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直腸癌治癒率很高,但常因早期症狀不明顯,國人也缺乏相關資訊,和早期篩檢而錯失治療黃金時機,如能定期進行糞便潛血篩檢、接受大腸鏡檢查,確認腸道內是否有瘜肉或不明腫瘤,並盡早切除或做處理,即能提升治癒率與存活期。 大腸癌四期抗癌成功2025 大腸癌四期抗癌成功2025 林鵬展醫師提醒,每日五蔬果外應盡量避免高熱量、高脂肪、低纖維的食物,以及多運動,均可有效降低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風險,讓疾病遠離。 大腸癌四期抗癌成功 由於PIPAC化療藥物僅局部作用於腹腔內,未進入血管,因此所引起的化療副作用相對小。
此外,會員所發表的全部內容均屬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生活易之言論及立場。 先是腸壁內擴散,侵犯肌層後易發生血行轉移,還可以侵襲腸周圍的器官,如膀胱、子宮、前列腺、小腸、胃、肝、胰臟等。 不過張榮峯也強調,這些醫療養生方法只佔了50%,另外50%是「心理狀態」,二者兼備才能大幅提高抗癌成功率。 大腸癌四期抗癌成功2025 除此之外,張榮峯的妻子有一位好朋友是醫生,建議要喝「蔬果泥精力湯」,也就是用當季蔬菜加水果打成泥的飲品;水果可用鳳梨、蘋果、芭樂等,讓味道更好入口。 大腸癌四期抗癌成功2025 「這位醫生緊盯我太太,知道她還沒開始做,還拿了3萬元給她去買食材。」張榮峯感恩地分享,另一位教會弟兄做有機農場,用很便宜的價格供應他們有機蔬菜,於是他維持一餐喝一杯自製精力湯至今。 張榮峯弟兄在24年前,因見證妻子信主後大幅轉變、教會弟兄姊妹的熱情關懷,加上自己想通了這世界的造物主…等信仰原理,決定受洗歸入主名。
大腸癌四期抗癌成功: 免疫治療
原理是將T細胞的受體用基因改造修改,令T細胞具監察腫瘤抗原的能力。 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AR-T)療法是過繼性T細胞治療的一種,可用於血癌、淋巴腫瘤。 吳偉棠表示,據瞭解,目前本港未正式引入CAR-T療法在臨牀使用。 他解釋,原本腸子和肝臟的部位都需要手術處理,但醫生評估肝臟的位置太危險,所以建議先開腸子,肝臟則以化療的方式進行。
手術切除,是最可能治癒大腸直腸癌的方式之一,不論是1~3期,或是已經轉移的第4期, 能手術完整切除腫瘤的病人,將享有更長的存活期,包括肝、肺或腹膜轉移[4-6]。 我手邊有好多第4期患者,經手術治療後,已達癌症痊癒條件(5年後沒復發),到現在還常常相約去爬山。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腹腔腫瘤熱治療中心主任、大腸直腸外科醫生張伸吉表示,塗先生就醫時,直腸癌的腫瘤有5、6釐米大,且已造成腸阻塞,另合併瀰漫性腹膜轉移,癌細胞不僅侵犯範圍廣泛,癌組織型態還是最惡性、易擴散的「戒指狀細胞大腸癌」。 林宏鑫醫師說明,從數據分析可以發現,基因未發生突變之大腸直腸癌第四期肝轉移病患,在沒有手術介入下,平均存活期僅17.10個月。 大腸癌四期抗癌成功2025 如果藉由手術切除轉移至肝臟的腫瘤,平均存活期可大幅提升至45.53個月;就算僅用局部消融去除癌細胞,平均存活期也能有38.13個月。 隔年患者的肝臟癌細胞又復發,再開刀切除,後來約每隔1、2年就復發做手術,肝藏前前後後切除約8成,現在也長回到6成肝,恢復良好,陳自諒表示,患者已經大腸癌第4期,利用化療能抑制癌細胞,仍有復發機率,今年發現有骨頭、肺臟和淋巴轉移。
大腸癌四期抗癌成功: 大腸癌第4期、五年開刀4次,現得醫治 「抗癌老兵」:心理是關鍵!
