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鹿湖峒又是崎嶇往下走的山路,幸好之後的山坡起伏幅度相對較小,但仍要走一些碎石路。 走往長牌墩的一段時,船灣淡水湖變成了順光,加上赤門、老虎笏等進入眼簾,太陽又漸漸低垂,風光較之前吸引。 香港郊野蜚聲國際,不少山徑、景觀令海內人士嘖嘖稱奇。 部份原因,得力於負責管理及推廣的漁農自然護理署。 而漁護署的郊野樂行網站,對於鍾愛香港郊野的市民及旅客,更是不可多得資訊寶庫。 心儀船灣下環湖路線已久,為了這個地圖也沒有顯示的行程,老老實實的做了不少功課。
須留意是走船灣淡水湖郊遊徑真的要量力而為,「初哥」不宜貿然亂闖,起步不宜太遲,亦不要在天氣太熱或不穩定時走。 少走陡峭碎石路的朋友宜先走相對熱門的相似山徑,亦可先嘗試登上著名的蚺蛇尖確認自己能應付這類山路。 及後走過了小滘,到得一個內灣,估計應是時候覓澗離開湖岸。 可是橫豎看都不像有溪流入湖的痕跡,而內灣盡處卻有新束的絲帶,心想莫非還要再繞走一灣? 此時仰頭看見遊人站於上方鵝髻頂,暗歎功虧一簣。 可幸天色尚早,再前往密林處查看,繼續尋找「疑似」溪澗。
船灣淡水湖行山: let’s go hiking 香港行山誌
(1) 香港珍珠的歷史 (養珠編-下),福井珍珠,網上資料 (2018年12月20日) ,檢索日期:2021年3月9日。 (2) 【專題籽】二千珠貝沉睡大埔魚排下 復興我城珍珠養殖,蘋果日報,網上資料 (2017年9月30日) ,檢索日期:2021年3月8日。 (6) 香港珍珠的歷史 (養珠編-上) ,福井珍珠,網上資料 (2018年12月20日),檢索日期:2021年3月9日。
自船灣淡水湖建成,水壩連接大尾篤至白沙頭,還有副壩連接東頭洲至虎頭沙半島,環湖一圈由不可能成為可能,這條漫漫長路之山徑,昔日旅界視之為其中一條「考牌路線」,以其路遙難行及無補給為基準,視為畏途。 自漁護署將環湖山徑納入成為香港第二十六條郊遊徑,且成為最難郊遊徑後,路況漸見人工化,尤以最為經典的「跌死狗」,今已變成陡峭的樓梯。 曾多次環湖及日內環湖出嘴,多年來再度重遊,不但遊人變多,走起上來,亦覺變得簡單易行,失去昔日風韻,殊覺可惜。 爲了將由淡水湖輸出之食水送往市區,並接通九龍及新界交通,獅子山隧道第一期工程(連底層3條食水喉管)於1961年動工建造,1967年完成。 而在第二期工程(北行管道,屬萬宜水庫附屬工程)1978年完工後,往九龍食水管增至6條。
船灣淡水湖行山: “新界北部”- 相關網頁
當東江水設施有問題需要維修時,有可能暫停供水3至6個月,介時香港的水塘存水量要維持足夠供應港人使用6個月,否則將重影響香港市民的生存和生活。 此外,當發生大規模乾旱或需要應付夏季的用水高峯期時,船灣淡水湖的儲水將會成為重要的水源,供市民所需,現時水塘的水都會免費提供予大埔一帶離島的鄉村使用。 因此,船灣淡水湖一帶不僅含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具重大自然和文化價值,而且船灣淡水湖的水塘存水也是香港市民生存和生活的重要保障。 因此,船灣淡水湖一帶不僅含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具重大自然和文化價值,而且船灣淡水湖的水塘存水也是香港市民生存和生活的重要保障。
