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稿日期:109年9月24日 當我們會發現口腔或是嘴脣上出現了一顆小腫塊,像是水泡狀一樣的構造,摸起來則是幾乎不會痛,這個腫塊可能就是臨牀上說的黏液囊腫(mucocele)。 黏液囊腫是口腔內常見的小唾液腺體疾病,主要是小唾液腺體分泌的黏液淤積在黏膜下組織形成表面軟組織的腫大,其中以下脣為最常見的發生部位。 唾液腺黏液囊腫的成因,通常為外傷,例如進食時意外咬到、睡覺喜歡咬下嘴脣、愛抿嘴的人、食用過燙的食物、打籃球碰撞等等,造成唾液往腺體外累積,或是唾液腺管道阻塞,造成小唾液腺腫脹而形成。
- 由於口腔有很多細菌,弄破後的小水泡若受感染發炎,就會感到疼痛,影響進食。
- 手術切除是唾液腺癌常見的治療方法,醫生會切除腫瘤及週邊組織,有時還會合併淋巴結切除手術,以求徹底去除癌細胞。
- 若果發現口腔或嘴脣上出現唾液腺囊腫,建議切勿自行戳破小水泡,容易造成感染並造成更大傷害,也增加復發的機會。
- 舌下腺囊常發生在20-30歲的年青人身上,幸好多數的舌下腺囊腫不會變成惡性腫瘤。
- 林泰興表示,若發現小唾液腺囊腫,千萬千萬不要把它戳破,戳破容易引起感染。
如果結石積在唾液管出口則可從口內將之移除,但藏在腺體內的結石則需移除唾液腺,但手術有可能會留疤或令顏面神經受損。 如採用微創手術,傷口細,傷害性低,可是微創手術並不適合急性感染的患者。 小唾液腺囊腫2025 所謂的唾腋腺囊腫,主要是源於口腔黏膜的小唾液腺所分泌的黏液受堆積而造成,在皮膚下出現滲漏並形成單顆的小水泡。
小唾液腺囊腫: 愛抿嘴、喫麻辣燙?速解「唾液腺囊腫」成因 嘴脣冒小水泡怎治療
唾液腺囊腫一般會持續3~6週,就會自行痊癒,如果超過6週,症狀仍沒有改善的話,建議儘快到耳鼻喉科,尋求專業醫師採取適合的方式治療。 治療下舌腺囊腫可手術切除舌下腺,這可大大減低復發機會。 但手術的風險是可機會傷及舌下神經造成後續的併發症。 除手術外,也可選擇的非手術的局部注射硬化劑OK-432或肉毒桿菌素等治療方式,但缺點是復發機會較高。 唾液腺癌的症狀包括腫塊、或吞嚥困難,但也可能不會引起任何症狀,並在患者接受定期牙科檢查或身體檢查才中發現。 林泰興解釋,小唾液腺只製造部分唾液,所以不用擔心切除病竈周圍的小唾液腺會減少唾液分泌,重要的是為了避免未來再次形成囊腫。
而其他數以百計的小唾液腺則分散在口腔、鼻、和咽喉下的黏膜。 如果你受傷的唾液腺仍然存在,不久後它又會再腫起來,導致更容易被咬傷,最後嘴脣就會有白色纖維化的現象。 小唾液腺囊腫 這種時候,一般都建議要進行唾液腺囊腫手術處理掉整個唾液腺囊,包括水球及受傷的小唾液腺,纔有辦法根除唾液腺囊腫。 小唾液腺囊腫2025 超過7成的黏液囊腫出現於下嘴脣,其他可能的位置包括:舌頭下方的口腔底部、牙齦、臉頰內面的口腔黏膜或舌頭。
小唾液腺囊腫: 舌下腺囊腫是什麼?它的成因和治療方法又是什麼?
