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英文名稱為Taiwan 肺癌醫生推薦 Society of Pulmona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結合國內外胸腔病科醫師,提高胸腔疾病暨重症醫療之診療、教學與研究水準為宗旨,為依據人民團體法設立,非以營利為目的。 在後疫情時代,如何預防胸腔生病、治療病症、安心深吸一口氣,就從認識胸腔內科醫師開始。 肺癌醫生推薦2025 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肺癌之所以死亡率較高,源自於其早期病徵並不明顯,在臺灣,有一半的個案發現就醫時已經是第4期,且5年存活率僅剩約1成。
- 胸腔外科主任陳晉興可說是臺灣肺癌手術的第一把交椅,一天手術動輒超過十臺刀。
- 病人對於自身有所考量,可以在門診階段先和醫師討論,由於現今醫療資訊搜尋方便且多元,因此,有些病人一開始就會告訴醫師:「因為想要大幅降低副作用,所有藥物都可以選擇自費!」以為這樣可以得到最好、最有效的治療,但不知道癌症治療是很複雜的。
- 張晟瑜醫師也提醒,目前健保也有給付PD-L1表現量的檢測,鼓勵肺癌患者們都能進行檢測來為自己的治療量身訂做,此外,若是檢測後PD-L1表現量符合健保條件,也可在健保給付下使用免疫療法進行治療,減輕經濟負擔。
- 所以,國健署結合國立臺灣大學利用AI開發LDCT影像輔助程式,協助進行複雜的肺結節標註與報告繕打作業。
- 我媽媽是他的小姨子,他跟我外婆說我媽媽癌症跟他沒有關係,這樣一個醫德的人真的無法治療患者,我媽媽去年走的,走之前黃 也沒有做甚麼,只是視訊給一直告訴剩三個月壽命的媽媽,有新藥但你照顧過癌症患者就知道,他們已經身心疲憊,無法再當戰士治療。
此外,臺大早在二十年前就組成多專科團隊,針對肺癌患者進行整合照護,並積極參與國際新藥臨牀試驗,提供病人接受最新藥物治療的機會,並累積豐富的治療經驗,有效延長病友的存活率。 以第四期晚期肺癌五年存活率為例,105年全國平均存活率為6%,但臺大醫院卻以12%穩居全國第一名,第二名則為9%,差距不小。 根據國健署資料顯示,在導入試辦醫院使用時,以滿分5分進行評估,使用滿意度在15位放射線專科醫師當中達到4.5分。
肺癌醫生推薦: 疾病百科
如果你長期抽菸、直系親屬有肺癌,或處於高危險環境,以癌症發生高風險年齡平均55到65歲之間來看,可以往前推10歲,也就是45歲開始檢查;擔心空汙或其他環境因素影響(例如:你是機車族、住在空汙嚴重區域),40歲檢查也不算太早。 腫瘤指數升高不一定等於癌症,指數正常也不代表體內沒有癌細胞,比較適合曾經罹癌的人做為追蹤病情變化的參考。 可是,往往忽略癌症病人做完治療之後,身心通常極度疲憊,需要妥善休息,病人真正辛苦的是做完化療之後那幾天,但是子女卻已經趕回去上班了。 打聽之後,好不容易掛上門診,排了一個月的隊,總算見到醫生,卻又面臨下接下來的治療選擇。 病情確立之後,「要怎麼樣治療」這件事,不是隻有化療而已,還有很多治療方式可以考量。 餘忠仁介紹,肺癌要做分類有 2 種方式,分別是傳統的病理分類,以及新的分子分類。
例如:如有腎臟病或肝病,會影響藥物的代謝,在治療時這些狀況自然要考慮進去,才能避免降低治療效果或是增加副作用。
肺癌醫生推薦: 肺癌特別容易有腦部轉移
