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杉斑的眼睛長在頭部兩側,而老虎斑的雙眼長在頭頂。 七星斑種類2025 還有一個分辨方法就是老虎斑的體型要更大一些,重量可達40多斤,而最大的杉斑也只有6-7斤左右的大小。 價格上杉斑也比老虎斑要便宜不少,現每斤約合人民幣100左右。
而燕尾斑因為長著像燕子一樣分叉的尾巴而得名,這是它和東星斑的主要區別。 鞍帶石斑魚可人工養殖,但對於環境病害的抵抗力低、成長速度快,人工養殖的技術門檻較高。 七帶石斑全身色澤呈淺褐色至灰褐色,體側具有7~8條褐色斑帶,並與7-9條淡色至白色橫帶相間排列,兩種斑帶對比鮮明,特徵顯著,較容易辨認。 雲紋石斑,一般被稱為電紋石斑,因其油脂含量十分豐富,又被稱為油斑。 油斑主要產於北太平洋西部,我國東海和南海均有分佈。 豹星斑又名皇帝星斑,別稱雜星、黃尾鱸,為暖水性的大中型海產魚類,主要產於印度洋海域,在我國南沙羣島亦有產出。
七星斑種類: 龍膽石斑
同一個名稱不同的性情,不同的相貌卻又都是美味的至臻。 在市場上均切成小塊出售,頭可煮清湯、背肉宜清蒸,腹肉紅燒最美,但過度濫捕,數量已開始下降,已列爲受保護的魚類,政府[哪裡? ]嚴厲禁止漁民抓捕,因此已經成爲稀有品種的魚類。 豹紋豹鱠的食用價值:美味的食用魚,魚肉可作生魚片。 水產市場上老鼠斑的售價很高,在國內外市場上都很受歡迎(尤其是活的),而且這種魚能夠在狹窄的水域環境中生存,這也為進行老鼠斑的工廠化養殖奠定了基礎。
最常見的混合斑是黃褐斑,它可以說是斑中之王,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爲它不管在皮膚表層和深層,都可能存在,無孔不入。 七星斑種類2025 它產生的原因是在胚胎髮育時,本應向表皮移行的黑色素細胞出現了掉隊,而停留在了真皮層所導致的,有一定的遺傳因素。 之所以叫太田痣,是因爲早在1939年被日本醫師太田提出,所以取名爲太田痣,它也屬於色斑。 一般在15到45歲的年齡段比較常見,顏色一般爲黑褐色、青褐色或灰褐色,可以是綠豆大小,也可以融合成一大片。 老年斑一方面是由於人體自然衰老引起的,另一方面,如果年輕人長期不注意防曬的話,可能在十幾二十歲也會出現老年斑。 像很多人喜歡去海邊度假,長時間暴露在外的皮膚在接受強烈紫外線的照射後,會出現紅斑,還有燒灼感或刺痛感,但一般在24小時後會開始消退.