臺灣一名37歲男士因腹痛、體重減輕,因此就醫檢查,竟發現自己罹患直腸癌第四期,且是最惡性的「戒指狀細胞大腸癌」。 但好消息是,經合併多種治療後,現癌細胞已消失不見,其身體狀況良好。 大腸癌四期抗癌成功2025 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提醒,疫情期間若曾經有腹脹腹痛、血便帶有黏液、明顯排便習慣改變、經常性腹瀉或便祕、大便變細小、重量減輕、貧血、可觸摸到腫塊等8大症狀,大腸直腸癌可能已突破第一期,嚴重者甚至恐為第四期。 若有上述症狀,民眾應立即前往醫院進行檢查,切勿延誤就醫錯過黃金治療期。
【明報專訊】一眾治癌方案中,免疫治療不直接攻擊癌細胞,而是通過激活免疫系統來消滅腫瘤。 當中包括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過繼T細胞療法、癌症疫苗,還有剛獲FDA批出,不限癌種、依據腫瘤生物標記「微衛星不穩定」(MSI)而用的藥物,都屬免疫治療。 最新研究顯示,合適的第4期結直腸癌患者若運用新療法,24個月無惡化存活期提升至48%,更勝化療患者的19%。 張世慶說,大腸直腸癌主要由大腸內的腺瘤瘜肉癌化造成,若早期發現並切除,即可減少癌症發生。 大腸直腸癌初期無明顯症狀,患者常有腹脹腹痛、血便中帶有黏液,以及時而腹瀉、時而便祕等明顯排便習慣改變等主訴。 此外,大便變細小、經常性腹瀉或便祕、體重減輕、貧血、可觸摸到腫塊等,都是大腸直腸癌的高風險症狀,一發現應立即就醫檢查。
大腸癌四期抗癌成功: 癌症出現腹膜轉移時 需要整合型治療
一般認為大腸癌的形成是基因改變加環境影響下造成的結果,基因不穩定使生長因子不斷被活化、組織不斷增生,最終癌化形成腫瘤。 即使切片下的組織型態類似,同樣的治療在不同人身上卻會有不同治療反應。 進行基因檢測的好處是,醫師可依據每個病患基因的不同而決定不同治療方向,在醫學上稱之為「個人化醫療決策」(Personalized 大腸癌四期抗癌成功2025 medicine)[19]。
- 根據American Cancer Society,基本上所有大腸癌都是由瘜肉(polyps)而起。
- 「NICE指標十分嚴格,經過多重挑選才把針對性腸癌標靶藥物納入資助,此做法能提升治療成效,延長病人性命,也合乎成本效益。」建議港府應盡快放寬藥物資助條件,使更多第4期腸癌病人能使用有效的標靶藥物。
- 過往用藥要對準腫瘤原發部位,現在是基於腫瘤生物標記對症下藥,吳雲英認為這是不定腫瘤類型(tumor-agnostic indication)的治療新選擇。
-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藥物是利用「活化人體的免疫系統」來攻擊腫瘤細胞。
- 有經驗的醫師應該評估患者的年紀、營養體力、大腸品質、腫瘤位置、及是否合併複雜內科疾病,再來決定外科手術的執行。
- 因此,每位患者用藥治療選擇都不同,主要是依據基因特性、腫瘤病理表現來做選擇,至少超過十幾種分類,常見的晚期治療策略如下。
中國附醫外科部主任、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自諒指出,這名開業醫師生活飲食正常、不菸不酒,就醫發現乙狀結腸長了2公分腫瘤且肝轉移,已是第4期,很鎮定得說「該治療就要治療」手術切除結腸和肝臟病竈,並進行每2週一次的化療。 有經驗的醫師應該評估患者的年紀、營養體力、大腸品質、腫瘤位置、及是否合併複雜內科疾病,再來決定外科手術的執行。 大腸癌四期抗癌成功2025 不少患者來我門診求助時,已經造成腸道阻塞合併營養不良,這時我會建議先放大腸支架並補充靜脈營養,1~2周後再進行腫瘤完整切除,如此不僅減低手術併發症,更增加存活率[6]。 大腸癌四期抗癌成功2025 收治周小姐的臺北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張世慶指出,周小姐的治療策略為「接力治療」,第一線使用化學治療合併健保抗血管標靶藥物治療,目前於第二線正透過化學藥物持續治療中,因為若患者能夠接受完整治療、打到越多標靶藥物,其整體存活期與疾病穩定期也會較長。 經張伸吉和醫療團隊評估,建議塗先生先進行微創手術切除腫瘤,以解決腸道阻塞問題,再做化療、標靶與營養治療、標靶治療。