- 村尾處沒有小徑可循,需綑走一段碎石坡至土寬地廣的金竹排。
-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資料,船灣淡水湖位於船灣郊野公園範圍內,是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範圍是內的東北沉積巖園區[3],具重大自然和文化價值,地質景點也受到法例保護。
- 這些村民以捕漁、務農或採集帶子維生[5]。
- 特別感謝阿天的眷顧,晴天下的老虎笏確是美不勝收,非常喜歡這個地方且十分享受這兒的寧靜。
- 而漁護署的郊野樂行網站,對於鍾愛香港郊野的市民及旅客,更是不可多得資訊寶庫。
- 自船灣淡水湖建成,水壩連接大尾篤至白沙頭,還有副壩連接東頭洲至虎頭沙半島,環湖一圈由不可能成為可能,這條漫漫長路之山徑,昔日旅界視之為其中一條「考牌路線」,以其路遙難行及無補給為基準,視為畏途。
- 早一天反覆鑽研四篇網上的資料,翌日便出發。
而泥塘角與大滘曾各有一所學校,分別名為公立育羣學校和三光公立小學[6]。 筆者在書中看見一幅橫嶺頭照片,村前一片田地,對外是靜美的海灘,右方仰頭是八仙嶺仙姑峯,依山傍水,實在風景如畫。 船灣淡水湖行山2025 原來沿稜線西行後急降的路,改為即時於山頂斜降至大灣旁,變成用木架建成的泥級。 最後一座山崗為伯公嘴前的小山崗,但對於環湖者來說,足以叫人洩氣。 逐一走過船灣內已抹去的地名︰紅嘴(數年前下環湖的出口)、窩環、大紅嘴、上環與下環,穿過三門山旁的小山坳,地形相當精彩的老虎芴刀頭嘴亦初現眼前。
船灣淡水湖行山: 船灣淡水湖行山|3小時行船灣淡水湖主副壩! 易行全平路|附交通方法
雖然船灣淡水湖主壩是大美督燒烤踩單車時必到之地,不過這次就建議用腳走了,因為副壩是單車不能進入的。 從大埔墟火車站下了車,穿過隧道,乘坐 20C 的小巴,下車後沿著山上方向走,很快就到達主壩,可在主壩邊走邊欣賞風景,看到不少人在放風箏,而且是專業的地步,哈哈! 主壩全長大約 2 船灣淡水湖行山 公里,沿途沒有遮蔭地方,幸好這天還有點風吹著,還好。 因爲建造船灣淡水湖時需要將海水抽走,再引入淡水,而在原有的海灣內的生活鹹水魚因爲無法適應鹹淡水的環境轉變而滅絕,這會導致淡水藻類大量繁殖,影響水質[9]。
- 主壩全長大約 2 公里,沿途沒有遮蔭地方,幸好這天還有點風吹著,還好。
- [2]。
- 內有關於葉定民及甄華達先生在老虎笏試驗養殖珍珠的資料。
- 須留意是走船灣淡水湖郊遊徑真的要量力而為,「初哥」不宜貿然亂闖,起步不宜太遲,亦不要在天氣太熱或不穩定時走。
- 可是橫豎看都不像有溪流入湖的痕跡,而內灣盡處卻有新束的絲帶,心想莫非還要再繞走一灣?