七星斑種類: 經濟利用與保護現狀
梭羅斑也叫縱帶石斑條板或寬版鮨,實際上也屬於雜斑類,包括縱帶石斑、寬帶石斑和小紋石斑。 都屬於暖水性中下層魚類,他們對水溫要求較高,不能生活在15℃以下的環境中。 最大體長可達2.7m,口大眼小吻長,魚體呈橢圓形並且粗壯,有兩條灰色縱帶邊褐色且鰭與尾上有不規則暗褐色斑,體側有5條綠色和灰色相間的縱帶。 花鬼斑也叫瑪拉巴石斑魚,學名Epinephelus Malabaricus,英文名:Spotted Grouper。 花鬼斑主要產自日本、澳洲、非洲和紅海生性兇殘且貪喫,經常棲息在洞穴中,屬於雌雄同體,最大體長可達2.34m。 芝麻斑也叫寶石石斑魚、流氓格仔,是暖溫性中下層魚類,生性兇殘但極爲機警,以肉食爲主,飢餓時會互相殘殺,也是雌雄同體,成語一般體長爲25-30cm。
- 藍瓜子斑屬於少見品種,原產於東南亞,出海捕撈一船一般只能捕獲1-2條,很難能夠品嚐它的味道,十分珍貴。
- 藍身大斑石斑也有金錢斑的俗稱,不過因其體型巨大,且主要分佈在紅海、非洲東部至大堡礁,國內市場較為罕見,故在業內金錢斑一般指的是上文的玳瑁石斑。
- 同一個名稱不同的性情,不同的相貌卻又都是美味的至臻。
- 花鬼斑主要產自日本、澳洲、非洲和紅海生性兇殘且貪喫,經常棲息在洞穴中,屬於雌雄同體,最大體長可達2.34m。
豹鱠(Plectropomus leopardus)俗稱東星斑、七星斑、紅條,是名貴的海水魚類之一。 豹鱠「完全養殖」的達成,將使養殖所需的魚苗供應不虞匱乏,穩定發展其養殖產業。 豹鱠(Plectropomus leopardus)俗稱東星斑、七星斑、紅條,中國名稱為豹紋鰓棘鱸,隸屬鱸形目、鮨科、鰓棘鱸屬。 豹鱠在澎湖海域原有豐富資源,因香港地區廣大需求而大量外銷,導致過度捕撈利用,現有資源已非常稀少。 因此發展豹鱠繁養殖技術,生產高品質的豹鱠,有提升產業及維護生態平衡的積極意義。
七星斑種類: 龍虎斑
龍躉是海洋中的一種名貴珍饈,野生品種體重一般在三四十斤以上,而人工養殖的石斑魚一般只有1-5斤的為多。 七星斑種類2025 野生龍躉魚多藏於珊瑚礁中不輕易露面,生長較為緩慢,體型超過60釐米的龍躉魚更是已經在海里生活了超過20年,靈性十足,非常難以捕捉。 它的藥理功能不俗,能治療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爭心血管疾病。 杉斑也叫紋波石斑魚、清水石斑魚,主要分佈在東非、大溪地、日本和澳洲,是珊瑚礁常見的魚類,喜歡在23-29℃的海水中生活,也是雌雄同體。 每到繁殖期,杉斑會從不同區域的珊瑚礁做長距離的洄游聚集。 杉斑乍看略像老虎斑,只是皮上斑塊不同,顏色深淺各異,另外二者最大的區分是老虎斑眼睛長在頭頂,杉斑眼睛長在頭部兩側,最大體長可達35cm,體重6-7斤。
鞍帶石斑魚,俗稱龍躉、龍膽石斑、花尾龍躉、豬羔斑、槍頭石斑魚、倒吞鱟、鴛鴦鱠、紫石斑魚等,是石斑魚中體型最大的種類,故也稱為“石斑之王”。 除了在我國西沙、南沙羣島及海南島南部外,國外在紅海、印度洋非洲東岸至太平洋中部,南至澳大利亞,北達日本南部等海域也有分佈,被東南亞地區推為四大名魚之首。 七星斑種類 因為東星斑的價值不菲,市場上經常有用其它的紅色斑點魚代替出售,如燕尾星斑。 燕尾星斑產量較多,捕獲後容易死亡,故魚販多會冷凍出售,價錢比東星斑便宜。 它的肉質比東星斑要寡淡不少,尾巴較短且左右叉開,而東星斑尾巴則扁平如扇子。 另外,市場有時還會有珊瑚斑冒充東星斑,兩種魚粗看相似,但細看珊瑚斑體色要比東星斑深,斑點也較為大,肉質正宗的的東星斑要差,因此其價格也較低。
七星斑種類: 色斑的種類有哪些?
