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一段較平坦的山徑後,繞至後方,徐徐走至分支後直走(右方山徑應可下走至高埔新村)。 再往前走至,走過兩個山坳,再上走至290米山崗的涼亭,便要開始行走一段較貧瘠的山徑。 輕降至分支,右再上攀,及後行走迂迴的山徑下走至大欖湧郊遊徑終點的休憩點,即吉慶橋。 再走過一小段大欖林道大棠段,便要往元荃古道方向右轉。 在往後的支路直走(左走可通往大棠),匯合大棠自然教育徑,支路續直走(左走可通往大棠),踏上石砌古道,一直下走至南坑排。

蠔殼、掌牛二山雖然甚是低矮,惟其位處大欖郊野的邊陲,視野開闊,坐落在元朗平原和錦田盆地後的雞公嶺、大刀屻與大帽山等大山盡收眼底。 蠔殼山坐落於元朗,毗鄰掌牛山,二山皆為九逕山的東北餘脈,止於元朗平原和錦田盆地。 蠔殼山及掌牛山均位處大欖郊野公園範圍以外,後者沒標示於郊區地圖上。 遠足人士應在出發前自行選擇最合適的路線,以及查閱運輸署或相關交通機構網頁以獲取最新的交通資訊。

大欖湧郊遊徑: 新界東部及北部(沙田區、大埔區、北區)

由此沿林務車路走向大欖湧隧道車站,於中途轉接引水道車路,直接下走至河背村,順道一探該村及鄰近的馬鞍崗村,感受新春的賀歲聯歡氣氛。 之後步過育英學校,穿過田野,跨天橋過西鐵線,趁機在橋上觀看列車駛過的景緻。 過橋後走進長莆村,先探1928年天主堂,續遊村旁的關帝聖宮。 廟內有光緒辛丑年(1901年)的對聯,比教堂的歷史更早,而現今廟內仍有香火,相比荒廢的教堂,看來傳統民間信仰在鄉村地方仍佔點優勢。

  • 衛奕信徑是香港唯一不連貫的長途遠足徑(第2、3段之間相隔維多利亞港),如要算港鐵太古站至藍田站部分的話,長度另加4.5公里。
  • 這祠雖簡樸,但卻有著一道外牆,以福德土地來說,也算不多見。
  • 鳳凰徑(簡稱鳳徑)環繞大嶼山南部,起訖點均在梅窩碼頭,全長70公里,共分12段,標距柱以字母L為首(L代表Lantau Trail,即鳳凰徑),序號由L001順次增至L139。
  • 標距柱是特別設於郊遊徑上以輔助郊遊人士作定位之用的柱子,其絕大部分由漁護署設立。
  • 兩 段 路 線 均 為 易 走 之 路 , 分 別 需 時 二 點 五 小 時 及 五 小 時 。
  • 由於郊遊徑的終點並沒有交通工具可乘搭,故遊者必須再另行選取路線,步行至大棠、南坑排、掃管笏或深井等地離開。
  • 標距柱之間一般相距約500米(昂坪360救援徑除外)。

離開廟宇,循原路步回行人隧道,在此穿越至公路的另一端,轉左踏水泥小徑直走,便在公路圍網旁接上連綿的石級。 踏石級一口氣上走至山頂,可俯瞰錦上路西鐵站一帶的景色。 大欖湧郊遊徑的路程雖然甚短,但途中幾段上落,頗為費勁,沿途三兩處地點可見植林地中的沖溝裂谷。 此郊遊徑稍欠特色,但可配搭大欖湧水塘或元荃古道等路段以增添樂趣。 大欖湧郊遊徑2025 此外,為了緩和元朗、天水圍新市鎮、錦繡花園、加州花園和落馬洲經屯門公路及大老山隧道交通於1994年-1996年間的壓力;新鴻基地產於1995年上半年興建了大欖隧道,於1998年上半年完成。

大欖湧郊遊徑: 自然徑

如此美景須配合炎夏的好天氣,故遊者需忍耐在酷熱下行走較茂密的山徑。 還記得第一次走大欖湧郊遊徑已經留意到上引至掌牛山的山徑,印象中當這條山徑滿佈浮沙碎石。 去年保衛郊野公園活動在大欖湧郊遊徑舉辦,在活動中跟遇上的朋友談起這座山,促成了這次旅程。

