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73年(1984年)泰安宮重修,黃吉[註 4]成立泰安宮重建委員會,次年成立管理委員會,黃吉被推選為首屆主任委員[3][4]。 下茄苳泰安宮繞境2025 此次重建工程在民國81年(1992年)舉行入火安座儀式[3][4],民國85年(1996年)慶成謝土[2]。 而在廟宇重建期間,管委會在民國76年(1987年)舉行「媽祖昇天千年紀念遶境」[4]。 另外民國75年(1986年)起,因陳豐昌捐款,以泰安宮名義舉辦「媽祖盃路跑」活動,共連續辦了七年[4]。

  • 祭祀圈境內聚落有神明誕辰等活動時,會請泰安宮媽祖前去看戲或遶境,個人信徒也會因事請神[註 1][2]。
  • 此外廖炭也是發起三十六莊繞境活動者,但繞境活動後來因故停辦[2][4]。
  • 《臺南州祠廟名鑑》另有一說,是乾隆廿五年(1760年)有個旅客到此地用餐時,把一個湄州媽祖的紅布香火袋遺留在此地[2][1]。
  • 民國56年(1967年),管理人陳祥重新發起遶境活動,舉行三年後又停止[4]。
  • 廟方目前保有數個豬腳,最久的據說是1960年代繞境時所留下[2][4]。

馬鞭是用來清除有形與無形的障礙,韭菜則取“久”的諧音,有祝福壽命長久之意[2][4]。 日治時期,下茄苳仕紳廖炭於明治卅九、四十年(1906、1907年)左右再次倡修[3][2][4]。 而由於廖炭在佛教界與齋教界頗有名望,泰安宮與同莊的旌忠廟變成臨濟宗妙心寺派的聯絡寺廟[2][4]。

下茄苳泰安宮繞境: 後壁車站

下茄苳泰安宮 最初玄天上帝被供奉在黃快自宅內,後來黃快捐出一甲五分的土地作為祭奉基金,後代籌組「玄天上帝爺會」,使得信徒日增,乃建廟供奉。 下茄苳泰安宮繞境 一說是明治卅九年(1906年)廖炭於農曆三月十一日到十四日(4月4日到7日)發起三十六莊「舉香」遶境,之後連辦三年[2][4]。 而由於泰安宮逐漸發展成附近聚落的信仰中心,發展出了三十六莊輪流作醮的制度,於同治十一年(1872年)立了〈泰安宮設醮輪流主事碑記〉[4]。

而豬腳據說本來是作為破避官的糧食,在遶境結束後烹煮食用[2][4]。 下茄苳泰安宮繞境2025 但有一次廟方並未烹煮,後來發現生豬腳竟未腐敗,結果被當成聖物[2][4]。 下茄苳泰安宮繞境2025 廟方目前保有數個豬腳,最久的據說是1960年代遶境時所留下[2][4]。 這些豬腳還有驅邪、收驚的功效,但要經媽祖三聖筊同意後才能使用[2][4]。

下茄苳泰安宮繞境: 後壁下茄苳泰安宮繞境祈福活動導覽解說服務新聞稿

泰安宮之重建,承各界長官時而臨宮指導,眾善男信女出錢出力,集裘共事終克完成創會時信徒之所託,謹向諸信眾致最虔誠謝意,並立此碑為誌。 下茄苳泰安宮繞境 2019年經由廟方擲筊請示決定回復徒步形式,於2020年11月進行。 全安宮除主神玄天上帝外,還供奉有觀音佛祖大二嬤、大主帥、黃快公、太子爺、土地公、婆姐、文判、武判等神明。

光緒九年(1883年),斗六都司吳志高捐款重修[2][3][4]。 祭祀圈境內聚落有神明誕辰等活動時,會請泰安宮媽祖前去看戲或繞境,個人信徒也會因事請神[注 1][2]。 下茄苳一帶在康熙末年在地圖上已記有“下加冬街”的地名,過去又以泰安宮前一帶最爲熱鬧[2][3]。 破避官與「報馬仔」同樣是遶境時的前導者,兩者差異據說是報馬仔造型較詼諧,破避官較為正式[2][4]。