蜂巢石斑俗稱花石斑、蜂巢格仔、六角格仔、蝴蝶斑、牛屎斑,分佈於熱帶印度洋和太平洋淺水海域,在我國見於南海。 藍身大斑石斑魚是海中大型魚之一,體色由淡灰色至淡褐色,分佈著大小不一的黑褐色斑,頭部則有黑色的小點斑及不規則的窄紋,各鰭亦具有黑褐色的斑紋。 東星斑顏色豐富,有藍色、紅色、褐色和黃色的品種,其中以紅色為最佳,紅中帶黑次之,略帶粉色和通體黑色最次。
七星斑種類: 石斑魚怎麼選,如何喫?常見石斑魚大全
而石斑的種類也有很多,共163種,今天紅廚網就為大家介紹其中36種最為珍貴的石斑,請往下看。 七星斑種類 主要棲息於珊瑚繁生的潟湖及面海的礁區,亦常出現於外礁斜坡。 生性兇猛,極為貪食,以魚類為主要食物,偶捕食甲殼類。 繁殖期時會迴遊短距離而聚集於礁區產卵;為浮性卵。
七星斑種類: 龍膽石斑
老鼠斑也叫蘇鼠,是原產於東西沙羣島的暖水性魚種,現在分佈於日本、印尼、菲律賓、泰國、越南、澳洲、印度、及中國臺灣地區。 鮭點石斑體型較長,體長約12-23釐米,呈橢圓形,側扁,頭長大於體高,口稍大,主要分佈於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熱帶、亞熱帶海域。 七星斑種類2025 花英斑也叫帶帽石斑,主要產自中國、日本、澳洲,屬於較小型的石斑魚,全年均產,但是以春夏季較多。 其口大眼小,腹部在胸鰭基部前方有兩條暗色帶,尾鰭圓形,全身佈滿不規則玳瑁似的斑點或網狀圖案。 因爲斑間隔之狹窄成網狀圖案,因此也叫花英,另外花頭梅與花英斑相似但是身上的斑塊不同。 東星斑得名源於在中國東沙羣島的星斑,其外形和色彩與一般的石斑魚不同,顏色繽紛,美麗誘人。
七星斑種類: 龍虎斑
褐石斑是一種具有經濟效益的食用魚,可人工養殖,野生品種主要分佈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韓國、日本、中國、香港及臺灣等沿岸。 寶石石斑俗稱流氓格仔、糯米格仔、白尾鱠,因全身不滿寶石狀的斑點而得名。 寶石石斑主要產於印度洋至西太平洋海域,國內則主要分佈南海、南海諸島、廣東沿海、臺灣,尤於澎湖及南部海域最多。
七星斑種類: 色斑的種類有哪些?
玳瑁石斑魚,俗稱金錢斑、、花頭梅斑、花狗斑,因其體表的斑點呈六角形,如同錢幣一般而得名。 七星斑種類2025 臺灣各地皆有產,以澎湖產量較多,且澎湖出產的金錢斑是公認的最上品。 棕點石斑魚,俗稱老虎斑,身體黃色至淺褐色,以金黃色最靚,主要分佈在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熱帶、亞熱帶海域。
七星斑種類: 經濟利用與保護現狀
東星斑的體形比一般石斑魚要小和長,其頭部細小,肉多且顏色雪白,十分鮮美。 七星斑種類 金錢斑是一種高階的食用魚類,其價格昂貴,肉質雪白細嫩,十分鮮美,是為魚中上品。 烹飪方式很多,不過做法越簡單,越能品嚐到極致的鮮美。 其頭部、各鰭乃至全身一般呈淡黃、淡白或淺紅色,其斑紋一般呈六角形或圓形,分佈密集,反使全身呈現網狀圖案。 金錢斑的腹部在胸鰭基部前方具2條暗色帶;胸鰭斑點不甚顯著。 海青斑也叫點帶石斑魚,主要產於非洲、日本、澳洲和西太平洋。
七星斑種類: 石斑魚怎麼選,如何喫?常見石斑魚大全
老虎斑也叫棕點石斑魚,學名 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英文名:Tiger Grouper。 老虎斑主要分佈在馬來、 日本、澳洲、 非洲、 中國,爲暖水性魚類,生性兇猛多疑,一般不會輕易外出捕食,一旦捕食後會迅速游回到隱蔽處。 另外老虎斑很挑食,當食物不合口味後,會將其吐出。 一般成魚體長爲50cm最長可達1.2m,壽命可達40年。 紅釘也叫黑邊石斑魚,主要分佈在東非、日本、韓國、澳洲及中國。
這種魚眼小口大,頭部及體側散佈許多不規則褐色斑。 整體呈長橢圓形,尾鰭有黑色鞍狀斑,同時有五塊不規則深褐色斑紋排列。 其頭大骨多,皮厚又韌,入口比一般的石斑口感粗糙,但是養殖的石斑魚口感上有很大的改善。 豹斑有時也被叫做星斑,原產於西沙羣島和菲律賓,主要分佈在東非、日本、澳洲、中國、菲律賓。
七星斑種類: 色斑的種類有哪些?
