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社區連結薄弱 不少香港的歷史建築面臨被清拆的危機,例如當年中環皇后碼頭不被保育,而被拆卸。 另外,即使建築物被保留,活化及重建計劃也未必能保存社區的面貌,傳承社區歷史。 例如利東街由傳統販賣囍帖的街道變為高級商場「囍滙」,無法保留舊區的人際關係網絡和鄰裏關係。 又例如茂蘿街7號為一組戰前樓宇,建於1910年代,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儘管建築特色被保留,現在成為藝術文化展覽場地,但當中的歷史已經被遺忘。
- 公園位於一條主幹道旁,因此設計重點是提供一個安靜和安全的遊樂區。
- 單獨設立的滑板場地和BMX場地滿足了部分中青年的運動需求。
- 「跨代共融」的重要在於,讓年輕一代,甚或是從小朋友開始便去接觸老人家,把共融的種籽種下,這是消除偏見的其中一個方法,把社會現存的負面印象嘗試逆轉。
- 當中很多貼心的好設計,考慮到他們的實際需要而設,相當值得細看,令記者留下深刻印象。
- 「甦屋2.0」住戶Wendy指,入住幾個月後暫時給予她「屋企」的感覺,一方面,環境不錯,𣎴同於不像青年宿舍,這裡是自己租的地方,有歸屬感,另一方面,沒有其他人牽制自己或訂立規矩,自己需要對租的地方負上責任。
2013年︰香港房屋協會推出以長幼共融為賣點的「樂融軒」,嘗試結合私人住宅與長者屋的設計,其後因高昂的售價而為人詬病。 「甦屋2.0」住戶標叔笑說:「在這裏好開心,容許我長期在這裏住,我都接受。」他指這裡沒有年齡的代溝,你關心我,我關心你。 在生活點滴方面,當大家在樓下碰見,年青人會叫長者開着門等他,在下雨的時候,年青人會提長者帶雨傘。 例Express Swing是促進公園跨代共融遊樂的最具創新性的商業專利產品之一。 該專利將成人和兒童的視線置於同一水平,允許家長和兒童在玩耍時進行視覺和語言互動,這是一種重要的情感紐帶,並增強兒童大腦的認知。 美國的Let‘s All Play Park以社區爲基礎,利用街角空間創造了一個兒童遊樂場。
跨代共融: 社區大不同
於委員會以外,各夥伴亦分別擔當重要的角色,包括招募及培訓義工、宣傳及推行計劃、分享資源,及合辦活動等,發揮凹凸互補的協同效應。 跨代學習中心為五歲以下的幼童提供託兒服務,這個中心同時是超過四百名長者的安老院。 每週有五天,小孩和長者會一起進行不同的活動,包括音樂活動、藝術活動、跳舞、喫午餐、說故事和探訪。 不同的安老服務或教育方針都加入了「跨代共融」的元素,而筆者經營的長者生活社區由於正於與嶺南大學為鄰,去年更開始與他們合作,希望打造一個共融的生活圈。 最近舉行的【後。生】設計展覽,可說是專為銀髮一族而設,以年老為主題,讓不同年齡層的人士,都能透過互動體驗,欣賞上一代的優秀設計、為長者而設的用品等,亦設有導賞團、工作坊等活動,向「未來的我們」作致敬,甚有意思。 老人院提供免費住宿給年輕人,條件是入住者需要義務服務院內的老友記,每月最少提供三十小時服務。
今次香港善導會負責營運中環士丹頓街項目,項目名為「甦屋2.0」,以「跨代共居」的概念,服務對象包括有住屋需要及獨居的長者、中年及年青人士,希望給予老中青一個「家」的感覺。 跨代共融 善導會相信一個健康的家庭,有「老中青」成員,在這種家庭𥚃,年青人可以教長者科技及生活技能,長者亦可以照顧年青人的生活需要等。 透過舉辦STEM設計比賽以鼓勵中學生學習有關長者及年齡友善的概念,並探訪居住在屯門、元朗鄉郊地區的長者,為他們設計包含長者及年齡友善元素的STEM作品,旨在改善偏遠地區長者的生活質素。 計劃以「家、社、商、校、福」協作模式,組成跨界別諮詢委員會作領航,而遊樂園管理委員會定期籌組利東遊樂園,由居民、學生、在職青年,地區領袖及商界夥伴等一同出謀獻策,透過遊戲在地區宣揚跨代共融的資訊。
跨代共融: 香港安老服務何去何從?必須接軌國際?細讀《亞洲安老白皮書》:迎接未來8大安老服務趨勢!
