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茄灣起至香港最優美嘅大浪灣,係呢段路程中最精華嘅迎海路段,實在唔可以錯過。 許林士多是麥徑上的重要補給點,提供燒賣、魚蛋、綠豆沙、豆腐花及即食麵,還有飲品,但士多逢星期六日營業,閒日休息。 要體諒的是,士多老闆得一對手,要逐碗麵慢慢煮;如果食麵的話請有點耐性排隊,如果趕時間的話就不如點其他東西。 大家都開心上山,安全落山,一起行山闖蕩去! 麥理浩徑第三段2025 歡迎以 麥理浩徑第三段  Payme  麥理浩徑第三段2025 AlipayHK  贊助 Tim Sir 的努力!

過程當中需要一口氣攀過四個海拔約400米嘅山峯,包括:巖頭山、畫眉山、雷打石山和雞公山,所以一定要有充足體力先做到。 相信大家只要做足準備便可挑戰成功,途中仲可眺望塔門、蚺蛇尖、馬鞍山等景色,風景一流。 難度:★★☆☆☆ 距離:約15公里 麥理浩徑第三段 時間:約4小時 麥理浩徑第十段可說是麥理浩徑第九段的延長版,路徑以林務車路及引水道的水泥路為主,除了距離較長外,整體難度不高。 景色方面,麥理浩徑第十段會途經大棠楓香林、千島湖清景臺等熱門郊遊熱點,而尾段屯門引水道都有開揚的屯門景色,風景不俗。 麥理浩徑每段難度各異,路徑由山徑、石級、古道,水泥徑及馬路等連接。

麥理浩徑第三段: 第二站:浪茄灣

此處是麥理浩徑第八段改道後的新路段,而舊有的路段是沿大帽山道一直下走至荃錦坳。 乘搭小巴於城門水塘西面主壩(菠蘿壩)總站下車,沿林務車路步行至東邊主壩,路途平垣,走起來甚為舒服。 望著水塘在自己的左邊,塘水清澈,四周環山,城市大廈全看不見,似已進入了大自然的懷抱,卻又見到人羣聚集燒烤的熱鬧。 如果不是行走這麥徑第七段,在這美麗的城門水塘走上一圈,確是寫意。

  • 路線先繞行巖頭山至嶂上營地,飽覽羣巒蔥木後,再登上畫眉山。
  • 北潭坳(或稱北潭凹)位於西貢東及西貢西郊野公園交界,也是麥理浩徑第2及第3段的交匯處,亦有北潭路接駁西貢市中心,是巴士小巴的必經之地,所以北潭坳是西貢行山的熱門起點或終點。
  • 由此上走一段,風景隨即變得開闊,只見新界的雞公嶺坐落於左側,而大刀屻及觀音山則在右方。
  • 但始終是麥理浩徑的關係,路徑指示非常明確,而交通亦頗方便,可免去計劃行程的煩惱;而此路線沿途亦有海景及山景相伴,景色不俗。
  • 之後要落海拔百多米,到畫眉山與雷打石山之間的山坳,這段山路很考落山技巧,因為行山徑沖蝕情況嚴重。
  • 第一日麥理浩徑第一段至第三段,約34公里事先在西貢或其他地方食早餐,之後搭車往北潭湧正式開始,北潭湧有士多及廁所可作最後整理。

衛奕信徑是本港第四條長途遠足徑,以第27任港督衛奕信爵士(Sir David 麥理浩徑第三段2025 Wilson)命名,並於1996年正式啟用。 路線大致由香港島南部起,往北延伸至太古;轉接至隔海的藍田後,再北上至南涌畢,沿途共經過八個郊野公園。 登臨雞公山,眼下是企嶺下海的泥灘海岸,不遠處聳立著馬鞍山。

麥理浩徑第三段: 鳳凰徑第7段

路線沿著山徑下降,後段轉入林蔭下的山徑,最後下走至水浪窩完成麥理浩徑第三段的行程。 路線先繞行巖頭山至嶂上營地,飽覽羣巒蔥木後,再登上畫眉山。 及後下降至榕北走廊的十字路口,左方及右方山徑分別可下降至北潭與榕樹澳。 由此便要下降深谷,繼而急升陡峭艱辛的山徑至雞公山。 荃灣地鐵站 B exit, 的士 去城門水塘起步,7 麥理浩徑第三段2025 段完,team confirmed 再行8段,初行有些攰,因為 Jeff 和我7 段有些行錯路,行多少少山路,和趕路。

