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新趨勢令非空調Echo小巴於其後10年間極速消聲匿跡,香港小巴市場則形成「三雄鼎立」的局面;經過多年汰弱留強,最終日產被完全趕出香港小巴市場。 為了加強小型巴士行車安全,運輸署於2012年修改法例,強制新入職的公共小型巴士司機必須修讀職前課程,學員通過筆試及駕駛考試後方纔獲得頒發公共小型巴士駕駛執照。 2013年運輸署招標承辦小型巴士司機職前訓練學校,接獲6份標書,新規定已於2015年6月1日生效。 於2012年4月13日起,紅色公共小巴的車限速制在每小時最高80公里及強制性須要安裝認可的車限速制器的條例生效,相關的《2012年道路交通(修訂)條例》亦於當日刊憲。 違反與車限速制器相關的規定,例如使用沒有安裝認可車限速制器的紅色公共小巴,或者使用已經安裝認可車限速制器,但是車限速制器未能夠保持於良好及有效用的狀態的紅色公共小巴,均屬違法。 另外,如果在沒有合法權限或合理辯解下,幹擾車限速制器的正常操作,罰則相同。

同年5月1日首條私營豪華小巴1號綫(往來山頂至中環)投入服務,結果試驗成功,遂於1974年正式實施專綫小巴制度,至1975年,香港島已經有6條綠色專綫小巴路線。 小巴503k 小巴503k 由於綠色專綫小巴越來越受歡迎的關係,政府於1977年10月26日首次招標數十條綠色專綫小巴路線,供給公共小巴商或有興趣的商人競爭投標,首批九龍及新界綠色專綫小巴路線分別在1979年4月及11月投入服務。 隨着時代發展,市民對公共交通需求不斷提升,政府亦批出九龍市區及新市鎮的專綫小巴路線以供競投。 截至2022年3月,全香港共有3,333輛綠色小巴,行走352條專綫小巴路線(69條港島專綫小巴路線、82條九龍專綫小巴路線及201條新界專綫小巴路線),大部分路線由私人有限公司經營,當中包括一些集團的多間子公司。 專綫小巴大部份路線都設有固定車站,乘客可於固定車站侯車或於路線途經之非禁區位置截停上車。 1972年,政府在山頂試行私營豪華小巴制度,由營辦商的車隊行駛固定的線路及收取預先批准的車資,車身塗有綠色邊帶,成爲綠色小巴。

小巴503k: 路線資料

他認為,皇后山兩個房屋項目預計人口將達到30,000人,絕對有足夠人口基礎及需求設立多條巴士線來往上水,要求加開巴士線來往皇后山邨至上水站,以滿足區內人口交通需要。 署方指會與九巴及專線小巴營辦商協調,撥增資源加強九巴78A線及來往上水的專線小巴503K線的服務。 而營辦商會安排職員於繁忙時段到車站協助管理,並於有需要時調配車輛。 根據運輸署《服務詳情表》,此路線需使用16輛小巴提供服務,其中5輛為19座位小巴。

下車前須高聲呼叫司機下車地點,或按電鈴(如設有,及只適用於固定車站),司機揮手作實。 專綫小巴營運較紅色小巴有效率,以每輛小巴平均計算,後者日均載客量比前者低近38%。 而紅色公共小巴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固定路線、班次和收費,因此車費的波幅可以是很大的,某些路線為求搶客,可以收取極低車費來打「割喉戰」,但當要提高車費時,水平又可以達至「天價」程度。 小巴503k2025 例如以前紅色公共小巴每逢颱風來臨的時候,任意調高車費,曾經有來往香港仔至華富村的路線由原來的港幣3元加價至港幣30元,另外來往新界至佐敦道的路線更曾加價至80元,此舉曾被市民投訴。 在佔中期間,有些途徑旺角及中西區的路線調高車費超過50%。 另外,由於大部份紅色公共小巴司機均為自僱人士,收入跟載乘客人次有關,如車上的乘客比預期少,紅色公共小巴司機一般都會停車等客,拖延不少時間,而司機又因為想追回等客的時間,往往成為超速駕駛及衝紅燈的誘因。

