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提升香港市民對大腸癌的預防意識,香港癌症基金會每年會舉行「關注大腸癌」教育活動。 今年香港癌症基金會醫療顧問、聖保祿醫院副醫務總監及香港大學病理學系名譽臨牀教授袁兆燦醫生會講解大腸癌資訊及迷思,例如茹素是否有助減低患上大腸癌的風險、疫情期間少運動及多食罐頭食物會否增加患癌風險等,大眾可按此收看。 標靶治療:標靶治療是指患者服用標靶藥物,藥物會直接瞄準癌細胞去攻擊,而不會攻擊正常的細胞。 大腸癌先兆 大腸癌先兆2025 另外,標靶治療可搭配化療來控制病情,如果腫瘤顯著減小,可進行手術全面移除腫瘤。 醫生會按大腸癌的類型、癌腫瘤位置及大小、因患癌而影響生活的程度等,向患者建議最合適的大腸癌治療方法。
約有5-10%大腸癌個案由家族遺傳引起,較常見為「家族性直腸瘜肉綜合症」(FAP)及「遺傳性非瘜肉大腸直腸癌」(HNPCC)(又稱連氏綜合症)。 大腸癌先兆 大多數的結直腸癌屬於腺癌,意思是指癌細胞從分泌黏液和其他液體的細胞產生。 癌細胞從結腸與直腸內部負責製造潤滑黏液的腺體中長出。 當醫師提及結直腸癌時,他們幾乎都是在討論這種類型。 大腸癌早期症狀並不明顯,貧血、易倦、體重下降等屬早期症狀,但許多人都未必聯想到這些症狀與大腸癌有直接關係,因此在早期難以察覺。
大腸癌先兆: 大腸癌常見症狀:排便習慣改變
⭐任何疾病都是越早發現,痊癒及存活率越高,大腸癌如果能在早期就發現,痊癒並控制的機率可以高達9成以上。 大腸癌是香港第2位最常見癌症,亦是「第2號致命癌症」,2020年就有2287名港人因大腸癌死亡,佔癌症死亡總數15.4%。 大腸癌先兆2025 大腸癌先兆 大腸癌先兆 而按性別劃分,大腸癌每10萬人口計算粗死亡率分別為男性的38.5及女性的23.9。 教授又以和尚高僧為例,他們雖然只喫素,但因為他們同時練氣,有充夠活動如清潔打掃、唸經等,這都對和尚們有幫助,令他們雖然只喫素但也神色飽滿、同時順暢排便。
其實一般來說腸癌並無明確或特定的前兆或症狀,且等到臨牀上民眾已有症狀時,大多已接近腸癌後期,因此早期的大腸癌症狀就是「沒有症狀」! 而若有以下的改變者,則更建議要積極確認是否有腸癌、腸息肉的風險。 1.排便習慣改變:每人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不同,排便習慣當然也不同,但若是與過往自身的排便習慣迥異,如便祕與腹瀉交錯、糞便型態改變(糞便變細、變水)等,也請要留意。 2.血便、黏液便:不只是痔瘡會有血便,大腸癌可能也會排出深紅或黑色糞便,若糞便有不明黏液也要留意,切勿輕忽。
大腸癌先兆: 篩查
臺灣高齡人口占比二○二五年將達到二成,失能人口預期大幅增加。 大腸癌先兆2025 目前只要符合長照需要等級(CMS)標準,失能滿六個月者,可獲… 大腸癌先兆 大腸癌先兆 環境部根據最新觀測資料、中央氣象署氣象預報及空氣品質模式模擬資料,中國上海地區今(23)日出現霾害現象,霾害明(24)日…
- 醫生會按大腸癌的類型、癌腫瘤位置及大小、因患癌而影響生活的程度等,向患者建議最合適的大腸癌治療方法。
- 定期檢查能早期發現結腸直腸癌,並增加治療成功的機會。
- 另外,可以記錄相關徵狀的情況,例如徵狀維持多久、排便習慣、體重改變等等,甚至是與大腸癌無關的徵狀也可以記錄,譬如壓力來源、憂慮情緒、生活上的變化,以及列出正在服用的藥物或補充劑等。
- 養成定時排便習慣、攝取充足水份及豐富膳食纖維(每日至少3-5碗青菜);而在飲食的選擇上,儘量以魚肉、白肉為主取代紅肉攝取。
