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區內主要屋苑包括 大埔中心,嵐山,富善邨,頌雅苑,宏福苑。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22,500,年齡中位數為 45.5歲。 大埔鄉也有一些民營渡假機構,在西拉雅國家風景區官方網站有提及者,就有「歐都納山野渡假村」及「跳跳生態農場」兩家,均提供各式住宿木屋及休閒設施[38]。 在農業方面,因山坡地居多,且為水源保護區,故耕地面積僅佔全鄉土地面積約21%,其中水田僅佔約3%,旱田約97%。
泥質陶是採用雜質較少,顆粒較細的黏土為原料所燒成,多用於盛裝食物的器皿,如陶缽、陶杯、陶壺;或做裝飾用的陶環、陶珠。 夾砂陶是在黏土中摻入適當比例的砂粒,因均勻受熱而比較耐燒,多用於具有烹煮功能的大型陶鍋。 由這些出土器具的用途,可推斷當地史前住民已從事農業,並進行手工業活動[2]。 大埔鄉同時與臺南市、高雄市相鄰,是全國唯二同時與兩個直轄市相鄰的鄉、鎮、縣轄市(另一為新竹縣尖石鄉,該鄉同時與桃園市、臺中市相鄰)。 後來此地區多次成為南臺抗日重要據點,抗日軍每每藉此險要地勢,襲擊日憲警;1914年(大正三年)的羅阿頭六甲事件、1915年(大正四年)的餘清芳事件皆是如此[5]。
大埔南坑村: 附近樓盤
淡水湖原本是一個大海灣——船灣,灣內沿岸曾經有多條鄉村,不過在1960年代建淡水湖時遭拆遷,部份鄉村遺址已經埋在淡水湖水底。 大埔區內有香港的著名內港——吐露港,位於大埔新市鎮的東面、沙田的東北面,海港呈西南-東北走向,其出口為大赤門,之後海水便流進大鵬灣。 村中沒有家祠等建築物,不過已經有教會進駐,包括中華基督教會大埔堂富善佈道所 (南坑村 69 號),曾經與香港華人基督會頌真堂所共用同一個堂址,除了宗教上之推廣外,也為村民舉辦旅遊等活動。
- 2005年(民國九十四年)11月26日,西拉雅國家風景區成立,下轄五大遊憩系統,其中曾文遊憩系統即為曾文水庫及臨近景點。
- 西部山地屬西烏山嶺山列,為阿里山山脈西南支脈之延伸,其主稜線在大凍山以北大致為東北—西南走向,以南大致為北北東—南南西走向,共同形成大埔鄉與屬白河區、東山區的主要邊界。
- 區內的黃地垌發現距今三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打磨石器,到了距今約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物,則在元洲仔和鹽田仔發現。
- 大埔區(英語:Tai Po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區的其中一區,位於新界東部,範圍包括大埔、東平洲、大埔滘、汀角、船灣、林村谷、白石角及它的外飛地為赤門海峽兩岸的西貢半島北部(西貢北)。
- 新界五大氏族中原籍江西的鄧氏和文氏自宋明期間分別遷到區內的大埔頭及泰亨定居。
- 傳統漁業主要是深海捕魚,漁民以漁船為家,大埔漁民主要的捕魚區是塔門、較流灣、深灣及鹽田仔。
近年來政府規劃「曾文水庫越域引水計畫」,預備在高雄市桃源區勤和聚落附近的荖濃溪河牀上設置攔河堰,並興建引水隧道及跨河輸水橋,以穿越玉山山脈、楠梓仙溪、阿里山山脈,最後經由草蘭溪注入曾文水庫。 大埔溪流域在大埔鄉的主要支流有沙美箕溪、二寮溪、水底寮溪、長枝坑溪、竹坑溪、雷公溪、匏仔寮溪(後湖溪)及角溪等。 後堀溪流域在大埔鄉的主要支流有及鳳梨坑溪及乾水坑溪。
大埔南坑村: 屯門區
