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利幅度方面,2023上半年每宗私宅手個案平均賺49.5%,較去年下半年跌3個百分點,近10年半以來的新低。 鮑允中指,估計業主突然願意再減價,或與發展商之前將部分餘貨附送車位出售有。 據悉,業主於2021年以約1,478.4萬元購入,持貨至今轉售,賬面虧損約238.4萬元。 鮑氏充,屋苑現時有約117個放盤,叫價介乎780萬至2,976萬元。 發展商當時補充,項目為買家提供最高樓價90%第一按揭,首期只需一成,為期3年。 第1年的年利率為定息1釐,第2年為定息2釐,第3年為定息3釐,供息不供本,無須提供任何入息證明文件及免壓力測試。

特區政府於上週開放「0+3」入境檢疫限制同時亦降低按揭壓測門檻,他認為此兩措施僅對置業人士心理上稍有正面作用,但不足以扭轉樓價下跌趨勢,始終物業市場與整體經濟環環相扣,如失業率、港股、匯率等表現皆直接左右樓市走向。 港股昨日下跌低見17,184點,今年高位累跌30%,相信對樓市亦造成一定壓力。 而今年首8月樓價指數已累跌6.52%,換言之至下月隨時累跌逾10%,以近年政府放寬1,000萬元物業可借九成按揭來推算,料有不少新晉業主陷入負資產惡夢。 【香港樓市2022】官方數據顯示,去年全年私人住宅樓價指數雖然累升3.3%,但近3個月持續下跌。 踏入香港樓市2022年1月,二手市場湧現移民盤、減價盤,樓市是否開始轉勢? 近期二手市場湧現減價盤,不少準買家都會趁此執平貨,綜合多位專家教路,執平貨要留意九大要點。

香港樓價下跌: 香港樓市見底訊號(4)新盤優惠減少

樓價近月開始向下反覆徘徊,有市場人士認為,高息下資金流向趨謹慎,樓市已經進入「陰跌」階段,有可能持續一至兩年。 根據本報追蹤的十大屋苑估價表現,僅僅4個多月,當中太古城、香港仔中心、美孚新邨、淘大花園及沙田第一城較3月份錄得跌幅,最大估值跌幅為太古城,估價跌幅達5%。 洪灝亦向本地媒體提及,不會投資房地產,在經濟轉差、資金外流和加息等因素下,香港樓價將面臨長期下行,預計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有機會從去年8月的歷史高位(191.34點),在未來3年下跌5成。

中原相信樓市最壞時刻將過去,如果政府適時減辣,樓價有望於今年首季觸底,預料全年樓價於谷底反彈15%;美聯也預測全年樓價及交投勢有望同步回暖,將出現先穩後升的「U形走勢」,全年樓價或升約10%。 息口固然是影響香港樓市的因素之一,但其實近期利淡因素充斥,如疫情持續肆虐;地緣政治問題及港股「過山車式」大幅波動,難免令買家持觀望態度,導成交嚴重減慢。 香港樓價下跌2025 香港樓價下跌 據差餉物業估價署資料,今年首個8月,私人住宅售價指數累跌6.5%,自從5月後更連跌3個月。 戴德梁行執行董事及香港研究部主管鄧淑賢指,本港疫情仍然反覆,在未有確實的通關時間表的情況下,經濟復甦進度緩慢,加上本港隨美國進入加息週期,令二手住宅交投受壓。 香港樓價下跌2025 此外,差餉物業估價署於上月低公佈的7月份私人住宅售價指數亦顯示,樓價創下自2020年2月以來新低。 指數報398.1點,按月跌1.65%,連跌兩個月之餘,亦較2021年的歷史高位回落5.53%。

香港樓價下跌: 香港樓市2022|CCL跌至3年新低

美聯物業住宅部行政總裁(港澳)布少明亦指出,除非新一份施政報告推出「減辣」措施,或推行「0+0」入境檢疫措施,否則樓價將持續下跌。 他建議政府應考慮撤銷已失效的「辣招」,包括將15%從價印花稅(DSD)回復至雙倍印花稅。 此外,可以考慮買家印花稅(BSD)下調稅率或取消,以吸引環球人才及資金來港,以及取消額外印花稅(SSD)等。 此外,負資產亦等於一個樓市轉差的信號,會窒礙買家入市,買賣膠着下,樓市雪球式下跌的速度就加快。 而負資產亦會對市場帶來負財富效應,令市場消費信心減弱,從而令經濟進一步下跌。

