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由於天文臺往往在發出八號風球前兩小時便已作廣泛通知,因此颱風襲港期間的交通情況一般都是良好,因為有足夠時間讓大家趕快返家。 在「普遍性」定義,氣象局局長馮瑞權是指強風範圍覆蓋澳門半島大部分地區;副局長梁嘉靜認為跨海大橋任一監測站錄得法定下限的風速便符合 「普遍性」的要求; 氣象處處長鄧耀民則認為是指有關天氣狀況不只限於某特定地點,且影響範圍較大。 他們批評,有人聲稱的士和旅遊巴當時應去機場接載旅客,甚至應重開機鐵疏導滯留人士,是完全漠視颱風下行車危及司機和乘客生命。 他們又批評一些沒有鐵路運作專業知識的人士「信口開河」建議港鐵檢討在九號風球下暫停所有露天路段服務的安排,其實是完全沒理會乘客和司機死活。 九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在今日(8日)下午7時正發出,預料本港風力顯著增強。 天文臺呼籲市民現時切勿外出,遠離當風的門窗,在安全的地方躲避。
1964年10月6日,一個低氣壓在雅浦島東南處約140公里形成,以時速35公里向西北移動。 10月7日,黛蒂增強至熱帶風暴程度,並在10月9日早上增強至颱風程度。 八號風球生效期間,大部分巴士在下午2時40分起陸續暫停服務,而港鐵維持服務。 直至九號風球生效,所有巴士暫停服務,港鐵亦即時暫停露天段列車。 8月23日上午9時,澳門氣象局改掛八號風球後,巴士服務於上午10時開出尾班車。 直至下午6時半,澳門氣象局改掛三號風球後,因全澳約212輛巴士受風暴潮水浸或被強風嚴重損毀,佔全澳巴士總數 24%[87]。
九號風球: 風力未達十號風球標準的個案
最重要的,是由於大家都意識到其嚴重性,因而自動留在家中,不會外出。 因此,雖然香港每年都受颱風侵襲,由於預警工夫做得好,傷亡數字很低,這是萬幸之事,也是我們常說香港是福地的原因之一。 九號風球2025 在2000年以前,以單一氣象局總部作比較計算,1991年颱風布倫登,在十號風球生效期間,大炮臺山一小時平均風力只錄得51km/h;陣風在九澳錄得,在九澳站錄得只有124km/h,成為澳門氣象臺成立以來最弱的十號風球。 風球海高斯吹襲香港,風球落下旋即又出現上班族排隊搭巴士的情境。 對於可以轉為「在家工作」的行業而言,無疑免卻了上班族冒着風雨迫車上班的不便。
- 廉署表示,這一次天鴿襲澳再收到大量投訴,質疑氣象局的預報。
- 在2018年之後,澳門氣象局改為澳門境內任意一個站點的十分鐘平均風力預測持續達到63公里或以上,並且提前兩至四小時前作出預告表示改發八號風球,在發出八號風球後數小時後才逐漸達到烈風。
- 截至2023年11月為止,2020年代共有10個熱帶氣旋引致天文臺發出八號信號。
- 天文臺今日(9日)已於上午11時40分改掛三號風球,交通機構陸續恢復運正常運作。
- 如果這些信號的下方如同時懸有一白旗,表示熱帶氣旋正移近澳門,對澳門構成威脅[3]。
- 惟一溫黛對水稻的損害輕微,持續的大雨使海水倒灌造成的損害降低,並沒有持久的影響。
今早(19日)7時正,當時九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仍正懸掛,警方接報稱一對母子於塔門大草地露營時被困,救援人員擔心二人會出現低溫症,隨即派出飛行服務隊直升機前往營救,惟因天氣太惡劣,直升機無法靠近,救援人員改為徒步登山救出二人,並帶到山下塔門警崗暫避。 前一個月,超強臺風“蘇拉”、熱帶氣旋“海葵”殘餘的低壓槽,為香港帶來大暴雨。 九號風球 這次“小犬”來襲,全港高度警覺,特區政府提前部署準備,當天中午12時40分已發出八號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香港中通社10月8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 崔靜雯)臺風“小犬”的眼壁逐漸靠近珠江口一帶。 香港天文臺在10月8日晚上7時發出今年第二個九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並評估是否需要發出十號颶風信號。
