買相關產品,中小學生吸食電子煙人數亦明顯有上升的趨勢。 長遠而言,本處建議應繼續加強宣傳推廣無煙校園,並讓青少年明白傳統香煙及電子煙對身體的禍害。 對於政府將委託大學進行涵蓋兒童、青少年及長者的全港精神健康調查,本處表示歡迎。 然而,我們認為有關當局應著眼於調查後的跟進工作,包括善用有關數據於規劃、制定及推展精神健康支援服務及措施至為重要。 除關注少數族裔大專生的職涯需要外,政府亦須正視其他高學歷少數族裔人士的就業問題,包括那些在其出生國家考獲高資歷或擁有專業知識,但在港不被承認的南亞裔人士。 本處建議政府提供資源,讓非政府機構向高學歷少數族裔人士提供職業支援服務。

智友醫社同行計劃: 計劃簡介

惟作為國際大都會的香港,青年人更需具有國際視野,因此,本處建議政府應同時增撥資源,資助青年人到海外交流以擴濶他們的國際視野。 本處歡迎政府建議在《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內重新加入以人口為基礎的規劃比率。 本處期待政府盡快落實相關建議並審慎評估未來各項社區照顧及支援服務的需求,以釐定合理規劃比率。

  • 長者地區中心按照護理方案及個別需要,為參與先導計劃的長者及其照顧者安排活動和提供服務,以提升/改善長者的認知能力、家居安全知識、自理能力、身體機能和社交技巧,以及減輕照顧者的壓力。
  • 此外,本處認為有精神健康需要的中學生除了從心理及社會層面介入外,精神科治療的配合也相當重要。
  • 本處認為在人口持續老化及前線照顧人手嚴重不足的情況下,輸入外勞看似勢在必行,但本處認為仍有很多方面包括:外勞的資歷、經驗、培訓及考覈、文化語言差異、外勞與本地前線員工的比例等,均需要細心考慮。
  • 本處期望是次措施能為日後推動及制定支援少數族裔人士服務常規化建立基礎,然而,有關專責外展隊似乎與現時由民政事務總署資助的少數族裔人士大使服務計劃相近。

本處對於政府表示會彈性處理相關地帶工廈改建成過渡性房屋之規劃及樓宇設計規定,存有保留。 然而,本處認為改裝工廈涉及不同條例及安全問題,例如:消防及建築物條例、照明及通風是否足夠等,非一時三刻能夠解決,因此,有關建議對現時身處水深火熱的基層家庭而言,絕對不能提供任何即時或短期的幫助。 本處樂見政府特意讓青年及相關施政措施獨立成章,足見現屆政府較過去更重視青年工作。 然而,報告內所提及的兒童及青少年問題,均從個人層面需要作介入及回應,完全未有就宏觀而全面的角度分析問題成因。 此外,報告亦未有具體落實「一中學兩社工方案」,以解中學駐校社工人手不及需求情況,為此,本處深表失望。 本處相信面對複雜化的青少年問題,「一校兩社工」應為基本人手要求,因此,政府應盡快檢視中學駐校社工的實際需求,避免更多慘劇發生。

智友醫社同行計劃: 服務收費

因此,本處強烈要求政府以長遠承擔的常規化服務機制去取代投標式制度,並提供督導支援,以維持穩定而有質素的小學社工駐校服務。 在2017年10月公佈的《施政報告》落實把「智友醫社同行計劃」常規化並擴展至全港41間長者地區中心和七個醫管局聯網。 在政府的恆常資助下,參與先導計劃的20間長者地區中心及四個醫管局聯網在2019年2月起(即先導計劃完結後)繼續提供「智友醫社同行計劃」的支援服務。 由食物及衛生局聯同醫院管理局及社會福利署推出的「智友醫社同行計劃」於2017年2月正式投入服務,專為60歲以上患有輕度至中度認知障礙症長者提供護理、訓練和支援,以改善他們的認知能力、家居安全知識、自理能力、身體機能和社交技巧等。 計劃又為護老者提供壓力管理、護理知識、輔導服務等訓練和支援服務,以減輕護老者的負擔。 本處建議教育局應加快教師培訓及其規模,讓現職教師或學院的準教師也能接受相關培訓,從而提升他們教授非華語學生中文能力及對不同文化的敏感度。