大腸癌四期抗癌成功: 大腸癌發病人數
根據過去經驗歸納,肝臟轉移大小5公分內及數量3顆內[4]、肺臟轉移大小2公分內及數量1顆[5]、腹膜轉移PCI小於6分[6],這些都是可直接手術切除的範圍,手術對存活率有明顯助益。 大腸癌四期抗癌成功2025 醫師會根據腫瘤大小、緊急狀況、醫師個人能力、醫院設備與團隊合作默契等綜合條件來決定手術方式,這部分牽涉到醫師的專業能力與經驗。 有三年追蹤的研究證實,病人的併發症、存活率及復發率與一般腹腔鏡類似,在腫瘤比較小的情況下使用自然孔腹腔鏡手術甚至比一般腹腔鏡效果更好[12]。
大腸癌四期抗癌成功: 大腸癌第四期堅不開刀 中醫助他再活12年
「第四期不等於是末期!」臺榮大腸直腸外科林宏鑫主治醫師一句話破解許多民眾的迷思,隨著醫療進步的發展,不只越來越多的標靶藥物可以選擇,外科手術的技術也越來越好,看起來科技進步似乎只有一點點,但是整體對病人預後差很多。 大腸癌四期抗癌成功 做完第七次化療,拖著虛弱的身體回家後,在先生及家人悉心照顧、持續運動下,逐漸恢復健康,至今已過十年了,每三個月回診中,總看到滕醫師親切的笑容,看著報告說:「嗯!肝臟、胰臟指數都正常,很好,氣色也好。」回診像與老友相見,互道關心、彼此珍重。 葉秉威提醒,一個高品質的大腸鏡,除了大腸清腸品質,成熟的內視鏡醫師技術及經驗的判斷也非常重要。 而在大腸癌第4期轉移的狀況中,最棘手的就是「腹膜轉移」,平均存活率不到2年,很多人發現之後,都是6~9個月就過世了。 雖然所有大腸癌也是由瘜肉而起,但要留意絕大部分瘜肉永遠也不會演變成癌腫瘤。 可惜的是,不進行腸鏡檢查及將瘜肉切除並進行病理化驗,是永遠不會知道瘜肉是否屬於高風險瘜肉。
大腸癌四期抗癌成功: 健康 熱門新聞
陳建勳先讓她進行大腸癌的「減積」手術,將看得見的腫瘤全部清除,再將子宮、卵巢、腹膜、肝臟腫瘤等腹腔內的可見轉移都切除,最後再使用熱化療,進行90分鐘的治療,花了12小時,終於完成手術。 醫藥界建議只有癌細胞KRAS基因「無變異」的患者才接受標靶治療,節省醫療成本之餘,亦避免為部分病人帶來不切實際的期望及失望,對病人身心的整體治療,最為得益。 直到最近,標靶治療仍然是十分昂貴的療法,醫院管理局尚未能夠免費提供給有需要的每一個病人,病人主要依靠醫療保險及自己的儲蓄,所以不得不考慮到醫療成本的問題。 只有局部病竈時,也就是第0、1、2、3期的大腸癌以手術治療為主,第2期以後的病人開刀後,還會做術後輔助化療,以降低復發機率,但如果第4期遠端轉移情況嚴重,則會先做化療與標靶治療,以縮小腸道與轉移部位的腫瘤,再進行手術。 全身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BRT(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又稱為光子刀,是一種放射線治療,利用單次高劑量、少次數的治療方式,提高生物等效劑量。
大腸癌四期抗癌成功: 健康網》糖尿病與胖瘦無關! 營養師授3招逆轉前期
葉明憲也提醒,若大腸癌病患出現手腳冰冷、食慾不佳、缺乏氣力及體重下降等症狀,就應立刻就醫否則死亡率會大幅提升。 內科腫瘤科專科醫生邱宗祥指出,相比10年前,最常見癌症是肺癌,但近5年腸癌的個案愈來愈多,10年內不斷攀升,早於三、四年前已代替肺癌成為香港常見癌症首位,每年約有5,000宗新症,4成病人會死亡。 「撇除有5年的平靜日子,我與癌細胞打仗都10年了,是有『抗癌疲勞』的一刻。 「原本覺得腸癌第二期是初期,存活率很高,當被宣判我是大腸直腸癌第四期的時候,內心震驚又恐懼,我的女兒才2歲…」,周小姐說,精神崩潰的她開始寫日記,也寫下未來每個階段想對小孩說的話,甚至跟丈夫交代身後事、遺言。
