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建制派立法會議員不滿被政府脅持要支持草案,事後淪輿論箭[335]。 2019年8月13日晚在付國豪遇襲事件中,環球網記者付國豪被示威者襲擊時,在手腳被束縛情況下用普通話喊出「我支持香港警察,你們可以打我了」[324]。 種有違新聞自由事件引起市民和傳媒界譁然,香港記者協會和攝影記者協會其後發表聯合聲明譴責有關警員為涉嫌違反《個人資料(私隱)條例》,又指過去半年警方不斷打壓新聞工作者,妨礙新聞自由[248]。 立場新聞記者林彥邦概嘆,這類在深圳河以北見慣見熟的採訪經歷,沒想到在香港可以體驗,更恐怕往後會成為常態[249]。 近日,由貴州省政法委統籌協調,派出了由省檢察院、省公安廳以及安順等市檢察、公安部門辦案人員及專業技術人員組成的調查組,對“1・12”事件展開全面調查工作。 貴州省政法委表示,政法機關將本着對人民、對社會、對法律高度負責的精神,儘快查清事件真實情況,依法、嚴格、公正處理。

在過度使用武力的議題上,警方不斷強調「有嚴謹的武力使用守則,清楚指明警務人員只能使用為達到合法目的而合理地需要的最低程度武力」。 例如,於8月11日,香港警隊在密封的地鐵站內發射本應只供室外使用的催淚彈。 同時,香港警察亦對準示威者的頭部發射海棉子彈,使一名佩帶眼罩的示威者眼球爆裂。 在香港反修例運動裡,警方多次指責示威者投擲磚頭和用削尖鐵枝攻擊警方,但從各大媒體的現場直播中,最多隻見示威者投擲水樽等雜物。 讓我們假設現場真有極少量示威者使用上述工具攻擊警察,但現場可見防暴警察皆有充足的防護工具(包括長盾頭盔),加上警察需要考慮現場無辜旁觀者和平示威者所面臨的受傷風險,實無必要向人羣開槍(布袋槍和橡膠子彈)還撃及發射超過 150 警察過份使用武力2025 警察過份使用武力 警察過份使用武力 多枚催淚彈。

警察過份使用武力: 警察職權行使法 (民國100年)

如針對實戰情形可設置移動中射擊、對移動目標射擊、在與嫌疑人對抗條件下使用警棍、手銬等訓練環節。 警察過份使用武力 綜合運用情境模擬訓練、多媒體模擬訓練、案例教學等方法和手段創設高度仿真的執法環境。 [9]充分利用專門的時間來接受訓練和教育,爭取警察自身能力的有效提高。 另一方面,要保證民警的訓練時間,通過推進我國社會服務保障體系的進一步完善,逐漸擺脫原本不屬於警察的社會服務職能,減少警察在工作期間的非警務活動,使基層民警在工作的同時能夠有更多充足的時間來學習、訓練。

  • 獨立調查委員會能以宏觀視野和範圍調查過去一段時間的衝突由來和過程,尋找真相,在共同認識的真相基礎上,吸收經驗和教訓,修補各方關係,走向和解,讓香港重新出發。
  • 法庭認為警察有權向逃跑的重罪犯射撃,即使對方從沒有使用任何武力還撃,理由是警察的撃斃行為只是提早執行法庭的判決,但這真是警察該擁有的恰當武力和權力嗎?
  • 因此,必須明確人民警察使用武力的基本原則,嚴格依法規範人民警察在執行職務中對武力的使用,以樹立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
  • 他笑指該名受襲的警員應要求道歉,並希望女示威者再次襲警(The police officer is demanding an apology and that she would do it again)。
  • 提升《人民警察使用警械武器條例》和《公安機關人民警察現場制止違法犯罪行爲操作規程》等相關法規、規章的法律地位,尤其是要將《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條例》上升爲法律,使警察依法使用武力的“腰板”更硬。
  • 在香港反修例運動裡,有警員使用警棍毆打手無寸鐵的示威者,追打正在撤離的示威者,甚至毆打旁觀的市民,這除了顯示不正當的武力後,還很可能顯示警察的動機並非基於「維護或恢復法紀的真誠善意」,而有報復意圖之虞。

而對於警方有關車輛的設計,人權監察發言人葉寬柔指出,在不少被捕者在警車被警察濫用私刑毆打的個案中,警察會拉起窗廉或關燈令車外的人無法觀察車內,車上亦無人證,令投訴在警車被打的受害人無從跟進。 她認為將警車玻璃轉為黑色,或會引發更多投訴,警方應先諮詢監警會及立法會意見[388]。 不過到2020年4月,上訴庭裁定警方須依照《警隊條例》取得手令,纔可以搜查被捕人士的手機,但若在搜查手機之前無法合理可行取得手令,警方則仍有權在沒有手令情況下查閱被捕人士的手機。 民間監察警權的組織擔心上訴庭的標準過於寬闊下,會被警方容易濫用,對市民私隱造成嚴重侵犯。

