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促進鹽田梓的發展,近年村民積極推動宗教文化生態和簡樸生活體驗等保育和教育工作,同時進行多項改善工程,包括將鹽田梓昔日的小學——澄波學校改為歷史展覽廳和文物陳列室、復修鹽田,以及成立鹽光保育中心等。 文化葫蘆策展人吳文正表示,今年藝術節將會展出17組作品,分別於鹽田梓及西貢市中心擺放。 吳文正強調,藝術節強調「在地」,因此所有藝術品與鹽田梓的文化、特色、歷史相關,「例如有藝術家為了創作,直接住在島上,所以這些藝術品都有其故事性。」部分藝術品又會直接使用島上物料創作,例如使用颱風「山竹」吹襲過後的樹木殘枝。 鹽田梓藝術節由旅遊事務署主辦,是一個為期三年的先導計劃,以「天、地、人」作為每屆藝術節主題,旨在為參加者帶來集藝術、宗教、文化、古蹟及綠色元素於一身的嶄新體驗。 文化葫蘆擔任了藝術節的策展團隊,並邀請本地及海外藝術家和年輕人與鹽田梓村民共同創作,塑造鹽田梓成為一所開放式博物館。
因此除了藝術品,藝術節期間亦會舉辦不同宗教、生態及客家文化的活動。 例如有泰澤祈禱晚會、文化生態或靈性探索導賞團、鹽田製作工作坊、客家茶粿工作坊、客家山歌表演等,讓訪客認識客家文化之餘,亦能探索人與大自然之間的關係。 西貢鹽田梓是一個有近三百年歷史、融合了天主教和客家文化的小島,島上居民以客家陳氏為主。
鹽田梓藝術節: 鹽田梓一日遊【2】聖若瑟小堂
「我們腳踩無敵風火輪,五光十射你的路,與魔鬼共舞在1820」節目調性明亮歡愉,充滿感染力。 藝術家黃卓健特意挑選出「人」字形的回收樟樹幹,然後製成茶桌藝術品。 設計以鹽田梓及周邊島嶼山水景色為基礎,營造出山水流動的動態氛圍,讓遊人能以樟芳入茶,在自然的鹽田梓風景中,以味覺留住你我的腦海印象,以樹為載體,讓「天、地、人」連結在一起。 玉帶橋是一條連接鹽田梓與滘西洲的石橋,早於1956年之前就存在,而大家現在見到的完整橋樑則已經重修,兩邊是物種豐富的紅樹林,海面平靜時可看到紅樹林的倒影,等待到日落的時候更能看到浪漫的鹽田梓黃昏景色。 結束環島徒步旅行後,可以在氣氛悠閒的西貢海傍享用佳餚或小喫,以美食為行程做個完美結尾。 你可選擇在咖啡店喫烤三明治、去甜品店試試蘋果派及西多士、於中式餐廳享用海鮮盛宴,又或者嚐嚐一些店家自製的燻豬肉漢堡、英式炸魚薯條。
- 他們認為這活動可激勵自己與另一半共同努力,「今次跑步有共同目標,向同一方向進發;感覺2人一起跑,可以走得更遠,就像人生一樣。」 香港青年協會社區體育部致力於社區推廣熱愛體育運動的氣氛,鼓勵青少年以團隊運動,培育健康體魄,鍛鍊意志,並帶動社區體育發展。
- 「香港青年大使計劃」現正接受報名,歡迎15歲或以上,於本地就讀、即將前往或正在外地升學的全日制香港學生參加,詳情可瀏覽網站 yas.hkfyg.org.hk,截止報名日期為6月30日。
- (逢星期六、星期日和公眾假期提供服務)貼士:請帶備充足的水、食物和防曬物品。
- 玉帶橋是一條連接鹽田梓與滘西洲的石橋,早於1956年之前就存在,而大家現在見到的完整橋樑則已經重修,兩邊是物種豐富的紅樹林,海面平靜時可看到紅樹林的倒影,等待到日落的時候更能看到浪漫的鹽田梓黃昏景色。
- 藝術品漂浮於玉帶橋旁寧靜的水面上,以竹枝作為材料,製成十多個正方形浮標,各有不同比例和刺繡圖案,代表鹽晶體的形成時的結構形狀,展現鹽田梓島民與大自然獨特的共存關係。
- 後來,城市的發展導致島上人口變遷,村民逐漸遷至市區生活,直至1998年,最後一戶村民遷離後,鹽田梓便成為了無人居住的小島。