在合適個案中,醫管局確診患有輕度認知障礙症的病人,一般會獲優先考慮。 智友醫社同行計劃2025 ※ 本平臺非長照服務機構,不包含長服法中定義之提供身心失能持續已達或預期達六個月以上者相關之照顧服務。 陪同復健:視家屬及長輩需求陪同至醫療院所或居家復健,配合物理治療師進行移位、換復健器材等事項。 若是預約家天使的服務,可以請服務人員透過聊聊,傳長輩活動的錄影畫面,也可請服務人員將長輩需要帶回家做的復健動作錄下來,在返家後持續叮嚀復健動作,多多鼓勵長輩,來增加復健效果。

智友醫社同行計劃: 服務對象

另外,本處建議探討與私家醫生或社區診所合作之可行性,為懷疑患有認知障礙症而未被確診的長者進行評估,加快長者診斷和及早治療。 智友醫社同行計劃2025 隨著在港居住的少數族裔長者老化,預期少數族裔長者對於基層健康服務及長期護理服務的需求將會增加,因此,本處認為政府應加強針對少數族裔長者的服務配套支援,投放更多軟、硬件資源,推動現有社區服務單位,按少數族裔長者的文化提供多元的社區支援服務。 然而,本處認為政府除提供基金資助社區及安老院舍應用相關科技外,也需要為其他配套,例如:院舍人均面積(包括擺放新儀器所佔空間)、員工培訓等,增加額外資源,以至新科技能發揮最大效用。 本處認同政府建議增加暫託宿位,相信有助舒緩現時長者及照顧者對服務的需要。

  • 本處喜見政府將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的服務對象擴展至有精神健康需要的中學生,我們期望有關當局能協調學校、社工及相關專業人士之分工及合作,讓有需要的學生得到整全而適切的專業支援服務。
  • 本處喜見政府關注小學融合教育及增加學生支援的資源,並重視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和優化現有校本教育心理服務與言語治療人手比例。
  • 然而,本處認為政府亦應聯同各局各部門,從教育制度、多元出路等方面入手,協助學校、家長改變整體社會和學校環境的「催谷」氣氛,並且透過「家長為本」的家長教育,針對性地為有獨特需要的家長提供支援,以協助他們處理自身的困擾,強化親職功能。
  • 電子煙備有不同的口味且不用點燃,再加上現時未有任何銷售規管,青少年確實容易從不同途徑接觸或購買相關產品,中小學生吸食電子煙人數亦明顯有上升的趨勢。
  • 同時,在聘用公務員或發出外判合約過程中,制訂聘用殘疾人士指標,固定新入職員工中需有一定比例是殘疾人士,以具體促進殘疾人士就業。

故本處建議政府必須在硬件(服務、設施及照顧者支援)及軟件(鄰裏及社區對殘疾人士的接納)兩方面都著墨,方能真正協助殘疾人士在社區好好生活。 智友醫社同行計劃 智友醫社同行計劃2025 本處樂見政府為長者人口比例較高的公共屋邨,增加康樂及其他附屬設施,以提升長者居民的生活質素。 本處喜見政府這種「以人為本」的施政,深盼在計劃進行檢討以後,盡快總結出計劃的成功因素,並將計劃盡快推展至其他屋邨,讓更多長者及有需要的居民受惠。 對政府有意成立專責小組去協助及促成各項由民間主導和推行措施以增加過渡性住房的供應,本處重申政府有絕對責任為合資格巿民(尤其弱勢羣體)提供可負擔及合理面積的住房,而不應將責任轉嫁於民間團體或非牟利機構。

智友醫社同行計劃: 服務一覧

此先導計劃已於2019年2月起常規化,並已在 年內把服務推展至全港41間長者地區中心,以及7個醫管局聯網。 本處喜見政府願意在2019/20學年,通過指定專業╱界別課程資助計劃資助1320個學生就讀自資醫療學士學位課程。 然而,本處認為隨著人口老化及復康服務的優化而需增加相關輔助醫療的人手,政府應每三至五年定期釐清未來整體安老及復康服務人力需求,再設定長遠人才培訓規劃,以確保能配合到社會實際需要。 本處樂見政府迅速地於2018年起實施「加強學前康復服務營辦機構與小學之間的資料傳遞機制」,期望政府能於施政後2至3年檢討其成效以確保兒童能獲得持續、適切和有效的照顧。 此外,本處亦建議政府以試驗計劃形式,增潤學前康復服務的幼小銜接工作,提供相關資源,為兒童及其家庭提供3至6個月的升小跟進,確保其在學校及社區均能獲得適切服務。 政府快速落實推行為期三年的「於學前單位提供社工服務」先導計劃,本處深表欣喜及予以支持。