故此,除了參加不同活動外,我一直在社區內關注長者友善的議題。 2015年初,一次機會讓我參與了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老年學研究所的「賽馬會齡活城市計劃」分享會,由於認同其理念,所以其後積極參與活動,並成為「齡活大使」,更認識了一批理念相若的新朋友。 寄望日後繼續與不同團體及人士,推動沙田成為長者及年齡友善的社區之餘,亦讓更多人享受到一個「齡活」的退休生活。 仁濟一向鼓勵屬校學生關心社區有需要人士,積極參與義工服務。 為加深院屬師生認識安老服務及關注長者需要,本院社會服務部先後為六間院屬中學提供義工服務前簡介會。 而院屬中學亦展開有關計劃,包括︰探訪院屬安老院,與長者傾談、玩遊戲;才藝表演、派發福袋;關愛深水埗及油麻地一帶的無家者及露宿長者,派送飯盒;為長者編撰「人生紀念冊」等。
- 香港善導會總幹事李淑慧表示,每個人都需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地方 – 一個「家」,當人長時間居住於不適切的環境,他們缺乏安心及自由的感覺,在精神上亦都不能放鬆。
- 從傳統社會過渡至現代社會,除了一系列的觀念及政治經濟作出結構性的轉變外,作為社會組成部分的家庭,也從過往三代同堂的「大家庭」模式,演變成只有兩代人(加上外傭)組成的「核心家庭」。
- 當長期居住於不適切的環境、等待公屋,加上在坊間私樓的租金十分昂貴,自己經濟上負擔不來,這令他們失去盼望,不知在那一天纔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環境。
- 自然化的遊戲環境對成年人來說更具吸引力和舒適性,將樹木和灌木等本土植物融入人造遊樂空間,滿足公園內更廣泛的兒童和家庭的需求。
「我不覺得自己老,好學的人不會老,我跟以前一樣。」她一臉認真地說。 現今的兒童也許不知道何謂「跳飛機」和「跳橡筋繩」,但只要到「利東遊樂園」一看,不難發現大小朋友都能投入參與這類傳統遊戲。 這類遊戲能使家庭成員打破隔膜,製造更親密的相處機會,例如有小朋友因參與「利東遊樂園」,拉近與祖父母的關係,拍下他們的第一張合照。 由資深導師帶領,讓中大同學在母親節前夕與其家中長者一起以蝶古巴特方式製作意大利拼貼玻璃碟,藉此增進交流,達致跨代共融。 另外還有集合照明、通報、暖手等多功能智能手杖、給輪椅人士使用的無障礙多功能旋轉座廁等,由本地設計師製作的日常用品,構思亦實用貼心。
跨代共融: 崔玉霞 長者是建構齡活城市的重要元素
為增強國家觀念及鞏固家庭關係,香港婦女基金會特舉辦公開攝影比賽,讓市民發揮創意,表達及分享對家國的情懷或跨代共融的情景。 製作「生命故事冊」時,透過瞭解長輩們的經歷,學習及領略當中人生哲理,大概這就是生命故事傳承的意義所在。 於即日至5月30日期間,地下公共空間將設置由本地藝術家組合MUDWORK創作的委約作品「拍枱拍凳」。 經改造後成為樂器,虎豹樂圃弦樂團、虎豹樂圃爵士樂及「青協香港敲擊」青年敲擊樂隊更會利用此作品進行音樂分會。 第二站是「歲月和他們的作品」,是本港10位前輩的設計故事,由電臺主持急急子進行訪問,分享他們的自家創作品牌點滴及作品。 當中不少是著名的香港品牌如木器「泗祥號」、遮廠「梁蘇記」、「和平眼鏡」、「青山龍窯」及「耀華膠片」等,不乏過百年歷史的老字號。
兒童可以從年長者那裏學會更多的技能和人生經驗,年長者也可以通過和年輕人的交往找到歸屬感。 研究表明,與成人一起玩耍的兒童表現出更大的創造力以及更高水平的語言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孩子一起玩耍的成年人會體驗到巨大的心理和健康益處,例如減輕壓力、改善情緒、和增進人際關係。 玩具銀行是計劃的一大特色,由業主立案法團免費借出地方,成為居民的聚腳點,並接受居民捐獻玩具,體現資源共享的精神。 一班街坊因經常帶同子女到玩具銀行,漸漸對玩具銀行建立了情誼,彼此亦建立了互信,有需要時會放下子女在玩具銀行,完成事務後按時接回子女,令一個不足二百尺的聚腳點,成為蘊藏著豐厚人情味的兒童天地。