2、舌下腺囊腫 根治的方法是切除舌下腺,殘留部分囊壁不致造成複發。 對全身情況不能耐受舌頭下面腺切除的患者及嬰兒,可作簡單的袋形縫合術,待全身情況好轉或嬰兒長至4-6歲後再行舌頭下腺切除術。 小唾液腺囊腫 主要是由於因腺管出現破裂,使小唾液腺分泌的唾液無法排出至口腔,反而流出腺管,在下嘴脣或臉頰的黏膜聚積成小水泡。 以上的5種成因都屬於此類唾液腺囊腫,與外傷使腺管破裂造成。
以防唾液腺囊腫復發,附近可能已受到損傷或阻塞的小唾液腺也會一拼進行手術切除,減少再次復發的機會。 通常患者在進食後,舌下腺囊腫會因為唾液分泌增加而更加明顯,然後才逐漸消退。 小唾液腺囊腫 舌下腺囊常發生在20-30歲的年青人身上,幸好多數的舌下腺囊腫不會變成惡性腫瘤。 我們擁有3大唾液腺體及許多小唾液腺,3對大型腺體包括腮腺、頜下腺與舌下腺,腮腺位於耳朵的前下方,頜下腺位於下頜(下巴位置),舌下腺則在舌頭底下約是口腔底部的位置。
小唾液腺囊腫: 黏液囊腫
診斷黏液囊腫除了仰賴臨牀特徵、病竈的發展脈絡之外,最終診斷還是得仰賴手術摘除及病理科進一步的化驗。 治療方式多以直接摘除整個病竈以及鄰近小唾液腺為主,可用傳統手術器械、雷射切除,或是冷凍治療等。 黏液囊腫常見外觀特色為圓球狀、顏色有點藍藍半透明,質地柔軟並且摸起來有波動感,並且不太會疼痛,就像1個在黏膜下的小水泡,尺寸有時大有時小,從幾毫米(公釐)到幾公分都有可能。
- 舌下腺囊腫主要因唾液腺受傷造成,好好保護口腔,避免食用過熱的食物,咀嚼時小心不要咬到口腔黏膜組織,注意口腔清潔減少細故感染。
- 若有糖尿病(Diabetes)或酒精成癮症,唾液腺可能也會腫脹。
- 透過藥物殺死癌細胞或阻止其生長,化療藥物可通過口服或註射到靜脈或肌肉中;唾液腺末期可使用化療與放射線合併治療,但化療目前並未列入唾液腺癌的標準療法,因此仍需藉由醫師專業診斷後決定是否進行。
- 治療方式多以直接摘除整個病竈以及鄰近小唾液腺為主,可用傳統手術器械、雷射切除,或是冷凍治療等。
有的會自行消褪,有的卻不會自動痊癒,需由耳鼻喉科醫生治理。 臺北市聯醫仁愛院區口腔醫學科主治醫師楊於嫺表示,黏液囊腫是口腔內常見的小唾液腺體疾病,主要是小唾液腺體分泌的黏液淤積在黏膜下組織,造成表面軟組織的腫大,其中以下脣為最常見的發生部位。 1、小唾液腺黏液囊腫 可在抽乾淨囊液後,向囊腔內注入2%碘酊0.2-0.5ml,停留2-3分鐘,再將碘酊抽出。 目的是破壞上皮細胞,使其失去分泌功能而不再形成囊腫。
小唾液腺囊腫: 唾液腺癌的死亡率、生存率
黏液囊腫(mucocele)又稱為小唾液腺囊腫,是一種口腔內常見的小唾液腺體疾病。 它並不是腫瘤,在病理學上診斷為偽囊腫的病兆,常呈現暗藍色、柔軟且半透明的腫塊,大小不定,通常只有單顆,直徑約0.2至1公分左右,多數不會對健康造成影響,下脣為最常見的發生部位。 形成唾液腺結石的主要成因是水分攝取不足、慢性炎症、疲勞或是外傷。 當我們進食時,口水會大量分泌來幫助消化,唾液腺結石則會令口水分泌不正常,增多的口水會積聚,造成下巴腫脹,所以患者餐後會感到特別不適。 當唾液腺結石越積越大時,患處會腫痛甚至化膿,炎症可令患者發燒,若未能及時治療會引致蜂窩組織炎。 人體的口腔內有許多唾液腺,尤其分佈在口腔黏膜下,若唾液腺受損破裂腺體便會堵塞,唾液無法流入口腔,在黏膜上積聚形成黏液囊腫。
小唾液腺囊腫: 唾液腺癌的檢查方式