於1890年建成的聖若瑟小堂建築簡單,外牆採用白色,十分簡約,裡面只有聖壇和神父房舍。 澄波學校建於1920年,是鹽田梓及附近村莊唯一的小學,在村民陸續搬走後,於1997年關閉。 學校現已改建成文物展覽中心,展示傳統的客家服飾、器皿和農具等手工藝品,讓人深入瞭解島民生活。 藝術家黃卓健將三棵受颱風「山竹」吹襲而塌下來的島上老樹,重新演繹出海浪翻滾與行雲若霧的形態,訴說居民與大自然世代相傳,與風浪搏鬥,及天雨雲煙共舞的故事。 鹽田梓藝術節 藝術品漂浮於玉帶橋旁寧靜的水面上,以竹枝作為材料,製成十多個正方形浮標,各有不同比例和刺繡圖案,代表鹽晶體的形成時的結構形狀,展現鹽田梓島民與大自然獨特的共存關係。 臺北藝術節邀請南非編舞家羅賓・奧林(Robyn Orlin)推出舞作「我們腳踩無敵風火輪,五光十射你的路,與魔鬼共舞在1820」打頭陣,開場用人力車夫角色現身,結合南非祖魯文化及電子音樂,探討「黑人服務白人、奴隸服務殖民主人」的當代意義。
鹽田梓藝術節: 鹽田梓藝術節 VR導覽
同時,阿里雲則提供所需的雲端資源 (Cloud resources),透過穩定可靠的雲平臺,保障其暢順運行。 上述服務項目暫定為期三個月至8月23日,期間青年義工定期更新抗疫資訊和資料庫,與各支持機構協力提升A.I.聊天機器人回應的準確度,並根據使用者的體驗情況,改善問答組合,支持公眾同心應對反覆的疫情。 香港青年協會創意教育組及M21媒體空間致力為青年提升數碼科技能,增強數碼科技的素養和實踐,並鼓勵青年運用科技和創意,回應社會議題。 1998年最後一戶村民遷離後,鹽田梓成為無人居住的小島,但每年村民均會回到鹽田梓參與主保瞻禮。
從西貢公眾碼頭坐街渡,船程約15分鐘,來回船票價格為港元$60(已包括參觀文物室及鹽田保育費用港幣$20/位的費用)。 為了讓本地及海外人士即使安坐家中仍可參與藝術節,藝術節官方網站將設有360度實景導覽功能,展示島上的景點及藝術作品;並附設語音功能,讓參加者進一步瞭解島上景點的故事及藝術作品的創作概念。 第三階段活動「鹽田梓藝術節2021」於4月17日至7月16日舉行。 延續過去兩屆藝術節「天」和「地」的概念,今屆藝術節以「人」為主題,透過多元及不同形式的藝術作品,展現鹽田梓島上「天、地、人」三者和諧共存的一面。 首階段及第二階段活動「鹽田梓藝術節2019」及「鹽田梓藝術節(網上版)」分別於2019年年底及2021年年初舉辦,深受參加者歡迎,不少藝術作品其後獲保留在島上成為常設展品。 交通:乘巴士或小巴前往西貢市,從西貢碼頭乘街渡前往鹽田梓,船程約15分鐘。
鹽田梓藝術節: 西貢住宿推介
青年大使亦會參與旅遊盛事及攤位活動以推廣節慶文化,曾參與大型娛樂及「M」品牌體育盛事,包括新春國際匯演之夜、世界盃場地單車賽和香港馬術大師賽等。 他們更會發揮創意和協作精神,以分組形式組織活動,在社區推廣香港的文化、古蹟和綠色旅遊,並競逐「傑出計劃年獎」獎項。 雖然籌劃過程困難重重,但他一直跟組員共同跨過難關,這都是他大學生涯中一段非常寶貴的經歷。 展望未來,計劃會繼續透過一系列特色的義工服務,啟迪青年的好客及優質服務精神,引領旅客及本地市民探索香港的城市寶藏;同時,增加他們對香港的歸屬感和多元文化的認識。 「香港青年大使計劃」簡介 「香港青年大使計劃」自2001年成立至今,已培育逾4,700名青年發揚好客精神,累積服務時數超過460,000小時。
西貢半島附近的鹽田梓擁有近 300 年歷史,曾是荒廢的小島,後來成為信奉天主教的村落。 現今擁有眾多獨特文化遺產的鹽田梓,先後因修復活化的鹽田和保存得宜的百年聖若瑟小堂,兩度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獎項。 自 2019 年以來,藝術家和村民更先後為鹽田梓藝術節創作了數十件藝術品,將其打造成一個充滿活力的露天「博物館」和打卡熱點。
鹽田梓藝術節: 西貢市中心
《和》恍如舊聖若瑟小堂的「告解亭」,是讓人觀天、靜思、自省的一角。 作品外形像村民日常的藤編器具,象徵昔日有血有汗的生活,成就今天的故事。 作品塑造了一個隔絕的戶外空間,鼓勵參觀者專注地聆聽、細看環境、感受造物者的心思,並融入自然。 鹽田梓藝術節 為了讓本地及海外人士即使安坐家中仍可參與藝術節,藝術節官方網站設有360度 VR 導覽功能,展示島上的景點及藝術作品;並附設語音功能,讓參加者進一步瞭解島上景點的故事及藝術作品的創作概念。 彩繪玻璃:彩繪玻璃上有鹽田梓村民昔日生活的難忘事,包括嫁娶習俗、出嫁到村外、哭嫁和大排筵席的場面;有關天主教的生活,如新生兒洗禮和聖體出遊等。