隨 着 大 欖 湧 水 塘 的 興 大欖湧郊遊徑2025 建 , 植 林 工 作 也 於 一 九 五 二 年 展 開 , 以 保 護 水 塘 集 水 區 免 受 侵 蝕 以 致 水 土 流 失 。 位 於 大 欖 郊 野 公 園 內 的 大 欖 湧 水 塘 , 工 程 於 一 九 五 一 年 展 開 , 是 戰 後 興 建 的 第 一 個 水 塘 。 其 中 最 大 規 模 工 程 ─ ─ 水 塘 主 壩 , 為 當 時 全 港 最 宏 偉 的 混 凝 土 壩 , 高 達 一 百 五 十 呎 大欖湧郊遊徑2025 。 為 使 供 水 可 連 接 全 港 供 水 網 絡 , 大 欖 湧 水 塘 的 輸 水 管 遍 布 九 龍 半 島 。 大欖湧郊遊徑在大欖郊野公園內,起點位於大欖隧道口(往元朗方向)的停車場旁。 郊遊徑全程都是不斷的上落路段,要走過多個山頭,到達大欖湧水塘北端。

大欖湧郊遊徑: 郊遊路線

[3]2013年3月18日,位於荃錦坳入口附近、全長1.4公里的河背段越野單車徑新段開放,沿途設備跳臺及碎石路等;該路段與行山徑分開[4][5][6]。 港島徑橫跨香港島,由爐峯峽起點至大浪灣終點全長50公里,共分8段,標距柱以字母H為首(H代表Hong Kong Trail,即港島徑),序號由H001順次增至H100。 昂坪360救援徑為香港唯一設有標距柱但不設兩位郊遊徑編號的郊遊徑。 由於此郊遊徑由私人機構(昂坪360)興建及維護,雖然設有以字母C為首的標距柱,但不設郊遊徑編號,標距柱序號由C01順次增至C30。 交通資料起點:可選乘任何途經大欖隧道的巴士,於元朗段隧道口的轉車站下車,往元朗方向的停車場旁有一建築物,那裡便是郊遊徑入口。 終點:沿大棠山道下走至大棠,乘搭港鐵巴士K66號(至港鐵朗屏站)或公共小巴(至元朗千色廣場)離開。

  • 從山頂北降低坳,復又上攀至蠔殼山,最後由北面下降,遇鐵絲網後右轉循山徑下降至凹頭。
  • 路途上除了觀賞侵蝕地貌、花樣植物品種,也不乏驚艷的湖光山色。
  • 吉慶橋建成於清朝,至今有百多年歷史,築橋源於附近的七渡河水流湍急,為方便行人而設。
  • 郊遊徑全程都是不斷的上落路段,要走過多個山頭,到達大欖湧水塘北端。
  • 隨 着 大 欖 湧 水 塘 的 興 建 , 植 林 工 作 也 於 一 九 五 二 年 展 開 , 以 保 護 水 塘 集 水 區 免 受 侵 蝕 以 致 水 土 流 失 。

大欖湧郊遊徑起點位於大欖隧道附近的馬鞍崗,經過連綿的上行梯級,走完這段長290米的郊遊徑,眼界頓然開闊,元朗平原、錦田、十八鄉,甚至是天水圍及屯門,山光水色盡入眼簾。 加上途中還會看到山坡被雨水沖蝕所形成的沖刷地形,令人眼界大開。 吉慶橋建成於清朝,至今有百多年歷史,築橋源於附近的七渡河水流湍急,為方便行人而設。 上世紀50年代興建大欖湧水塘時曾重修了一次吉慶橋,大家來到橋上盡可以發思古之幽情,或觀賞山澗交匯的壯麗景色,甚至回味大欖湧郊遊徑之樂,亦無不可。 除 東 北 方 一 小 幅 土 地 屬 斑 巖 外 , 大 欖 郊 野 公 園 的 泥 土 幾 乎 全 屬 易 受 侵 蝕 及 經 已 分 解 的 花 崗 巖 。

