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遊開始後,人行道都被擠得水泄不通,車輛和行人會被禁止通行,位於附近的學校會放假一天。 另外,西貢大廟灣有本港現存最古老的天后廟,今日亦吸引大批善信前往參拜。 元朗天后誕2025 記者目測,最高峯時約有400至500人到場,龍尾一度伸延至碼頭。
1971年香港政府新聞處更將元朗天后誕會景巡遊與長洲搶包山定位為當時香港的兩大中國節慶。 元朗天后誕 猶記得筆者七十年代在元朗讀書的時候,那時最愛的就是天后誕了。 那年頭天后誕正日元朗各區的中小學均放假,因為要配合會景巡遊,警方會封閉元朗大馬路及大棠路,大部份巴士均會停駛,學生當然上不了課,而且學生們不是去看巡遊表演,就是參加巡遊,沒有學生會來上課,索性放假好了。 當年看巡遊就站在街上看,沿大馬路兩旁都擠滿觀眾,人山人海場面熱鬧。 巡遊隊伍由元朗東的雞地出發,沿元朗大馬路巡行及停頓表演,一直至元朗大球場為嘉賓表演完後,轉嚮往位於大棠大旗嶺的大樹下天后廟進發。 當年巡遊表演除了打鑼打鼓舞龍舞獅外,個人最愛看的就是潮僑花炮會的「英歌隊」了。
元朗天后誕: 參與團體
負責抽炮的嘉賓有民政事務專員楊德強太平紳士、元朗地政專員張家樂先生及元朗警區指揮官嘉宏禮總警司。 天后信仰在元朗天后又稱天妃、水仙聖母、天上聖母,臺灣及福建地區則稱為媽祖或馬祖,香港則尊稱為天后。 天后原名林默娘,生於宋朝年間,出生日期是農曆三月廿三日,原是福建省莆田縣平海鄉湄洲島人士。 元朗天后誕2025 據說林默娘於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重陽節登上湄洲一個山峯後昇仙,之後顯靈降福於民,當時有人建廟供奉,號曰「通賢靈女」。 元朝時因多次顯靈庇護漕運海運,朝廷封號逐漸升格至天妃;明朝時剿滅倭寇戰事中相傳亦得到天妃庇蔭而大勝;至清康熙二十三年開始尊稱「天后」,封號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仁慈天后」,「後」為皇帝之正配,天后即是與天帝同級的神祇。
- 其中元朗十八鄉天后誕的花炮會景巡遊習俗,已經堅持了超過半個世紀,是天后誕慶典的重頭戲。
- 神功戲是「為神造就功德」的戲劇表演,一般在神誕、建醮、開光、傳統節日等場合上演。
- 喜歡本地口味的旅客可以到大嶼山的大澳,看看有逾百年歷史的龍舟遊湧。
- 每年誕前必求神問杯,占卜到某街就把神像送其所在的公所或祠堂供奉。
- 當年巡遊表演除了打鑼打鼓舞龍舞獅外,個人最愛看的就是潮僑花炮會的「英歌隊」了。
- 而於朗屏站下車後到B出口,取道往元朗廣場的行人天橋,經過元朗廣場取道L2出口橫過元朗大馬路,隔一條街就是教育路的巡遊路線;而巴士一般在元朗大馬路下車均可到達教育路。
- 大樹下天后廟是位於新界元朗區十八鄉瓦窰頭的一所天后廟,主祀天后。
有參與舞獅活動的團隊對記者表示,負責人來自廣州,其他成員分別來自五湖四海,其中一位成員更專程由美國回來,參與今次活動。 在西貢糧船灣舉行的天后神誕建醮祭祀,則會在海面進行「祭幽」儀式。 村民會將天后神像的行身自廟中請出,並用神輿移到主船上,然後由另外兩艘船隻象徵性地以繩索拖行,在糧船灣前的海面巡遊並進行祈福儀式,以祈求天后庇佑航海順利,漁獲豐收,水陸平安。
元朗天后誕: 天后誕