●第一大類多為外傷、咬嘴脣或吸嘴脣之類長期慢性微小的受傷,導致脣部或口腔黏膜小唾液腺管的受傷,腺管受傷後唾液腺分泌的黏液無法順利排出至口腔,反而流出腺管,在嘴脣的結締組織間聚積成小腫瘤。 突然發現口腔或是嘴脣上出現了一顆像小水泡狀的腫塊,先別慌! 如果摸起來幾乎不會痛,很可能就是唾液囊腫,趕快回想一下,除了喫東西太快咬到嘴脣,或被燙到外,也常與愛咬下嘴脣、抿嘴有關,醫師提醒,超過6周未改善,最好就醫。 一般在3到6周後,唾液腺囊腫會自行消褪、痊癒,但也有些人超過6周仍無法改善症狀,需要儘速就醫。 通常臨牀醫師治療上主要會先擦口內膏,觀察兩三天,看水泡是否變小或消失。 當唾液腺結石無法自行排出,就需採用手術方法將它取出。
小唾液腺囊腫: 唾液腺疾病:症狀、原因、診斷、治療
黏液囊腫本身不是腫瘤,病理學上診斷為偽囊腫的病兆。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口腔醫學科主治醫師楊於嫺表示,黏液囊腫通常是暗藍色、柔軟且有些半透明的腫塊來表現,有時候也可能會自行消退。 但是各個囊腫的顏色也可能各有不同,因為囊腫大小、囊腫深度、組織彈性等等因素,也都會影響囊腫的顏色。 小唾液腺囊腫2025 如果黏液囊腫是源自於小唾液線,囊腫大小很少超過1.5公分,位置也多半相當表淺。
小唾液腺囊腫: 口腔水泡久未消 黏液囊腫來亂
口腔內軟硬組織的良性病變有許多種,雖然部份可以藉由臨牀視診、X光片做出臨牀診斷,但最終診斷都是必須靠病理醫師的切片檢驗報告纔能有一個確診。 小唾液腺囊腫2025 囊腫因創傷而破裂後,流出黏稠而略帶黃色或蛋清樣液體,囊腫暫時消失。 暑天后窗口癒合,囊腫長大如前;②口外型:又稱潛突型。 ③啞鈴型:為上述兩型的混合,即在口內舌下區及口外下頜區均可見囊性腫物。 若有任何上述的徵兆、症狀,或其他問題,請諮詢醫師。
小唾液腺囊腫: 唾液腺疾病的症狀
一般人多多少少會有喫東西不小心咬到嘴脣,或是咀嚼時不小心傷到嘴邊肉,都容易產生「小唾液腺囊腫」,若不注意恐導致傷口感染。 雖然從外觀來看只是長在口腔中的小水泡,但若遲遲無法消退,恐影響進食以及生活品質,醫師林泰興表示,一般小唾液腺囊腫約在3到6周後自行消褪,但如果超過6周仍無法症狀改善,還是要立即就醫尋求幫助。 小唾液腺囊腫 根治的方法是手術切除受影響的唾液腺,主要針對無法自行消除的囊腫。 手術前病人需要做細針抽吸囊腫組織檢查,來判斷囊腫的類型。 手術時,醫生會將患處周圍的小唾液腺體切除乾淨,否則容易復發。 人體的唾液腺有許多,病人不必擔心影響到唾液的分泌。
小唾液腺囊腫: Heho Topics 健康話題
成因通常為外傷,如:進食時不小心咬到、睡覺時咬下嘴脣、時常抿嘴或咬嘴脣、食用過燙的食物、打籃球碰撞咬傷等,這些傷口造成唾液往腺體外累積,或是唾液腺管道阻塞,便形成黏液囊腫。 這兩種都是長在顎骨裡的病竈,但是是不一樣的疾病。 會放在一起介紹主要是它們在X光上的表現有時會很類似,而且有著很重要的共同特徵:手術移除後復發率高。 因此上述兩類疾病在治療上有可能要考慮較大範圍的手術切除以減少復發率。 但是當病竈範圍越來越大時,病患可能會開始覺得局部腫脹。 小唾液腺囊腫2025 造釉細胞瘤若置之不理,巨大的腫瘤會造成嚴重的的顏面腫大不對稱,更增加了手術的困難度。
小唾液腺囊腫: 食物營養
開業齒顎矯正醫師林泰興指出,唾液腺囊腫一般會自行痊癒,大約在3到6周後會自行消褪,但也有些人超過6周仍無法症狀改善,需要儘速就醫。 囊腫位於年末下,表面僅覆蓋一薄層黏膜,故呈半透明、淺藍色小泡,狀似水皰。 囊腫很容易被咬傷而破裂,流出蛋清樣透明黏稠液體,囊腫消失。
弱視對頸部進行放射治療,則可能會導致口乾舌燥、全身整體不適,也會影響消化系統。 小唾液腺囊腫2025 所以在這期間,醫師會建議患者多喝水、不要喫高鈉的食物。 小唾液腺囊腫 唾液腺囊腫切除手術是最普遍的治療方法,一般以手術刀或水雷射來切除病源。