鹽田梓藝術節: 鹽田梓:探索寧靜島嶼的製鹽歷史及文藝創作
1866年聖誕節,陳氏家族約三十人領洗信奉天主教,並捐出土地予教會興建聖堂和學校,奉聖約瑟為主保。 鹽田梓藝術節2025 在西貢碼頭洪記海鮮酒家側有來往鹽田梓的街渡售票處,主要提供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的服務,每人來回收費$60,已包括參觀文物室、鹽田保育的費用,詳情可參閱官方網頁。 羅馬式聖約瑟小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一個多世紀前,無論是彩色玻璃窗、紅白相間的祭壇和瓦頂,均散發莊嚴的氣息。 這座見證了島上客家人作為虔誠天主教徒的香港二級歷史建築,在200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文化遺產保護獎中獲得優異獎。
鹽田梓藝術節: 鹽田梓
— 組織活動:青年大使以分組形式組織活動,在社區推廣香港的文化、古蹟和綠色旅遊,並競逐「傑出計劃年獎」。 外地服務計劃 — 在留學當地向學校或社區介紹香港及提供旅遊資訊。 政府於上年度的《財政預算案》宣佈,以先導計劃形式於鹽田梓舉辦集多方面旅遊元素於一身的新活動。 藝術節透過本地藝術家及年輕人與鹽田梓村民共同創作,將鹽田梓塑造成一所「開放式博物館」,為旅客帶來集藝術、宗教、文化、古蹟及綠色元素於一身的旅遊體驗。
鹽田梓藝術節: 「青年創研庫」公佈「『假新聞』─現況與應對的探討」研究報告
香港由人與島嶼而生,大自然的力量孕育了獨特的文化、宗教、地質和生活,而人承載著故事和未知的未來。 由西貢海出發,以鹽田梓為中心,串連橋咀洲、糧船灣和滘西洲,在未來三年,我們會以不同的藝術作品和公眾參與活動,以《再島嶼》為題,希望人再在島嶼相遇出發、相遇人、相遇故事,借每一次蒞臨都有著不同的體驗,一同感受藝術和大自然的療癒力量。 幸運地,2000年小島開始了復興社區運動,2004年初,聖若瑟小堂在教會的資助下展開復修工作,連帶附近的舊村公所和學校、以致鹽田都得到重修與活化,並且推動了鹽田梓文化及生態旅遊的發展。 鹽田梓藝術節2025 「鹽田梓聖若瑟小堂修繕項目」和鹽田活化項目分別於2005年及2015年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優異獎」和「文化遺產保護傑出獎」,而聖若瑟小堂更在2011年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 鹽田梓藝術節2025 西貢鹽田梓是一個有接近三百年歷史、融合了天主教和客家文化的小島,島上居民以客家陳氏組成。 鹽田梓藝術節 隨著城市發展,村民陸續遷離鹽田梓,但小島仍保留著珍貴的自然生態和歷史古蹟。
鹽田梓藝術節: 西貢鹽田仔
由旅遊事務署及香港青年協會聯合主辦的「香港青年大使計劃」,致力透過多元培訓和服務體驗,培育一批熱衷服務社會的青年領袖成為代表香港的親善大使,向市民和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推廣香港的好客形象及旅遊特色,推動旅遊業的復甦及持續發展。 「香港青年大使計劃」現正接受報名,歡迎15歲或以上,於本地就讀、即將前往或正在外地升學的全日制香港學生參加,詳情可瀏覽網站 yas.hkfyg.org.hk,截止報名日期為6月30日。 入選的青年大使將於今年8月接受一系列技能培訓,內容涵蓋旅客接待、顧客服務、團隊合作、活動設計、導賞和五感表達技巧等,並著重帶領參加者發掘本地鮮為人知的寶藏,欣賞香港的另一面。 去年,青年大使更有機會參與「香港‧大城小區」推廣項目,為遊客提供西九龍的導賞服務,推動本地深度遊,獲益良多。 青年大使接受培訓和獲委任後,會在週末及假日駐守各旅遊熱點,例如昂坪360、山頂凌霄閣、天際100香港觀景臺、鴨靈號等,接待旅客及提供旅遊資訊。