下茄苳泰安宮繞境: 後壁下茄苳旌忠廟

民國91年(2002年),泰安宮將原本的遶境活動轉型成「茄苳媽文化節」,到民國102年(2013年)時參與者已達到59莊61廟[4]。 泰安宮旌忠廟首次繞境是廖炭於大正十五年(1926)所發起的,當時繞行香路有三條,繞境前一天要到急水溪上游「雙合水口」請火….. 後壁鄉俗稱後壁寮,位於臺南縣最北端,北面與西面約以八掌溪與嘉義縣為界,全境多屬嘉南平原,田園風貌處處可見,明顯呈現出平原農業鄉鎮的色彩…..

  • 請示神明之後,才知道媽祖相中當地“黃涼傘”的地理、決定待在這裏保佑人民,於是當地居民乃搭草堂奉祀[2][1][3]。
  • 而在廟宇重建期間,管委會在民國76年(1987年)舉行「媽祖昇天千年紀念遶境」[4]。
  • 破避官會穿黃衣白裙,手持馬鞭,腰間會綁上豬腳、韭菜、葫蘆(內裝天上聖母丹藥)[2][4]。
  • 另一說是到了大正十五年(1926年)才首次發起遶境活動[2][4]。
  • 民國91年(2002年),泰安宮將原本的遶境活動轉型成「茄苳媽文化節」,到民國102年(2013年)時參與者已達到59莊61廟。

根據廟方沿革,在1659年[注 2]有個來臺經商的商人,隨身攜帶一尊從湄洲迎來的“七寶銅聖母”神像[2][1][3]。 在路經下茄苳時,將放着神像的包袱置於一古井上,結果卻拿不起來[1][3]。 請示神明之後,才知道媽祖相中當地“黃涼傘”的地理、決定待在這裏保佑人民,於是當地居民乃搭草堂奉祀[2][1][3]。 而由於廖炭在佛教界與齋教界頗有名望,泰安宮與同莊的旌忠廟變成臨濟宗妙心寺派的聯絡寺廟[2][4]。 此外廖炭也是發起三十六莊遶境活動者,但遶境活動後來因故停辦[2][4]。 祭祀圈境內聚落有神明誕辰等活動時,會請泰安宮媽祖前去看戲或遶境,個人信徒也會因事請神[註 1][2]。

下茄苳泰安宮繞境: 泰安宮

乾隆卅四年(1769年)境內三十六莊信眾雕刻二媽神像奉祀[2],而後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當地富豪韓高陽的祖先募款一千圓建廟[2]。 下茄苳泰安宮繞境2025 由白河鎮外角里黃吉力倡重建,與會者同聲共鳴,乃決議成立重建臨時委員會,聘黃文彬任總務籌備會務。 下茄苳泰安宮繞境2025 下茄苳泰安宮繞境2025 並於同年十一月十八日(農曆閏十月初七)吉時,於原址舉行三十六莊下茄苳泰安宮重建動土典禮。

下茄苳泰安宮繞境: 下茄苳泰安宮: 泰安宮

而當時參與的聚落除了因爲時代演變外,與過去相比最明顯的變化便是因爲泰安宮與上茄苳顯濟宮主事意見分歧、決裂,上茄苳退出香境轄域[2]。 而後在1987年、1992年、1995年、2000年、2003年、2009年等皆有辦過繞境,不定期舉行,大多時候依媽祖聖意決定是否舉辦[2]。 下茄苳泰安宮繞境 另外現今的繞境不再舉行刈水火的儀式,另外過去繞境範圍不大時,每晚媽祖鑾駕都會回泰安宮,現改爲駐駕於其他宮廟[2]。 一說是明治卅九年(1906年)廖炭於農歷三月十一日到十四日(4月4日到7日)發起三十六莊“舉香”繞境,之後連辦三年[2][4]。