- 船灣淡水湖郊遊徑是一條環繞著新界東北船灣淡水湖的山徑,全程約 15.5 公里,沿途山路頗為崎嶇,林蔭稀少,又有幾段碎石滑坡,一般人走需時要六、七小時或以上。
瞥見絲帶數條繫於樹上,隱隱然曾有遊人路過此地。 我們試著由此上攀,由絲帶間歇引路,最後在叢莽中掙扎一番,終抵鵝髻頂,順著船灣淡水湖郊遊徑回程去了。 爲了將淡水湖輸出之原水,連同供港東江水等水源進行過濾,濾水廠於1960年代建成。 過濾後食水會經獅子山隧道輸送往九龍、香港島一帶使用,剩餘的會供應予鄰近濾水廠的屋苑及用戶(僅限顯徑邨、隆亨邨一帶)。 建造船灣淡水湖在1960年代的香港屬於規模龐大的工程,除了淡水湖本身的項目,也需要新建多項輸水、儲水及濾水設施配合淡水湖投入應用,而修築水壩需要大量石材,故當時有多項工程與淡水湖配合動工。
船灣淡水湖行山: 船灣淡水湖行山|起點前往主壩
細心的朋友不難發現,前述西北岸已有九村,為何遷徙的只有六村? 既然這些村落相鄰,地理位置相若,理應同受水淹的影響。 有一種解說是由於泥塘角只有一所學校,而橫嶺頭與橫嶺背行政合一,人口被視作一村統計[4]。 其他資料則顯示六村人口也有別種計算法,如將金竹排與大龍、或橫嶺頭與泥塘角合一統計[2]。
船灣淡水湖行山: 大美督行山 路線攻略
至觀音峒,暢快平坦的山徑漸見胭紅,是接近紅石門坳的標記。 今日主要通往紅石門之路比紅石門坳稍高,令旅者誤稱該路口為紅石門坳。 至真正的紅石門坳,為觀音峒及石芽頭之間最低點,北通紅石門村,南至大滘村,昔日紅石門村民稱為紅石門坳,大滘村民叫作大滘坳,今前者猶存後者廢,名字亦從前者。
船灣淡水湖行山: 興建及發展
1970年,當局再耗資1.5億港元進行船灣淡水湖堤壩加高工程,1973年完成後,儲水量增至2.3億立方米。 由於船灣淡水湖的水面將比原來的海平面更高,位於船灣沿岸的六條鄉村(小滘、大滘、金竹排、橫嶺背連橫嶺頭、涌尾及湧背)從此浸沒在水中,近千名村民搬遷到大埔墟陸鄉里的新式洋樓[1]。 白沙頭洲三門仔村的村民希望維持原有鄉村社羣,選擇在大埔鹽田仔三門仔新村重新安居立戶。 首階段工程耗資4億港元,並挖取鄰近三個山丘(今馬料水香港中文大學、白石香港李寶椿聯合世界書院及舊女婆山石礦場)。 船灣淡水湖主壩長約2.1公里,另有兩條長200米的副壩,以沙和碎石分層堆砌而成。
船灣淡水湖行山: 大美督行山 路線攻略
刀頭嘴如人工築成之海堤,將老虎芴封鎖大半,形成峽長如袋的海灣。 其灣為歷史上有名的採珠池之一(採集珍珠之地),至近代亦有人投資興建養珠場,惟不得果,今已廢棄。 船灣淡水湖郊遊徑路線漫長,是體能與耐力的考驗,年老弱小不宜。 全程繞湖而走,風景雖不多變,卻也有好些怡人景緻。 船灣淡水湖現時有約12個品種共超過20萬條淡水魚生活,包括金山鯽、藍刀、土鯪魚及鯉魚等,其中四分三爲鯿魚[12]。 船灣淡水湖現時有約12個品種共超過20萬條淡水魚生活,包括金山鯽、藍刀、土鯪魚及鯉魚等,其中四分三為鯿魚[12]。
船灣淡水湖行山: 興建及發展
石礦場後來交予瑞安建業營運,於1995年關閉。 1967年六七暴動時期,值逢香港遭遇有記錄以來跨地域的嚴重旱災,且中國大陸文革造成地方行政混亂影響東深供港食水[5],港英政府於是勒令制水。 礙於中國大陸當時政治形勢,香港政府對跨境輸水有所憂慮,便抽調船灣淡水湖的食水以保證二十四小時供水。 時該淡水湖未正式運作,故利用該處的替代供水是帶有鹹味[6],時市民飲用食水亦有感受到,有關供水做法亦受時香港左派批評[7]。 船灣淡水湖行山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資料,船灣淡水湖位於船灣郊野公園範圍內,是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範圍是內的東北沉積岩園區[3],具重大自然和文化價值,地質景點也受到法例保護。 另外,位於船灣郊野公園內的香港地質公園景點黃竹角咀亦能經船灣淡水湖郊遊徑於鹿湖峒的岔路循陸路前往,但路徑一樣長途偏遠,亦無補給點[3]。
