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十八區中的五區屬於九龍,分別是油尖旺區、深水埗區、九龍城區、黃大仙區、觀塘區。 九龍東、南和西面則被維多利亞港包圍,三面環海,因此地理上九龍亦稱為九龍半島。 1937年,九龍羣山以南成為「新九龍」,但一般香港市民在生活中都不會刻意區分,統一稱為九龍;1968年5月起,兩者並與香港島一起重新分為十區。 歷年來的填海工程,使九龍的面積不斷擴展,但仍是香港城市規劃之三大主要部份中最小的,截至2010年,九龍的面積約47平方公里,2011年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全港約有30%人口居於九龍。. 1985年,577座香港公共屋邨被揭發存在結構問題,其中26座因為結構遠低於安全標準而有即時倒塌危險,需要盡快拆卸重建。 由於事態嚴重,廉政公署就問題公屋事件著手調查是否有人在興建這些公屋時涉及貪污舞弊。
環境保護物料比一般石屎的受力及抗腐蝕能力高,亦有助於改善石屎剝落的情況[4][5][6]。 此外,2014年起,公共屋邨將會陸續廣泛採用LED燈,以減少耗電量[7]。 上李屋邨2025 上李屋邨總共有五座長型大廈,佔地近9,300平方公尺,合共提供360個單位,容納達1,900名租戶,建築成本為250萬港元[1],當時港府以市值三分之一的地價撥交房協,並提供了40年低息貸款。 上李屋邨2025 其中A、B、C、D座於1952年落成,單位分甲種大型單位(供四至六人家庭用)和乙種小型單位(供四人以下家庭用),僅前者有獨立廚房及廁所;而E座則於1958年落成,是房協為試驗興建工人住宅而加建,每個單位則皆有獨立廚房及廁所。 在A至D座當中,每座大廈有五至六層樓,而每層樓至少有十個單位,即每座大廈至少有50個單位,至於E座就有90個單位。
上李屋邨: 香港文匯網
經過一段時間籌備,上李屋項目終在同年8月落成,9月11日下午四時半舉行啟鑰典禮,由署理港督、時任輔政司柏立基主持[17]。 上李屋邨 這個內部設計安排,是依據後來歷任房協執行委員和工務司的工務局總建築師鄔勵德提議,並由T.S.C.Feltham建築師設計[8],鄔勵德當時主張除了公共房屋的建築物需要足夠的採光和空氣流通,更重要的是為居民提供獨立廚廁[9]。 這個主張後來得到房協接納,並應用在部份房協發展項目,是為「鄔勵德原則」,不過後來的徙置區卻因成本問題、興建急切和空間不足而未能應用[10]。 香港房屋協會(簡稱房協,Hong Kong Housing Society),香港房屋協會(房協)成立於1948年,是一個獨立的非政府及非牟利機構,並於1951年成為法定機構。 是香港三個提供資助房屋的機構之一,另外兩個分別是香港房屋委員會及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
該屋邨位於九龍深水埗區東北部的保安道、順寧道東端一帶,第一期共四幢樓宇在1952年8月落成,9月11日正式開幕,建立的時間比起由港府興建,在上李屋附近的石硤尾徙置區(今石硤尾邨,1954年落成)還要早。 另一方面,雖然為早期的公屋,但因鄔勵德的主張下,所以居民能夠有獨立廚廁,而這個主張是為「鄔勵德原則」。 不過由於樓宇老化,房協於1990年決定將上李屋清拆,原址重建成樂年花園。
上李屋邨: 項目編號
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經濟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競爭力最高、最適宜居住Gulliver. 到1980年代起,隨着社會進步,房委會於公共屋邨設有主題式花園和提供多項康體及兒童遊樂設施,供居民作休憩之用;著名的例子包括彩雲(一)邨、美林邨、蝴蝶邨、新翠邨及樂華(北)邨等。 上李屋邨2025 由1987年開始,凡在公屋住滿10年的住戶,如家庭總收入超逾資助入息限額,須繳交雙倍租金,另加差餉。 60多年前,由房屋協會興建的全港首個公共出租屋邨上李屋,於深水埗落成,開啟往後的公營房屋歷史。 雖然上李屋原址已重建成樂年花園,但屋邨人的一份濃情,未有因時間流逝而褪色! 曾在上李屋居住10多年的梁維婉(Sandy),由昔日「通山跑」的小女孩,變成銀髮一族。