登雞公山之時,已是黃昏,即使空氣質素欠佳,不過金黃色的太陽依舊映照整片山頭,很是好看。 麥徑三起於北潭凹,止於水浪窩,全長約十公里。 該路線穿越三座高山:牛耳石山、雷打石山和雞公山,三上三落的路程被喻為麥理浩徑十段內最難走的一段。 麥理浩徑第一至二段高低起伏不斷,帶你上山下海。 浪濤聲令人抖擻精神,再邁步向下一個山峯進發,海浪聲漸行漸遠,然後只剩下自己急促的呼吸聲音,迴蕩於山野間。

麥理浩徑第三段: 難度:★★★★☆ 距離:約10公里 時間:約4小時

雖然有小數羣山比雞公山還要高,但仍有一種高處不勝寒的感覺;雖然雞公山並非看日落的最理想地方,但仍可另人陶醉。 麥理浩徑第3段約9公里,並不算長,但上落多,體能需求大,另外路徑受沖蝕問題影響,亦需一點技巧。 雖然沿途多支路,但標示清晰,沿大路走不易迷路。 在漁護署的網站上,第3段的難度有3粒星,為最高難度。 總結而言,麥徑第3段不適合入門人士以及體能較差、少運動的朋友。

  • 麥理浩徑第三段攀越西貢西的數個高山,途中除了可遠賞斬竹灣及企嶺下海,也可欣賞馬鞍山的雄姿。
  • 麥理浩徑的第七段,由城門水塘的燒烤場出發。
  • 沿途走經市區、鄉郊、水塘與高山,景觀多樣。
  • 大家都開心上山,安全落山,一起行山闖蕩去!
  • 這段落山路感覺漫長,有時是時大時細的石級,有時是沖蝕嚴重的爛路,要在石頭及樹根滿佈的地面上行,很考驗腿部肌肉及膝蓋,可能會落到腳震。
  • 及後下降至榕北走廊的十字路口,左方及右方山徑分別可下降至北潭與榕樹澳。

再上攀一段,接上水泥徑後,是欣賞浪茄灣及浪茄仔的最佳位置。 續沿山徑攀至最高點,當可在建於西灣山頂的涼亭中停步大休。 繞行大金鐘後,開始漸降,踏足昂平高原,感受廣闊的平原地帶。 到達打瀉油坳後,山路轉接一道平整的石磴古道。 這條保存完好的古道依著水牛山及黃牛山的山腰而建,與自然融合,極具韻味。

麥理浩徑第三段: 麥理浩徑第三段 (雞公山) 遊記按此

往嶂上的路上,有一兩個位置水土流失嚴重,要小心行。 麥徑第3段一開始就是石級路,不斷上山,大約1.2公里的路,要由140米高的北潭坳上到400米高的位置,接近牛耳石山頂。 初段的上山路位於林中,可能會較侷促辛苦,行到上大概200米高時,會變得空曠開揚,往北望可覽大灘海及塔門景色,往南望則見滘西洲。 北潭坳(或稱北潭凹)位於西貢東及西貢西郊野公園交界,也是麥理浩徑第2及第3段的交匯處,亦有北潭路接駁西貢市中心,是巴士小巴的必經之地,所以北潭坳是西貢行山的熱門起點或終點。 初段登牛耳石山的石級多,容易「爆偈」,之後登雞公山的山路亦費力,而落水浪窩的路亦考腿部肌肉,分分鐘落到腳軟腳震。

麥理浩徑第三段: 麥理浩徑第三段 (雞公山)

