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客用行隧道機場快綫或東湧綫前往香港國際機場、青衣島、大嶼山等地,中環站帶來龐大轉車人流。 由於中環站處於已發展的商業中心區內,該站並沒有空地設立地面公共運輸交匯處,但在中環站落成初期亦有部分地鐵接駁巴士路線[註 9]以中環站為終點站或以循環線形式運作,惟其終點站只設於街道旁邊巴士站。 直到交易廣場設有大型公共運輸交匯處,不少巴士路線遷往該處作為終點站,而接駁巴士路線只是途徑中環街道中途站方便乘客轉乘。 隨著港島綫落成,有不少往返中環至香港島東面的接駁巴士路線的人流大幅下降,故有不少巴士路線縮短甚至取消。 1989年政府宣佈了香港機場核心計劃,決定於赤鱲角興建新機場,並決定興建機場鐵路連接市區與機場。 當時機場快綫(時稱「飛翔快綫」)及東湧綫(時稱「大嶼山綫」)的總站決定於中環北填海區興建(即香港站),因此地鐵公司在環球大廈及交易廣場地底內建造一條穿越幹諾道中地底的地下行人通道,以連接中環站和香港站。

  • 在互聯網服務上,現時中環站大堂及月臺均設有免費由電訊盈科提供的Wi-Fi熱點[9],乘客可在候車的時候透過任何有Wi-Fi功能的電子器材存取互聯網。
  • 供荃灣綫使用的1號和2號月臺屬此站三層月臺當中的中層,共用同一島式月臺,建在遮打道的地底,由德輔道中伸延至會所街。
  • 地鐵公司在千禧年代初翻新中環站,並決定將J出口閣樓商店改為藝術展覽場地,稱「藝術管道」,於2003年12月5日由時任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揭幕。
  • 另外,中環站也設有不少自助服務設施供乘客使用,包括自動櫃員機、自動售賣機、自動照相機等[7][2]。

不過,由於立法會已於2011年中遷往位於金鐘站附近新立法會綜合大樓,因此有關出口應再無因抗爭集會而封閉之需要;但每年11月第二個星期日和平紀念日紀念儀式於J1出口對面的和平紀念碑舉行時,該出口仍會暫時封閉。 而太古集團、地產和國泰航空公司早在1962年起在本大廈辦公,由於太古集團是於仁大廈的大租客,1976年改名為太古大廈(Swire House)[3]。 新廣場位在整個城市的中心,廣場遼闊,兩旁種著筆直的棕櫚樹,樹下擺有長椅,在樹蔭遮蔽的長椅稍坐一下,看著路上的型男正妹,也是旅遊的一部份。 這位國王是西班牙再度征服當地的領導者,終結了摩爾人將近 800 中環遮打大廈 年的統治。

中環遮打大廈: 列車相撞事故

當時中環站的計劃位置為租庇利街與畢打街之間的一段德輔道中地底,稍西於現在中環站的位置。 直至2001年車站翻新後,前地鐵公司將通往3號月臺至遮打道上層大堂的樓梯重新劃分為非付費區通道,方便付費區外的乘客利用該通道往返遮打道兩層大堂的非付費區。 此外,前地鐵公司亦在2002年逐漸增設中環站車站商店,商店由18間增至24間,以增加前地鐵公司的非車務收入及方便乘客購物,當中包括不設座位的小型飲食區[5][6]。 據統計,每日約有25萬人次使用中環站[22],為前地鐵網絡中第三繁忙的車站,僅次於尖沙咀及銅鑼灣兩站[23]。

  • 畢打街大堂完成翻新後與香港站設計近似,改建範圍由搪瓷板取代原有的紙皮石牆身。
  • 此外,該站亦設有兩部數碼服務站終端機,供港鐵會員辦理會務手續及列印禮品換領券。
  • 因此,當修正早期系統於1980年2月12日由尖沙咀站伸延至中環站時,有關車站的中文名稱命名為中環,而不是遮打。
  • 中環站C、D出口是於1984年建成,原本於畢打街近會德豐大廈對出的行人路設有兩個地面出入口,後來於1984年因應會德豐大廈興建,順道把這兩個出入口搬遷至大廈內;另外K出口是於1985年因應新的香港滙豐總行大廈落成而加建。
  • 另外,畢打街大堂L1層非收費區及L2層往返香港站嘅收費區行人通道內,各設有1部「e分鐘著數」機,畀乘客買網上服務同埋享用港鐵友禮會嘅會員優惠。
  • 喺互聯網服務上,現時中環站大堂及月臺都有免費由電訊盈科提供嘅Wi-Fi熱點,乘客可以喺等車啲時候透過手提電腦或個人數碼助理(PDA)上網。