跨代共融: 健康大曬
多元化的活動吸引了不同年齡層的參加者,成為重新凝聚居民的起點。 跨代共融2025 本中心推出之「博羣跨代共融計劃」,旨在促進長者與青少年交流,加強不同世代人士的彼此理解與尊重。 本學年的計劃將於今年 11 月至明年 3 月期間進行,會於不同時段邀請本校同學、中學生與長者一起參觀多項中大設施,亦會於中學或長者中心舉辦主題活動,讓兩代人互動,達致跨代共融。
跨代共融: 跨代共融
透過活動打破兩代輩份之間的隔漠,讓兒童學懂尊重並欣賞他人生命。 跨代共融2025 (2) 長者 傳承上一代舊時的社區趣事,再加入新一代對社區的認知,以廣播劇訴說兩代的社區回憶。 (3) 公眾 透過放映會瞭解香港社區歷史,培養對香港的歸屬感。 計劃因應不同年紀對象的興趣而設計活動,舉辦「利東遊樂園」吸引街坊、以昔日民間遊戲吸引長者、創立玩具銀行及以親子遊戲吸引家長與小朋友,並舉辦傳統遊戲二次創作比賽吸引年輕人。
跨代共融: 健康解「迷」免疫力差易「生蛇」宜打疫苗 患紅斑狼瘡等高危 100免費接種名額助基層
紀念布章以5個不同形狀的燈泡布章(承傳、跨越、聯繫、服務、活出美好人生)及1個寫有計劃名稱的燈泡插座布章所組成。 所有參與本計劃活動的女童軍均可獲插座布章及一枚燈泡形狀布章,其餘4枚燈泡形狀布章將於參與各項跨代活動後獲得。 跨代共融 然而,社會上對於長者現存的偏見及負面印象,認為他們是社會的「負擔」,種種也導致「跨代共融」的計劃有了存在的必要性。 香港善導會總幹事李淑慧表示,每個人都需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地方 – 一個「家」,當人長時間居住於不適切的環境,他們缺乏安心及自由的感覺,在精神上亦都不能放鬆。 再者,如他們獨居,他們欠缺鄰居及家人支持;在患病或不開心的時候,又缺乏朋友和他們傾訴,的確對他們的影響很大。 當長期居住於不適切的環境、等待公屋,加上在坊間私樓的租金十分昂貴,自己經濟上負擔不來,這令他們失去盼望,不知在那一天纔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環境。
跨代共融: 復興昔日遊戲 建立跨代情誼
例位於上海的Blue Ribbon曾經被廣泛用作於設計素材,其由一條綵帶串聯成的空間巧妙的爲父母和兒童提供了不同功能空間。 兒童可以利用高度進行攀爬娛樂活動,父母則可以在亭子下休息。 該項目的改造並沒與一味的將場地清空去建造現代化的遊樂設施,而是採用了可持續性的設計手法,將遊樂場地設置於自然之中,不同季節會有不同的季相景觀和昆蟲類動物,同時也提供了遮陽空間,設施的建造也大多采用木質結構。 除了供兒童遊樂的滑梯,平衡木空間等,林地中也設置了一些休閒空間可以讓大人和小孩進一步接觸自然。 下面的案例是由謝菲爾德畢業的IMPACT STUIDO景觀導師Evelyn於老師設計的包容性遊樂口袋公園。 該口袋公園位於上海市奉賢區老城區,場地面積有限且三面圍樓,考慮到場地靠近一婦幼保健院且需要考慮居民樓採光問題。
跨代共融: 小冊子 由青年人為長者製作「生命故事冊」
這需要人們重新思考我們社會的結構,以避免代際緊張和基於年齡鴻溝長期存在。 中國關於代際方面的公園研究還處於較滯後階段,希望同學們在未來此類設計中可以更多的進行包容性的探索,塑造雙贏的空間。 雖然我喜歡學習不同的事物,但畢竟年少時有很多需要兼顧的事情,所以,退休前大部份的學習或嘗試,都以工作、家庭、太太、子女作為考慮的大前提。
跨代共融: 健康解「迷」小腿易抽筋?中醫:可能是肝脾不和!這些睡姿會引起「被動痙攣」!