下茄苳泰安宮繞境: 下茄苳泰安宮: 泰安宮

廟方目前保有數個豬腳,最久的據說是1960年代繞境時所留下[2][4]。 這些豬腳還有驅邪、收驚的功效,但要經媽祖三聖筊同意後才能使用[2][4]。 下茄苳泰安宮繞境 泰安宮的祭祀圈在清朝便已有三十六莊[注 5],但當時並未繞境,而是輪流建醮,輪流擔任主會、主壇、主普等[2]。 下茄苳泰安宮繞境2025 民國82年(1993年),設立財團法人泰安旌忠文教公益基金會[4],也從這年起連續3年,泰安宮參加臺北國際燈會[4]。 下茄苳泰安宮繞境2025 民國91年(2002年),泰安宮將原本的繞境活動轉型成“茄苳媽文化節”,到民國102年(2013年)時參與者已達到59莊61廟[4]。

下茄苳泰安宮繞境: 後壁下茄苳泰安宮繞境祈福活動導覽解說服務新聞稿

民國53年(1964),廟宇於白河大地震時受震,東、西廟廊傾圮,再度重修。 民國73年(1984),廟宇正殿已年久失修,廢頹不堪,於原址重建,於民國81年(1992)竣工並舉行入火安座大典。 二次大戰後民國36年(1947年),阮謙、陳祥和黃添成等人發起重修泰安宮,同時增建兩側廂房[2][4]。 下茄苳泰安宮繞境2025 民國56年(1967年),管理人陳祥重新發起繞境活動,舉行三年後又停止[4]。

下茄苳泰安宮繞境: 泰安宮

《臺南州祠廟名鑑》另有一說,是乾隆廿五年(1760年)有個旅客到此地用餐時,把一個湄州媽祖的紅布香火袋遺留在此地。 《臺南州祠廟名鑑》另有一說,是乾隆廿五年(1760年)有個旅客到此地用餐時,把一個湄州媽祖的紅布香火袋遺留在此地[2][1]。 之後居民將香火袋迎奉到土地公廟內,而後因屢顯神蹟,信徒日益增多[2][1]。

下茄苳泰安宮繞境: 後壁下茄苳旌忠廟

二次大戰後,民國53年(1964年)1月18日的白河大地震又震毀了全安宮,時任昇安裏裏長蘇德欽發起組織「玄天上帝廟建設委員會」處理重建事宜,募得32萬3090元。 而後全安宮於民國54年到民國55年(1965年─1966年)間重建,之後在民國62年(1973年)由當時的昇安裏裏長龔山水帶領舉行三朝清醮。 民國78年(1987年),全安宮再次重建,工程時間為該年3月16日到10月30日。

下茄苳泰安宮繞境: 後壁車站

乾隆卅四年(1769年)境內三十六莊信衆雕刻二媽神像奉祀[2],而後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當地富豪韓高陽的祖先募款一千圓建廟[2]。 下茄苳泰安宮繞境2025 一說是明治卅九年(1906年)廖炭於農曆三月十一日到十四日(4月4日到7日)發起三十六莊「舉香」遶境,之後連辦三年[2][4]。 下茄苳泰安宮繞境2025 另一說是到了大正十五年(1926年)才首次發起遶境活動[2][4]。 下茄苳泰安宮繞境2025 而由於泰安宮逐漸發展成附近聚落的信仰中心,發展出了三十六莊輪流作醮的制度,於同治十一年(1872年)立了〈泰安宮設醮輪流主事碑記〉[4]。 光緒九年(1883年),斗六都司吳志高捐款重修[2][3][4]。