小巴503k: 交通意外

綠色小巴設有固定的路線,即使司機可根據載客情況及交通狀況略為調整行車路線,但仍然需要滿足乘客在指定車站上落的要求。 經營上也遠遠沒有紅色公共小巴那麼靈活,綠色小巴由於受到政府較多監管,調整收費或削減班次都需要先經運輸署批准,故此經營的路線不受歡迎,也不能以改變營運方式挽救,只能繼續經營至合約期結束,部分綠色專線小巴營辦商為節省開支,疏於更換旗下殘舊的小巴。 1967年香港發生六七暴動[5],鬥委會指揮暴徒四處縱火及發動連串土製炸彈襲擊[6],左派暴徒不但破壞電車及放火燒巴士[7],又襲擊電車及巴士司機等公共交通從業員,並且造成電車乘客傷亡[8],另有巴士司機罷工,部分線路因而暫停服務。 面對鬥委會企圖通過炸彈襲擊等暴力手段癱瘓全香港的交通[9],港英政府於是對白牌車放寛執法,白牌車駛入市區載客也不予打擊,因爲巴士及電車的線路固定容易遇襲導致服務受阻,白牌車則具有線路靈活的特點,可以避開受阻的道路,輔助維持市區的公共交通[10]。 在此期間,可載9人的白牌車在市區行駛成爲常態,而且越來越受到市民歡迎,數目不斷增加,“九人車”亦成爲這類小巴的代名詞。 小巴503k 港英政府在同年12月成功平息暴動後,決定將白牌車規範化,同意白牌車登記爲合法載客車輛[11],作爲輔助專營巴士服務之用。

條例亦將電子數據記錄儀(俗稱黑盒)列為紅色公共小巴的其中一項基本裝備。 時至今日,豐田Coaster已成為大部分小巴的車款,但亦有少量三菱Rosa小巴行駛。 香港小巴主要使用Coaster的原因,就是因為維修成本較低,購買零件容易,保養良好情況下壽命可接近20年,耐用程度遠較其他小巴甚至專利巴士優勝。 早期小巴用車多為英國品牌,如金馬(英語:Commer)、柯士甸(Austin)、摩利士(Morris)和福特等,也有來自日本大發牌(Daihatsu)與五十鈴(Isuzu)。 大樓地面2層將闢設標準社區會堂,內有多用途禮堂可容納450人,建成後轉交民政事務總署。 小巴503k2025 1樓及以上共5層將用作社福用途,由社會福利署管理,其中位於1樓的長者鄰舍中心及幼兒中心,提供100個幼兒全日託管名額;而2至4樓將設置150個宿位的安老院舍,總樓面面積約1640平方米;5樓則用作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

小巴503k: 營辦商

乘客當中一名25歲女子臉面腫脹,另一46歲女子頭部流血及、膝部受傷。 據瞭解,小巴當時由60歲姓歐陽男司機駕駛,沿數碼港道落山,其間突然失控撞欄。 從現場照片可見,小巴車頭凹陷,泵把鬆脫,有欄杆插入車窗,車窗碎裂,玻璃碎及雜物灑滿一地。 興裕集團有限公司(Marvel Wealth Holdings Limited),是一間以北區為服務範圍的專綫小巴營辦商,目前營辦三條新界專綫小巴路線。

  • 2022年7月17日,城巴78X提升至每日服務;而城巴79X則再延長服務時間。
  • 為了加強小型巴士行車安全,運輸署於2012年建議修訂《道路交通條例》,加強規管公共小型巴士安全,包括限制所有紅色公共小巴行駛時速上限為80公里、強制小型巴士安裝速限器及強制新入職小型巴士司機修讀職前課程;建議獲得立法會通過。
  • 此路線及其輔助線26A雖然由偉文發展營辦,但用車則由友文投資及棉記汽車共同派車行走,為僅有兩條採用此營運安排的專綫小巴路線。
  • 下車前須高聲呼叫司機下車地點,或按電鈴(如設有,及只適用於固定車站),司機揮手作實。
  • 永利小巴的士有限公司入標時,亦承諾會購置一輛Optare Solo SR小巴,以迎合招標條款要求。