警察過份使用武力: 【反思警權.四】警察有可能政治中立嗎?拆解「依法辦事維持公共秩序」的迷思

因此,人民警察在使用武器中,應堅持保護公民合法權益與保護自己安全並重的原則,二者不可偏廢。 然而,近年來,人民警察違法使用武力的現象時有發生,這不僅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權益,而且嚴重影響了人民警察的威信,甚至導致警民矛盾的發生與激化,違背了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和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 警察過份使用武力 有人認為《通例》內容涉及警務工作詳情, 如果把所有資料公開讓市民隨意翻閱, 不法份子就可以加以利用,危及治安。

2016年2月城市論壇討論旺角騷亂事件,何君堯認為警察當晚的表現過分克制,認為在必要的情況下,可以開槍「殺暴民」[315]。 據英國《衛報》報導,警暴事件在於2001/02至2011/12的10年間在南非急增312%,每100宗事件只1宗最後得到審判,在2011至2012年有720宗在警察拘留期間的死亡個案[17]。 2015年,因警察所犯的罪行,包括強姦、酷刑和謀殺,而產生的民事訴訟及索償甚至令到南非警務署的國家預算變得緊拙[18]。 並不是被判有罪,良民證就一定會顯示喔,以下幾種情形,就是雖然有罪,但良民證不予記載之情形,仍是空白,不會有該案件之記載,所以良民證僅供參考,未必代表這個人沒有犯過罪。 完全沒有影響,良民證只會記錄判決確定有罪之刑事案件,如果不起訴、無罪,或是刑事案件尚在偵查中,良民證都不會有該案件之記載。 正如前文提到,既然警察的權力來自於人民的同意,這代表人民不應因這權力而受到剝奪尊嚴和自由的待遇,例如禁止酷刑迫供、私刑、對人民作出言語或行為上的侮辱、不正當地剝奪個人的基本自由。

警察過份使用武力: 香港警察相關爭議及犯罪指控

同樣,對於不同的警種,也應當配發符合本警種特點的警用裝備,提高警察現場執法中武力使用的水平。 一直以來我國對槍支、管制刀具、爆炸物品、有毒有害物品、腐蝕性物品、放射性物品等危險物品的管制非常嚴格。 在這種大環境下,社會面看似非常安全,許多警察認爲使用武力的情況在自己身上發生的幾率太小,導致自身對危險的敏感度不高,危機意識不強, 在現場執法的過程中未能有效地在內心對執法對象形成“合理懷疑”,一旦遇到突發情況則措手不及。 警察之所以不同於其他職業,其根本就在於工作中要面臨很多的危險,警察臨戰的緊急性和危難性要求警察果斷、合理使用武力以控制局勢、制止侵害、制服違法犯罪嫌疑人。 [1]如果“湖南三輪摩托車駕駛員襲警案”中的執勤民警能夠充分意識到自己職業的特殊性,隨身攜帶足夠的警用裝備,在檢查三輪摩托時提高戒備,就不會輕易引發如此嚴重的後果。 警察是一支紀律部隊,與軍隊一樣,服從命令是警察的天職,而警察內部,由於領導對依法使用武力存在認識上的不足,警察執行的命令本身存在很大的問題。

  • 在我國,警察是具有武裝性質的國家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擔負着維護國家安全,維護社會治安秩序,保護公民的人身安全、人身自由與合法財產,保護公共財產,預防、制止和懲治違法犯罪活動的職責。
  • 通過對“安徽女收銀員被害案”的分析可以發現,警察攜帶了辣椒水等警用裝備,但是從打開辣椒水到噴向歹徒卻用了很長的時間,且沒有合理使用其他有效的武力制止歹徒的犯罪行爲,可見訓練不足導致應對能力低下,帶來嚴重後果是必然的。
  • 在警務實踐中,人民警察應始終牢記使用武力的終極目的,對使用武力相應的法定條件內涵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在決定是否使用武力、使用什麼樣的武力之前,應該迅速對犯罪嫌疑人的對抗手段、暴力程度、危害後果、雙方力量對比等情況準確判斷,在此基礎上果斷作出正確決定。
  • 其後他在《明報》工作人員的陪同下到警署投訴,兩年後,警察投訴課於2018年7月把其指控列作分別「無法完全證明屬實」和「無法追查」,明報職工協會對此調查結果感到憤怒及強烈不滿,要求覆核結果。
  • 因此,應當通過端正依法使用武力的態度、加強針對武力使用的訓練、增強法律法規的可操作性、提高警用裝備水平、樹立正確的宣傳導向等措施來改善警察使用武力的現狀。
  • 不過到2020年4月,上訴庭裁定警方須依照《警隊條例》取得手令,纔可以搜查被捕人士的手機,但若在搜查手機之前無法合理可行取得手令,警方則仍有權在沒有手令情況下查閱被捕人士的手機。
  • 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一套恰當的道德框架去評價警察使用武力是否正當,以及提倡這些標準適用於國際和法律之中,而不是反過來用國際標準來為不合理、不正當的武力辯護。