如果二手樓叫價持續向下,或者二手樓價跟同區一手樓樓價相若,反映樓市未見底。 若果二手樓樓價持續低於同區一手樓樓價,反映樓市不會持續下跌,屬見底跡象。 莊太量認為,今年首兩季,經濟表現最差,這已過去,預期第三季經濟表現會好一些,失業率持續下跌,就業人口在過去兩個月見底回升,較多公司招聘人手。

香港樓價下跌: 香港樓市影響因素5:低息持續

昨日運輸及房屋局公佈資料,今年第三季私宅施工量僅得700個,按季大跌約83.7%,同期落成量亦只有2,200個,按季回落約67%,兩項數據雙雙大跌。 由於此文較長,所以分開了6篇,各位要完全讀完整篇後,纔有完整概念的,故切勿只看了部分而誤解了我的意思。 香港樓價下跌 近期樓市由高位下跌約一成,不少分析都預期樓市將再下跌,主要理據包括加息因素,樓價與市民購買力脫節,未來供應將增加,亦曾聽過政府見樓價升就會再出招令樓價只許跌不許升。 陳海潮表示,去年樓價回落約15%,加上近兩年移民潮持續,當中部分在5至7年前以高溢價入市的業主,最終決定移民急售,又遇上樓市走下坡,故近年二手轉手獲利比率及平均賺幅級級而下。

  • 估計3月份一手交投或不足100宗,連跌4個月,勢創2013年5月以來近9年新低;料首季成交或少於900宗。
  • 若果二手樓樓價持續低於同區一手樓樓價,反映樓市不會持續下跌,屬見底跡象。
  • 而負資產亦會對市場帶來負財富效應,令市場消費信心減弱,從而令經濟進一步下跌。
  • 註:城市排名是基於瑞士寶盛高端生活指數分析全球25個主要城市一籃子商品和服務價格,追蹤各大城市高淨值人羣在維持「美好」生活方式的相對成本。
  • 至於投機性嘅賺升幅,2020至2021年疫情後大反彈,連投機第三世界英國加拿大嘅樓市都大反彈,更加唔好提咩新加坡嘅傷心話題,唯獨是香港冇反彈,事實上係個市同世界脫鈎。
  • 話說美國服務業向來有「收貼士」傳統習慣,但自新冠疫潮爆發後,這兩三年情況呈現新演繹,如今任何客人用膳後不放低相等於消費額至少20%的貼士,勢難「行出門口」,部分餐廳的小費指引更高達75%。

他補充,根據立法會數據中提到,35歲以下的業主只有7%,大部分年青人都是沒有物業,因此即使年青人移民,對香港樓市不會影響。 「因為本身他們都買唔起」,所以移民的人放盤的數量不算很多。 據運輸及房屋局資料,今年首兩季私人住宅落成量為9000個,按年同比跌21%;同期施工量為6500個,按年同比亦跌19.8%。 然而,還有兩季數據,現時難以斷定今年全年落成量和施工量走勢。 分析員所講樓價下跌的因素,其中一個是樓價與市民購買力脫節,所以高樓價不會長期維持,必然大跌。 任何物品的價格都由供應需求組成,而這供應需求的背後沿自多種因素,短期或許由情緒影響,長期則由價值主導。

香港樓價下跌: 香港樓價:單月跌幅有機會擴大至1%或

踏入2022年1月,二手市場湧現不少減價盤,如港島藍籌屋苑太古城有兩房單位減至低於1000萬元成交,嘉湖山莊亦有單位成交實用呎價低於10,000元。 投資銀行大摩就預料,今年本港樓價則會受惠於息口見頂及中港開關,預期樓價會於2023年第二季見底,全年上升5%。 事實上,本港樓市升勢已維持十多年,由2003年沙士開始,斷斷續續,直至2018年。 2008年金融海嘯後,全球量化寬鬆,樓價升勢尤其顯著,推升本港樓市的因素包括低息環境、住屋需求龐大、供應不足等等。 本港地產中介亦有編製的樓價指數,其所參考的數據各有不同,如中原城市領先指數是基於該集團的買賣合約成交價;美聯樓價指數就根據全港100個具代表性的中小型私人屋苑的成交個案,計算加權平均數。 它們一般會較官方數據領先,但缺點是不夠全面及精準性較低。