為了加強節約能源,並且減少耗電量及碳排放量,運輸及房屋局引入多項環境保護措施,包括引進兩級光度照明控制、LED燈凸面照明器及太陽能光伏板等,相關大廈因而每年節省24萬度電力,加上配合其他措施,總節省的公用設施耗電量達53%[9]。 邱鎮軍說,他從任縣議員到轉換跑道當選苗栗市長,一直把民意放在首位,尤其苗栗縣需要加速前進,他會與尋求連任的第一選區立委陳超明合作,為地方發展帶來最大的推力與助力。 雜貨鋪店員陳先生表示,事前知道會有政府高層到訪,但沒想到是特首本人,覺得有些意外,他認為李家超本人沒甚麼架子,亦樂於與市民做一些互動。 上李屋邨2025 上李屋邨 他告訴李家超店鋪的生意較疫情之前差,相信特首瞭解情況後,他的「智囊團」會幫助解決問題。 業主權益關注組召集人陳國漢持「大票」,獲645個單位授權,業權份數為33220份,佔整體業主約15%。 最終會議議程一致通過選用「奧的斯」為電梯工程承辦商 及改選13名法團管委會委員,關注組成員楊國堅當選主席,陳國漢則當選司庫。
上李屋邨: 香港公共屋邨
上李屋邨總共有五座長型大廈,佔地近9,300平方公尺,合共提供360個單位,容納達1,900名租戶,建築成本為250萬港元[4],當時港府以市值三分之一的地價撥交房協,並提供了40年低息貸款[5]。 其中A、B、C、D座於1952年落成,單位分甲種大型單位(供四至六人家庭用)和乙種小型單位(供四人以下家庭用),僅前者有獨立廚房及廁所;而E座則於1958年落成,是房協為試驗興建工人住宅而加建,每個單位則皆有獨立廚房及廁所[6]。 除了上述的獨立廚廁外,每戶不單有獨立門戶,還有六扇鋼窗及附設小露臺以供晾曬衣物[7]。 工程在2012年年底展開,當時名稱為「安達臣道公屋發展項目地盤A」、「安達臣道公屋發展項目地盤B」及「安達臣道公屋發展項目地盤C 第一期」[7],地盤A和地盤B由有利建築有限公司負責施工,另一個地盤則由中國建築國際承建。 上李屋邨 屋邨於興建時,加設安茵街和安秀道,提供了與茶寮坳和安達邨的連接,並設兩條行人天橋連接順安邨及順天邨。 屋邨預計於2017年至2018年分期落成,最終興建樓宇數目減少一座至11座,部份樓宇高度有所提高。
- 上李屋邨,正式名稱為上李屋(英語:Sheung Li Uk),是香港房屋協會首個出租屋邨,以及全香港首兩個發展的公營房屋之一(另一個是由香港模範屋宇會興建的北角模範邨)[1]。
- 2009年,房屋委員會試行以環境保護物料──礦渣微粉,局部代替水泥作為樓宇外牆,比起前者可以減低9成的碳排放量、節省成本及減少牆身裂紋的情況。
- 在未來,香港房屋協會還承諾開拓新業務,以確保機構的可持續發展,並採用資訊及其他新科技提升顧客體驗。
- 上李屋落成初期,鄰近的李鄭屋村木屋區因為是從舊李、鄭氏兩鄉村發展而來,而且戰後大量移民湧入,已自有一個大型的半自給自足的社羣,之後李鄭屋於1955年只用八星期變為港府規劃下的徙置區後,周圍昔日混亂的環境已大為改善,同時設有天台小學等教育設施[28]。
- 房委會在1987年起實施「公屋住戶資助政策」(俗稱「富戶政策」),向不再需要資助的住戶減少房屋資助,以鼓勵富戶遷出公屋單位,確保公屋資源合理分配。
不過自開放申請以來到落成為止,共收到約六千份申請,即至少22戶競爭一戶,情況激烈[17]。 就算連公務員,尤其是警員和便衣探員,都因為所屬機關自有宿舍提供,而不獲房協酌情處理[7]。 雖然不少人因搶不到而失望而回,但獲房協保留申請資格,在日後建築項目中再行予以分配[18]。