東星斑主要分佈在非洲、日本、澳洲、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越南、泰國及中國。 七星斑種類2025 這種魚鰓蓋骨有三個扁平棘,胸鰭寬大,頭部、體側及鰭散佈着淡藍色小斑點,體呈橘紅色至紅褐色有時也帶黑色小斑點,吻圓鈍而口裂很大。 是由人工培育的方式,將雌性的老虎斑與雄性的龍膽石斑雜交培育出的魚種,成長速度快且肉質細緻,為臺灣常見的養殖魚種,許多中南部的縣市皆有養殖。 市場裡常見的點帶石斑為灰褐色的身體、佈滿小圓斑點,龍虎斑則是像老虎斑紋一樣的斑點,每條魚大約1-2斤,大小正好適合放在橢圓形的餐盤裡承裝。 七星斑種類 七星斑種類2025 七星斑的體型長且碩壯,體長可達120釐米,其身體及頭部呈橄欖色至紅褐色,頭、身體及鰭佈滿細小的藍點,胸鰭呈紅色,尾鰭後緣部分有不明顯深色帶。 巨石斑魚是一種經濟食用魚,已有人工養殖,清蒸食用最佳,需要注意的是由於其攝入的食物較雜,有可能含有熱帶海魚毒。
七星斑種類: 石斑魚怎麼選,如何喫?常見石斑魚大全
需要經常提供一些活食,足夠的營養會保持它的色彩。 龍膽石斑在海底是大boss級別的存在,領地意識非常強,甚至會以小型的鯊魚及海龜為食,蝦類、蟹類更是不在話下,妥妥地站在食物鏈的頂端。 的野生石斑魚,突破了此前巨型石斑魚在國內的體重記錄。 這條魚還被做成了標本,陳列在上海科技館的展廳裡。
其商業價值:豹鱠為琉球羣島最受歡迎之石斑魚類。 在香港亦為僅次於老鼠斑及蘇眉之高階魚種,初期成長雖稍慢,但極具市場價值。 我國民間及水產試驗所以及日本栽培漁業協會皆已繁殖成功。 雖然老鼠斑已經實現了全人工養殖,但是生長速度很慢,投資回報週期很長,很多個體養殖戶都沒有雄厚的經濟實力來養這種魚。 因此,目前水產市場上售賣的老鼠斑主要還是以野生為主。 東星斑顏色鮮紅,頭部與身體有許多藍色斑點,最大的特點是眼框周圍具有一個接近完整藍色的環。
花點石斑,又名花鸚斑、花英斑,因身上佈滿褐色斑點而得名。 七星斑種類 花鸚斑主要分佈於印度、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日本以及中國南海、臺灣恆春等海域。 六帶石斑分佈於印度洋及太平洋西部,我國只見於南海,因其體側有6條斑帶而得名。 七星斑種類 六帶石斑一般體長7—15釐米,體呈棕色,體側有6條褐色橫帶,帶間排列整齊,帶的寬度大於兩帶之間的距離。
巨石斑魚又名鱸滑石斑,主要分佈在印度洋至太平洋海域,在我國臺灣海域亦有。 七星斑種類 其體型較長,整體呈橢圓形,側扁而粗壯,體長一般為100釐米左右,最長可達200釐米,重達400斤。 巨石斑魚呈淡灰綠色或褐色,全身散佈著暗橘紅色或深褐色的圓形深色斑點,斑點中央色澤較周圍深,另外在背鰭有一大型的暗色斑塊,有個別還會有5條暗色垂直斑紋。
但東星斑性情兇殘,會吞掉任何它能夠吞下的魚蝦,也包括個體較小的同類。 如果將其作為觀賞魚飼養時,一定要注意不能將其與小體型的觀賞性魚蝦混養。 七星斑種類 說起石斑魚,很多人都知道這是一種名貴的海水魚類,雖然淡水的河流中也有一種叫溪石斑的魚類(光脣魚),但是兩者的分類地位、生態習性都相差甚遠。