香港樓價下跌: 影響樓價的因素

據統計,該企多名高管已先後購入3個新加坡豪宅,部分高管或其家人更已入新加坡籍,惟有關報道未獲該企證實。 (香港文匯報記者 顏倫樂)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打擊全球經濟,加上美國瘋狂加息禍延全球,環球市場近月大幅波動,香港更是股市、樓市齊挫。 最新8月差估署私宅售價指數(樓價指數)按月急跌2.26%,連跌3個月兼創自2018年12月以來的45個月最大單月跌幅。 由於9月美國及香港加息負面情緒困擾,樓市跌勢加劇,業界料9月差估指數有機會錄2.5%至3%跌幅。 今年首8月樓價指數已累跌6.52%,至下月隨時累跌逾10%,以近年政府放寬至1,000萬元物業可借九成按揭推算,不少新晉業主料陷入負資產惡夢。 中原地產亞太區副主席兼住宅部總裁陳永傑昨指出,差估署指數反映8月市況,由於9月時香港3年多來首度加息,物業市場成交量更見低迷,相信9月指數將繼續下調。

香港樓價下跌: 樓市走勢|海怡半島實呎價勁跌9%!十大屋苑7月平均呎價一覽

影響樓市的宏觀因素包括加息減息、經濟好壞、辣招政策等,這些可能纔是決定樓價高低的關鍵的因素。 香港樓價下跌2025 值得注意的是,物業樓齡也是影響物業價值的重要因素之一,除樓齡較高的物業需要進行強制大維修外,樓齡亦會影響銀行批出的按揭年期,因為普遍銀行都會以75年扣減供款人年齡或物業樓齡(以較低者為準),來計算最長供款年期。 換言之,物業樓齡愈高,下手買家可借貸的能力可能愈低,變相減弱物業價值。 雖然銀行估價決定市價的一大因素,但絕非唯一的考慮因素。

香港樓價下跌: 香港樓市見底訊號(2)第三季經濟料轉好

此外,國際評級機構標普,在11月3日發布的報告認為,香港樓價下跌與經濟疲弱有關,但人口淨流出,也會對空置率和樓價造成壓力。 根據香港金管局的數字,香港負資產問題最嚴重的時期是2003年6月,當時共有大約105,697宗負資產按揭,佔到所有按揭的22%。 不僅如此,因為當時經濟低迷,香港打工階層收入大幅縮水,甚至失業,沒有能力償還按揭,也因此導致了很多家庭悲劇。 並且,面對目前的市場情況,代理行業的規模也在縮減,有業內人士預計,房產經紀的實際人數大約要減少三成左右,也就是說,要從目前的大約31,000人減少到23,000人。

香港樓價下跌: 香港樓市影響因素1:股市下跌  市場觀望

至於面積1,076方呎或以上大型單位(D及E類單位)按月跌0.83%,按年跌6.22%。 租金走勢則與樓價相反,8月私宅租金指數報179.7點,連升2個月,按月升0.73%,按年跌1.59%。 至於第三季貨尾單位有1.1萬夥,較第二季的1.2萬夥減少約8.3%。 而潛在的9.4萬個新供應單位,有7.7萬個屬實用面積753方呎以下的中小型單位,佔整體供應量82%,比率較上一季上升2個百分點。 香港樓價下跌2025 政府預計未來數月將有15幅住宅用地轉為熟地,可提供約5,200個單位。 據統計處資料,今年第一季和第二季本地生產總值分別上升8%和7.6%,相反去年第一季和第二季分別下跌9.1%和9%。

香港樓價下跌: E類單位跌幅最多 按月跌0.88%

(香港文匯報記者 黎梓田)高息環境下物業投資已不如以往吸引,即使去做銀行定期也有4釐息,遠高於物業收租回報1至2釐,亦令不少投資者選擇觀望。 另一邊廂,業主賣樓無人接貨,導致交投停滯,加上發展商積極推新盤優惠搶客,部分業主開始減價出貨。 有樓市專家認為,美國減息步伐需要較長時間啟動,本港仍會維持高息環境,料樓市一兩年內都「無運行」。 萊坊董事、大中華區研究及諮詢部主管王兆麒預期,美國最快明年第2季減息,屆時才能確定加息週期結束。 由於美息短期可能再升,意味香港利率仍有上調空間,或者繼續影響交投。