3.3 健康(healthy)研究表明,在戶外鍛鍊的成年人和在戶外玩耍的兒童擁有更強的活躍性。 通過將成人健身器材與兒童遊樂場相結合,可以幫助所有年齡段的人進行健康運動。 如:可以設計一個健身公園,通過爲高年齡層的人提供全面的鍛鍊機會來對抗肥胖等。 跨代共融的遊樂場不僅僅關注孩子,而是關注所有年齡和能力的人,任何使用遊樂場的人都會找到一些樂趣。
跨代共融: 生命故事冊:何十
(1) 長幼兩代關係疏遠 跨代共融2025 根據2016年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跨代態度:謬誤與真實」調查,對長者更瞭解的年輕人對長者的態度更友善;長者對年輕人普遍態度正面,願意跟他們分享個人經歷。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將「跨代計劃」定義為促進長者和年輕人間持續交流的學習工具,計劃也應達成有特定目標。
跨代共融: 香港賽馬會社區資助計劃「盡責公民展潛能」跨代共融計劃 2020-2023
無疑,面對著高齡長壽世代的來臨,我們在談論社會資源及安老政策的同時,「跨代共融」成為了建構未來社會的重要支援性網絡,不但能促使長者積極參與社會活動,減少孤獨感,更能改善長者精神狀態和生活品質。 跨代共融 而年輕人也可通過與長者交流汲取知識和人生經驗,瞭解不同的人生觀及價值觀。 期望未來社會各界能透過跨代的交流來消除偏見,多與長輩接觸瞭解他們真實的情況及需要,締造共融的和諧社會。
跨代共融: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9月新展:「凝視三星堆」將展出120件逾千年文物,一探古蜀文明的高峯
「跨代共融」是近年世界各地新興的社會議題之一,談到這個詞彙,大家心中可能浮現日本幼兒園與護老院並置、老人小孩共聚一堂進行日常活動的畫面,或是歐洲近年興起的「青銀共居」的生活社區。 筆者記得早年曾往北歐的安老院考察,深被這些理念吸引,年青人能與長輩建立緊密連結,建立一體化的生活圈子。 由香港城市大學、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學生陳煥傑、謝嘉晉、鄭志林、鄭穎詩、溫灝然及楊瀚濂組成的隊伍憑設計方案「環系」奪得大學生組別的金獎。
跨代共融: 健康新知N
展覽期間亦會舉行10場免費公眾導賞團、工作坊,歡迎不同年齡人士參與。 導賞團由「活現香港」策劃,由受過專業培訓的退休長者及小朋友將擔任導賞員,帶領公眾參觀展覽的5大展區。 跨代共融2025 跨代共融 免費工作坊有親子唐裝旗袍飲食圍巾工作坊、「童夢耆緣」長幼共融互動劇場,以及「這不是摺凳」製作坊,即場示範如何演奏由港式摺凳改造而成的樂器。
外圈的跑道可以供人羣進行慢跑,場地中間的鞦韆也可以被大人小孩共用,並且除了滑梯等娛樂設施之外,社區有時也會利用周邊綠地進行種植活動,便於社區參與與管理。 整個展覽分成5大主題區,一進入展場即可看「未老先體驗」,感受年老為生活帶來的改變及不便。 試穿上由「歷耆者」設計的高齡體驗衣,立即感到身體變重、腰不能伸直,肉體上那種辛苦。 還要走上樓梯、濛查查閱讀甚至手指不靈活的情況下打麻雀,切身處地感受公公婆婆日常面對的難處,產生同理心及理解。 參賽作品展示了跨專業,跨界別,社會共創對塑造跨代共融遊樂空間的潛力。 我們樂見公衆與理大JCDISI同行,爲社會創造更多跨代共融遊樂空間。
長者與年輕人一起服務社區 「口約緣荷」正正以第三種模式:長者與年輕人一起服務社區進行的社區計劃。