臺灣衛福部有兩個署:健保署專責治療,國民健康署側重預防;癌症篩檢隸屬於國民健康署的業務範圍,但僅擁有健保署一%的經費。 肺癌醫生推薦 假設健保署一年有八千億元預算,國建署可能只有八十億元,這八十億要做四癌(編註:大腸癌症、口腔癌症、子宮頸癌、乳癌)篩檢,還要推動政策,經費相當有限。 每個人都要「注意每一口吸進去的空氣」,因為空汙「沒有最壞只有更壞」,我們不可能要求空氣品質達到滿分的完美境界,更不可能追求零(PM2.5指數),因為沒有! 世界衛生組織很早以前就建議適合人類生存的PM2.5指數是十五以下,為什麼臺灣的規定是三十五呢? 就是因為做不到,所以我們希望好還要更好,空汙指數愈低,民眾罹患肺癌的機率就會降低。 「大軍將至,糧草先行。」開戰之前,後勤準備要先周全,戰爭才能在開打後,爭取更多勝利的機會。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為協助高風險族羣能早期偵測出肺癌,自2022年7月開辦肺癌篩檢服務,成為我國第5個癌症篩檢項目。 國健署今(4)日公佈肺癌篩檢執行1年後,已找出531名確診肺癌個案,其中早期(0及1期)個案就佔了85.1 %(452人),證實肺癌篩檢確實有助於早期發現。 像是轉移到大腦,會造成腦壓升高、神經壓迫,所以會出現頭痛、頭脹、記憶力下降、說話大舌頭等症狀,跟一般常見的偏頭痛、失智、帕金森氏症其實非常相似,不容易發現這是肺癌的轉移,可能被用止痛藥暫時壓過去。 提供外科手術以外的全面性癌症治療,包括放射治療、抗癌藥物治療、紓緩治療,以及心理支援等,務求提供以病人為中心的綜合治療服務。
肺癌醫生推薦: 癌症百科
張晟瑜醫師表示,免疫療法搭配化療,因能夠持續縮小腫瘤且不會增加副作用,是目前肺癌治療的主流。 肺癌醫生推薦 是否要單純採免疫療法或搭配化療,則要根據患者PD-L1的表現量再評估,而其中約有70%病人PD-L1表現量並不高,則會建議使用免疫療法搭配化療來進行治療。 臺大醫院每年都會提供院內同仁例行健康檢查,2013年首度針對45歲以上主治醫師及一級主管進行LDCT檢查,結果在300位受檢者中,有12位發現肺癌,明顯高於臺灣肺癌發生率(約為每10萬人口,35.1例)。 當然,從單一數據來解讀並不客觀,但這個數字仍然值得重視,我們也正在研究,期望進一步分析出背後的原因。 過去對於無法接受手術的患者主要使用化學療法,但患者可能因為副作用而嚴重影響生活;近幾年已有許多精準治療的出現,如果患者因為沒有基因突變,不能使用標靶藥物,較新的免疫療法已經為患者提供了一項療效好、副作用少的選擇。
- 至於什麼時候應該開始篩檢,四十五歲;如果有家族史者,例如母親在四十歲就罹患肺癌,那麼不能等到四十五歲才篩檢,可以提早五到十年,也就是三十到三十五歲。
- 根據《新英格蘭醫學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4年統計,將53,454位患者分成胸部X光及LDCT檢查兩組,經過7年多的追蹤發現,LDCT增加了40%的正確診斷率,更減少20%肺癌死亡率。
- 臺大醫院副院長、內科部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餘忠仁以「高黏著度」來形容肺癌患者對於臺大醫院的信任。
- 肺結節可能來自過去發炎、感染留下的痕跡,絕大多數是假警報,重點是如何準確判讀檢查影響,綜合結節大小、外形、位置及個人家族史、是否抽菸等狀況來判斷,並擬定正確追蹤或治療計畫。
- 每個人都要「注意每一口吸進去的空氣」,因為空汙「沒有最壞只有更壞」,我們不可能要求空氣品質達到滿分的完美境界,更不可能追求零(PM2.5指數),因為沒有!