七星斑種類: 龍膽石斑
七帶石斑魚(學名:Epinephelus septemfasciatus),又名石斑、過魚、鱠仔,為鮨科石斑魚屬下的一個種。 花頭梅也叫六角石斑魚,是暖水高層魚類,若水溫降至18℃就會失去食慾,該魚會自相殘殺一般夜間覓食,也是雌雄同體。 烏絲斑名字有斑但是其外表與斑類並不相似,除了高聳的背鰭,深咖色的外表,血色的嘴脣外,倒與冧蚌相似。 紅斑也叫赤點石斑魚,主產於中國,喜歡單獨生活,每年夏季開始大量繁殖,成魚體長一般爲20-30cm,最長可達50cm。 顏色鮮豔,是很兇猛的「掠食者」,會吞掉任何它能吞掉的魚。 也會喫掉觀賞用的甲殼類動物;不會騷擾它們吞不下去的魚。
是一種珊瑚魚,性情活躍且攝食量大,有多次產卵的特性。 七星斑種類 該魚身上隱有5條雲紋的深色斜帶,最後一條在尾柄上。 紅瓜子斑也叫紅九棘、尾紋九刺鮨,來自於印尼和菲律賓,其次在日本、澳洲、非洲、印度、緬甸、泰國、中國也有分佈。 這種魚同樣生性兇猛有弱肉強食相互蠶食的特性,喜歡獨居。 紅瓜子斑屬於雌雄同體,可按成長轉換性別,首次性成熟爲雌性,次年轉換爲雄性,最大體長可達57cm。 紅瓜子斑身呈紅色,有時覆蓋着斑點,尾部有V字形白色條紋。
七星斑種類: 色斑的種類有哪些?
這裡所說的石斑魚是硬骨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石斑魚屬類的統稱,其拉丁文學名為Epinephelus drummondhayi。 說了這麼多色斑的分類,你應該也對它有了一定了解。 不過,由於色斑顏色和形態的不一致性,一般肉眼是無法準確評估的,最好的方式是先準確診斷色斑類型後治療。 尤其在女性生育的這段時間,體內的雌激素水平達到一個比較高的水平,黃褐斑也就更容易出現。
七星斑種類: 石斑魚怎麼選,如何喫?常見石斑魚大全
幼魚底棲性,警覺性高,主要棲息於珊瑚碎屑堆。 市面上常見的兩種梭羅斑,一種外表佈滿淺紅色的幼細星點,與芝麻斑相似,只是魚頭至尾部多了3條窄身的灰白色紋,魚身流線優美;另一種外表褐白色相間,魚紋鮮明,魚體略肥。 至於爲何叫梭羅斑,主要因爲兩色間的坑紋與一種梭羅魚相似,但確是一種斑類,故稱其爲梭羅斑。 梭羅斑魚肉雪白,鮮甜清香,魚皮富含膠質,略帶粘卻非常可口。
七星斑種類: 經濟利用與保護現狀
青斑和花鬼斑相似,差異在於花鬼斑有白色白點,而青斑沒有。 烏絲斑也叫橫紋九棘鱸,分佈非常廣泛,背鰭與一般的斑類有區別,身有多條斑紋,看似油斑,但條紋多於油斑,據瞭解盛產於南中國海七洋州附近。 香港地區在20世紀80-90年代原也有紅斑,但後來由於海水污染和捕撈過度,現在已是一魚難求。 紅斑肉質鮮美滑嫩,肉質豐厚,含有濃厚豐富膠質,風味口感盛佳。 選購紅斑區分養殖和野生較難,最簡單的方法是看其外觀顏色,野生色澤鮮明,魚鱗閃爍,養殖紅斑魚皮略帶黝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