同時,中環站與香港站之間有屬於收費區範圍的行人隧道連接,方便乘客轉乘東湧綫和機場快綫。 1980年政府通過興建港島綫,於中環站德輔道中地底加建兩層共兩個側式月臺,並於環球大廈地底興建畢打街大堂上層,利用通道與原有車站相連。 由於修正早期系統興建之時,早已預留結構方便日後港島綫施工,因此港島綫工程並未影響到原有地鐵服務。 此外,由於前地鐵公司在興建機場鐵路時,早已在環球大廈地底興建行人隧道連接香港站,故亦有不少往返香港國際機場、青衣島、大嶼山等地的乘客經中環站及香港站轉車,為中環站帶來龐大轉乘人流。

中環遮打大廈: 港島綫發展

另外,由於1983年3月動工嘅上環站至中環站嘅隧道工程要搬走受影響嘅消防處大樓及上環街市,因此中環站嘅港島綫月臺同埋上環站遲過其他港島綫路段1年至開放,有關路段喺1986年5月23號啟用。 現時,中環站內提供唔同類型嘅商店畀乘客買嘢同食嘢,例如有7-Eleven便利店、餅店、咖啡店、書店、花店、恒生銀行同埋DHL等零售業同其他服務。 中環遮打大廈2025 直到2001年嘅翻新,先至有樓梯連接嘅大堂上下層,加入咗咖啡店、快餐店同書店,成為車站購物街,增加地鐵公司嘅非車務收入同方便乘客購物。 中環站有5層,地面係車站出口,車站大堂同商店主要響中環站嘅L1、L2層。 L2同L4層分別係港島綫3號月臺(往柴灣)同4號月臺(往堅尼地城),而L3層就係荃灣綫嘅1號同2號月臺(往荃灣)。 1985年5月31日,港島綫金鐘站至柴灣站一段正式投入服務,地鐵也同時為包括中環站的多個車站(包括油麻地站、旺角站及美孚站)更名,中環站的英文名稱由Chater統一為Central取代[19]。

自90年代中配合興建香港站而進行的擴建工程展開以來,中環站經常作出翻新,畢打街大堂的套色轉變為白色(與香港站一致),而下層遮打道大堂一部分亦換上了淺綠色的牆壁。 2019年3月18號凌晨,荃灣綫試緊新訊號系統嗰陣,兩架列車(A131/A218同A187/A112)喺中環站同金鐘站之間相撞,令到荃灣綫喺3月18同埋19號兩日要縮短去金鐘站,中環站嘅荃灣綫月臺封閉。 而根據1983年香港政府出版嘅街道圖,畢打街地底嘅港島綫車站命名為中環(Pedder),因此可以證明車站嘅中文名統一為中環。 3號月臺(港島綫往柴灣方向)同4號月臺(往堅尼地城方向)整響德輔道中同畢打街嘅交界地底,由環球大廈整到去歷山大廈。

中環遮打大廈: 車站象徵

報告書中建議中環站設置島式月臺,並設置含有自動人行道的行人隧道連接大堂及位於中環填海區的擬建巴士總站(即現時之中環(交易廣場)巴士總站)。 報告書關注到中環一帶繁忙人流,亦建議在必打街(後稱畢打街)以東興建第二大堂,並以行人隧道連接主站體、第二大堂及皇后大道中,以舒緩中環區地面行人通道的擠塞。 為配合1990年代香港機場核心計劃,地鐵公司喺環球大廈同埋交易廣場地底起一條橫跨幹諾道中嘅地下行人通道,連接中環站同埋香港站,畀乘客從港島綫或荃灣綫轉機場快綫或東湧綫。 同時,地鐵公司亦翻新及擴建舊有畢打街大堂,加設新閘機同埋鋪頭,令乘客可享受更舒適嘅車站環境,工程喺1998年完成。 為配合1990年代香港機場核心計劃[20],前地鐵公司在環球大廈及交易廣場建造一條橫跨幹諾道中的地下行人通道,以連接中環站及香港站,供乘客從港島綫或荃灣綫轉乘機場快綫或東湧綫[21]。

例如:部分的乘客會選擇在金鐘站4號月臺(荃灣綫往中環方向)上車,在到達中環站後並不下車[註 8];反之在荃灣綫列車抵達了金鐘站時選擇不下車,並直接到中環站轉乘港島綫。 另外,中環站也設有不少自助服務設施供乘客使用,包括自動櫃員機、自動售賣機、自動照相機等[7][2]。 近F出口的大堂更設有香港郵政郵箱[8],方便乘客在車站內投寄郵件。 2000年6月:地鐵公司宣佈在當時3條營運中路線的地底車站加裝月臺幕門,此站的月臺幕門於2003年完成安裝。 2019年12月18日:位於L2層近香港站轉乘隧道的客用洗手間啟用。