1662年2月(陰曆:明永曆十五年十二月),鄭成功在攻臺之役獲勝,結束荷蘭人在臺灣的統治(1662-1683年,明鄭時期)[7]。 此一時期今嘉義縣的漢人拓墾集中在平原與沿海地區,包含今大埔鄉在內的山區部分仍是鄒族的活動領域,仍無漢人入墾[8]。 1624年7月,荷蘭人在臺南安平登陸,逐步擴展勢力範圍(1624-1662年,臺灣荷蘭統治時期)。 1636年,荷蘭人向北推進,一路征服各地原住民,降服了諸羅山諸番社,整個今嘉義縣境落入荷蘭人的統治。 大埔南坑村2025 當時整個今嘉義縣東部山區,都還是鄒族的活動領域,尚無漢人墾殖記錄[3]。
1788年(乾隆五十三年),清廷推動熟番兵農合一制,平日耕作,農餘時進行軍事訓練。 在後大埔即設有一小分屯,屯丁7人,每人配地1.1甲,總數7.7甲[11]。 夾砂陶是在黏土中摻入適當比例的砂粒,因均勻受熱而比較耐燒,多用於具有烹煮功能的大型陶鍋。 大埔南坑村2025 六零年代因建造船灣淡水湖的關係,將船灣海沿岸原有六條村落(小滘、大滘、金竹排、橫嶺背連橫嶺頭、涌尾及湧背),近千名村民搬遷到大埔墟的陸鄉裏。 白沙頭洲三門仔村的村民希望維持原有鄉村社羣,選擇在大埔鹽田仔三門仔新村重新安居立戶。 大埔區議會是香港十八個區議會之一,負責協助處理大埔區的事務,共有21名議員,現屆大埔區議會由民主派主導,現任7名議員當中5名為民主派議員,建制派只有2名議員。
大埔南坑村: 大埔下坑村
南坑村村公所位於南坑村村口 (26 號),門外有一幅對聯:「南山松獻壽、南坑水長春」,有趣的是建築物上「南坑村公所」幾個大字中,其中「坑」字中「幾」是省去了一橫劃,摸不透當中的原因。 村公所除了是村民聚會的地方,也兼任鄉村居民代表選舉時投票中心。 大埔南坑村 另有詳盡南坑村樓盤資訊、屋苑分析、平面圖、近期成交、樓價數據分析。 大埔美館─螢火蟲生態主題館位於情人公園內,設立於2005年。 雖然名稱中有「美館」二字,但並不是美術館,而是一座以螢火蟲為展示主角的生態主題館。 螢火蟲是最具環境指標性的生物,因為它必須生長在水質乾淨、無農藥及其他污染源的環境。
清朝時期大埔鄉隸屬嘉義東堡,稱為後大埔莊,以別於隸屬哆囉嘓東頂堡之前大埔莊(今臺南市東山區東原裏)。 大埔南坑村2025 日治初期行政區劃雖更改頻繁,但傳統的堡裏、街莊體制依然維持。 1920年(大正九年)廢除堡裏、街莊而改設街莊、大小字,設為臺南州嘉義郡大埔莊,僅含大埔一個大字[28]。 戰後中華民國接管臺灣,該鄉於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8月改稱「大埔鄉」。 大埔鄉除西部永樂村凍子頂山至九龍山稜線以西一小塊地區屬於急水溪上游白水溪流域範圍,及東南部茄苳村頂坪林、木瓜坑地區屬於曾文溪支流後堀溪流域範圍外,其餘均屬於曾文溪主流(最長河道)上游大埔溪流域範圍。 其後另有大埔人黃國鎮召集李烏貓、張德福等12人結為異姓兄弟,號稱「十二虎」,起而抗日。
大埔南坑村: 大埔近市全新南坑村700呎地下連花園出售
大埔鄉具備這樣的條件,一年四季皆可看到螢火蟲,因而設此展館,彰顯地方生態特色[36]。 大埔鄉對外完全仰賴公路,其中以澐密戰備道路(省道臺3線)最為重要。 大埔鄉曾屬臺灣的無醫鄉之一,過去鄉內僅有一間衛生所,沒有醫院、診所及藥局。 直至2002年9月,大林慈濟醫院於大埔鄉設置大埔醫療站[33][34]。 1895年4月(清光緒二十一年三月,日本明治二十八年四月),清朝和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予日本。 5月底,臺灣軍民起而反抗日軍接管,爆發乙未戰爭,至11月中旬始宣告平定[13]。