運輸署服務詳情表顯示46系路線皆為循環線,實際上在任何情況下,小巴抵達屯門市中心後所有乘客必須下車,而兩邊總站本身亦各有其開出時間,故屬假循環線。 皇后山公共交通總站(Queens 小巴503k Hill Public Transport Terminus,城巴地點代號為QUH,九巴龍運地點代號則為後山)[1],位於新界北區皇后山龍馬路皇后山邨皇頤樓對出,皇順樓及東華三院曾憲備小學中間,乃一圍邊鋸齒形巴士總站。 此路線與新界專綫小巴806B線是僅有兩條來往馬鞍山及大埔的全日公共交通,前者服務馬鞍山市中心及耀安邨,後者服務大水坑及馬鞍山77區。 另一方面,綠色專綫小巴團體希望放寬政府小巴座位上限,根據小巴團體委託香港大學民意計劃所作調查顯示,六成半人認為放寬有助縮短候車時間,以及紓緩擠塞[24]。 1978年,各小巴陸續安裝了車頭頂地點牌箱,以便清楚地顯示行車目的地。 政府於1988年2月23日批准小巴由14座位增加至16座位,部分小巴商會曾經要求政府放寬座位數目至20座位,但是政府認為小巴為輔助性交通工具,及受到保護鐵路政策等限制而不被接受。

小巴503k: 九巴命名

當中進智公交的一輛正在瑪麗醫院路線54M上試行,成爲全港首輛低地臺以及後置引擎的公共小型巴士。 專線小巴的設立主要是爲某個社區(例如偏遠地區的鄉村)提供與大型運輸系統接駁服務(如港鐵、巴士),惟時至今日運輸署以“引入競爭”爲名已多次違反是項原則,行走新田公路的新界區專線小巴44線即爲最佳例子。 根據運輸署《服務詳情表》,此路線與503共需使用12部19座位小巴,並抽調其中9輛於此路線服務時間內行走。

小巴503k: 行車時間

根據運輸署《服務詳情表》,此路線與29、806B、806C及806M線共需使用18輛19座位小巴提供服務。 屋邨設有皇后山公共運輸交匯處,有七條巴士線及兩條專線小巴路線。 羅庭德提到,火炭駿洋邨以及彩禾苑與皇后山區同樣是一公屋加一居屋的組合,其5,652夥的總夥數比皇后山邨及山麗苑少接近一半,但同時有60P小巴及285號巴士往來沙田市區,而粉嶺聯和墟在只有21,191人的情況下, 亦同樣有278K 小巴503k2025 巴士及52A、54A、56A小巴來往聯和墟及粉嶺站。

小巴503k: 九巴:已於去年增辦路線

值得一提是該路線所使用的17座位小巴是由19座位小巴改裝,拆除兩個座位及加裝行李架而成。 專線小巴901線於2018年10月24日正式投入服務,甫開辦即提供24小時服務,該路線並不會在凌晨時段收取較高車費,創全港小巴業界先河。 政府為加強對公共交通的管理,歷年均鼓勵紅色小巴轉為綠色小巴經營。