揚州一名自稱“新加坡投資商”的男子將私家車堵在小區門口,嚴重影響居民出行,派出所值班民警前去勸阻遭其瘋狂暴打18分鐘,打累了竟然還說“我歇會兒再打”。 警察應當在現場執法過程中對正在發生的襲警行爲依法使用武力進行制止,維護警察的執法權威,但是當時的警察堅持不還手,當場被打暈厥。 事件結束之後,該名警察還得到了領導的表揚,並在單位中宣傳和提倡這樣的做法,鼓勵同事們學習,可見警察內部對於合法使用武力的宣傳導向嚴重失衡。 警察在現場執法過程中面對的執法對象各種各樣,並不是所有的對象都會配合執法,而一旦執法對象阻礙執法或者採取暴力手段襲擊警察、襲擊周圍羣衆時,警察則應當依法使用武力制止對方的違法行爲,減輕或者消除危害後果。

警察過份使用武力: 警察過份使用武力 【種族示威】針對警員使用過分武力 – Pkmio

甚至有記者在直播期間被前線警員要求索取身份證,然後再將記者的身分證於直播鏡頭前公開展示,更狂妄嘲問「你以為香港真的有第四權啊?」[247]。 2016年初旺角騷亂期間,一名《明報》時任記者在採訪時疑因遭受警員襲擊,致使身體多處受傷的事件,該名記者被警察毆打的過程被拍攝後上載到互聯網。 警察過份使用武力 其後他在《明報》工作人員的陪同下到警署投訴,兩年後,警察投訴課於2018年7月把其指控列作分別「無法完全證明屬實」和「無法追查」,明報職工協會對此調查結果感到憤怒及強烈不滿,要求覆核結果。 2019年,鄧姓記者在2019年2月4日入稟香港特別行政區區域法院,直指香港警務處違反法定責任及《香港人權法》,並索要賠償[244]。

警察過份使用武力: 警察現場執法中依法使用武力的思考

週日(4日)有途人報案指,紐卡斯爾街上一批男童向途人掟雪球,對人造成滋擾。 警察過份使用武力2025 警察的這種不良動機之所以惹人注目,並不只是基於它很容易造成現實上的過度暴力行為,這還基於自由民主思想的深刻理解,即警察是服務於人民的公僕,擔任維護法治的角色,報復意圖意味著私刑和對自身角色的蔑視,已無正當性在擔任警察原有的角色和職責。 對於何時清場,他指出,我們應該有一個心理和行動上的凖備,就是「佔領中環」,包括佔領金鐘,這個非法的行動,到了後期人數越少,剩下來的人是會越激烈的。

警察過份使用武力: 不公開武力指引 市民難監察警員

因反修例運動而來的警暴問題不斷被被媒體揭露,香港警察對記者的態度也開始變得強硬。 警方不但以封鎖線、突擊搜身等手法阻以記者進行直播和採訪,更動輒以非法集結、藏有武器、阻差辦公為由扣留/拘捕記者。 警察過份使用武力 而個別媒體如立場新聞、有線新聞和now新聞的記者,更多次被前綫警員針對,甚至直噴胡椒噴霧而事前未被警告。

警察過份使用武力: 香港警察作為證人在法庭上提供不實證供

公民逮捕(英語:citizen’s arrest)是指非警察(亦非紀律部隊)的公民逮捕犯罪嫌疑人的行爲[1]。 在英美法系中,這一行爲可追溯至中世紀的英格蘭法律制度,當時的法律鼓勵公民抓捕犯罪者。 不過,2003年4月,警方交給立法會的進展報告表示,當時《通例》64章裏將有10章根據《公開資料守則》列為「可拒絕披露的資料」,公眾無法查閲。 警察過份使用武力 警方認為「如披露該等章節,可能會傷害或有損警隊在防止、調查和偵查罪案及罪行方面的工作,或損害警隊的正常及有效運作」。 就像上述美國法律的真誠測試要求警察必須基於維護或恢復法紀的真誠善意,而非出於惡意或施虐的目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