張晟瑜舉例,一名88歲阿伯,因咳嗽、喘持續半年,且骨頭疼痛、肺水腫、體重明顯下降,去年確診為肺腺癌,不料骨頭已有腫瘤細胞轉移,不僅無法使用手術治療,也因無基因突變而無法使用標靶藥物。 「不同期別的肺癌有不同的治療計畫,沒有轉移的第一期肺癌,和有轉移的第四期肺癌治療方針大不相同。」餘忠仁指出。 臺大肺癌照護團隊近日於原水出版的《完全解析肺癌診治照護全書》中,就有畫出肺癌確診後的大致治療方案。 另外,利用特殊染色評估癌細胞或免疫細胞的免疫檢查點PD-L1 表現,可作為能否進行免疫治療的依據。 統計顯示, 30 年來,臺灣肺癌的發生率增加了3倍,更可怕的是發生率還在繼續上升。 而國健署的癌症統計顯示,國人被診斷出罹患肺癌時有6成左右是已經轉移,無法手術治癒的晚期(第四期)癌。
肺癌醫生推薦: 腫瘤科醫生 癌症專科醫生團隊
但即使不菸不酒、沒有家族史,也不保證沒有肺癌風險,為求心安,建議可在40到45歲間做一次LDCT檢查。 就如同作戰一般,不能毫無計畫,拿著槍就衝鋒陷陣,需要考量兵法、策略、前線死傷和後勤補給等情況。 因此,當病人做這個重大決策的時候,要考慮到每個面向,不管生活、家人、醫療、經濟、自己的身體狀況等,每一個面向都可能影響到決策。 由於肺癌第四期治療是一大重點,肺癌第四期是指已經出現肺部其他部位或腦部、骨頭、肝臟、腎上腺等肺部以外轉移者,如何確診轉移部位相當重要。 餘忠仁坦言,肺癌的治療有一定的複雜程度,而且肺癌和其他疾病的關係也很重要,像是高血壓、糖尿病、慢性肺阻塞、慢性肺纖維化、心臟病、腎臟病、骨頭問題等等,雖然不是致癌原因,但與治療方法間的互動會影響治療的效果。
肺癌醫生推薦: 血糖飆高高 醫師有妙招
張允中教授表示,開發完成的輔助程式能自動分析結節特性(實心、部分實心、毛玻璃)、所在位置等,也可以篩選AI預測的肺結節直徑大小。 而王金洲也舉例,一名63歲的樓先生在多年前罹患腦瘤而開刀,近三年又發現口語表達能力慢慢變差,本來以為是腦部開過刀而導致的失能,檢查才發現是肺癌轉移腦部。 年紀愈年輕,三到五年做一次,四十五歲或五十歲以上,建議一到兩年就要做一次。
肺癌醫生推薦: 健康醫療網
「以誰為中心」沒有一個絕對的對錯,因為有時候父母的功能相對沒有那麼好,而子女功能比較強大,要依靠子女的話,以子女方便的所在地醫院為主;但如果老人家自己功能健全,自己可以處理很多事情的話,是不是以老人家居住地就近的醫院為主呢? 其實子女這時可以先聽聽父母的想法,然後就當中最擔心的部分,例如病情資訊的掌握、病情變化的處理、照顧問題以及就醫交通、接送,甚至社會福利等狀況都一併放在最初的就醫決策考量中。 再者,如果長輩有兩三個兒女,想說大家可以輪流照顧,但事實上每次的治療都有可能出現不同症狀或治療的反應,也有可能病情上有所變化,因此不同子女輪流照顧也可能會出現意見或醫療資訊整合的課題。 SDM 的功能不是在醫療本身而已,而是全面性的通盤考量,因為人建立在生活之中,疾病也是生活中的一環,與其只是著重在醫療,倒不如一開始就做全方位的思考層面,使病人回歸到真正影響並鼓舞他的東西。 當病人被告知病情,可能是門診階段,或在住院的時候,下一步就要開始做治療,譬如說是否要開刀或化療? 這個決定將影響到往後的生活和治療方向,這時就需要落實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 SDM)。
肺癌醫生推薦: 胸部X光檢查「無異常」卻罹癌…臺大肺癌權威:出現這6種症狀,通常已步入肺癌晚期