- 在這10位罹大腸癌病患當中,糞便潛血檢查反應皆呈現陽性,但CEA﹝癌性胚胎抗原﹞指數偏高者卻只有2位。
- 也可能因為身體其他部分的癌細胞轉移到結腸或直腸,而引起結直腸癌。
醫師表示,許多研究發現,飲食上多以白肉為主的人會比長期喫紅肉的人罹患大腸癌機率減少10~12%左右,而平時飲食習慣就多以蔬果為主的人又會再減少15%左右。 至於運動醫師則建議以有氧運動為主,即便是快走也好,不論如何都應保持運動的習慣,以利腸道蠕動維持在正常狀態,讓排便順利,更助於防範大腸癌。 提到血便,日常生活中也常會有其他疾病出現血便的情況,例如痔瘡。 醫師表示痔瘡的血便和大腸癌的血便不大一樣,痔瘡因為離肛門較近,或甚至是在肛門外側,因此血液在糞便上會是呈現「被沾到」的狀態,且持續時間較短,而大腸癌的血液則會呈現和糞便「混在一起」的形式呈現。 陳醫生了解女子飲食習慣,發現對比其他人,女子有1個相較不健康習慣,就是每天喝1至2杯「含糖手搖飲品」。
大腸癌先兆: 大腸癌的存活率如何?
葉秉威提醒,一個高品質的大腸鏡,除了大腸清腸品質,成熟的內視鏡醫師技術及經驗的判斷也非常重要,選擇適當的武器,來處理各種不同類型的瘜肉及早期癌症。 葉秉威在臉書專頁「胃腸專家 葉秉威醫師」發文解釋,由於癌病竈沒有深部黏膜下侵犯的外觀特徵,所以不需外科手術,內視鏡切除應該足夠;不過癌症切除,重點在安全距離,所以一般瘜肉切除術並不適合,因為安全距離不足。 內視鏡黏膜切除術(EMR)或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應該是較好的選擇。 一位糞便潛血陽性的病患,照內視鏡時被醫師發現一個1.2公分瘜肉,瘜肉表面飽滿且不平滑,外觀看似有菱角,周圍有明顯雞皮,從臨牀光學診斷該瘜肉屬早期大腸癌。 若腫瘤阻塞腸道時,可能發生腹痛或腹脹情況,原理就像水管一般,下端阻塞了,上端的內容物下不去,堆積形成腹脹,且因為要通過而加強蠕動,形成腹痛,甚至放屁時時會有腐臭味。
傳統大腸鏡檢查 + 活組織樣本化驗:透過一根裝有鏡頭的軟管,從肛門放入,以觀察腸道情況。 若發現腫瘤,可抽取組織樣本進行化驗,從而辨別腫瘤屬良性或惡性。 不少人對自己的腸胃狀況掉以輕心,很多時候以為腸胃不適十分常見就置之不理。 其實最好時刻留意身體狀況,特別是以下的一些病徵,有機會是患上大腸癌的先兆。 事實上,大腸癌好發的位置可能分佈於大腸內每個位置,梁程超表示,應從肛門進入直腸,將乙狀結腸、降結腸、橫結腸、升結腸、盲腸及小腸開口處都納入檢查範圍內,仔細檢查整個大腸腸道,才成確實預防大腸癌。
大腸癌先兆: 息肉變大腸癌的基本概念
如果你在沒有刻意改變飲食習慣的情況下,體重持續減輕,就要額外留意,盡早檢查。 上文提到腸腫瘤有機會導致腸阻塞,除了排泄上的異常狀況外,亦會令腸道排氣困難,出現因脹氣而引起的腸痙攣,以致腹部絞痛。 患者在排氣後,腹痛症狀或會減輕,但若果情況持續反覆並持續發生,就有可能是大腸癌的前兆。 大便帶血、伴隨大量黏液、長期腹瀉或便祕、腹部持續不適,都可能是大腸癌的早期症狀。 根據衛生防護中心直至2021年5月的數據顯示,大腸癌為香港最常見癌症,以每10萬標準人口計算的大腸癌發病年齡,男性為49歲,女性則為31歲。
大腸癌先兆: 大腸癌治療方式3:放射治療