大欖湧郊遊徑: 香港郊遊路徑

長年累月的風化,令黃泥墩水塘一帶土壤貧瘠,水土流失嚴重。 大雨過後,雨水混合沙石,在地上沖刷出的深溝,看似古羅馬戰車輪輾過的痕跡,昔日行山人士稱之為「神仙轍」。 8、90年代政府於山頭大量種樹,奇景一度被林蔭淹沒,然而近年大欖山火頻頻,樹木不支倒下,兩條平行車痕重見天日,卻塞滿燻黑的枯木殘枝。 +此段路程難度較高的地方是前往高位和中位的觀景點(需要較高角度才能更好)。 若帶長輩小孩前往,可評估能力,如不往高位中位觀景點,在主要健行路線上也有一觀景平臺也能眺望湖景。

大欖湧郊遊徑: 千島湖行山路線|接通千島湖清景臺及元朗大棠!附交通

在大欖郊野公園內第一次看到這個路牌,也對這條山徑開始有興趣。 這條被評選為全球20條最佳山徑,麥理浩徑從西貢~屯門全長100公里,每500公尺會有照片上的標柱一支,據資料顯示是為了訓練英軍開闢的山徑,日後才漸漸轉為民用性質。 山徑總共分為十段,而第十段就落在大欖郊野公園內,所以這趟一直與它交錯而過。

大欖湧郊遊徑: 大棠楓香林 大欖湧郊遊徑

因朋友家住屯門,我們就找了附近風景美氣氛佳的山林來走走,這篇要介紹的是大欖郊野公園。 大欖是香港第二大的郊野公園佔地5370公頃,園區內步道共有12條,是所有郊野公園之最,對於喜愛遼闊風景或攝影人來說,近年號稱香港千島湖的大欖湧水塘,更是吸引眾多慕名而來的山友。 大欖湧水塘沿塘都有山徑或馬路可供行走:塘北一段是昔日麥理浩徑第十段的路線;塘南是水泥馬路,兩段的高度都接近水塘水平。 改道後的麥理浩徑第十段位置雖然較高,但如要下瞰千島湖,則須另覓登山路線。 蠔殼山、掌牛山、井坑山及四排石山為九徑山東北山脈的延伸,由於這一帶山嶺附近都沒有高山,因此景觀都非常開揚,可盡覽新界西北部。 官方亦設有大欖湧郊遊徑,由大欖隧道轉車站出發經井坑山及四排石山走至大棠吉慶橋。

大欖湧郊遊徑: 新界西部(屯門區)

在 蓮 花 山 近 荃 錦 公 路 一 帶 , 當 年 有 鎢 礦 及 其 他 礦 藏 的 生 產 。 戰 後 礦 產 價 格 下 跌 , 礦 務 自 此 停 頓 , 但 廢 棄 的 礦 坑 仍 隨 處 可 見 , 遊 人 可 在 廢 棄 礦 坑 口 想 像 當 年 的 開 礦 情 況 。 大欖湧郊遊徑位於大欖郊野公園,起點由大欖隧道附近的馬鞍崗至吉慶橋,全長約5.5公里。 由於郊遊徑的終點並沒有交通工具可乘搭,故遊者必須再另行選取路線,步行至大棠、南坑排、掃管笏或深井等地離開。 其 後 沿 水 塘 北 岸 連 綿 的 林 徑 接 入 引 水 道 旁 的 車 路 , 至 屯 門 為 終 點 。

大欖湧郊遊徑: 自然教育徑

位於郊野公園內並由漁護署設立的郊遊徑[1],都設有標距柱,標距柱以字母C為首(C代表Country Trail,即郊遊徑),配以四位數字組成。 各郊遊徑擁有不同的首兩位數字,其中首一位數字以郊野公園地區劃分 (如香港島為4字頭),尾兩位則從01順次增加。 例如船灣淡水湖郊遊徑的首兩位數字是26,標距柱序號由C2601順次增至C2630。 (資料來源:漁農自然護理署 – 郊野樂行)要全方位欣賞元朗美景,最好的方法就是上山。