該計劃一方面為年輕人解決住宿問題,另一方面也為老人院注入活力,兩代人透過計劃成為共同居住及生活的室友。 「齡繫社區」這部分涵蓋長者及年齡友善城市兩個範疇的資源,包括「信息交流」和「尊重和社會包容」。 適時和容易獲得資訊、跨代共融、彼此尊重的文化是建立一個包容社會的重要元素,使長者與社區緊密聯繫。 (三) 跨代共融2025 服務對象 (1) 跨代共融 6-12歲兒童 高小期間是建立兒童身份認同和正確價值觀的關鍵時間。
位於 Philipsite 北部的操場出於安全原因被拆除。 2016起設計並建造一個新的遊樂場,以重新評估公園的價值並提供一個新的遊樂區。 功能空間的設計滿足了不同年齡的活動需求,不僅有供孩童玩樂的滑梯,沙坑空間,迷境空間,攀爬和蹦牀空間,也有休閒餐館,有氧活動空間提供給大人,書屋的設置則可以促進代際之間的交流和學習。 同時空間也引入了自然元素,懸掛的植物球展示了不同的植物科普知識。 今年的我七十歲,自十多歲我便開展我的工作生涯, 2006年正式退休。 參加不同活動,也令麥偉麗有意外收穫:「我發現自己多了很多朋友。」他們一起去露營、釣魚、有時還會去旅行。
跨代共融: 義工採訪員麥桂卿、麥朗澄 從「生命故事冊」學到人生哲理
比賽的評審團成員包括理大校董會副主席李國祥醫生、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兼JCDISI顧問委員會主席林正財醫生、房協行政總裁陳欽勉、香港規劃師學會會長週日昌,以及香港園境師學會會長許虹。 評審團按「學術研究價值和對社會的影響」、「主題及空間設計技巧」、「小區參與度」、「相關工作坊的知識運用」、「實用性」及「財務預算」六項標準挑選出優勝作品。 專業組由張天藍、羅婥穎、麥卓欣、吳兆昌、曾雪明及餘嘉朗組成的隊伍奪金,其得獎方案名爲「感想感樂」,將「感官體驗」、「發揮想象」、「連繫自然」及「跨代共融」四大元素融會貫通。 公園分動態及靜態區,動態區設有富色彩的發電路面板及虛擬現實遊戲設施,亦加入健體設備,促進長幼互動及跨代同樂。 靜態區設有小區苗圃及水境園林,整體設計亦照顧了輪椅人士的需要,讓他們利用無障礙大道享用設施及與他人交流。
跨代共融: 健康好人生
其設計利用油麻地獨有的歷史文化,例如避風塘、玉器市場、果欄等,透過歷史、藝術、景觀、娛樂和健身五種元素營造出充滿地區特色的跨代共融遊樂空間。 跨代共融 「環系」的設計採用斜坡取代階梯,並加入藝術牆和配合電子信息科技協助公園管理,增加吸引力。 以跨代共融的社區為理念,在社區內提供場所,讓不同年齡層的人增加碰面與交流的機會,將不同社會服務的功能結合,發揮互助精神,呈現一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大家庭面貌。 比賽目的:近年的社會運動、新冠疫情以至移民潮,衝擊香港家庭的穩定,引發不同年齡階層面對各種挑戰。
堆疊和可攀爬的岩石、水上游樂和木材,能鼓勵孩子們的創造力和社交技能。 不同的植物有助於對所有人的感官刺激,對於自閉症、盲人或耳聾兒童尤其重要,使此類設計更具包容性。 植物也會吸引其他動物如鳥類、蝴蝶,它們可以激發兒童環境管理和戶外探索意識。 「以家為本」是家福會發展服務的信念,我們相信家庭的能力,更銳意促進家庭的福祉。 無論不同背景的家庭,面對困難,我們樂意提供支援,尤其對生活貧困的家庭及特定社羣,本會更會藉助社會資源,協助其解燃眉之急。 我們富經驗的專業團隊從以往的工作經驗集結成小建議,讓你有需要時作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