常用的測驗包含CEA血檢(Carcinoembryonic antigen,癌胚原)和CT電腦斷層測驗(Computed tomographic)。 如同許多癌症,結直腸癌發生在細胞於結腸或直腸內不正常增生,並導致腫瘤時,不正常的細胞影響大腸邊緣,並讓結腸或直腸長出息肉。 也可能因為身體其他部分的癌細胞轉移到結腸或直腸,而引起結直腸癌。 男 性 的 年 齡 標 大腸癌先兆 準 化 死 亡 率 於 過 去 41 年 並 大腸癌先兆2025 沒 有 明 顯 趨 勢 。
大腸癌先兆: 大腸癌常見問題
香港綜合腫瘤中心(HKIOC)提供一系列癌症病友支援服務 ,針對病人在治療的前、中、後期以及療後會出現的身體和心理情況,由情緒健康、紓緩治療副作用、營養飲食等各方面,為癌症病人提供全面的支援服務。 其中包括有臨牀心理學家諮詢服務、紓緩按摩服務以減輕因治療所致的痛楚、噁心、便祕等副作用,還有營養飲食諮詢服務,大部分大腸癌均由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所致,病人可以在治療期間及療後獲得適當的營養資訊,重拾健康的飲食習慣。 大腸癌先兆2025 在醫生制定治療方案之前,患者一般需要接受影像掃描檢查,例如正電子電腦掃描(PET-CT)檢查,以確定癌症的期數和癌細胞的擴散範圍,從而制定個人化的治療方案。 醫生為病人選擇治療方法的考慮因素包括:年紀、身體狀況、癌腫瘤期數、類型、位置、擴散程度等,所以即使是相同期數的病人也有可能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
大腸癌先兆: 家族病史、大腸息肉者更容易患有大腸癌症狀
請 瀏 覽 香 港 癌 症 資 料 統 計 中 心 網 頁 以 獲 取 更 多 香 港 癌 症 的 統 計 資 料 。 請 瀏 覽 癌 症 網 上 資 源 中 心 以 了 解 癌 症 相 關 的 健 康 資 訊 。 大 腸 癌 在 ICD 第 九 次 修 訂 本 中 編 碼 是 153 – 154 , 而 在 第 十 次 修 訂 本 中 編 碼 則 為 C18 – C21 。
大腸癌先兆: 大腸癌治療前的準備與飲食調整
另外,直腸是位在大腸與肛門之間的一小段腸道,因為其功能、位置以及構造,手術不易徹底清除癌變部位,復發率高,術後照顧也較為複雜。 大腸癌通常都是從原本無害的良性「息肉」(Polyp),或稱腺瘤性息肉(Adenomatous Polyps)癌變而造成的。 想要多瞭解大腸癌的症狀與治療,就讓《Hello醫師》帶你一起了解。
大腸癌先兆: 大腸癌早期難發現!大腸癌2大先兆及症狀你要知
而有大腸息肉、發炎性大腸炎、潰瘍性大腸炎、克隆氏症等相關病史者也需多加留意,這些也都在高風險名單之中。 另外酗酒、抽菸等也在高風險名單中,特別是抽菸本就被公認為各種疾病、癌症等的常見主因之一。 是的,肥胖者也是其中一個高風險族羣,且飲食長期偏好紅肉者也在其中。 以上介紹了大腸癌早期和晚期的症狀,總括而言,早期的大腸癌症狀不太明顯,即使到後期症狀開始出現,亦可能會因為其他腸胃疾病也有相類似症狀,而未有立即求醫。 因此,年過50歲或有大腸癌家族病史的高風險人士,應定期進行腸鏡檢查。
大腸癌先兆: 大腸癌期數
全面的財政支援,讓你可在治療期間減少擔心財政問題,安心治療。 大腸癌先兆 大腸癌先兆2025 大腸癌先兆 外科手術:即是透過手術切除腫瘤,適合較早期的病人。 近年因應科技發展,醫生逐漸選用微創手術來切除大腸腫瘤,不但切除傷口較細,恢復速度也較快。 虛擬大腸內窺鏡檢查:透過電腦掃描,檢查大腸內的情況,瞭解大腸內是否有腫瘤。
大腸癌先兆: 大腸直腸癌|大便變細總覺得解不乾淨?7種常見徵兆及早察覺病竈