放眼全世界,治療肺癌的方式都一樣,理論上存活率不會差太多,真正的差距在於初診時癌症患者的期數,而不是治療能力,所以愈早篩檢,愈早發現,治療能力差一些都沒關係。 日本醫療體系提供的健檢項目非常多,除了常常照X光,也加入電腦斷層,而且在診所或健檢中心就可以做。 餘忠仁分析,這與胸腔外內科醫師手術技術精良及用藥經驗豐富有關,全國平均每兩個一期肺癌患者中,就有一人選擇在臺大動刀,切除腫瘤。 胸腔外科主任陳晉興可說是臺灣肺癌手術的第一把交椅,一天手術動輒超過十臺刀。 臺大醫院副院長、內科部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餘忠仁以「高黏著度」來形容肺癌患者對於臺大醫院的信任。 該院統計發現 ,每年有逾1500名新診斷的肺癌病人至臺大就醫,而高達九成八繼續留在臺大看病。
肺癌醫生推薦: 腫瘤指數癌胚抗原(CEA)僅適合追蹤
因為會出現腦部的腫瘤轉移,通常是第四期,肺部用X光就可以看到是不是有腫瘤,如果X光正常,就可以比較放心的、應該不是肺癌造成的轉移。 但還是要去找出真正的原因是什麼,因為乳癌也有可能會造成腦部轉移。 王金洲就說,大約有30~35%的肺癌患者出現轉移時,是轉移到腦部。
肺癌醫生推薦: 肺癌「漏抓案例」曝光 LDCT這點完勝X光
病理分類就是從病理切片依據細胞型態排列的方式所做出的分類,可粗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兩種,前者佔所有肺癌的10∼15%,後者則佔85∼90%;同時,非小細胞肺癌又分為肺腺癌和鱗狀細胞肺癌兩種,以及極少數幾乎消失可以不計的大細胞肺癌。 防治肺癌一定要篩檢,而且我認為並非高危險羣纔要篩檢,而是人人都要接受篩檢。 從醫26年,許多和他一樣位階的主任級醫生,已經不用親自執刀,只有他堅持每臺刀都要親自上陣;當其他醫生忙著將過年的班表排開、留給菜鳥醫生時,他卻願意犧牲自己和家人相處的時間,在過年期間去病房探望每一位病人…… 癌胚抗原(CEA)若高於5ng/ml 表示罹癌比率升高,但通常要等到中、後期肺癌,指數才會上升;同時,CEA並非肺癌專利,其他癌症,如大腸癌、胃癌、乳癌、胰臟癌等,CEA也會上升。 舉例來說,生病的父親住南部老家,子女則在中部就業居住,卻查到一位在臺北看診的名醫;或是某一科名醫在中部,病人和家屬卻從臺北南下就診,這類的例子可說不勝枚舉。
肺癌醫生推薦: 健康管理
一般是兩年一次,如果第一次檢查有問題,務必要追蹤,可能一年,甚至半年就要再做一次檢查。 至於什麼時候應該開始篩檢,四十五歲;如果有家族史者,例如母親在四十歲就罹患肺癌,那麼不能等到四十五歲才篩檢,可以提早五到十年,也就是三十到三十五歲。 當然,這是比較特殊的狀況,從統計數字來看,四十歲以下的肺癌患者並不多。 肺癌醫生推薦2025 「我一直很想當醫生。小時候算是體弱多病,或許因為在這樣的情況下,一直覺得當醫生能治療病人,是件滿憧憬的事。」因著自身經歷從小就立志當醫生,在多數奉父母之命從醫的同儕中,夏君毅成為的少數例外。
肺癌醫生推薦: 團隊成員
肺癌是臺灣死亡率最高的癌症,而且存活率一直非常低,其實原因就在於它非常會「轉移」。 有些癌症轉移的位置通常是「遠端臟器」,也就是其他器官,像是肝癌容易轉移到肺部,大腸癌容易轉移到肝臟,但肺癌的轉移多半是大腦、骨頭這類比較難發現,症狀又不具有特異性的地方。 第1A期肺癌存活率約八八%,如果沒有篩檢,等到有症狀才就醫的病患,過半數都是第四期,五年存活率僅約八%,同時會大量耗費健保資源,因此,我認為政府應該將早期篩檢納入國家政策,普遍施行。 LDCT是目前唯一可以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能找到0.3公分的極微小腫瘤,可比X光提早5至10年發現肺癌,所以經篩檢確診肺癌的,大多是幸運的早期肺癌。 另一個議題,談到長輩罹癌後的治療,就要回頭檢視一開始罹病的當下情境。 不管是化療、放療、手術開刀等治療行為,理論上旁邊都需要有人幫忙照顧,但是問題來了,照顧者是否為家人?
