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無線電視與亞洲電視均已取得廣東的落地廣播,廣東省內均可收看香港電視,港式口音(即港式粵語)80、90年代在廣東相當流行。 粵語以廣州話作為代表音,香港、澳門坊間稱為廣東話;日文爲「広東語」;南寧、桂平、梧州等廣西縣市則稱粵語為白話,廣西粵語除了口音和文化,在俗語、詞彙上與廣州話差異不大,基本可以與廣州話互通,歸入粵語方言系統。 清末至改革開放之前,遷移海外華人多數為粵語使用者,不同族羣使用廣州話以方便於溝通。 在美洲華埠及唐人街等華人社區,則有被稱為「唐話」或「廣東話」。 全球以粵語為母語者有8490萬人[1],主要分佈於廣東、廣西、海南、香港和澳門等地,在廣東省一億人口中,使用人數超過6700萬,是廣東最主要的語言[11](另外兩個較為普及的方言為客家話和潮州話)。
-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規定和建議,香港政府已擬定了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粵語已被列入其中,成為480個香港本地非遺項目之一[40][41][42]。
- 據建設方案,到2025年,該示範點將建設「三林」共7680畝。
- 在一些副詞上,如「先」字,粵語亦習慣把其放在動詞之後,例如「你先走」在粵語要說成「你行先」。
- 不過,英語的-p、-t、-k韻尾,發音時氣流受阻之後會爆破成聲,而粵語的-p、-t、-k韻尾,只有閉塞而沒有爆破。
- 同時,香港粵語亦影響其他地方文化,香港的詞彙被借用到中國大陸、臺灣和新加坡等。
作為粵港重要飲用水源區,河源市今年以來實施「綠美河源」生態建設「六大行動」,包括在河源新豐江九里湖設「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示範點」;通過實施「三片林」的森林質量精準提升,亦進一步提升河源作為粵港重要飲用水源區的綠化質量。 據介紹,大灣區分中心將為世界氣象中心(北京)服務的葡語系國家、海上絲綢之路共建國家和地區提供全方位的氣象預報預測服務。 改革,促進粵港澳三地“軟聯通”持續深化,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加快構建。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舉措,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 如今,粵港澳大灣區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活力最為強勁的地區之一,在規則機制、科技創新、民生改善等重點領域取得重大進展,改革正在為粵港澳大灣區高品質發展注入新動能。
大粵音: 大陸從緬北抓回3.1萬名詐騙犯 竟是靠緬甸叛軍協助
鼓勵三地企業和科研力量開展通用人工智能研究和建設,加快產業數字化轉型,激發數碼技術創新動能。 由諧音為基準轉化成的詞,英語之外還有很多,其中韓語和日語比較多,例如中文「受歡迎」現今社會會使用日語「高人氣」取代了;而中文「一人份量」的表達亦有不少餐廳使用日語「一人前」取代。 這些借詞的出現主因是娛樂媒體的盛行,以及韓流文化、日本文化的流入,其次是因為這兩種語言都有漢字的系統,雖然它們的漢字跟中文的漢字意思是不一樣的。 這些借詞多源自網絡上,先是以諧音(也有人叫空耳)為準的網絡用語,之後應用到現實生活中,漸漸就加入了粵語字府。 而在香港,從市民日常交流,到學校教育、工商行業,到政府辦公、立法會;到科學研究、新聞傳媒、大眾娛樂,粵語是普遍使用的交際語。 在漢語語族裏,除北方的官話外,粵語是成功發展為全功能語言的語種。