會景巡遊自1963年起正式舉辦至今,是元朗最重要的傳統節慶活動之一。 元朗十八鄉各村的花炮會動員老幼村民參加巡遊,很多其他元朗居民會聚集在巡遊路線兩旁觀賞盛況,非常熱鬧。 作爲香港最大型的新界以至香港最大型的天后誕活動之一,活動每年均會吸引不少香港市區居民和外國旅客專程慕名前來元朗市中心參觀。 2021年,香港天后誕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是天后的生日,香港各區的天后廟自然要好好慶祝一番。 其中元朗十八鄉天后誕的花炮會景巡遊習俗,已經堅持了超過半個世紀,是天后誕慶典的重頭戲。
巡遊開始後,行人路都被擠得水泄不通,車輛和行人會被禁止通行,位於附近的學校會放假一天。 不管自己村裡或是共同舉行迎媽祖的區域是否已有一尊「在莊媽」或「在地媽」,都可能會往外地去迎媽祖。 例如,臺中市霧峯區、烏日區與大里區地區有一個「東保十八莊」(旱溪媽祖遶境十八莊)迎媽祖的活動,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共有十八個村莊參與,這十八個村莊並沒有共有的廟,但卻有一尊共有的媽祖稱為「十八莊媽」。 每年農曆3月1日開始把附近的旱溪媽祖(樂成宮)、南屯媽祖(萬和宮)、臺中媽祖(萬春宮)、彰化媽祖通通請來,參與繞境,隊伍當中,「十八莊媽」在前領路,各莊依一定的順序,逐日在莊內迎神繞境並請客。 十八鄉、大埔墟、茶果嶺等地區的天后誕,花炮會送還花炮的活動已發展成巡遊活動。 花炮會會在一個地點集合,列隊順序送還花炮到天后廟,以舞龍、舞獅、舞麒麟、舞貔貅等引領開路,伴以飄色、地色、花車、中西樂隊、歌舞等表演,穿梭社區大街,成為矚目的賀誕活動。
元朗天后誕: 香港天后廟列表
天后誕正日早上9時,各花炮會與其他表演團體於雞地巴士總站集合,10時正起行。 元朗天后誕2025 在花炮車引領下,花炮會成員時而停低在路上舞龍、舞獅和舞麒麟,伴隨中國傳統樂器、西方銀樂隊演奏、有特技表演大雜燴,有村民扮演不同經典裡的角色,例如西遊記、仙女、觀音等,載歌載舞。 元朗天后誕 不少熱心居民會預早幾小時在巡遊的中心路段教育路兩旁霸佔位置等候。
- 傳統的花炮約有八、九呎高,以竹枝及紙張紮成,中央放着所奉祀神祇的木像或繪圖,是神祇的化身;花炮上亦掛滿代表吉祥好運的飾物和物品。
- 中炮者來年巡遊中會隆重其事,做最高的花炮帶頭出發舞動金龍。
- 一般有三十個,大小不一,依次序由第一炮至第廿九炮,及第壹一炮;普遍認為第一炮為財炮,喻意旺財,第二炮為丁炮,喻意旺丁,而第三炮是最重要的,名丁財炮,旺丁又旺財,是為「炮皇」,也是全場最大的花炮。
- 天后宮前有神功戲酬謝神恩,並擺設盆菜招待回來賀誕的村民。
- 元朗屏山鄉天后寶誕巡遊活動,早上八時半由橫洲工業球場出發,經安寧路至媽廟路,到鯉魚山天后廟進香及舉行鯉魚山天后廟重修開光典禮,巡遊路線兩旁都迫滿圍觀的市民。
- 九月九日重陽節,是媽祖羽化昇天的日子[4],各地媽祖廟亦有慶祝活動,通常此日列為「秋祭」典禮[5](三月廿三媽祖誕則為「春祭」),此日又稱「媽祖成道日」、「媽祖昇天成道日」[6]。