上李屋邨: 樓宇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Hong 上李屋邨 Kong,縮寫作 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島嶼」以超過500平方米麪積為標準,根據地政總署測繪處:,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 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務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是一個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 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人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使香港從一個荒蕪、地瘠山多且天然資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進行鴉片及其他商品貿易的樞紐,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亂局影響。
上李屋邨: 香港房屋協會
安泰邨由房屋署總建築師(3)黃至中及高級建築師李民偉負責總體設計[2][3],另外亦聘請周古梁建築師事務所負責屋邨詳細設計[2],全邨共有11座樓高27至35層的住宅樓宇,提供8,561個單位,最多可供25,097人入住[4][5]。 安泰邨(英語:On Tai Estate)是香港房屋委員會轄下的一個公共屋邨,項目編號為KT04[1],坐落於香港九龍觀塘區秀茂坪安秀道20號,屬安達臣道發展計劃的其中一部份,於2017年6月29日起至2018年7月10日分階段入夥。 而舊十字型大廈本來是為出租公共房屋而設計[19][20][21][22][23][24][25][26],不過因居屋計劃反應熱烈才決定將絕大部份樓宇轉作居屋發售,祇有類似居屋版本的新田圍邨裕圍樓樓宇是維持出租之用。 上李屋邨 上李屋邨 香港公共屋邨發展源自1953年12月石硤尾木屋區發生的一場大火,香港政府為安頓災民,開始興建簡單實用而租金廉宜的徙置大廈,標誌著香港公共屋邨的誕生[3]。 在2022年12月31日,香港約有三分之一居民(即逾224萬人)居住於香港各公共屋邨的出租單位,包括房委會85萬個 、房協12萬個[1]、以及在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大坑西邨逾1,600個的單位[2]。
上李屋邨: 安泰巴士總站
她說,一家人當年由中環的板間房搬至上李屋,享受獨立廚廁,除了改善生活環境,亦與同屋邨的小朋友四出「串門」,度過無憂童年。 上李屋邨 不過自開放申請以來到落成爲止,共收到約六千份申請,即至少22戶競爭一戶,情況激烈[17]。 就算連公務員,尤其是警員和便衣探員,都因爲所屬機關自有宿舍提供,而不獲房協酌情處理[7]。 雖然不少人因搶不到而失望而回,但獲房協保留申請資格,在日後建築項目中再行予以分配[18]。
上李屋邨: 安泰邨
房協於1953年邀請鄔勵德加入執行委員會,為發展公共房屋給予意見,後來房協為表揚鄔勵德,將1976年落成的香港島大坑新公屋命名為勵德邨[37]。 安泰邨自2017年落成後,商場仍未落成,而附近無任何食肆及商店[20],居民需要使用15層天橋連升降機塔「落山」到順天邨購物;截至2018年9月30日起,安泰商場已啟用,改善居民購物情況、並可以滿足居民日常基本生活所需。 上李屋邨 屋邨雖然環境優美、景色開揚,不過在政府欠缺規劃下,早期邨內無進駐任何商店,同時與安達邨一樣面對學位不足及交通問題,被網民選為「最差的新公屋」[12]。 值得一提的,安泰邨是黃大仙美東邨美東及美寶樓重建的次要安置屋邨,但因上述不利因素,僅有14戶選擇提前遷入此邨。 為減低公路噪音對居民的影響,安秀道巴士站旁的位置裝上隔音屏障,部份住宅大樓外牆更設有垂直隔聲牆,阻隔行車噪音。
上李屋邨: 房屋委員會為公共屋邨項目試行環保措施