如果是假日行山,可以考慮由鑽石山鐵路站搭九巴96R入去。 在北潭凹下車出發,雖然巴士都很幫忙,把我們帶到海拔一百米,但一開始便得攀上約四百米高的牛耳石山,而且斜度很大,大量消耗體力,邊行邊休息是無可避免的。 衛奕信徑的路線由南往北,與連接東西的麥理浩徑恰似一個十字劃分港九。 沿途走經市區、鄉郊、水塘與高山,景觀多樣。 惟路徑被維多利亞港分隔,只能以交通工具配合,缺乏完整性。 此外,部分路線的方向以塗漆標示,指示欠清晰,但近年已有所改善。

麥理浩徑第三段: 麥理浩徑第三段

路線大致由東部的西貢起,伸延至西部的屯門,途中穿越八個郊野公園。 麥理浩徑第二段的路徑起始於浪茄沙灘側的山坡。 下降浪茄後,上升的路段是第二段中最為艱辛的部分。 麥理浩徑第三段 山徑隨著石級不斷攀升,在途中可於涼亭稍事休息。

麥理浩徑第三段: 麥理浩徑第十段 (田夫仔 – 屯門何福堂) 遊記按此

離開燒烤場轉右,沿行人路行,不久會見到往西貢方向的巴士站,再繼續行前並過馬路,就會到往馬鞍山方向的巴士站,九巴99號往恆安經烏溪沙鐵路站,九巴299X則到沙田市中心。 離開嶂上,續沿麥理浩徑走,初段是平路,之後到分岔口,直行往榕樹澳,而麥徑則轉左上山,有路牌指示往水浪窩方向,向畫眉山進發。 這段上山路不太辛苦,很快就來到山腰開揚處,能夠回望牛耳石山。 景色方面,城門水塘風景優美,而針山山頂景色開揚,風景不俗。 難度方面,開瑞水塘一段輕鬆而走,之後上針山較為陡峭,而且欠缺遮蔭,略需體力但一般人應可付應,到達針山山頂後再略略上坡到草山後便以下坡為主,整體難度中等。

麥理浩徑第三段: 麥理浩徑第四段 (水浪窩 – 大老山) 遊記按此 難度:★★★★☆ 距離:約12.5公里 時間:約5.5小時

由此繼續沿急斜的水泥徑上走,便可抵達香港的最高峯大帽山。 麥理浩徑的第七段,由城門水塘的燒烤場出發。 過了東邊主壩後,便得離開馬路,拾級而上,登上約533米高的針山,景觀漸變開揚,沙田及城門水塘漸可見到,然斜度頗大,走起來很是費力。 麥理浩徑第二段可說是麥理浩中最精華的一段,皆因沿途所經的浪茄、大浪西灣及鹹田灣是香港首屈一指最美麗的沙灘,不但水清沙幼,而且遠離城市未受污染,是香港最受歡迎的行山路線之一。

麥理浩徑第三段: 麥理浩徑第七段 (城門水塘 – 鉛礦坳) 遊記按此

相信唔少行山人士都會對麥徑九段「耍手擰頭」,雖然該行山徑難度較低,但麥徑九段景色比較沉悶。 同時間,「麥理浩徑第九段」全段亦係越野單車徑,行山人士要小心單車往來。 續沿麥徑走,繞雷打石山腰行,這段路先上後落,全是泥路或石路。 由上轉落之後,會見到雞公山屹立眼前,還會見到一會兒要上山的山徑,見到都覺得辛苦。

麥理浩徑第三段: 麥理浩徑第三段

走到中間點獅子亭雖然有士多補給,但留意熱食只有杯麵及魚旦燒賣等輕食。 麥徑五六段相對易走,但可恨的是麥徑第五六七段中途是沒有官方營地,要走過針山草山到達鉛礦坳纔有營地,鉛礦坳營地有廁所補充水源。 「麥理浩徑第十段」係麥理浩徑之中最長嘅一段,全長15.5公里,因此行完成段路程都需要一定體力。 沿途都可以近距離觀看大欖湧水塘嘅千島湖美景及尖削嘅青山。 而由於起點位於田夫仔露營場,附近冇交通工具,最快只可以徒步由清快塘行3公里山上起點,因此唔少人都會一次過行埋麥徑第九、第十段。 麥理浩徑是香港首道長途遠足徑,於1979年啟用,以第25任港督麥理浩爵士(Sir 麥理浩徑第三段 Murray MacLehose)命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