大欖湧郊遊徑: 古道

公園範圍東至荃錦公路,南面為屯門公路以北一帶,北面至石崗、河背水塘引水道及大棠等地,而西面為屯門及藍地水塘。 鳳凰徑(簡稱鳳徑)環繞大嶼山南部,起訖點均在梅窩碼頭,全長70公里,共分12段,標距柱以字母L為首(L代表Lantau 大欖湧郊遊徑2025 Trail,即鳳凰徑),序號由L001順次增至L139。 長距離遠足徑橫跨香港島、九龍和新界,部份路段位於郊野公園之外。 大欖湧郊遊徑2025 標距柱是特別設於郊遊徑上以輔助郊遊人士作定位之用的柱子,其絕大部分由漁護署設立。 標距柱設計一般為一根約1米高的金屬柱或石柱頂部附以一塊向前傾的長方形平面,平面之上釘上一塊繪有所在郊遊徑圖案、編號及所在位置6位座標的金屬銘牌(亦有部分直接將銘牌釘於石坡或建築外牆上)。

大欖湧郊遊徑: 郊遊徑

古道為昔日連接鄉村間或墟市間的要道,由附近鄉民人手開發而成,古道多以石塊鋪設穿梭於林中接通兩地。 大欖湧郊遊徑2025 經過多年城市發展和變遷,昔日的古道部分已融合為各熱門郊遊路徑或道路的一部份,部分人跡罕至的古道則已漸漸湮沒於山林中。 古道分岔處亦間中可見由昔日鄉民所立,簡單刻上左右方目的地的石碑,稱為「問路石/指路石」。 楓香林位於大欖郊野公園內的大欖林道大棠段,其中在大棠山道和大欖自然教育徑的分叉路,再重新轉入大棠山道的兩旁的楓香樹最為密集,裁植的楓香樹一直到吉慶橋才終止。 該處成為「賞楓聖地」,紅葉處處,於秋冬更是熱爆全港,每天均有大批遊人前來欣賞紅葉[2]。

如果是行山初哥,他首推大欖湧郊遊徑,因為難度不高;八鄉錦田的風景亦開揚廣闊,秋天更有一片紅葉可觀賞,惟後半段路程較沉悶。 大欖湧郊遊徑2025 高手還可以接連行掌牛山,路綫沒標示於地圖上,難找亦難行,但風光更加美麗。 大欖湧郊遊徑2025 古道之名稱多為近代遠足人士以其連接之兩地或途經地點取名而成,故同一古道可能有多於一個稱呼。 路途上除了觀賞侵蝕地貌、花樣植物品種,也不乏驚艷的湖光山色。 雖然登山路段梯級頗多,植樹區亦多碎石,但整體來說輕鬆易走,攝影位良多,閤家歡郊遊最好不過。

遊罷便沿車路步至八鄉牌樓,此牌樓為西鐵公司捐建,以示鎮煞納祥,相信是為鄰近鄉村的特別安排吧。 轉接山徑前行,很快便接上大欖湧郊遊徑,輕鬆走一會,便來到井坑山上的小亭。 稍事休息,便是沿山脊上上落落的漫長郊遊徑,部份急斜路段都已用木板砌成梯級,走來也不難。 新春的寒冬細雨,終於過去,可以重回郊野,可惜天色仍是灰灰的,只好來趟消閒遊,一走大欖湧郊遊徑。 由錦上路西鐵站出發,先探福德祠,然後踏石級直登井坑山,續過四排石和白水嶺,然後下走林務路,沿引水道出河背,最後穿走河背、馬鞍崗和長莆等村,感受新春氣氛。

大欖湧郊遊徑: 大欖湧郊遊徑

元 荃 古 道 郊 遊 徑 、 大 欖 湧 郊 遊 徑 以 及 圓 墩 郊 遊 徑 , 則 為 精 力 充 沛 的 郊 遊 人 士 而 設 。 在 郊 野 公 園 西 陲 , 設 有 屯 門 健 身 徑 , 提 供 十 四 個 健 身 站 , 供 遊 人 及 晨 運 人 士 鍛 煉 身 體 。 大 欖 郊 野 公 園 位 於 新 界 西 部 , 佔 地 五 千 四 百 一 十 二 公 頃 , 是 全 港 面 積 第 二 大 的 郊 野 公 園 。 大 欖 郊 野 公 園 範 圍 昔 日 幾 乎 寸 草 不 生 , 被 雨 水 侵 蝕 以 致 光 禿 禿 的 山 頭 及 深 溝 , 隨 處 可 見 。