九號風球: 颱風黛蒂 (1964年)
不過其後風勢明顯回落,氣象局在下午3時正改掛八號東南風球。 天鴿之後逐步遠離澳門,氣象局在下午5時表示將於6時半改掛較低熱帶氣旋信號。 氣象局在下午6時半改掛三號風球,當時天鴿集結在澳門之西北偏西約180公里。 九號風球 九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英語:)為香港天文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中第二高的信號,僅次於十號颶風信號,一般市民俗稱為九號風球或九號波[註 1],表示當熱帶氣旋接近香港時,香港風力顯著增強至每小時88至117公里暴風風力,及預測香港可能受熱帶氣旋的颶風範圍影響。
- 九號信號由設立至今,一直以上下相對的兩個三角形()表示。
- 在2000年至2017年,澳門氣象局會視乎澳門境內任意一個站點 (主要視乎跨海大橋風力) 的每小時平均風速持續已達到或預測兩小時後將會達到63公里或以上,才會發出八號風球,並且一般會提前一兩小時作出預告表示改掛八號風球。
- 當橙色或以上風暴潮警告及八號風球預告或發出期間,會在上午8時至午夜12時進行無間斷推播,午夜12時至上午8時會進行間歇式推播,直至警告取消後暫停。
- 自此之後,每逢有颱風登陸前減弱為強烈熱帶風暴並橫過香港,天文臺多會維持九號信號。
- 香港天文臺在10月8日晚上7時發出今年第二個九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並評估是否需要發出十號颶風信號。
顯示氣象局會對澳門具威脅性較高的熱帶氣旋,除了提前更長時間預告改發時間,同時會在烈風錄得前數小時已懸掛八號風球。 每逢有颱風登陸之際減弱為強烈熱帶風暴並橫過香港,天文臺多會維持九號信號,以警告市民風暴正橫過香港,風眼移離時香港會再受眼壁影響,風力重新飆升至暴風程度,並伴隨狂風大雨由另一方向來襲。 因此不少市民會誤以為當強烈熱帶風暴正面襲港時,天文臺便會發出九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 2012年9月22日,在天文臺及地下天文臺進行聯席會議時,天文臺臺長岑智明回應地下天文臺查詢時明確表示,強烈熱帶風暴雖可為香港帶來暴風,但八號信號含義已包括暴風在內,因此只有當颱風以上級數的熱帶氣旋襲港,並且有可能令香港吹颶風時,纔有機會發出九號信號。 颱風(超強颱風)溫黛(英語:Typhoon Wanda;中國大陸譯作溫黛,臺灣譯作萬達),是二次大戰後吹襲香港最強的颱風。
九號風球: definition – 颱風黛蒂 (1964年)
下表為二次大戰以後香港天文臺懸掛或發出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的頻率。 留意同一熱帶氣旋襲港期間,天文臺可能多次懸掛或發出同一級別的信號;不同方向的八號信號亦作多次計算。 事實上,隨着1980年代至1990年代,政府在新界大量發展新市鎮及遷入大量人口,市民的活動範圍早已遠超維港兩岸,「唯維港」的測量標準已經過時,天文臺繼而裝設了多個測風站,採集它們的數據作為發出信號標準。 基於濕地公園站測得的風力數據有持續下降的趨勢,自2013年風季開始,由流浮山站接替[25]。