香港樓價下跌: 香港樓市受惠「波叔plan」

事實上,多個主要城市的住宅樓價已進入調整期或預計會大跌,香港亦不能倖免。 高盛原預期今年至2024年香港住宅樓價累計下跌約20%,惟其於最新研究報告因應年初至今樓價已挫8%,加上加息壓力不斷,把有關預測調整為累計跌30%,其中今、明兩年各跌15%,之後在低位橫行。 該行解釋,與供樓按揭相關的一個月HIBOR(本港銀行同業拆息)以高於預期的速度上升,今年以來累漲2.5釐,連帶最優惠利率(P)亦見上調,並預計到明年第一季,美國聯邦基金利率將會再加1.5釐,對香港樓市構成下行風險。 因加息推高按揭利率,持續拖低準買家和供樓人士的負擔能力,也令投資者於市場消失。 故除非宏觀環境轉變或政策支持,否則該行料,住宅交易量會減少,樓價將持續下跌。

香港樓價下跌: 香港樓市2022全年仍有望升約5%

上述「小費通脹」現象令美國很多消費者叫苦連天,惟既然廣泛存在,背後必有原因。 畢竟美國屬自由市場,消費者有選擇權,倘不滿附近間cafe濫收貼士,大可多行幾步幫襯隔籬街的咖啡館;若很多顧客都「用腳投票」,大咬貼士的cafe流失生意,經營者自然會要求侍應們收斂貼士標準。 最近幾年,美國「收貼士」情況愈演愈烈,被形容為「小費通脹」。

有專家警告,預期明年樓價會重演1999年到2003年的漫長下行週期,那麼,香港樓市目前的情況到底如何? 高盛預計從今年到2024年,香港樓價累跌將有35%,那麼,又是哪些因素讓樓價長跌不起呢? 利嘉閣地產研究部主管陳海潮昨指出,8月樓價指數已跌至2019年3月以來的42個月(即3年半)新低。 值得留意的是,政府數據有所滯後,8月指數主要反映7月中旬至8月上旬的實際市況,當時美國再次大幅加息0.75釐,加上本港疫情升溫,令市況進一步轉淡,二手業主加大減幅,導致樓價跌幅顯著加劇。 香港樓價下跌2025 (香港文匯報記者 顏倫樂)私人住宅供應緊缺警鐘大鳴!

香港樓價下跌: 最新樓價走勢

2003年本港就曾經進入經濟蕭條的的境地,幸而當年7月中央開放自由行,才令一蹶不振的經濟得以重生。 潘永祥表示,早前內地差不多「清零」,返內地隔離的日數由21日減至14日,但近期有本地感染個案發生,隔離的日數又增至21日,政策在短時間內有轉變很快。 當然,一旦通關,內地購買力湧入本港樓市,對香港樓市無疑有正面作用。 外圍因素不是我們可以控制的,本地悲情卻日益嚴重,香港樓市多年也以堅固的基礎去支撐,但是近日的而且確有守不住的趨勢了。

人民幣作為一個市場風險指標,一直對全球經濟和市場風險異常敏感,在疫情期間,其匯率預示風險的能力更勝金銅比。 租金方面,6月租金指數報181.1點,按月跌0.56%,連升5個月;按年則升1.74%。 講到底,美國自疫情後勞動力供應非常緊張,尤其前線服務業。 其中一個原因是搵工容易,愈來愈少年輕人願意投身長工時、高勞動、厭惡性的服務類工作。 在此情況下,消費者若想享受服務,自然會被要求付出額外成本。 對於到美國旅行或者剛移居當地的人,其中一個最大困惑相信在於「畀貼士」。