大欖湧郊遊徑: 郊遊設施

沿途的二葉松林,看來也還剛種不久,似乎是火燒山後新種的,期待他們綠蔭成林,就有軟軟的松針山徑可以走了。 途中數度需要理清方向,也要彎腰前進,弄得汗流浹背。 大欖湧郊遊徑 遊者可選擇由凹頭青山公路元朗段從北面山徑上攀至蠔殼山,或經大欖湧郊遊徑轉接支徑或由崇山新村先登掌牛山,再續遊蠔殼山。

大欖湧郊遊徑: 香港郊遊路徑

選擇了從大棠登山口入山,掃管笏村下山,兩邊的巴士都還算方便搭乘。 下了巴士往登山口走去,會穿過一個小村落-楊家村,村裡種滿了蔬菜,有著香港難得一見的田園風情。 大欖湧郊遊徑 大欖湧水塘的千島湖翠玉生輝,碧水相襯,足可媲美國外名勝。

衛奕信徑(簡稱衛徑)縱走香港島、九龍和新界大陸,由赤柱峽道起點至南涌終點全長78公里,共分10段,標距柱以字母W為首(W代表Wilson Trail,即衛奕信徑),序號由W001順次增至W137。 香港有許多各種不同類型、長度和難度的郊遊路徑,供遊人作遠足或漫步之用。 大部分的路徑均位於郊野公園之內,由漁農自然護理署管轄。 不過郊野公園內外亦有一些路徑,由該區的區議會所籌建或翻新。 在大欖隧道近馬鞍崗的收費站(往元朗方向)下車後,走至車站後的車道,再左轉至避雨亭,便是路線的起點。

大欖湧郊遊徑: 新界東部及北部(沙田區、大埔區、北區)

由於路程上落的梯級頗多,而且沒有中途離開的位置,所以只適合有行山經驗的人士。 從馬鞍崗出發,初段往上走一段林蔭小路,沿路可近觀大欖隧道口,以及對面巒巒的山峯。 經過植林地後,向右方下行,直至看見上行的梯級,纔算真正開始。 郊遊徑處於風景優美的郊區,長度較長途遠足徑短,惟部分郊遊徑的長度超過10公里,比長途遠足徑的分段更長,難度則按所在地點而異。

大欖湧郊遊徑: 自然教育徑

繼 續 往 西 走 , 經 過 茂 密 的 植 林 區 , 到 田 夫 仔 便 踏 進 第 十 段 路 程 。 此 外 , 甲 龍 林 徑 及 甲 龍 古 道 , 由 荃 錦 坳 至 石 崗 , 途 中 可 以 觀 賞 多 樣 的 林 木 。 荃 錦 自 然 教 育 徑 、 大 欖 自 然 教 育 徑 、 大 棠 自 然 教 育 徑 、 大 棠 樹 木 研 習 徑 , 及 河 背 水 塘 家 樂 徑 , 都 是 適 合 一 家 大 小 前 往 的 路 線 。

大欖湧郊遊徑: 郊遊徑

大欖郊野公園鄰近屯門,是新界西居民熱門選擇的郊遊地點。 在甲龍至河背水塘引水道 、大棠山道及麥理浩徑第十段屯門區都設有燒烤場地,其中的大棠山道和石崗燒烤場地因佔地最廣, 而成為區內學校的旅行熱點 。 而在田夫仔 、河背和荃錦坳均設有露營場地供遊客使用,最大的田夫仔營地設有30個營位,而最小的河背營地僅有兩個營位。 大欖郊野公園(英語:Tai Lam Country Park)是香港新界的一座郊野公園,佔地達5,412公頃,於1979年2月23日劃定,地區行政上大部份屬於元朗區。 公園毗鄰錦上路、屯門、深井及青龍頭,園內有田夫仔和清快塘兩個鄉村,是香港面積第二大的郊野公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