小巴503k: 服務範圍

跟小巴不同,學校私家小巴的識別色最初以車身中央髹上黃色色帶以及白色車身出現,到了2000年代改爲車身中央髹上紫色色帶以及黃色車身出現,一般稱爲褓姆車。 褓姆車(學校私家小巴)主要載學校校車隊學生回到車線的站放學。 小巴503k2025 樓主於facebook羣組「大埔 小巴503k2025 TAI PO」發文,不滿有家長攜同嬰兒車上小巴,並且要全車人等候他摺疊和放好嬰兒車才繼續行程,直言「咁都得!小巴是坐人的,仲要係阻住全車人等佢一個」。 小巴503k 據樓主上傳的照片顯示,該嬰兒車被摺起,放在小巴司機位左方的位置。 意外釀成4名外籍女子受傷,當中兩名傷者為途人,分別包括38歲女子頭部受傷、34歲女子手部擦傷;另外兩名受傷女子為乘客,包括25歲女子面部受傷及46歲女子右腳及後腦受傷。 現場為薄扶林數碼港道近貝沙灣,意外發生於今日(26日)傍晚6時09分,一輛69X號線專線小巴駛至上址,突然失控剷上行人路並撞毀約10米鐵欄之後翻側橫亙行人路上。

小巴503k: 小巴意外

開學日早上,邨內逼滿上班上學人潮,巴士站一度有近百人排隊。 2000年代,捷輝汽車曾經引入2輛梅斯特斯平治Sprinter和1輛IVECO Daily小巴作試驗,爲本港唯一曾使用此兩款車型的公共小巴營辦商,但該兩款車已分別於2005年12月退回代理及於2008年1月售出。 隨着時代發展,小巴服務不斷提升,政府亦放寬小巴的總負重。 三菱率先於1983年推出空調Rosa小巴,豐田亦緊隨其後,於翌年推出空調Coaster小巴,爲求於香港小巴這個大市場中爭一席位。 小巴503k 空調小巴甫推出,便極受小巴營辦商歡迎,紛紛棄用不設空調的日產Echo小巴轉投空調小巴,日產驚覺其“江山”可能不保,亦急急推出空調版Echo(後來正式更名爲Civilian)救亡。

小巴503k: 主要用車

警方最後在元朗將小巴截停,以危險駕駛罪名將司機拘捕[27]。 雖然2018年之前東湧區和大嶼山未曾有小巴服務,亦未有任何小巴進入東湧試車,但運輸處已在2017年7月落實在港珠澳大橋落成後會有一條循環模式運作的901線行駛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至東湧北一帶大型屋苑(以迎東邨作循環點),代表全港18區皆設有小巴站和小巴服務提供。 該路線已由冠忠集團子公司冠亮發展有限公司所投得,在2018年4月6日該路線所使用的小巴抵達九龍灣驗車中心進行檢驗[19]。 而在同年5月11日更首次有專線小巴到東湧區內和機場島進行試車[20]。

小巴503k: 皇后山邨

1969年,小巴由9座位增加至14座位,“十四座”因而漸漸成爲公共小巴的別稱。 政府在1970年推出白牌車合法化政策,由政府發牌,白牌車取得營業登記證後可在香港島、九龍及新界合法載客,登記白牌車的車身款式及顏色需依照規定,車身塗有紅色邊帶,成爲一般所稱的紅色小巴。 小巴503k2025 雖然紅色小巴可以自行決定行車路線及收費,但服務區域及線路範圍都受到運輸署署長的規定[11],可停車上下客的道路範圍亦受到限制。 此外,除得到運輸署署長的批准外,不得駛入如東湧、將軍澳等新發展區[11]。 小巴因為載客較少,故較適合作為班次要求密的短途接駁綫,或為人口疏落的偏遠地區服務,這亦是政府對綠色專綫小巴的定位。 經營上也遠遠沒有紅色公共小巴那麼靈活,綠色小巴由於受到政府較多監管,調整收費或削減班次都需要先經運輸署批准,故此經營的路線不受歡迎,也不能以改變營運方式挽救,只能繼續經營至合約期結束,部分綠色專綫小巴營辦商為節省開支,疏於更換旗下殘舊的小巴。