削地產股目標價平均4% 該行假設收入沒有上升,普遍住宅用家或可在樓價下跌約20%後恢復負擔能力,但投資者仍會作壁上觀,除非樓價挫達35至40%,令投資樓宇的租金回報率返回過往歷史水平。 故該行將其評級的發展商之資產淨值平均下調約4%,將2023至2025年3個財政年度的每股盈利分別下調15%、24%、19%,又料每股派息會出現相應調整,削地產股目標價平均約4%。 為抗通脹,新西蘭央行今年已大手加息5次,最新於昨日加0.5釐,符預期,令指標利率累升至3.5釐。 經濟師表示,連續加息未必完全傳導至按揭利率,但預計明年會再加息,直至指標利率升至4.75釐為止,在這情況下,樓價將持續下跌。 南韓首爾住宅睇跌18% 晶片大國南韓的樓市,雖然自新冠肺炎疫情以來表現不俗,惟日資券商野村指出,與香港情況相似,加息令投資者的財務成本上漲,也拖低買家的負擔能力,為樓價下跌鋪路。

隨着投資成本開始超過回報,預計未來幾年南韓平均樓價將由高位挫10%,當中首爾住宅樓價跌幅更達18%,跌勢較2009至2014年樓市調整期更迅速。 更糟糕的是,該行預計未來幾年南韓樓市呈「L形」橫行,這將加劇通縮憂慮,令家庭減少開支,重創消費。 另外,新加坡本週二亦見低息期完結,多間銀行上調按揭利率,其中星展銀行按息由6月時的2.75釐升至3.5釐,逐步向20年以來的高位4釐進發。 外媒引述分析員指出,一旦星洲按息升至4釐,將削減借款人士的可支配收入,從而影響日常生活用品的購買力,將當地的供樓負擔能力推至臨界點,下一步樓價難免下跌。 當地媒體報道,海底撈(06862)聯合創始人施永宏上月以5,000萬坡元(約2.75億港元),購入當地植物公園附近的優質洋房。

我們亦曾經歷過1997年樓市高峯之後下跌,足足要用7年時間才令樓市止跌回升,其間產生無數負資產者,不少人至今仍然唔敢買樓。 老友可能不明白,樓價下跌三成是有違國策,習主席提倡共同富裕,樓價下跌三成共富變共貧,中央政府是不希望樓價繼續上升,而不是要樓價在現階段下跌三成。 本港負資產的歷史高位出現在2003年沙士時期,隨着樓價急跌至谷底,2003年第二季的負資產個案急速攀升至10.56萬宗,不少樓宇價值較當年高位大跌五至七成,造成當年不少業主因此破產,甚至選擇輕生。

在美國收水下,本地貨幣供應將收縮,銀行體系結存會否仍存有逾4000多億元,仍是未知數。 近日美國十年期債息再度急升至逾1.5%水平,一方面反映全球通脹升溫,以及聯儲局預期如美國經濟無大礙,提早至明年加息。 其實,曾淡化通脹問題的美國聯儲局主席鮑威爾也坦言,供應鏈出現瓶頸持續時間較預期長,預期未來數月通脹仍居高不下,之後才放緩。 差餉物業估價署昨日公佈,8月私人住宅售價指數報368.2點,較7月的376.7點下跌2.26%,連跌3個月兼創自2018年12月以來的45個月最大單月跌幅。 按月跌幅明顯加快,6月、7月、8月跌幅分別為0.86%、1.44%、2.26%。

參考歷史數據,美國加息與本港樓價非有絕對的聯動,如2016至2019年的加息週期,香港樓價就升了約27%;2004年至2006年的加息週期間,香港樓價亦升了13%。 直至近年,本港經歷了2019年反修例示威和新冠疫情爆發,樓價仍然硬淨。 直至美國鷹派加息,本港銀行跟隨加息後,才逐漸形成明確的下行趨勢。

Mark Matthews指,中國政府已多次表示,關注香港高樓價問題,而中央多次強調房子是用來住、不是用來炒,相信樓市問題會是新一屆特首的重點施政,不排除新一屆特首上場後,本港樓價會暫停上升,甚至出現下跌。 10月31日,香港政府公佈了一個GDP的預先估計數字,第三季度的生產總值GDP按年實質收縮了4.5%,遠差於市場預期的不到1%的收縮程度。 並且,香港經濟已經連續三個季度收縮,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經濟滑坡。 香港今年第一和第二季度,按年分別收縮了4%和1.3%。 根據香港金管局10月31日公佈的數據,負資產住宅按揭貸款的數量,已經從今年第二季度末的55宗,上升到了第三季度末的533宗,按季飆升了將近9倍。 涉及的金額,也從3億港元增加了9倍多,達到30.06億港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