智友醫社同行計劃: 智友醫社同行計劃 – 頤‧樂‧智學堂

另外,有關計劃強調「醫療、教育及社福界」三方須緊密協作,本處亦同意此合作模式最能支援學生;然而,此合作模式必會增加老師及和駐校社工的工作量;為此,我們建議當局應增撥資源以支援老師及駐校社工開展計劃。 對於政府提出優化《促進種族平等行政指引》以適用於所有為少數族裔人士提供服務的政府決策局、部門和有關機構,本處深表認同。 在二零一零年推出的《促進種族平等行政指引》,現時雖然有二十三個政府部門接納《指引》,惟多年來,政府未能成功協調及監管《指引》在各部門的執行情況是否有按照《指引》執行與少數族裔人士需要相關的政策及措施一直存疑。 本處認為當局現時應着力確保所有政府部門和有關機構遵守相關指引,並適時檢視以「指引」形式促進種族平等是否最適切安排。 對於政府建議增設5間殘疾人士地區支援中心及加強康復訓練及服務,本處認為政府亦應有計劃檢討殘疾人士地區支援中心在照顧殘疾人士多樣性的效能,並以確切數據為不同殘疾類別人士及照顧者規劃適切的地區支援服務。 政府提出為祖父母提供幼兒照顧的訓練課程,以加強核心家庭的支援,本處深表認同。

智友醫社同行計劃: 服務地區及範圍

本處希望政府能繼續積極聽取及收集巿民的聲音與意見,進一步完善所提出的政策與措施,並為它們制定可以具體實踐的時間表與路線圖,以實現政府在是份施政報告所描述的願景 – 「建設香港成為一個充滿希望、快樂富足的宜居城巿」。 本處喜見政府就錄取非華語學童幼稚園的資助模式作出回應,從過去單一資助模式,改變為按取錄非華語學童人數分五個層階提供資助。 此政策實為鼓勵學校主動收取非華語學生向前邁進了一步,另亦能按學校實際收生情況提供更具彈性的財政援助。 政府需正視業界對各項檢討範圍的訴求,認真諮詢業界、同工、服務使用者及持份者的意見,令社福生態得以更健康發展。

智友醫社同行計劃: 智友醫社同行計劃

故此,本處建議政府應牽頭,發展一套適合本土及整全的家長教育課程;並善用資訊科技以推行家長教育,讓身處不同階段的父母們有所參考,可以持續學習擔當父母的角色。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智友醫社同行」計劃職業治療師陳慧潔指,該會的計劃收到醫院管理局轉介後,機構需於3天內以電話聯絡服務使用者,基本上長者及護老者可於一個月內接受到服務。 除了提供24節的服務之外,長者地區中心歡迎長者隨時來參與活動,長者及護老者亦可隨時聯絡中心社工,瞭解他們需要,有需要時可以提供轉介,與醫院醫務社工相比,關係比較持續。 陳姑娘指,參與計劃的長者及照顧者都滿意服務,例如:長者認知能力得以維持、社交有所改善,照顧者壓力得以紓緩。 計劃的其中一個核心工作是定期和社會福利署的代表及醫院管理局的臨牀醫護團隊舉行個案會議,商討長者的最新狀況,從而編訂一個合適的服務方案。 對於政府有意推展「智友醫社同行計劃」,本處強烈要求需為提供服務之長者地區中心增加額外資源,包括租金津貼、行政費用人力等,以避免造成原有服務資源拉扯的情況。

智友醫社同行計劃: 服務內容

本處歡迎政府提出以跨局合作模式,為社區長者提供一站式、跨專業的醫療及社會服務。 本處期望在一站式服務設計過程中,能充分加入長者的參與,使服務能更全面配合長者需要。 另外,就政府建議於符合資格的私營及自負盈虧安老院成立長者日間護理單位,本處認為政府只重「量」不重「質」。 現時安老院舍過低的人均面積已備受爭議,增加日間護理服務的供應只會令環境及人手編制更為緊張,同時亦沒有考慮對所照顧的長者接受的服務質素,為此,本處建議政策必須慎重考慮及修訂有關建議。 本處歡迎政府增加各類社區照顧服務名額的方向,使長者得以繼續居家安老。 但本處呼籲政府需同時按比例增加其他實質或措施上的支援,如提供服務場地、相關設備、協助解決招聘員工困難、協助培訓人材等,方能使長者在優質的服務配合下真正居家安老。