下茄苳泰安宮繞境: 後壁車站

其後聲靈赫濯,為應信徒迎請需要、再彫二媽、三媽各三尊;四媽、五媽各兩尊;六媽、七媽各一尊。 破避官會穿黃衣白裙,手持馬鞭,腰間會綁上豬腳、韭菜、葫蘆(內裝天上聖母丹藥)。 馬鞭是用來清除有形與無形的障礙,韭菜則取「久」的諧音,有祝福壽命長久之意。 而當時參與的聚落除了因為時代演變外,與過去相比最明顯的變化便是因為泰安宮與上茄苳顯濟宮主事意見分歧、決裂,上茄苳退出香境轄域。 而後在1987年、1992年、1995年、2000年、2003年、2009年等皆有辦過遶境,不定期舉行,大多時候依媽祖聖意決定是否舉辦。 另外現今的遶境不再舉行刈水火的儀式,另外過去遶境範圍不大時,每晚媽祖鑾駕都會回泰安宮,現改為駐駕於其他宮廟。

泰安宮媽祖自西元1659年(明永曆十三年,清順治十六年)渡海來臺擇居下茄苳,是早期來臺、輩分甚高的媽祖;據傳曾經受封而得以「黃袍加身」。 廟方表示,到今已經留有13支豬跤,歷史上久的已經囥50幾年矣;而且一般的豬跤真緊就會臭爛去,但是破避官所紮的豬跤,綴遶境行遐爾濟工,排佇大殿竟然攏毋捌腐敗。 今若有需要,只要跋桮得著媽祖婆的允准,就會使免費收驚、用豬跤來消災解厄。 除了豬跤以外,媽祖婆出巡的時,普遍的前導官攏是「報馬仔」;但是泰安宮媽祖─「加苳媽」出巡的前導官,煞是號做是「破避官」。

下茄苳泰安宮繞境: 後壁下茄苳泰安宮繞境祈福活動導覽解說服務新聞稿

根據廟方沿革,在1659年[註 2]有個來臺經商的商人,隨身攜帶一尊從湄洲迎來的「七寶銅聖母」神像[2][1][3]。 在路經下茄苳時,將放著神像的包袱置於一古井上,結果卻拿不起來[1][3]。 請示神明之後,才知道媽祖相中當地「黃涼傘」的地理、決定待在這裡保佑人民,於是當地居民乃搭草堂奉祀[2][1][3]。

下茄苳泰安宮繞境: 泰安宮

下茄苳泰安宮 旌忠廟的起源,一般的說法都是「白馬食穗」之說,傳說以前下茄苳附近水田的稻穗均被ㄧ隻白馬喫光,村民於是請求媽祖,媽祖降乩指點說….. ,正委員長阮謙、副委員長陳祥及顧問黃添成等發起境民,樂捐ㄧ佰六十八萬九仟圓,重修廟身,並增建兩旁廟廂,於民國三十六年三月動工,三十七年四月二十八日竣工落成。 下茄苳泰安宮繞境2025 破避官與「報馬仔」同樣是遶境時的前導者,兩者差異據說是報馬仔造型較詼諧,破避官較為正式。 民國82年(1993年),設立財團法人泰安旌忠文教公益基金會,也從這年起連續3年,泰安宮參加臺北國際燈會。

民國91年(2002年),泰安宮將原本的遶境活動轉型成「茄苳媽文化節」,到民國102年(2013年)時參與者已達到59莊61廟。 泰安宮旌忠廟首次繞境是廖炭於大正十五年所發起的,當時繞行香路有三條,繞境前一天要到急水溪上游「雙合水口」請火….. 後壁鄉俗稱後壁寮,位於臺南縣最北端,北面與西面約以八掌溪與嘉義縣為界,全境多屬嘉南平原,田園風貌處處可見,明顯呈現出平原農業鄉鎮的色彩….. 逮至清乾隆三十四年(西元一七六九年)境內卅六莊民重彫鎮殿大媽金身,乃將原七寶銅四寸金身置於鎮殿大媽金身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