中環遮打大廈: 太子大廈

新廣場附近的大眾交通很完備,輕軌也是從這裡做為起點,如果有看美食及住宿篇,想喫Torres y Garcia餐廳,就在這附近,非常好喫的一家店。 中環遮打大廈 藝術管道(arttube)是設於中環站J出口閣樓的小型展覽場地,旨在提供途徑予「新晉藝術創作者、設計師和從事創意工作的傑出人士」於市區心臟地帶展示其作品。 本站設有34間商店/自助商店/自動售賣機(截至2020年2月),最新商店資訊可瀏覽港鐵網站「商店搜尋器」。 此站下層遮打道大堂及「車站大使」Miss Chung是港鐵友禮會2009年5月-6月創意車票的主題。

中環遮打大廈: 修正早期系統

其後又因機場快綫連接通道而作翻新同擴建,有行人通道連接香港站嘅東湧綫同機場快綫相連。 由於翻新後嘅大堂同香港站嘅設計相若,令乘客唔小心蕩失路,以為去到香港站嘅範圍,其實佢哋只係身處畢打街大堂。 中環遮打大廈 在互聯網服務上,現時中環站大堂及月臺均設有免費由電訊盈科提供的Wi-Fi熱點[9],乘客可在候車的時候透過任何有Wi-Fi功能的電子器材存取互聯網。

中環遮打大廈: 中環站

同時,港鐵公司亦於3號月臺的設有「iCentre」免費上網服務設施[10]。 另外,港鐵於畢打街大堂L1層非付費區及L2層往返香港站的付費區行人通道內各設有1部「會員服務站」[11]。 當時首日通車紀念特刊提及到位於遮打道地底的修正早期系統終點站(1號及2號月臺)將名為中環(Chater),而位於畢打街地底的港島綫車站將名為「中環西」(Pedder)。 因此,當修正早期系統於1980年2月12日由尖沙咀伸延至中環時,有關車站的中文名稱命名為中環,而不是遮打。 而部分資料錯誤地根據英文資料便以為通車時該站中文名是遮打,實屬錯誤。

中環遮打大廈: 車站歷史

乘客若果往返呢個站、葵芳站同埋荃灣站,去香港站搭東湧綫再經荔景站轉搭荃灣綫嘅時間會較直接喺本站搭荃灣綫快。 不過,東湧綫班次相對疏落,仲要轉車,直接搭荃灣綫可能比較便利。 中環遮打大廈 中環站(粵拼:zung1 waan4 zaam6;英文:Central Station)在香港中環遮打道、畢打街及德輔道中一帶,是港鐵站之一,車站有4個月臺。 當時大廈的由幾間銀行及律師樓使用,包括橫濱正金銀行、臺灣銀行、東方匯理銀行、的近律師行及孖士打律師行。

中環遮打大廈: 太子大廈附近醫院

中環站荃灣綫及港島綫部分在通車前後曾分別有多個名稱,包括3個英文名稱:Chater(遮打)、Pedder(必打)及Central(中環)以及4個中文名稱:遮打、必打、中環、中環西,而現時已統一命名為「中環(Central)」。 中環站C、D出口是於1984年建成,原本於畢打街近會德豐大廈對出的行人路設有兩個地面出入口,後來於1984年因應會德豐大廈興建,順道把這兩個出入口搬遷至大廈內;另外K出口是於1985年因應新的香港滙豐總行大廈落成而加建。 中環遮打大廈 2011年8月30日,屋宇署批出太子大廈重建為1幢32層高的甲級商廈(建於4層平臺之上),涉及樓面約60.51萬方呎,若落實重建計劃,除為該集團過去10年以來最大型的商廈重建項目外,亦是中環核心區內過去10年以來最大宗商廈重建計劃。 不過業主置地公司表示,該廈翻新工程將在2011年11月底完成,暫時無意重建該廈,入則只為長遠發展作準備[6]。

中環遮打大廈: 商店數目

中環站位處香港中心商業區(CBD)之核心,不少商業機構及政府部門在車站周邊設立辦公室,而且中環為香港的交通樞紐,故此站設置大量出口,照顧乘客通勤、轉車等的需要。 此站過往曾是全港鐵路系統中出口最多的車站,出口編號排列至K,直至2004年才被尖沙咀及尖東站取代。 1967年9月,費爾文霍士顧問工程公司發表一份有關香港喺地底集體運輸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嘅研究《香港集體運輸研究》,報告中提及喺中環起一個車站,名為Central。

中環遮打大廈: 太子大廈評論

而當港島綫在1986年5月23日延伸到中環站時,全站英文名稱統一為Central。 香港政府委託的顧問公司於1970年發表了另一份《集體運輸計劃總報告書》,當中建議在中環商業區設置兩個車站,分別為位於遮打道地底的遮打站(Chater Station)及位於必打街(現稱畢打街)地底的必打站(Pedder Station)。 由於鄰近中環站的住宅物業並不多,加上連接中環站及半山區的多條屋苑巴士服務在晚上已停止服務,故車站在晚上的出入站人流會較為偏低,但當蘭桂坊和中環摩天輪舉辦活動時,亦會有不少市民或遊客選擇使用中環站前往。