智友醫社同行計劃: 相關文章

鄧先生入院治療後經過評估被轉介到「智友醫社同行計劃」,通過專注力和記憶訓練,以及感官刺激等訓練,做八段錦等運動。 現在會主動找人聊天,參加沙畫班等活動,精神狀況好了很多,喫藥的情況亦可通過社區與醫院直接聯繫。 陳德勝解釋,計劃針對的對象為病情屬輕至中度的患者,另亦會視乎患者學習動機、上課專注力,以及所住地區等,如太遍遠如長洲、坪洲、大嶼山,則未必適合參與,課程每月費用約為150元。 康佩玲舉例指,輕度患者可自行乘坐交通工具,但只限到熟識的地方;中度患者或開始出現幻覺、行動不便、抑鬱等徵狀。 復康巴士車輛有限,有需求得盡早預約;而如需要車資,也別忘記事前提供給看護,請看護來接長輩時拿現金,或以轉帳方式交付車資。 「爸爸經常不記得東西,程序很亂,對答反應慢,不懂組織事物。他晚上睡覺時可能會大叫,甚至最嚴重一次,爸爸會起身,推東西,推桌子,令我十分擔心,壓力十分大,也不敢熟睡。」認知障礙症患者的照顧者嚴慧君說。

智友醫社同行計劃: 服務簡介

長遠而言,本處建議將牙科醫療服務納入為恆常資助項目,以持續支援長者在牙科保健的需要。 有鑑於非華語學生獨特的語言及文化背景,我們亦建議政府投放資源,研究適合他們的評估工具及服務模式,令服務更切合他們的獨特需要。 本處認為在人口持續老化及前線照顧人手嚴重不足的情況下,輸入外勞看似勢在必行,但本處認為仍有很多方面包括:外勞的資歷、經驗、培訓及考覈、文化語言差異、外勞與本地前線員工的比例等,均需要細心考慮。 另外,如何提升本地前線照顧員的專業形象及晉升機會,也不容忽視,長遠而言政府則應著力提升整個行業的專業性。 本處認同政府協助殘疾人士在社區生活是方向正確的做法,然而服務提供並非殘疾人士能成功在社區生活的唯一因素,仍需鄰裏以至社區對殘疾人士的理解、接納及包容,才能令殘疾人士成功在社區好好生活。

智友醫社同行計劃: dementia community support scheme 智友醫社同行計劃 · 3.6 3.8 4 4.2 4.4 4.6 4.8 5 q18 q19…

血液透析過程中,除配合飲水,用餐,牀上便盆大小便或更換尿布,還需注意儀器上血壓顯示,如果過低或案主表示不舒服,都需通知護理師,尋求醫療協助。 陪同長輩回診就醫、拿藥,一次大約要3到5小時,因次若請臨時的照顧服務員,費用平均約為1,000元左右。 根 據 醫 管 局 數 字 , 2009 年 患 認 知 障 礙 症 的 60 歲 或 以 上 人 士 估 計 超 過 10 萬 人 , 約 佔 長 者 人 口 一 成 。 隨 着 人 口 老 化 , 預 計 2039 年 的 相 關 病 人 將 增 至 33 萬 人 , 情 況 絕 對 不 容 忽 視 。

智友醫社同行計劃: 「智友醫社同行計劃」改善長者認知障礙

計劃由醫院管理局轉介確診患有輕度或中度認知障礙症的60歲或以上長者;或懷疑出現早期認知障礙症徵狀的中心會員。 康佩玲表示,醫社合作發展到現在,有可以直接溝通的系統,社區可以隨時打電話提供病人的情況給醫院,實時跟進,如是否需要減藥等,醫護也可花更多時間去幫助更需照顧的病人。 【大公報訊】記者王香安報道:港島東醫院聯網醫社合作早前推出「智友醫社同行計劃」,有患認知障礙的83歲長者在參與該計劃後,專注力及精神狀況逐漸恢復。 陪同就醫,除了注意安全和所有細節之外,把關心和溫度代入服務中,可以減少長輩的不安,並增加信任度與舒服感。 對於情緒低落的長輩要用給予他更多的鼓勵,讓他知道家人跟你都很關心他,除了陪他一起為健康努力外,也給他加油和打氣。