小巴503k: 總站路線

運輸署服務詳情表顯示此路線為循環線,但在任何情況下,用車抵達北京道後所有乘客必須落車,故屬假循環線。 另外,冠忠集團旗下的嶼巴則購入現時小巴所使用的豐田Coaster車種行駛34綫。 2000年代,捷輝汽車曾經引入2輛梅斯特斯平治Sprinter和1輛IVECO Daily小巴作試驗,為本港唯一曾使用此兩款車型的公共小巴營辦商,但該兩款車已分別於2005年12月退回代理及於2008年1月售出。 紅色公共小巴,俗稱紅VAN、紅巴,是最初的公共小巴,當時以車身中央髹上紅色色帶(所以行內俗稱紅色小巴為紅帶)以茲識別。

小巴503k: 小巴路線

喜龍有限公司於1985年4月30日成立,參與競投1987年10月9日刊憲的專綫小巴新路線[2],最終投得一組,即於1988年6月30日投入服務的11及12線。 小巴503k 小巴503k 邱國鼎強調絕對不會要求市民提供如身份證號碼、身份證姓名、出生日期等敏感資料,又呼籲所有被選佳戶積極參與,分享出行資料,作為日後運輸規劃和政策制定的依據。 另外,冠忠集團旗下的嶼巴則購入現時小巴所使用的豐田Coaster車種行駛34線。

屋邨設有商場,名爲皇后山商場,樓高三層,其中第一層平臺爲整體承租街市,另設地庫停車場,連同位於皇頤樓及皇順樓下的商鋪,合共出租面積約7400平方米[3]。 小巴503k2025 皇后山邨的英語名稱爲“Queen’s Hill Estate”,當中“Queen’s Hill”意爲“皇后山”,此種命名方法在香港芸芸公共屋邨之中較爲罕見。 當中,已開派的第1座居民,將按意願獲編配同邨已入夥樓宇的剩餘單位,或留待檢疫設施交還後接收原有單位。 2016年8月尾,該地盤的公營房屋部份(包括此邨及山麗苑)開展地基工程。 2015年,政府向城市規劃委員會提交分區規劃大綱圖修訂,建議把前皇后山軍營部份土地改劃爲“住宅(甲類)”,預計可興建約12,000個公營房屋單位,另建議在東面的一塊土地改劃爲“住宅(乙類)”,預計可興建約1,900個私人住宅單位[8]。 前皇后山軍營的佔地面積廣闊,但只得一條龍馬路通往,如果加上平整地盤及更改興建工程等,粗略估計涉及達10億港元。

政府估計申請於此處辦理教學的團體未必願意動用此筆大額資金。 加上香港社會急於尋找地皮作爲住宅用途,政府內部曾經討論,假如皇后山軍營最終不作爲辦理教學用途,可能考慮作爲住宅用途[7]。 小巴503k 2000年代,捷輝汽車曾經引入2輛梅賽德斯奔馳Sprinter和1輛IVECO Daily小巴作試驗,爲本港唯一曾使用此兩款車型的公共小巴營辦商,但該兩款車已分別於2005年12月退回代理及於2008年1月售出。 屋邨設有商場,名為皇后山商場,樓高三層,其中第一層平臺為整體承租街市,另設地庫停車場,連同位於皇頤樓及皇順樓下的商舖,合共出租面積約7400平方米[3]。

適逢清河邨落成入夥,部份遷入新邨居民的原本居於大埔區,產生實質交通需求,結果開辦專綫小巴路線的建議獲運輸署接納,於2008年9月26日公開招標包括此路線在內的三條專綫小巴路線[1],最後由吳樂父子有限公司投得,於2009年6月17日起開辦此路線。 對於皇后山早上大排長龍的情況,《星島申訴王》訪問當區社區主任胡景鵬,他表示,居民希望能加開皇后山往上水的巴士服務,有助縮短早上候車時間;同時已向運輸署反映,希望增加皇后山往來其他區的點對點路線,例如屯門、 元朗、 天水圍、 大埔 小巴503k 、沙田等,有助疏導乘客。 粉嶺皇后山邨位於沙頭角公路段上,距離港鐵上水及粉嶺站都有一段頗遠的距離。 從現場可見,皇后山邨內的公共交通總站共有10條巴士線,最多人候車的就是往來粉嶺港鐵站的78A 小巴503k2025 巴士,以及往上水的503號小巴。 因小巴經營模式問題[注 1],衝紅燈和超速的情形頗爲常見,尤以紅色小巴爲甚,這種駕駛行爲甚至被市民譏諷爲“亡命小巴”。 例如2004年10月22日(重陽節),2架紅色小巴於香港北角英皇道因互相搶客而超速撞車,釀成2死17傷意外,結果2名司機於2005年年尾被判罪名成立而入獄。