船灣淡水湖行山: “新界北部”- 相關網頁
覺得自己身在斯德哥爾摩的Djurgården。 我開始在香港登山的初時已有興趣走這條路,但知道難度較高(4 星山徑),起初沒有信心自己走,跟朋友又「議而不決,決而不行」,亦不敢草率跟隨那些叫人「量力而為」的急走行山隊。 船灣淡水湖行山2025 之後,江美儀沿山脊走,經過觀音峒、紅石門坳及鹿湖峒,行到長牌墩,再接船灣淡水湖副壩,離開山徑,沿馬路而行。 行了15公里後,江美儀行到主壩,之後跑落大美督,全程總共18公里。
船灣淡水湖行山: let’s go hiking 香港行山誌
船灣淡水湖主壩長約2.1公里,另有兩條長200米的副壩,以沙和碎石分層堆砌而成。 其面積達1,215公頃,儲水量則達到1.7億立方米。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資料,船灣淡水湖位於船灣郊野公園範圍內,是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範圍是內的東北沉積巖園區[3],具重大自然和文化價值,地質景點也受到法例保護。 船灣淡水湖郊遊徑是一條環繞著新界東北船灣淡水湖的山徑,全程約 15.5 公里,沿途山路頗為崎嶇,林蔭稀少,又有幾段碎石滑坡,一般人走需時要六、七小時或以上。 在60年代,由於興建船灣淡水湖,令海水上漲,村民都遷徙至大埔墟,建立六鄉(陸鄉)新村。
船灣淡水湖行山: 船灣淡水湖行山|起點前往主壩
到了往下苗田的路口,心想:「今天是來走整段郊遊徑的嘛!」。 被好勝心矇蔽,往陌生的船灣淡郊遊徑後段續走。 船灣淡水湖行山2025 這回可慘了,路很長、山頭高、口亦渴、人也累,好「郊遊徑」。 前往船灣淡水湖,一般可由大尾篤或烏蛟騰沿郊遊徑指示出發。
船灣淡水湖行山: 船灣淡水湖行山|3小時行船灣淡水湖主副壩! 易行全平路|附交通方法
又因路徑多有起伏,部分路段崎嶇不平等各項因素,對郊遊人士的經驗及體能要求相對較高。 不過由於路徑主要位於山嶺之上,景觀開揚,郊遊人士於旅途中能飽覽船灣淡水湖、船灣郊野公園各山巒甚至印洲塘海岸公園的景色 [2]。
船灣淡水湖行山: 船灣淡水湖行山|起點前往主壩
惟南北兩路今仍勉強可通,南路更是連接下環湖其中一條可通之路。 三名女生正在落山,怕得戴上勞工手套摸着階梯坐着落山,背後幾名大叔表示與我們目的地一致;問及女生目的地為何,答曰紅石門,還告訴我那是山徑以外的一條分支。 此情此景令我想起三個月前的紅石門一役,同一地點,同樣的一隊大叔隊與一隊勸返的女生隊,何其巧合。 踏入春天,空氣濕度甚高,林底山徑更甚;登上馬頭峯的陡峭山徑,走得汗流浹背,呼出的水氣,更令眼鏡和背囊背帶上的運動攝錄機鏡面添上一層霧氣。 馬頭峯與赤馬頭之間落差略大,落山之路更見險要。 䃟頭窰(即涌尾燒烤場)出發,至涌尾石澗澗口;此行本為下環湖,奈何見地龍洶湧排水,舊橋已沒入水中,水位遠高於預期,於是決定更改路線,轉為難度低一星之環湖徑。
船灣淡水湖行山: “新界北部”- 相關網頁
其面積達1,215公頃,儲水量則達到1.7億立方米。 此外,翻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資料,船灣淡水湖位於船灣郊野公園範圍內,是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範圍內的東北沉積巖園區[3],具重大自然和文化價值,地質景點也受到法例保護,不可用來建屋。 因為建造船灣淡水湖時需要將海水抽走,再引入淡水,而在原有的海灣內的生活鹹水魚因為無法適應鹹淡水的環境轉變而滅絕,這會導致淡水藻類大量繁殖,影響水質[9]。