當前,「數字灣區」建設已在政務服務「跨境通辦」、「智慧城市羣」共建、統一身份認證等方面率先取得突破,粵港澳三地已建立起順暢的數字化合作機制。 同時,香港粵語亦影響其他地方文化,香港的詞彙被借用到中國大陸、臺灣和新加坡等。 粵語使用者在正式場合裡普遍使用二十世紀初興起的官話白話文書寫系統,該系統的語法、詞彙與現代漢語在北方官話基礎上形成的書寫體相符,與粵語自身的語法、詞彙差別很大,存在「文」、「言」脫離現象。 由於自小接受官話白話文教育,人們基本上能包容這種「文」與「言」間的相互脫離現象,如同五四運動之前人們普遍習慣文言文一樣。
大粵音: 香港粵語
香港開埠前,原居民有三個羣體,分別爲廣府圍頭人、蜑家人(又稱水上人)、客家人,各族羣皆有自己的語言(即圍頭話、疍家話、客家話),其中圍頭話和疍家話亦是粵語的分支,香港一詞的英語譯名“Hongkong”就是取自疍家話發音[2]。 粵語音樂影片在YouTube上的觀看次數(又稱點擊率、點擊次數)常被用以衡量粵語歌手及其音樂作品之流行程度[1][2]。 只有「陽聲韻」,即是收鼻音韻尾-m、-n、-ŋ的韻母,纔有相應的「入聲韻」,即以-p̚、-t̚、-k̚作韻尾的韻。 不過,“將完全不能相互通話的語言定為不同的語種”亦有不通用的例子,韓國的濟州方言、日本的津輕、秋田方言雖然與標準語不能互通,仍被認定爲方言。 西方文字多爲表音文字,語音即意義,因此對語音要求比較嚴格。 而漢語的文字體係爲意音文字,本身攜帶的語音成分較少,語音在傳播、傳承的過程中很容易發生變化。
- 也有觀點認為粵語文白異讀很普遍,持此觀點者如葉煥峯等學者,認為粵語知徹澄母轉謂端透定母,影曉匣雲以不同程度分化成非敷及零聲母,王黃不分、因欣不分。
- 方案提到,推動政府服務銜接融合,實現灣區居民「生活通」,推動三地居民統一身分認證、電子簽名互認,實現企業和居民事務「跨境通辦」。
- 經過四次大陸的逃港潮之後,1974年11月,香港政府實施抵壘政策,即非法移民只要能到達市區登記,就能取得居留權。
- 同時,香港粵語亦影響其他地方文化,香港的詞彙被借用到中國大陸、臺灣和新加坡等。
- 加快粵港澳三地養老領域數字化合作,開展大灣區智慧養老試點,鼓勵社會力量整合利用三地康養資源和先進模式,提供精細便捷的養老服務。
- 只有「陽聲韻」,即是收鼻音韻尾-m、-n、-ŋ的韻母,纔有相應的「入聲韻」,即以-p̚、-t̚、-k̚作韻尾的韻。
不少大眾媒體為貼近民眾,會在行文中加入大量粵語固有詞彙。 大粵音 部分雜誌會採用粵語白話文書寫系統,如實按照粵語語法及用語書寫,不懂粵語的中文使用者不容易看懂這種粵語白話文。 報紙則會採取折衷方法,主要行文都是以官話白話文書寫,但在對話和引言中,會使用粵語白話文書寫粵語口語對白,令文章更為生動,並避免在翻譯成官話白話文時出現失真。
大粵音: 中國內地
香港粵語一般分作「九聲六調」,「九聲」是陰平、陰上、陰去、上陰入/高陰入、下陰入/低陰入、陽平、陽上、陽去、陽入。 將上陰入和下陰入分別稱為陰入和中入其實是錯誤叫法,此等調名會令人誤以為入聲同時三分,而入聲由中古音到粵語其實先分化成陰陽入,陰入之後才分上下。 大粵音 大粵音 上陰入、下陰入、陽入三個聲調,調值高低分別與陰平、陰去、陽去一樣,所以是「六調」。 但由於「聲調」含義包括「抑揚」和「頓挫」,我們並不能說香港粵語只有六個「聲調」。 香港開埠前,原居民有三個羣體,分別為廣府圍頭人、蜑家人(又稱水上人)、客家人,各族羣皆有自己的語言(即圍頭話、疍家話、客家話),其中圍頭話和疍家話亦是粵語的分支,香港一詞的英語譯名「Hongkong」就是取自疍家話發音[2]。 2017年12月15日,bilibili用戶Dtime推出的《哪裏的話最好聽?中國南北36種方言大比拼》視頻短片,推出短短3天在bilibili的點擊量超過80萬次。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規定和建議,香港政府已擬定了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粵語已被列入其中,成為480個香港本地非遺項目之一[40][41][42]。 粵語可以用兩個並列動詞構成一個動詞體,把「緊」、「咗」、「完」、「過」、「下」加在兩個並列動詞中間。 現代標準漢語必須把相應詞或對譯詞放在單一動詞的前面或者後面。 關於粵語的拼寫,詳見粵語羅馬化方案(粵語拼音或粵語羅馬字)。 當中較常用的有1970年代開發的教育學院拼音方案、1993年開發的香港語言學學會粵語拼音方案等。