對法國隊來說,唯一壞消息是上演成年國家隊首秀的薩爾尼艾馬利在打入國家隊「處子球」時遭遇了桑托斯的嚴重犯規,受傷被換離場,桑托斯也因此領下紅牌被罰離場。 九號風球2025 各市政街市及熟食中心由於仍然有不同程度的停水或停電情況,當日台山街市、紅街市、下環街市、臨時沙梨頭街市及氹仔街市只作有限度運作。 九號風球 九號風球2025 由於各攤販忙於整理攤位及貨物,攤檔是否營業須視乎經營者按自身情況考慮。
九號風球: 懸掛風球數字系統及晚間燈號
溫黛襲港時分別創下香港最低氣壓、最高每小時與十分鐘平均及最高陣風的風速紀錄。 是次風災為香港有記錄至今第六多人死亡,亦是二戰後造成過百人死亡的兩次風災中的其中一次,共引致183死388傷[1],另108人失蹤。 九號風球2025 九號風球2025 溫黛襲港期間,天文臺總部錄得每小時平均風速高達133公里,除是二戰後眾十號風球之冠,亦是唯一於天文臺總部錄得持續風力達颶風水平(≥118公里)的十號風球,氣壓更低至只有953.2百帕斯卡,記錄至今未破。 隨著天鴿登陸珠海,澳門在下午初段改受天鴿的東面眼壁影響,風向轉為南至東南,友誼大橋北站錄得的最高陣風更達到215.3km/h,最高一分鐘平均風速達每小時180.7公里,最高十分鐘平均風速為155.2km/h。
九號風球: 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之最(由1946年至今)
而港澳碼頭則錄得攝氏38.9度,大潭山氣象站亦錄得攝氏38.0度,是自1930年以來的最高紀錄,廣泛地區亦測得攝氏37度以上的高溫[15]。 雖然天鴿直指澳門而行,但是氣象局在下午3時50分仍表示一號風球會在晚間維持。 1920年8月6日或以前的風炮記錄已知為2次,1920至23年的十一號風球已知同樣為2次,1923至30年的七號風球已知為4次。 九號風球2025 1931年改制至今,已知當局曾懸掛十號風球15次,當中有10次在1946年或之後。
九號風球: 發出最多不同信號的年份
非官方不定時推播澳門本地新聞快訊、交通事務局訊息及氣象局訊息 當橙色或以上風暴潮警告及八號風球預告或發出期間,會在上午8時至午夜12時進行無間斷推播,午夜12時至上午8時會進行間歇式推播,直至警告取消後暫停。 是次風災於澳門激發強烈民憤,大量市民不滿氣象局太遲懸掛八號風球,在短時間內多次提升風球級別,令市民低估天鴿的威力,亦令市民完全沒有時間作出應對措施;同時政府防風、防水浸措施和基建亦非常缺乏,無力應付風暴潮,終導致10人死亡,當中7人更是被風暴潮沖入店舖或地庫停車場溺斃。 即使這樣,香港市民普遍還是沒有為小犬變大犬而擔憂或作出準備。 香港天文臺向來在猛烈的颱風來襲前數天已經不斷提醒市民要作好防風的措施,尤其是上個月「蘇拉」出現時,更是預早多天已經告訴大家要嚴陣以待,給市民有足夠的時間準備一切。
九號風球: 香港的颱風信號 / 維基百科,自由的 百科全書
1979年荷貝及以前的九號風球採用夏令時間(即香港時間+1小時,本表已調至香港時間)。 因應天文臺在2009年起,在熱帶氣旋分級增設「強颱風」及「超強颱風」等級,表內熱帶氣旋強度將以新分級制顯示。 九號風球2025 2009年及以後的熱帶氣旋會以天文臺熱帶氣旋年刊為準,2009年前則以天文臺警告及信號資料庫為準。 九號風球2025 九號風球2025 九號風球 天文臺在多次應對強烈熱帶風暴正面襲港之處理手法均引起有關九號信號的討論。
九號風球: 熱帶風暴及強烈熱帶風暴正面襲港爭議
截至當天下午6時,6人在風暴期間受傷,前往公立醫院急癥室求診。 香港國際機場全天有860班航班,截至下午3時,有520班已離港或到港,有90班取消,有130班會延誤。 熟食中心方面,只有祐漢熟食中心可作基本運作,其餘停止營運。 另外,因市面路況未如理想,以至蔬菜進入批發市場出現延遲,8月24日之供應量將受到影響。