智友醫社同行計劃: 服務目標

本處歡迎政府推出為少數族裔大學生而設的政府部門實習計劃,此舉定能擴闊他們視野並有助他們日後升學或就業。 智友醫社同行計劃2025 智友醫社同行計劃2025 智友醫社同行計劃2025 惟現時為數不少少數族裔學生就讀專上學院卻未能受惠,因此,本處建議政府應將計劃擴展並涵蓋所有就讀專上學院的少數族裔學生。 這既能活用政府的閒置物業,地盡其用,亦配合社會發展的趨勢,支援非政府機構及社會企業創造更配合社區需要的服務。

智友醫社同行計劃: 相關網址

本處喜見政府將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的服務對象擴展至有精神健康需要的中學生,我們期望有關當局能協調學校、社工及相關專業人士之分工及合作,讓有需要的學生得到整全而適切的專業支援服務。 本處欣賞政府主動提出檢討騰空政府土地的將來用途並善用現有閒置官地及校舍,作短期非牟利社區用途。 本處認為政府可採用「社區為本」模式作整全的社區規劃,為當區巿民提供休閒、文娛康樂,以及社福服務設施,以回應不同區域市民的殷切需求。 本處欣賞政府願意優化對長者牙科服務提供資助,惟關愛基金資助次數有限,無法處理長者齒科保健需要。

本處建議相關資源應涵蓋即時傳譯及文件翻譯、員工培訓、社工支援服務,以及增加員工人力等。 本處歡迎政府加強特殊幼兒中心及住宿特殊幼兒中心的社會工作服務,以及提供心理治療予有特殊需要的人士(特別是兒童)及其家長。 智友醫社同行計劃 惟就心理治療服務方面,本處期望政府能就相關安排諮詢業界意見,以確保服務能提供足夠支援予有需要人士,例如資深社工、心理學家的人手比例及規劃等。 本處歡迎政府加強少數族裔語言的傳譯服務,同時建議設立引入傳譯語言檢視機制,適時按不同種族人口的數目及結構轉變作出回應,以保障不同種族的人士有平等機會獲得社會提供的資源和機會。

此外,本處認為有精神健康需要的中學生除了從心理及社會層面介入外,精神科治療的配合也相當重要。 然而,從前線社工經驗反映,不少學生因害怕被標籤而不願求助或拒絕就醫;加上精神科門診輪候時間長,令有需要學生難以得到及時的支援。 因此,本處促請政府需增加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服務資源,並加強精神科外展服務,以緩解兒童及青少年因就診而被標籤的擔憂。 本處喜見政府關注小學融合教育及增加學生支援的資源,並重視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和優化現有校本教育心理服務與言語治療人手比例。 另外,本處建議需為家長提供教育以至情緒支援服務,從而令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及其家庭得到全面的支援。 然而,本處認為政府亦應聯同各局各部門,從教育制度、多元出路等方面入手,協助學校、家長改變整體社會和學校環境的「催谷」氣氛,並且透過「家長為本」的家長教育,針對性地為有獨特需要的家長提供支援,以協助他們處理自身的困擾,強化親職功能。

為數不少的殘疾人士除對普通科有需求外,外展精神科到診的需要亦很大,特別是大部份居住於院舍的智障人士,需要定期到精神科診所覆診。 然而,礙於智障人士的行為及情緒狀況,家屬在帶他們覆診時往往遇到非常大困難。 本處強烈建議增加精神科外展到診服務,實在地減低家人及院舍的照顧壓力,且能有效提升對智障人士精神健康的照顧。 對於政府計劃利用薄扶林南的土地興建公營房屋,本處建議政府必須同步考慮該區的其他配套設施的荷載能力,包括交通、社福及康樂設施等道路荷載的能力,再作適當的規劃,以保障當區巿民的未來生活質素。 本處對政府未有就小學「一校一社工」政策以「價低者得」為服務投標機制而衍生的結構性問題進行檢討,表示失望。 此投標機制除導致資深社工流失的問題嚴重,影響服務的延續性外,亦未能保障小學生的福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