1950年代香港人口急增,用水量大幅增加,但可供興建水塘的山谷所剩無幾。 1968年建成的船灣淡水湖是香港面積第二大的水庫,繞湖而行的郊遊徑山路長、高低起伏甚多且沒有補給,是經驗與體能的考驗。 山徑初段沿山脊進發,經過馬頭峯、赤馬頭、大峒等峯嶺,位於橫嶺坳與大峒之間的一幅平臺名為「三臺頂」,有一支路通往下苗田村,體力不繼可中途折返。 山上景色亦被山脊劃分為各種景色,一邊是船灣郊野公園的綠林風光與三椏灣的出海口,另一邊可俯瞰淡水湖全景。
船灣淡水湖行山: 興建及發展
登上鹿湖峒,回望其稜線以南,是一列企崖,彷如獅子山獅頭南壁一樣。 無謂從景觀、地形、路段、時間而論,此地屬最適宜休息之地。 此處亦為環湖與出嘴的關鍵地點,抵達之時間可作為參考,判斷有否能力完成行程。 紅石門坳後,逐步漸登,走過不明顯的石芽頭後,景觀始見開揚,分隔大小滘的東心淇半島,與虎頭沙半島北岸形成極度彎曲的地形,這種四重內灣(大鵬灣─吐露港─船灣─小滘)可謂相當精彩。
和剛剛熱鬧的主壩不同,這裡享受的是湖天一色,蔚藍與寧靜,感覺就像走進避世的小空間,把自己融入自然之中。 根據現場的介紹牌,這個地方本來名叫「六鄉」,自船灣淡水湖建成後,已不再存在。 據舊書所述,當中六村在60年代合共約有670名村民[4]。 在一項1968年的研究顯示,若把那些居住在村外的村民計算在內,人數更超過一千[5],確實人數眾多。 船灣淡水湖行山2025 這些村民以捕漁、務農或採集帶子維生[5]。 此外,金竹排村後亦曾開發數個山洞以採鐵礦。
船灣淡水湖行山: 船灣淡水湖行山|3小時行船灣淡水湖主副壩! 易行全平路|附交通方法
此外,翻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資料,船灣淡水湖位於船灣郊野公園範圍內,是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範圍內的東北沉積巖園區[3],具重大自然和文化價值,地質景點也受到法例保護,不可用來建屋。 船灣淡水湖行山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資料,船灣淡水湖位於船灣郊野公園範圍內,是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範圍是內的東北沉積巖園區[3],具重大自然和文化價值,地質景點也受到法例保護。 船灣淡水湖郊遊徑長達15.5公里,且沿途只有很少撤退路線及補給點,基本上都需要一次過走畢全程。
船灣淡水湖行山: 興建及發展
1967年六七暴動時期,值逢香港遭遇有記錄以來跨地域的嚴重旱災,且中國大陸文革造成地方行政混亂影響東深供港食水[5],港英政府於是勒令制水。 礙於中國大陸當時政治形勢,香港政府對跨境輸水有所憂慮,便抽調船灣淡水湖的食水以保證二十四小時供水。 船灣淡水湖行山 時該淡水湖未正式運作,故利用該處的替代供水是帶有鹹味[6],時市民飲用食水亦有感受到,有關供水做法亦受時香港左派批評[7]。 謝東閔及唐詩詠都在江美儀的Instagram上留言,前者讚「堅過石堅」,後者則寫:「18K好勁!」船灣淡水湖郊遊徑路程長,途中沒有補給,不斷上上落落,又少樹蔭,是一條具挑戰性的行山路線。 船灣淡水湖行山2025 每當淡水湖的水位下降至低處時,這些淹沒經年的村子復又重見天日,只是已不再是往日繁榮興盛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