第四期的肺腺癌病人若癌細胞有基因突變者,接受標靶治療的效果最好,但第四期的小細胞肺癌主要的治療方式是化學治療加上免疫治療,目前仍然沒有適用的標靶治療。 和抽菸相關性最大的鱗狀細胞肺癌,因同時存有很多基因突變,無法使用單一標靶治療來控制疾病,會依據癌細胞免疫檢查點PD-L1的表現來決定治療方式。 國健署強調,在檢查之前民眾不需禁食、不必施打顯影劑,檢查時間不用5分鐘,且輻射量僅為電腦斷層掃描的五分之一,民眾只需平躺在掃描儀器的牀上,配合醫事放射師的指示深呼吸後閉氣,即可完成本次的篩檢作業。
我媽媽是他的小姨子,他跟我外婆說我媽媽癌症跟他沒有關係,這樣一個醫德的人真的無法治療患者,我媽媽去年走的,走之前黃 也沒有做甚麼,只是視訊給一直告訴剩三個月壽命的媽媽,有新藥但你照顧過癌症患者就知道,他們已經身心疲憊,無法再當戰士治療。 臺大醫院胸腔內外科在肺癌治療上合作無間,成功延緩癌友病情,不過,餘忠仁認為,醫病之間的和諧,以及病人對於醫師的信任,積極配合療程,這纔是讓該院肺癌治療成為全國第一的關鍵原因。 健保署資料顯示,106年全國有50348名疑似肺癌病人於各醫療院所就醫,臺大醫院收治其中的6161人,其中966人接受肺部切除手術,918人接受EGFR或ALK類標靶藥物治療,這三項數據均為全國之冠。 病人對於自身有所考量,可以在門診階段先和醫師討論,由於現今醫療資訊搜尋方便且多元,因此,有些病人一開始就會告訴醫師:「因為想要大幅降低副作用,所有藥物都可以選擇自費!」以為這樣可以得到最好、最有效的治療,但不知道癌症治療是很複雜的。 張晟瑜醫師也提醒,目前健保也有給付PD-L1表現量的檢測,鼓勵肺癌患者們都能進行檢測來為自己的治療量身訂做,此外,若是檢測後PD-L1表現量符合健保條件,也可在健保給付下使用免疫療法進行治療,減輕經濟負擔。 吳昭軍署長表示,目前LDCT影像輔助程式正在食藥署審查,期望能盡快通過,並在取得醫療器材許可證以後,多加推廣給各個醫院協助做影像判讀,而現在發展完成的AI輔助程式將免費提供使用,在今(112)年底前導入,還有專業團隊提供使用諮詢,歡迎各醫院主動聯繫。
肺癌醫生推薦: 肺癌
另外,統計資料也發現,肺癌患者有年輕化的跡象,更精確地說,是初次診斷肺癌年齡有年輕化的現象,這就是篩檢讓我們看見的正面成果。 「看到她走的那一刻,才驚覺自己什麼忙也幫不上…」那是曾任臺中榮總胸腔外科主任、現任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主任夏君毅的第一個肺臟移植手術,為了一個19歲女孩,那6年,他的手機天天24小時待命、一個多月都睡醫院沒有回家。 根據《新英格蘭醫學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4年統計,將53,454位患者分成胸部X光及LDCT檢查兩組,經過7年多的追蹤發現,LDCT增加了40%的正確診斷率,更減少20%肺癌死亡率。 門診中常聽到這樣的反應:「怎麼可能是肺癌?我半年前做胸部X光檢查明明沒有異常!」 肺癌醫生推薦 研究證實,定期胸部X光檢查無法降低肺癌5年死亡率,因為敏感度較差,要大於2公分的腫瘤才能被X光偵測到,這時可能為第3期肺癌,已有轉移風險。 幸運的是,這次篩檢發現的大多是早期肺癌,手術治療效果佳;但在臨牀上, 大部分肺癌患者發現時已是晚期,失去手術根治的機會。 肺癌醫生推薦 如果病人做傳統化療或使用標靶藥物,有些健保會給付,有些則是自費,除了評估病情之外,還有經濟上的考量,一般來講的話,化療較容易感到不舒服,標靶相對上較沒有副作用,但兩者孰優孰劣,卻不能一概而論,仍然需要與醫師及家屬就病人的狀況做全面性的討論。