中環遮打大廈: 位置圖

塞維亞除了參觀特定景點外,其實光在路上隨意走,也會發現這個城市既華麗又獨特的美,難怪會被Lonely planet評選為2018年最適合旅遊的城市第一名。 塞維亞Sevilla是西班牙第四大的城市,位在西班牙的西南方,是西班牙安達魯西亞自治區的首府。 老漢是從馬拉加前往塞維亞,選擇搭乘火車,雖然不是高鐵而是Media Distancia(縮寫MD,傳統慢車,停站數較多),但坐起來非常舒服,而且在官網上訂票時可以先選位置,建議大家劃位可以劃在行李置物架旁,比較安心。

中環遮打大廈: 車站舊稱

由於翻新後大堂套色與香港站同為白色,故有乘客誤以為該大堂為香港站的一部分,迷失方向。 其中荃灣綫1、2號月臺採用1組島式月臺排列,月臺興建在遮打道的地底,由德輔道中伸延至會所街。 月臺不設落客專用月臺及調頭隧道,列車到站後會同時在該月臺進行上落客及調頭,乘客可按指示於1/2號月臺乘搭最快離開車站的荃灣綫列車。 中環遮打大廈2025 同時,位於荃灣綫1、2號月臺下方為港鐵其中一條重要側線——設有3條停車側綫的金鐘側綫,以供列車駛往金鐘站作車務調度之用,路軌由金鐘站月臺延伸至德輔道中與遮打道之間地底。 中環遮打大廈2025 另外,1、2號月臺近往金鐘方向的端牆亦設有爬梯前往該側綫;至於港島綫3號月臺(往柴灣)及4號月臺(往堅尼地城)則採用1組側疊式月臺排列,並設於德輔道中與畢打街交界的地底,由環球大廈伸延至歷山大廈。

呢兩個港島綫月臺都係響路嘅北面設立嘅側式月臺,而3號月臺就喺4號月臺之上(用嚟處理往來堅尼地城站嘅人流)。 1號同2號月臺共用一個島式月臺,處理荃灣綫往荃灣方向嘅列車,起響遮打道嘅地底,由德輔道中伸到去會所街。 而根據1983年香港政府出版的街道圖[18],畢打街地底的港島綫車站命名為中環(Pedder),因此可以證明車站的中文名稱統一為中環。 中環遮打大廈 現時,中環站內提供不同類型的商店供乘客購物或進食,例如有便利店、麵包糕餅店、咖啡店、書店、花店、銀行及速遞等零售業及其他服務[7][2]。

工程於2010年初展開[27],並於2013年11月28日啟用[28]。 而於1979年地鐵修正早期系統通車時,有關首日通車紀念特刊[17]提及到位於遮打道地底的修正早期系統車站(1號及2號月臺)名為中環(Chater),而位於畢打街地底的港島綫車站名為中環西(Pedder)。 因此,當修正早期系統於1980年2月12日由尖沙咀站伸延至中環站時,有關車站的中文名稱命名為中環,而不是遮打。 根據1967年發表嘅《香港集體運輸研究》,中環站初期同上環街市站(家下上環站)計劃做港島綫同觀塘綫中間嘅轉綫站,而荃灣綫嘅尾站係金鐘站。 當時中環站嘅計劃位置嚮租庇利街同畢打街中間嘅一段德輔道中地底,較而家中環站嘅位置偏西。 此外,中環站亦有唔少自助服務設施畀乘客享用,包括恒生銀行同中銀香港嘅自動櫃員機、自動售賣機、自動照相機等。

中環遮打大廈: 列車服務

由於立法會大樓空間不敷應用,香港立法會祕書處在此租用單位辦公。 該祕書處已於2009年11月遷至花旗銀行大廈3樓,再於2011年9月遷往添馬艦立法會綜合大樓。 塞維亞除了有歷史建築外,還有超吸睛的現代建築,這個長的像大蘑菇的都市陽傘在2011年完工,整個建築體長150公尺、寬70公尺、高約26公尺,由6座巨大的蘑菇狀柱體撐起天頂,與附近中世紀風格的建築完全不同,反而更突出。 更酷的是,這個建築上方的頂棚,全部都是木造,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木結構建築。 老漢這次的住宿地離都市陽傘很近,所以白天、晚上各去晃了一次,不管白天還是晚上,都市陽傘總是充滿著年輕人,在那跳舞、表演或是唱歌,超級愜意。 都市陽傘比想像中的更大、更壯觀,繞著他走一圈,會發現不同角度都有不同的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