但這些化療藥物除了攻擊癌細胞,還會攻擊正常細胞,因而可能會引致一些副作用。 抗癌之路絕不容易,癌症病人除了要面對病情和治療對身體的影響,絕望、徬徨、恐懼等情緒還會像陰霾般揮之不去,令病人心理上有龐大負擔。 在手術麻醉藥力消退後,腸道的蠕動通常會減慢,患者需等待術後2至3天才可啜飲少量開水,再逐步增加飲水量;4至5天後,可聽從醫護人員的指示,逐漸進食清淡的食物 。
大腸癌先兆: 大腸癌初期症狀&末期症狀有哪些?5大大腸癌自我檢測&6大前兆介紹
因此多數病患在癌症較為後期時才被診斷出來,這就是為什麼應定期接受下列測驗,來檢查身體狀況。 年 齡 標 準 化 發 大腸癌先兆 病 / 死 亡 率 的 AAPC 是 一 個 概 括 在 特 定 時 期 內 年 齡 標 準 化 發 病 / 死 亡 率 趨 勢 變 化 的 度 量 。 它 是 透 過 joinpoint 迴 歸 分 析 計 算 得 出 。 女 性 的 年 齡 標 準 化 發 病 率 於 過 去 38 年 並 沒 有 明 顯 趨 勢 。 然 而 , 過 去 十 年 則 呈 下 降 趨 勢 ( 二 零 一 一 年 至 二 零 二 零 年 的 平 均 每 年 百 分 比 變 化 (AAPC) # : -0.5% ) 。 男 女 合 計 及 男 性 的 年 齡 標 準 化 發 病 率 於 過 去 38 年 和 過 去 十 年 並 沒 有 明 顯 趨 勢 。
大腸癌先兆: 癌細胞擴散程度的檢測
而根據醫管局在2021年2月4日「世界癌症日」公佈的數據顯示,2018年香港共有34,028人患癌,當中以大腸癌患者人數最多,達5,634人,即每6名癌症病人中,便有一人患上大腸癌。 除了日常生活及飲食習慣外,陳一毅醫師也建議民眾應定期每兩年做一次糞便潛血檢查,50歲至74歲有健保給付可多加運用,另外也可以做肛門鏡、乙狀結腸鏡及大腸鏡等檢查。 大腸癌先兆2025 在這些檢查項目中,大腸鏡雖無健保給付,但是準確度最高的,可列入考量之中,但不論是那一種都應做個檢查並視情況確實追蹤,以確保健康。 治療後1期大腸癌的復發率約有1成,2期約為2成左右,3期約有3成到3成5左右的機率復發,到了第4期則會考量的是轉移的問題。 腸道因為距離位置較近,且直腸血液循環較好等關係,常見轉移至肝臟、膀胱等,而到了晚期也常見會轉移到骨頭。 大腸癌(又稱大腸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早期症狀可能不明顯,加上大腸癌早期症狀容易跟其他疾病的症狀混淆,使大腸癌在早期更不容易發現。
大腸癌先兆: 大腸癌第四期能活多久
在2020年,每十萬香港人口中即有68宗新增大腸癌個案。 大腸癌先兆 男性和女性的發病年齡中位數分別為68歲及69歲。 大腸癌新症以男性居多,於2020年男女新症比例約為1.3比1。
如果及早發現並接受治療,很多大腸癌個案都可以根治。 整體患者的五年相對存活率為58.2%,當中第一期及第二期患者的五年相對存活率甚高,分別為95.7%及87.3%。 第三期的五年相對存活率下降至68.7%,而第四期的五年相對存活率進一步下降至9.3%。 即使不幸患上大腸癌,認識其治療方法及學習治療期間與之後的護理調養,可以加速康復和預防大腸癌復發。 糞便帶血及黏液為大腸癌的重要症狀,但患上腸胃炎也可能出現相似症狀。 大腸癌先兆2025 如出現此情況,我們應該諮詢醫生並進行合適檢查,以瞭解是腸胃炎還是大腸癌所引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