大埔南坑村: 大埔鄉
清朝康熙元年(1662年)實行遷界,使大埔區頓成荒域。 康熙八年(1669年)批准復界,為恢復經濟,朝廷鼓勵外地人士入遷墾荒,其中以由江西、福建、廣東省內的惠州、潮州、嘉應等地遷入的客家人最多,建立圍屋聚族而居。 唐代大埔區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橫嶺頭在一九八五年出土了八座唐代灰窰。
大埔南坑村: 西貢區
大埔鄉二級產業人口約200人,佔全鄉總就業人口僅約7%,遠低於全臺灣地區之37%。 大埔南坑村 由於地處偏遠,原物料及運輸成本較高,加上土地發展受限,因此不利於工業之發展。 1994年全鄉工廠登記家數僅有食品製造業1家而已,工業極度不發達。 大埔鄉公所是大埔鄉最高層級的地方行政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鄉自治的行政機關,同時負責執行縣政府及中央機關委辦事項,大埔鄉的自治監督機關為嘉義縣政府。
大埔南坑村: 資料連結
白馬亭位於大埔街區東郊的大坑山山頂,海拔約750公尺,是為紀念清末一名圍剿土匪殉職的葉姓捕頭而設立的觀景涼亭。 該地展望視野良好,不僅可瀏覽曾文水庫、大埔街區,並可向西眺望遠處的大凍山羣峯,是大埔鄉登山健行及賞景的最佳去處之一[37]。 大埔街區為鄉治所在地,常住人口較多,商業活動也較為熱絡,為全鄉的精華區。
大埔南坑村: 香港鄉村列表
1964年(民國53年)9月1日,成立康朗分班,其後於1967年(民國56年)9月改為康朗分校。 1970年(民國59年)2月因興建曾文水庫,撤銷石公分校,學生轉入康朗分校。 大埔南坑村 隔年8月,永樂村埔頂分校改為埔頂分班,其後於1993年(民國82年)8月恢復為埔頂分校。 1998年(民國87年)8月1日坪林分校、埔頂分校裁撤,併回大埔國小;同時南寮分班裁撤,併入番路鄉永興國小[30][31]。 大埔鄉一級產業人口為約2,500人,佔全鄉總就業人口約75%,遠高於全臺灣地區之23%,而其中尤以農業人口居多,因此大埔鄉可視之為典型的農業鄉。
大埔南坑村: 大埔頭 近市村屋~可寵物
街區西側有湖濱公園,西北側有情人公園,均濱臨曾文水庫湖區,為當地居民與外來遊客休閒活動的好去處。 嘉義縣大埔鄉大埔國民小學(簡稱大埔國小)位於茄苳村北端之大埔聚落南側,為全鄉唯一的國民小學。 該校前身為中埔公學校大埔分離教室,創立於1920年(大正9年)5月1日,隔年4月1日獨立改稱大埔公學校,屬4年制。 1941年(昭和16年)4月1日,改制為大埔國民學校。 1952年(民國四十一年),行政院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選擇大埔鄉康榔埔為中心,安置將近千名退伍軍人開墾,即今之嘉義農場[15]。
大埔南坑村: 大埔工業村 南坑村屋
大埔區議會負責就該區的社區設施、衞生環境、運輸及交通、房屋政策及居住環境改善等事宜,向政府反映意見。 大埔南坑村2025 第六屆大埔區議會有19名民選議員及2位當然議員,現時大埔區議會主席為毛家俊先生,副主席是劉勇威先生。 大埔南坑村2025 大埔區人口主要聚居於大埔新市鎮內七大出租公共屋邨和租者置其屋計劃屋邨,以及太和站附近的大埔舊墟和大埔墟站附近的大埔新墟的私人屋苑,其餘不少居民散居於大埔區內133條大小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