大粵音: 香港地區分年列表
不過此等爭議往往發生在學者之間,民間多數只視自己的習慣而使用。 星馬地區的流行歌手除了為發展香港市場而推出粵語歌,如許美靜(代表作《明知故犯》、《傾城》)、陳慶祥(《各位男人辛苦曬》)等,馬來西亞亦有歌手推出本地原創粵語歌,如溫力銘等。 進入21世紀,澳門廣播電視股份有限公司每年舉辦《澳廣視至愛新聽力頒獎音樂會》推廣本地創作[15]。 2010年代澳門文化局展開「原創歌曲專輯製作補助計劃」扶助本地創作[16]。 大粵音2025 在漢語音韻學上,聲調的意義則包涵了抑揚和頓挫,抑揚就是前述的「音高」或「調值」,頓挫則關係到它是舒聲還是促聲,具體操作上,取於於它有沒入聲的輔音韻尾。 以標準粵語(即粵海片廣州話)而言,一般有「九聲六調」之說。
大粵音: 標準粵語聲調系統
不過,英語的-p、-t、-k韻尾,發音時氣流受阻之後會爆破成聲,而粵語的-p、-t、-k韻尾,只有閉塞而沒有爆破。 另外要注意,收-p韻尾的韻母,發音時最後要把嘴巴合攏。 當中收-m韻尾的韻母,發音時最後要把嘴巴合攏,如「添(tim1)」字的粵語發音,就像英語的 “Tim”。 大粵音2025 它是長元音,可以單獨成韻,帶韻尾時會跟ng、t或k搭配。
大粵音: 廣東擬3年數位行動方案 推粵港澳身分認證
當用粵語朗讀官話白話文的時候,人們一般不會完全按照字面來讀,朗讀者習慣上會根據粵語語法、詞彙及用語調整字面文句,用粵語複述出來。 大粵音 這種「文不對言」的現象跟官話白話文興起之前漢語北方話使用者或者朝鮮語、日本語使用者習慣於使用文言文所造成的「文」、「言」脫離現象相似。 大粵音 在比較句法中,粵語是「你高過佢」,而北京話會說“你比他高”。 類似的例子還有:「你大過佢」、「你瘦過佢」,粵語這種語法是比較貼近古時的漢語語法[來源請求],在閩南語也有相同的句式,如「你較媠伊」。 「你比佢大」、「阿哥比阿妹高」這種北京話的語法,也逐漸被粵語吸收。 在一些副詞上,如「先」字,粵語亦習慣把其放在動詞之後,例如「你先走」在粵語要說成「你行先」。
大粵音: 粵語 拼音
當時香港使用粵語廣州話,而省城廣州也是廣州話社會,廣東主要都是使用粵語。 大粵音2025 戰後出生一代絕大多數在粵語環境中成長,粵語自然在香港成為慣用語言以及官方語言[4][5]。 1970年代起,受到由何文匯提倡及領導的粵語正音運動所影響,香港粵語部份詞彙的發音偏離了粵語廣州口音,與珠江三角洲粵語系地區的發音脫節。 何文匯「正音」是根據距今一千年的宋朝《廣韻》一書中的切韻方法,將很多與《廣韻》所載不同的粵音重新訂立標準,因此不少香港教師認為是一種矯枉過正的學說。 在學術界的朗誦及教學方面,粵語正音運動的支持者不少;大眾傳播媒介包括無綫電視亦支持之;然而在香港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其學說並未獲得很大的支持。
大粵音: 粵語韻母: m、ng
香港人講話時普遍習慣夾雜英語單字,主要是名詞及連接詞,例如:「hard disk」、「email」及「notebook」等等[15][16],部份學者及專欄作家認為是香港的文化特色[17]。 另外,在夾雜以復輔音結尾的英語單詞時,說話時有時候會省略韻尾[18]。 因此在香港市區,廣州話一直是市民的主要語言,為市民日常生活以及商業領域和公共領域的通用語言[3]。 在廣州,此情況比較香港輕微,比如/n/和/l/聲母,某些地區的粵語依然清晰且嚴格地區分/n/和/l/聲母。 香港人講話時普遍習慣夾雜英語單字,主要是名詞及連接詞,例如:「hard disk」、「email」及「notebook」等等[15][16],部份學者及專欄作家認為是香港的文化特色[17]。
大粵音: 中國選手謝冬生未能衝線 中國香港田徑總會就失誤致歉