小巴503k: 乘客公審BB車上小巴:阻住全車人 反被網民炮轟欠同理心勸坐的士

為了加強小型巴士行車安全,運輸署於2012年建議修訂《道路交通條例》,加強規管公共小型巴士安全,包括限制所有紅色公共小巴行駛時速上限為80公里、強制小型巴士安裝速限器及強制新入職小型巴士司機修讀職前課程;建議獲得立法會通過。 香港小型巴士(簡稱小巴,英語:Minibus/Mini Bus)主要分爲公共小型巴士及私家小型巴士,前者作爲巴士和鐵路的輔助及接駁交通工具。 根據香港政府按照《道路交通條例》第23條1款規定,在1976年刊憲限制全香港只容許最多4,350輛公共小巴運營[1]。 在2017至2019年期間,公共小巴乘客量每日大約180萬人次,佔整體公共交通服務市場約14%。 [2]根據小巴牌照類別,公共小型巴士可以分爲紅色公共小巴及綠色專線小巴兩種,載客量最多爲19人。 至於私家小巴爲私人公司或機構使用,學校小巴亦爲私家小巴的一種。

爲了加強小型巴士行車安全,運輸署於2012年修改法例,強制新入職的公共小型巴士司機必須修讀職前課程,學員通過筆試及駕駛考試後方纔獲得頒發公共小型巴士駕駛執照。 2013年運輸署招標承辦小型巴士司機職前訓練學校,接獲6份標書,新規定已於2015年6月1日生效。 紅色公共小巴,俗稱紅VAN、紅巴,是最初的公共小巴,當時以車身中央髹上紅色色帶(所以行內俗稱紅色小巴爲紅帶)以茲識別。

小巴503k: 香港巴士大典

紅色公共小巴因路線不受政府規管,所以路線較有彈性,往往可以使用更暢通的路線以更快抵達目的地(例如由新界往旺角/佐敦道的路線會取道介乎界限街和柏樹街之間的大南街),對於乘客和經營者而言,“靈活”是紅色公共小巴的優點。 但因應城市發展,不少紅色公共小巴路線一般都已經固定下來。 一般而言,公共小巴須要有車輛登記及客運營業證,方可以載客及領取酬金;紅色小巴的車輛登記人和客運營業證持有人,往往是同一人,但是由於綠色小巴營辦商可以租用他人的小巴經營,所以同一輛綠色小巴,可以有不同的車輛登記人和客運營運證持有人。 所有綠色小巴都有固定路線(或循環線)、服務時間、班次和收費,大部份路線設有固定車站,並須接受政府監管,按規定理論上不得隨意更改。

除皇后山公共運輸交匯處外,乘客亦可步行至邨外的沙頭角公路的“新圍軍營”站乘搭公共交通路線,往返沙頭角及市區。 2017年4月7日,政府就《2017年道路交通(修訂)條例草案》刊登憲報,將小巴的座位上限由16個增至19個;2017年6月28日,立法會下午三讀通過草案,於同年7月7日起生效。 有關上限並非強制,如果需要容納19個座位,小巴長度至少要達到7米。 營辦商可因應實際運營情況和乘客需求,自行決定是否增加旗下公共小巴的座位,以及確實增加的座位數目及實施時間。 惟上述小巴在此組路線服役多年後,經常出現大大小小的機件故障,導致維修成本大大增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