時至今日,為避免激烈的肢體碰撞,花炮活動大多改以抽籤的形式進行,只有少數地區如蒲臺島仍然保留搶花炮的習俗。 晚上,龍獅隊回村或到酒樓與村民和親友平分祭品和喫盆菜慶祝,有部分村落會舉行花炮福物競投,收入用於爲次年慶祝活動的經費。 子時,各村村代表在天后廟內上頭注香和拜神,進行喊禮、讀祝神等儀式,酬謝神恩。 由於2019冠狀病毒病香港疫情,2020至2022年的會景巡遊暫時停辦,僅保留於天后廟內舉行的儀式。 香港現存以天后為主神的獨立廟宇有102間[1],下表始建年份以廟內留存最古有年份紀錄的物品為依據[2]。 來到香港這個喫貨天堂,各種傳統與創新口味的月餅多得讓你發狂。
元朗天后誕: 元朗十八鄉天后寶誕會景巡遊
所謂的「迎媽祖」(也作「迓媽祖」),是到外地去迎一尊本地居民普遍信仰或有淵源的媽祖來參與巡境的活動。 不管自己村裏或是共同舉行迎媽祖的區域是否已有一尊「在莊媽」或「在地媽」,都可能會往外地去迎媽祖。 例如,臺中市霧峯區、烏日區與大里區地區有一個「東保十八莊」(旱溪媽祖遶境十八莊)迎媽祖的活動,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共有十八個村莊參與,這十八個村莊並沒有共有的廟,但卻有一尊共有的媽祖稱為「十八莊媽」。 每年農曆3月1日開始把附近的旱溪媽祖(樂成宮)、南屯媽祖(萬和宮)、臺中媽祖(萬春宮)、彰化媽祖通通請來,參與繞境,隊伍當中,「十八莊媽」在前領路,各莊依一定的順序,逐日在莊內迎神繞境並請客。
元朗天后誕: 香港現存天后廟
大部分地方的天后誕都有花炮活動,交換花炮是核心慶祝活動,也是信眾參與活動的主要方式。 花炮活動一般在正誕日舉行,由會社團體組成的花炮會準備一座新花炮送回天后廟還神,俗稱「還炮」。 值理會隨着把還神送來的花炮,以搶奪或抽籤方式重新分配予各花炮會,獲得花炮的會社可把花炮帶回社區奉祀,以得到天后的祝福和庇佑。 元朗天后誕 各花炮會會於翌年的神誕送還花炮,然後再「抽炮」,這個過程循環不息。
元朗天后誕: 農曆新年
巡遊完畢後下午舉行花炮抽炮儀式,大會的抽炮安排是先在天后誕前由各花炮會或村會認購一定數量的「炮票」,購票越多當然抽中的機會越大。 抽炮當日大會準備有三十個「炮膽」,每個炮膽是紅色紙封套內藏有花炮炮號,由嘉賓抽出每個炮膽中籤的炮票,持有抽中炮票的村民領到炮膽後當眾取出炮號,便是所得的花炮。 今年抽炮儀式原定下午二時舉行,因還神表演耗時太久延至三時多才開始。
元朗天后誕: 花炮會準備
會景巡遊自1963年起正式舉辦至今,是元朗最重要的傳統節慶活動之一。 元朗十八鄉各村的花炮會動員老幼村民參加巡遊,很多其他元朗居民會聚集在巡遊路線兩旁觀賞盛況,非常熱鬧。 元朗天后誕 作為香港最大型的新界以至香港最大型的天后誕活動之一,活動每年均會吸引不少香港市區居民和外國旅客專程慕名前來元朗市中心參觀。 2021年,香港天后誕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元朗會景巡遊回顧從前元朗天后誕巡遊是沒有機構組織的集體巡遊,只是各村的花炮會或村民各自到天后廟進香及還神,直至1963年才成為官民合辦的節慶活動,並成為政府重點宣傳的本地旅遊活動。
元朗天后誕: 天后寶誕
香港是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天后崇拜較早傳入的地區之一,西貢佛堂門天后古廟(俗稱「大廟」)始建於南宋時期。 在臺灣及福建地區,人們稱天后為「媽祖」,在香港的地方稱之為「亞媽」、「娘媽」、「媽娘」或「天后媽」等。 現時香港的天后廟遍佈香港島、九龍、新界和離島,大部分是清初復界以後才修建的。 翌日的會景巡遊以大樹下天后古廟為終點,下午 在廟旁涼亭進行抽炮。 第三炮名「丁財兩旺」, 被認為最好意頭,炮身亦最高大漂亮。