東沙島街(Pratas Street)是位於九龍長沙灣一條街道,道路名稱取自位於南中國海東北部、現屬中華民國高雄市旗津區管轄的東沙羣島,道路北面連接廣利道,而南面連接長沙灣道及九龍工業學校,而大部份路段是單向行車。 另外,東沙島街有毒品分銷中心被搗破,拘捕一對年輕「毒鴛鴦」,調查揭發兩人經常在歡場活動,不排除向青少年供應「丸仔」及海洛英毒品,行動中,警方搜出逾半公斤四號海洛英、少量「K仔」及搖頭丸,總值二十二萬元。. 日本藝術家藤原力曾經於橫濱、城崎、馬尼拉、安山與杜塞道夫等城市展開城市探險計畫(ENGEKI QUEST),而今次來到香港,到彩虹邨創作一本冒險遊戲書,參與者可以自行「探險」,尋找當中的細節[28]。 2018年,從讀書時期開始走遍香港二百多個屋邨,並拍下了二十萬張照片的梁瑋鑫以一張拍攝沙田乙明邨最為特色的「外露式樓梯」獲得國家地理會德豐青年攝影大賽「香港地」組別佳作獎,再次把屋邨的美帶到國際[27]。 上李屋邨2025 不少熱愛攝影的人仕都喜歡拍攝公共屋邨的外貌特色,及後慢慢演變成以公共屋邨作背景,拍攝人像硬照或影片。 上李屋邨 當中較為人知曉的有石硤尾南山邨、彩虹邨、觀塘樂華南邨、觀塘坪石邨等等。
上李屋邨: 公共屋邨
於1952年落成的上李屋,當年提供360個單位,合共5幢樓宇,為低收入家庭提供廉租房屋,而Sandy一家人正是其中的幸運兒,獲抽中安排入住。 香港公共屋邨(簡稱公屋)是香港公共房屋最常見的類別,由政府或志願團體興建,出租予低收入市民。 現時香港提供出租公營房屋的機構有三個,分別是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香港房屋協會(房協)及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 上李屋邨2025 自第二次國共內戰開始,大量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湧入香港,人口大增下造成嚴重住屋問題,而大批移民現象衍生出不少寮屋。
上李屋邨: 深水埗
徙置大廈(第41座美荷樓除外)於2007年6月20日拆卸後,第二、三及五期重建工地已在2009年4月19日展開地基工程,於2012年5月入夥,並接收部份2012年蘇屋邨重建二期及2013年至2014年白田邨舊邨的遷拆戶。. 上李屋落成初期,鄰近的李鄭屋村木屋區因為是從舊李、鄭氏兩鄉村發展而來,而且戰後大量移民湧入,已自有一個大型的半自給自足的社羣,之後李鄭屋於1955年只用八星期變為港府規劃下的徙置區後,周圍昔日混亂的環境已大為改善,同時設有天台小學等教育設施[28]。 1966年10月14日下午四時半,位於上李屋隔鄰的上李屋花園由市政局李有璇議員主持下開幕,設有花園、涼亭、籃球場及排球/羽毛球兩用場地等,為上李屋一帶的居民提供基本的康樂設施,這花園直到現在還仍然存在[29]。 自李鄭屋和石硤尾相繼重建後,周圍已變為密度較高的新型房屋,同時亦有新式街市、圖書館、體育館等設施,例如於1988年6月4日開幕,在寶麗苑基座的保安道市政大廈[30]。
葉永平和劉榮亮繼後也秉承陸慶全的工作,認真、迅速跟進維修工程,長遠解決滲水問題。 團隊對是次獲嘉許深感榮幸和鼓舞,承諾繼續發揮房委會「關懷為本、顧客為本、盡心為本、創新為本」的精神,服務市民。 這個內部設計安排,是依據後來歷任房協執行委員和工務司的工務局總建築師鄔勵德提議,並由T.S.C.Feltham建築師設計[2],鄔勵德當時主張除了公共房屋的建築物需要足夠的採光和空氣流通,更重要的是為居民提供獨立廚廁。 這個主張後來得到房協接納,並應用在部分房協發展項目,是為「鄔勵德原則」,不過後來的徙置區卻因興建之急切和空間之不足而未能應用。 走過深水埗東沙島街與保安道,會見到幾幢樓高僅13層的大廈,其名為樂年花園,前身正是香港首個出租公共屋邨的上李屋。
除了上述的獨立廚廁外,每戶不單有獨立門戶,還有六扇鋼窗及附設小露臺以供晾曬衣物。 我們的第一個屋邨是位於深水埗的上李屋於1952年落成,是香港第一個公共屋邨。 上李屋也是一個新的突破,因為它提供了獨立的公寓,有自己的廚房、浴室和陽臺,而放棄了當時流行的商業公共設施。 在香港房屋協會履行使命的過程中,香港社會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就是尋找土地資源。 香港政府和房協一直緊密合作,為公共房屋發展提供土地,在不斷尋找新的發展用地的同時,香港房屋協會也制定了相關策略,進一步優化利用現有的土地資源,為社會建設可持續發展的房屋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