如果醫療團隊是作戰司令部與參謀本部,病人就是第一線的戰士,而家屬就是後勤司令部。 因此,雖然病人的主觀意見非常重要,但家屬能否瞭解並給予支持,就成為最重要的客觀條件了。 張晟瑜解釋,腫瘤細胞會利用PD-L1來踩住免疫細胞的剎車,導致免疫細胞無法攻擊癌細胞,使腫瘤不斷地長大,而免疫療法則是透過活化免疫細胞的方式,把阻擋免疫細胞攻擊的剎車拿掉,讓免疫系統恢復健康功能進而攻擊癌細胞。 第一期和第二期的治療方針是進行手術;第三期除了手術,也有放射線和化學治療同步治療,再加上免疫治療;而第四期的病友佔所有肺癌病友的一半左右,治療選擇則有標靶治療、化學治療和免疫治療。 透過LDCT影像輔助程式可以減輕負擔、提高正確性,同時也能提高醫師判讀的一致性,而目前對肺結節偵測準確度可達85%以上,對於大於6mm的結節,準確度更超過90%。 王金洲也特別強調,疾病是很複雜的,每種症狀都可能對應很多種不同的疾病,但一種疾病通常不只有一個症狀,所以在出現一個單一的症狀時,也要去觀察自己有沒有其他的症狀,醫師在判斷的時候纔不會忽略小細節。
LDCT影像輔助程式可以加速醫師診斷、提升效率並減少錯誤,能盡早正確診斷、提供適當治療,此外也能幫助推廣LDCT篩檢於各大醫院使用,對於肺癌防治有其幫助。 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可作為肺癌篩檢工具,幫助民眾早期發現肺癌,早期治療也可獲得更好的預後。 不過,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張允中教授提到,LDCT為細切影像,以64切電腦斷層而言,判讀時需閱覽近400張影像畫面,對醫師而言其實是相當喫重的工作。 我們仁生腫瘤及癌症中心的腫瘤科醫生、癌症專科醫生、放射專科醫生團隊包括︰吳劍邦醫生、李智仁醫生、岑承輝醫生、許其達醫生,每位均具豐富臨牀經驗。 癌症醫療團隊成員包括:醫學院院士、顧問醫生、大學教授、營養師、資深護士。
肺癌醫生推薦: 肺癌/2021癌症論壇:晚期肺癌選藥 贏在第一線
為提升肺癌病人的治療品質,本院肺癌醫療團隊除致力精進於臨牀診斷及照護工作外,亦參與國際性臨牀藥物試驗,接軌國際最新治療觀念與方法。 這是因為肺腺癌的癌細胞,往往具有EGFR、ALK、ROS1 等十餘種的其中一種的(肺癌驅動)基因突變,藉由基因檢測,可以得知病友具有哪一種基因的突變,能夠藉此進行標靶治療。 肺癌是全球癌症死因首位,我國2022年肺癌標準化死亡率為每十萬人21.8人,相較於2011年時每十萬人26.0人,雖已下降16.2%,但仍高居臺灣癌症死因第一位。 所以,國健署結合國立臺灣大學利用AI開發LDCT影像輔助程式,協助進行複雜的肺結節標註與報告繕打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