元朗天后誕: 元朗十八鄉天后誕
不過大家可能不知道,香港是現代國際龍舟競賽的發源地,大力把這項民間節慶發展為國際化的體育盛事,為傳統添上新意。 相傳天后林默自幼就有預測天氣的本領,在海難中救人無數,所以過去香港沿海鄉民和漁民都很尊敬她,建了很多天後廟供奉她,在香港隨便走走就能碰到一座。 子時,各村村代表在天后廟內上頭注香和拜神,進行喊禮、讀祝神等儀式,酬謝神恩。 近來學界人士從「祭祀圈」的概念來探討這些迎媽祖的活動,藉由「神界」的疆域觀念,重新解讀「人界」中不同地域之間的從屬關係。 香港漁民互助社主席林根蘇表示,該年是應官方邀請,首次安排船隊先在維多利亞港上演海上巡遊,以協助推廣香港旅遊業[3]。
元朗天后誕: 花炮會準備
表演完畢後離場繼續出發,進入馬田路轉入大樹下東路,最終目的地是位於大旗嶺的大樹下天后廟。 巡遊隊伍到達天后廟後依次序進香及還神,先拜大樹將軍,再拜正殿天后,在廟前舞龍舞獅及表演答謝神恩,攜有花炮的隊伍由壯丁抬著向正殿叩拜,還炮後巡遊纔算完結。 今年天后誕巡遊另一特色是多了很多南亞裔人士及外籍人士參加。 近年很多南亞裔人士遷入新界鄉村居住,逐漸融入社區而成為巡遊一份子。 而戰後許多新界居民均會到外地工作,移民的也很多,但每年天后誕均見有原鄉民迴流的情況,他們藉天后誕回來探親和參加巡遊,連他們的外籍配偶與子女、甚至外籍朋友也邀來一併參與,實行不分中外,普天同慶。 元朗天后誕 元朗天后誕 早在會景巡遊正式舉辦以前,元朗已有由十八鄉各村按習俗自發進行天后誕慶祝活動,當中包括於香港日治時期終止、每隔三年公演神功戲酬神的活動。
元朗天后誕: 元朗十八鄉天后寶誕會景巡遊
神功戲是「為神造就功德」的戲劇表演,一般在神誕、建醮、開光、傳統節日等場合上演。 天后誕的慶祝活動主要在天后廟前的空地舉行,但如活動需移師其他地方,神誕值理會便會把天后的行身(小神像),從天后廟移送至賀誕活動地點,這個儀式稱為「接神」。 此外,值理會成員也會把區內其他神廟中神明的行身請出,一同至神棚慶誕。 下午巡遊結束後,龍獅隊會前往天后廟廟前再作表演,放炮仗,然後歸還花炮,參神上香。 之後用神輿請出天后娘娘廣場涼亭,燃放花炮後舉行抽花炮儀式。
大甲鎮瀾宮每五年舉辦一次「大甲媽祖回孃家」活動,前往湄洲祖廟謁祖進香,湄洲祖廟亦以盛大隊伍接駕,歡迎大甲媽祖回孃家謁見聖父母及湄洲天上聖母。 下午巡遊結束後,龍獅隊會前往天后廟廟前再作表演,放炮仗,然後歸還花炮,參神上香。 之後用神輿請出天后娘娘廣場涼亭,燃放花炮後舉行抽花炮儀式。 沒有抽到花炮的花炮會可向抽到多過一個花炮的花炮會用利是交換花炮。 元朗天后誕2025 第一炮象徵「丁旺」,第二炮象徵「財旺」,而第三炮寓意「丁財兩旺」,被認為最好意頭的一炮,最受村民歡迎。 中炮者來年巡遊中會隆重其事,做最高的花炮帶頭出發舞動金龍。
元朗天后誕: 香港
2018年,東華三院亦復辦九龍區最大型的天后誕活動──「油麻地天后誕」,以承傳本土傳統文化,並為市民祈福消災,祝願香港繁榮安定。 更會舉行難得一見的「花炮衝神儀式」,向天後孃娘報喜及鞠躬行禮。 舊俗廣州疍家人視為大節,鄉村有天后廟的均打醮慶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