河源新豐江水庫(萬綠湖)是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的水源保護地,被譽為「粵港水塔」,九里湖則是萬綠湖重要組成部分。 據規劃,作為河源市13個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示範點之一,「新豐江九里湖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示範點」擬建設面積7680畝,其中生態公益林面積超4633畝;目前正圍繞「三林兩徑一基地」的總體佈局,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 大粵音 大粵音 大粵音2025 在重大項目申報上,破除人才、資金、技術等跨境流動和區域融通壁壘,項目面向港澳科研機構開放。 在科技資源上,超算中心等重點科技基礎設施,粵港澳三地共用。 同時,粵港澳大灣區(廣東)人才港正式開港,深圳參與科技人才評價改革試點工作有序推進。
大粵音: 廣東推進「數字灣區」建設 深入對接港澳打造全球數字化水平最灣區
通常借用字不被當作粵語字看待,但日常生活中粵語字用借字比本字的情況要多得多,因本字寫法非常複雜冷僻或已經與現代發音相去甚遠,時常使不瞭解的讀者難以用粵語閱讀。 「港珠澳大橋大灣區配額計劃」為粵港澳三地政府於四年前協商推出,合資格的香港及澳門跨境私家車可通行三地。 澳門政府宣佈,第二期計劃下月展開,公眾可於計劃專頁查閱申請流程和內容、車輛和駕駛人加簽辦理地點詳情;並於下月1日上午10時起透過網站查詢車輛是否符合申請條件。
此時期移民都是以來自廣東為主,另外亦有不少來自福建和上海等省市,不少江浙企業家在這個時期走難來到香港。 之後,隨着大陸偷渡潮,香港人口以每10年100萬之速度大幅增長,當中多為廣東人。 大粵音 大粵音2025 大粵音2025 經過四次大陸的逃港潮之後,1974年11月,香港政府實施抵壘政策,即非法移民只要能到達市區登記,就能取得居留權。 由於粵語由古代到清朝,在廣東地區都是官式語言,所以在香港這個廣東人佔多數的社會中,自然成為日常生活以及商業領域和公共領域的通用語言。
今年,深圳還針對跨境政策供給與銜接性不足等問題,繼續推出深港“聯合政策包”,提出28條具體舉措,並制定申報指南,讓科創項目和人才同時享受深港兩地的政策支援,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創新能力全新提升。 它是短元音,不能單獨成韻,帶韻尾時只能跟i、n或t韻尾搭配。 借用某個常用的粵語同音字或近音字變讀作為書寫的發音,賦予新的意義,如「黎」和「來」或「蒞」的口語讀音一樣,便借用並以「嚟」代替來。 大粵音 借用字的意思跟原義沒有任何關係,但現時大多數學者都持謹慎的態度,盡量以意思相似的字來取代。
大粵音: 變調
2018年初,有網民發現香港教育局官方網站小學普通話教學資源課程配套資料「集思廣益(四輯):普通話學與教經驗分享」裡,載有一篇由宋欣橋所寫的文章《淺論香港普通話教育的性質與發展》。 文中提及粵語並非香港人的「母語」,並指香港人的母語應為普通話,引起抨擊[53][54]。 目前粵語的生存環境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在中國大陸,推普政策不斷打壓着粵語的生存。 比如粵語表示憤怒之時,有個口語語匯“call-now-yeah”,其實是來自漢語北方官話的「可惱也」(或「可怒也」)[28]。 大粵音 一般認為粵語文讀音出現的頻率不高,沒有高度異化的文讀音。 大粵音2025 最常見的形態是以白讀音-eng韻母取代文讀音-ing韻母(如命/釘/聽/嶺白讀-eng,文讀-ing)。
大粵音: 韻母: 學一學
不過粵語字仍未有完整及標準的方案,大批學者正在積極研究當中,尤其在正字、本字問題上仍有極多爭議。 在帶動灣區數字「產業通」方面,加快建設數字產業集聚發展新高地。 大粵音 加快灣區數能產業集聚發展,推動粵港澳三地數碼技術聯合創新和產業化,提升大灣區城市羣數據產業發展能級。 開展數字政府產業賦能行動,搭建數字政府產業服務平臺,打造信創、數字政府、數據、網絡安全產業集聚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