醫師會根據噁過去的醫療紀錄和健康檢查結果,建議患者坐適合的檢查,若這樣就足以瞭解患者的狀況,可能就無須進行額外的檢查。 根據西達賽奈醫療中心(Cedars-Sinai)表示,前者非常罕見, 若真的不幸發生,大多都是發生於50~60歲的中老年人。 至於非癌性腫瘤,像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s)和華生氏腫瘤(Warthin’s 小唾液腺囊腫 tumors),則會影響腮腺體。 良性的多形性腺瘤也可能長在下頷腺或其他小型腺體,但略為罕見。
一開始不太會感到疼痛,當囊腫逐漸變大後,就會開始產生疼痛和不適感,尤其在進食後的1 – 2小時不適症狀特別嚴重,再之後又會逐漸緩解。 大部分的唾液腺囊腫發生在下嘴脣,經常和上門牙不小心咬傷或撞傷有關。 小唾液腺囊腫 有些人在受傷後,傷口自然癒合後,還沒形成唾液腺囊腫自己好了。 有些人卻形成一顆圓圓、鼓鼓,略帶藍色透明感的水球,這就是唾液腺囊腫又稱唾腺囊腫或唾液囊腫。 因為在受傷的當下,嘴脣裡的小唾液腺也受傷了,導致唾液無法正常分泌排出,在嘴脣黏膜下方形成水球,如果將水球刺破或咬破,會有黏黏的唾液流出,水球也會變小或消失。 這是一種牙齒的發育性囊腫,有時也可能是牙齒在發育時的發炎造成的。
小唾液腺囊腫: 喫東西太快、愛喝熱飲要小心!這4種人為「唾液腺囊腫」高風險族羣
這些部位的黏膜表面會出現小水泡,通常是單粒的小水泡,水泡質地偏軟呈微藍色或半透明色,形態大小不一。 這些圓形的小水泡一般不會痛,但有的患者會自行戳破或用牙齒咬破小水泡,咬破後的患處會流出水樣的物質,而且容易復發。 由於口腔有很多細菌,弄破後的小水泡若受感染發炎,就會感到疼痛,影響進食。 建議大家不要戳破小水泡,可讓它自行消退,如超過6星期仍無法自行痊癒,就應看醫生。 此疾病最常發生在下嘴脣,病患常會形容”醫生我嘴脣腫了一個東西,破掉之後又長出來。 小唾液腺囊腫 小唾液腺囊腫 處理的方法是手術移除患部附近的小唾液腺再加以縫合即可。
唾液腺囊腫通常只會有單顆,直徑大約0.2-1cm左右,感覺會動,質地偏軟半透明圓形小水泡,主要會長在嘴脣、口腔、舌下、兩頰黏膜。 但半透明外觀常被誤認為水泡,唾液腺囊腫本身不是腫瘤,病理學上診斷為偽囊腫。 人體有3大唾液腺體,分為是腮腺、舌下腺和頷下腺,還有數以幾百計的小唾液腺體,這些腺體不停產生口水來滋潤口腔,幫助吞嚥和消化,同時具有殺菌及防蛀牙等功能。 而唾液腺出現結石,便會使唾液腺阻塞,影響口水分泌,令到唾液腺腫大,患者進食時會感到口腔腫脹及疼痛。 有的患者將舌下腺囊腫戳破,戳破後往往會再次復發,而造成反覆感染。 另有少數患者頸部一側或頸正中的下方會出現局部的浮腫或腫大,如發生這情況,表示病情可急速發展為深頸部感染,屆時患者會出現發燒,疼痛,吞嚥困難,頸部腫脹及張口困難的情況,嚴重的會影響呼吸道,免疫力差的患者更可能有生命危險。
舌下腺囊腫主要是舌下腺或頷下腺分泌導管受到阻塞,或導管破裂後唾液滲出累積而造成。 黏液囊腫的小腫塊導致嘴脣或口腔黏膜有突起物,更容易造成再一次咬傷的惡性循環。 小唾液腺囊腫2025 小唾液腺囊腫 口腔黏液囊腫會隨著小唾液腺分泌黏液的量不同而時大時小,有時也會不小心被咬破而流出黏液,但會再因為口腔黏液隨時間累積又再度復發。 黏液囊腫的顏色也可能因為咬傷而變成鮮紅或青紫色,不必過於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