鹽田梓藝術節: 青年空間雜誌︰致疫情下的你
活泉井為鹽田梓供水幾個世紀,曾是村民飲用和梳洗的唯一水源,直到 1960 年代,當時的居民因乾旱在附近的島嶼上建造了一個小水庫。 鹽光保育中心於 2011 年成立,致力於保育島上的文化和生態,亦是鹽田梓訪客中心,以及出售鹽田梓本地生產的鹽和手工鹽皁的紀念品商店。 這作品可協助鹽工克服曬鹽時受制於天氣的問題,以獨特的外形配合周遭的環境,提供天然曬鹽的場所外,同時探討在地的人文歷史。
鹽田梓藝術節: 參觀指南
大家可以在雙子亭俯瞰整個鹽田梓的風光,可看到西貢一帶的景色及滘西洲高爾夫球場。 鹽田梓過往唯一的學校澄波學校,現在已變成鹽田梓文物陳列室,裡面放置了大量鹽田梓村遺下的文物,如一個小型故事館,可以瞭解在地客家文化。 在鹽田梓碼頭一下船,就會見到碼頭的欄杆掛滿彩虹色管子,是其中一個鹽田梓藝術節的作品,名叫《歸家》,一共有200支彩虹管子,在風中或撥動撥動在會發出聲響,目的是讓從鹽田梓碼頭上船回來的居撥動管子時發出一些清澈的鈴聲,讓在家的親人聽到。 這口看似不起眼的水井位於草地後面,是香港最後一個提供淡水的泉水井。
後來,城市的發展導致島上人口變遷,村民逐漸遷至市區生活,直至1998年,最後一戶村民遷離後,鹽田梓便成為了無人居住的小島。 但村民不甘島上的文化和麪貌漸漸消失,於是村民每年均會回到鹽田梓參與主保瞻禮。 鹽田梓藝術節2025 2004年初,聖若瑟小堂在教會的資助下展開復修工作,重修工程帶動了鹽田梓文化及生態旅遊的發展,村民積極推動宗教文化生態和簡樸生活體驗等保育和教育工作,村民的努力讓鹽田梓的文化和生態得以保存。
「鹽田梓聖若瑟小堂修繕項目」和「鹽田活化項目」分別於2005年及2015年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優異獎」和「文化遺產保護傑出獎」,肯定了鹽田梓的文化價值和特色。 當年的村民利用鄰近小島拼湊成的三丫口小峽灣,建造水閘以控制海水的進出,藉漲潮時引海水淹沒島周邊大片平地,並經過三次大小不同瓷礫、小石和細砂過濾,再由天然風吹日曬,把生產的鹽販售到西貢和鄰近地區。 如今大家可以從鹽田的導賞位置觀賞這些設備,同時還可找到藝術祭的地標「鹽光之所」和「山水.人」。 外表由兩個白色透明立方組成的鹽光之所,象徵鹽粒結晶,內裏展出三個由不同物質被鹽結晶依附而成的藝術品。 人則是一個包羅鹽池和曬鹽平地的封閉式空間,寓意古法曬鹽往往要聽天由命,而這個藝術品則可以克服天氣問題,並以鹽粒鋪砌出一幅山水景緻,呼應好山好水的鹽田梓。
鹽田梓藝術節: 鹽田梓一日遊7大好去處!附船期及交通 彩虹風鈴、鹽田、教堂
青年大使所提供的殷勤服務,正好帶領旅客及本地市民發掘香港鮮為人知的寶藏,欣賞香港的另一面。 本計劃的參加者將於今年8月參與以下培訓活動,以學習有效推廣香港的知識及技能。 本地服務計劃 — 駐守景點服務:青年大使會於週末及假日在主要旅遊點駐守,向旅客介紹香港及提供旅遊資訊。 大使曾服務的旅遊點包括香港旅遊發展局位於尖沙咀及香港國際機場的旅客諮詢中心、香港海洋公園、昂坪360、啟德郵輪碼頭、山頂凌霄閣、時代廣場、海港城、元創方、香港濕地公園、西九文化區苗圃公園、前粉嶺裁判法院、天際100香港觀景臺等。 — 參與旅遊盛事:青年大使參與攤位活動,以及城中文化、體育及娛樂盛事,向旅客及市民推廣節慶文化。 大使曾參與的盛事包括新春國際匯演之夜、香港許願節、香港馬術大師賽、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國際華服節暨夫子廟會、香港七人足球賽、長洲太平清醮、香港龍舟嘉年華、市區中秋綵燈會、香港單車節、香港美酒佳餚巡禮、世界盃場地單車賽、香港除夕倒數、鹽田梓藝術節、《清明上河圖3.0》數碼藝術香港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