大腸癌四期抗癌成功: 外科以外:( 免疫治療
靶點PD-1或PD-L1的單株抗體可以阻斷這種結合,並增強針對癌細胞的免疫反應。 大腸癌四期抗癌成功2025 大腸癌四期抗癌成功2025 「很多癌症病人是被憂慮打垮,特別當錢財耗盡,不知道未來要怎麼過的時候。」張榮峯提醒,醫療固然重要,但可能不是關鍵,所以不必太憂慮沒做到某種療程就會自此失去存活機會。 還記得進入手術室前,高雄靈糧堂的區牧長鄭定煇牧師探望時,引用詩篇91篇為他禱告,使他內心滿有平安。 大腸癌四期抗癌成功2025 大腸癌四期抗癌成功 手術之後搭配化療,每個月追蹤都維持得很好,體況快速好轉;雖一度又有各方專業資訊表示復發了2公分的腫瘤,但張榮峯仍相信上帝要醫治他的應許,事後也證明疑似腫瘤的黑影只是傷口留下的凹痕。
大腸癌四期抗癌成功: 外科以外:( 放射治療
針對特殊局部晚期或第4期已轉移的病例,由於手術在當下可能風險較高或不易一次開乾淨,故在手術前先做幾次化學治療,或合併標靶藥物,再重新評估療效,等待腫瘤縮小後,決定病人是否可以開刀切除腫瘤。 大腸直腸的癌瘤,小至只侷限在息肉上的原位癌,大至可以造成腸道出血、阻塞或穿孔等症狀,甚至會擴散、轉移,引起全身性病變。 大腸癌的治療,主要是以外科手術切除加上輔助性的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 大腸癌四期抗癌成功 整體而言,進行基因檢測可以協助醫師判斷病人的個別化情形,提供醫師開立藥物的依據,找到更適合的治療方式。 除了癌症病患,一般民眾也可以利用基因檢測瞭解自己的疾病風險,提早認識並預防疾病發生。
大腸癌四期抗癌成功: 飲食營養
如果要知道自己有沒有大腸瘜肉,就要乖乖地在適當時候做腸鏡檢查。 根據衛生署,大腸癌患者的大便習慣會在不明原因下突然改變,每日一次、兩次或隔兩天才有一次都算是正常大便習慣。 如你持續兩星期大便習慣比平時有重大變更,例如大便變稀或便祕,就可能是大腸癌的病徵。 他指出,曾有1名屏東的葉姓老翁66歲被診斷罹患大腸癌第四期,他堅持不開刀、接受化療,透過中醫療法控制病情,原本預估只剩下1年半時間,後來到了78歲才過世,成功延續了12年9個月生命。 大林慈濟中醫部主任葉明憲表示,大腸癌是國內男性罹患率第一、女性第二,中醫透過針灸、推拿及內外用中藥與西醫同步治療,並調養病人接受放射、化學性治療的後遺症,主要針對失眠、情緒、頻便、便出血,和控制體重加強身體調養。
「這纔是關鍵!」張榮峯很希望能夠幫助更多人降低治療開銷,透過改變生活習慣恢復健康;但他也坦言並不容易,大約8成的人失敗、1成正在拔河,僅剩1成的人跟他一樣恢復健康,說到底,關鍵還是心理狀態。 抗病期間,Erica曾參與香港癌症基金會多個課程活動,包括冥想、瑜伽和音樂治療,在2009年第一次復發並完成治療後,她希望藉著自身經歷幫助其他癌患者,所以投入義工課程中,後更成為中心大使。 張伸吉說,這叫「切除後症候羣」,直腸本來的功能是裝大便,所以空間比大腸大一點,但切了直腸拿上面的大腸來接,空間沒那麼大,不想解便時還好,一旦便意來了,就源源不絕地送大便過來,但病患這段腸道又沒辦法將糞便儲藏到一個階段再解出來,而是馬上排出來。 大腸癌四期抗癌成功2025 而之所以叫做「熱」,是因為41~43°C的高溫,能增加藥物的滲透率,順利的把藥物輸送過去,而且同時也能讓高溫來破壞癌細胞。 根據American Cancer Society,基本上所有大腸癌都是由瘜肉(polyps)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