九號風球: 颱風溫黛 (1962年)
澳門市政狗房因供電不穩,暫只提供犬隻納牌等有限度服務,診症、注射疫苗及手術等服務須暫停直至另行通知,已預約的申請將會通知改期。 九號風球2025 九號風球 天鴿過後,澳門歷史城區22個建築物基本完好,而當中較嚴重的,包括屬世界遺產的東望洋炮臺部分圍牆因樹木倒塌而受損,颱風信號桿亦倒塌及壓中鄰近房屋;崗頂劇院門廊假天花倒塌;聖若瑟修院的維修棚架局部變形;亞婆井前地樹木倒塌[104]。 九號風球 由於氹仔客運碼頭及外港客運碼頭的設施均受到不同程度受損毀,即使兩地已在8月23日下午6時半除下八號風球,但仍未能隨即提供服務。
九號風球: 一號信號新增定義
駐澳解放軍隨後承認輕視災情,由於雜物經海水浸泡後發出惡臭,而清理大量垃圾消耗體力大再加上空間狹小,引致多宗解放軍不適送院事故[74]。 網上亦有惡意造謠駐澳解放軍打死澳門市民,澳門政府嚴厲譴責[75][76]。 8月27日早上強烈熱帶風暴帕卡吹襲前,駐澳解放軍完結救災任務返回駐地[77][78]。 駐澳解放軍向澳門市民表示衷心感謝和崇高敬意,並認為澳門政府和市民能夠戰勝自然災害[77][78]。 然而,由於澳門市民持續將新垃圾棄置街上,澳門街頭在駐澳解放軍撤離後仍有不少大型垃圾要由警員清理[79][80]。
九號風球: 列車服務安排:
香港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就表示,關注澳門受天鴿影響,指港澳情同兄弟,如澳門有需要,香港樂意提供協助[82]。 有香港和澳門兩地市民自發到前往澳門渡輪的上環信德中心設置救援物資收集站收集物資、乾糧、樽裝水和急救用品[83][84],至晚上已收集得600箱捐贈物資,分別以水路和陸路送到澳門[85]。 不過,不知怎的,這次「小犬」竟然忽然頑皮起來,剎那間變成一頭九號風球的「九狗」。 由於這次市民沒有收到如平常一樣的預警,很多主要的交通工具亦因為天文臺已發出九號風球而停止服務,令到大量在外的市民都有家歸不得。
九號風球: 香港記者遭拒入澳
一至十號信號系統成立初期,當水警總部懸掛一號風球時,香港仔、長洲、蚊尾洲、屏山、赤柱、筲箕灣、西貢、沙頭角、荃灣、大澳及橫瀾島的信號站會懸掛「輔助信號」: (當水警總部懸掛一號風球)及 九號風球2025 九號風球 (當水警總部懸掛五號至十號風球)[10]。 本港各沿岸地區的水位亦會於明日(2日)早上約6時開始顯著上升,維多利亞港的最高水位將升至海圖基準面以上約3米多。 沿岸低窪地區如鯉魚門,比正常潮位增加約1.5米,而大澳水位則會升至海圖基準面以上約3.5米,比正常潮位增加接近2米。
九號風球: 風力未達八號風球標準的個案
1923年10月23日,1至12號信號簡化為1至8號,11及12號信號合併為七號風球,表示熱帶氣旋中心與澳門甚近並吹起方向不定之狂風。 1930年4月底至5月初,遠東地區氣象部門舉辦會議,會上統一了區內的熱帶氣旋預警信號,為了跟隨區內的熱帶氣旋信號系統,澳門港務局於1931年6月11日將信號重新增訂為1至10號[3],七號風球改為十號並沿用至今。 在2018年強烈熱帶風暴貝碧嘉 ,因預測貝碧嘉將在澳門100公里範圍內掠過,提前約4小時作出預告在8月14日晚上7時半改發八號東北風球,在發出八號風球時,貝碧嘉距離澳門約120公里,但在八號風球生效期間,澳門境內尚未錄得烈風風力。 顯示當有熱帶風暴或以上級別吹襲澳門時,並預料在澳門100公里範圍內正面吹襲時,氣象局會基於中心附近的烈風可能直接影響澳門而發出八號風球。 天文臺已改發九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基於安全考慮,港鐵已即時暫停所有露天路段的港鐵列車和輕鐵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