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一屆區議會選舉將於12月10日舉行,這是完善選舉制度後的首場區議會選舉。 作為選民一員,理應履行公民義務積極投票,承擔社會責任。 要善用手中一票,推動地區管治改革,共建美好家園,助力香港由治及興,達致良政善治。 市民齊來投票,就是對新選制的支持,就是對美西方反中亂港勢力的抵制。 項目採用組裝合成建築法興建,樓高4層,受惠人數約1,900人,每單位設有煮食空間,以及獨立洗手間連淋浴間,租期不少於兩年,第一輪截止日期為2023年9月30日;第二輪為2023年11月15日。
1965 年 9 月繼任香港培正中學校長職務,至 1974 年 8 月榮休。 1976 年因腎病入院,二月間魂返天家,聞者惋惜。 李故校長奉主虔誠,熱心服務,對社會、對學校均多貢獻。
九龍城樂善堂診所: 服務內容
即電召十字車送伊利沙白醫院急救,已入昏迷狀態,延 至下午二時三刻,卒不治去世。 噩耗傳來,餘等瞠目不知所措,乃渾渾然聚集樓梯間,欲語無言,心頭翳重之情,不能言喻。 二月廿四日假九龍巴富街合一堂舉行安息禮拜,禮堂四周,花圈遍佈。
- 1918 年本校監督李錦綸先生辭職,董事會舉先生為監督,聘黃啟明先生為校長。
- 博士曾先後獲美奧克拉荷馬浸會大學、貝勒大學及史塔生大學頒贈榮譽法學博士學位。
- 生於 1906 年 10 月 10 日,是 1924 年級羣社社友,畢業後即留母校服務,後再赴美深造,獲貝勒大學教育碩士及偉蘭大學頒贈榮文學博士學位。
- 母校設備簡陋,擴展至宏大之規模,黃故校長,厥功至偉。
- 居美十年,回國任《真光雜誌》主筆十有餘年,遽爾逝世。
- 樂善堂完成五期計劃,並委託香港大學護理學院及公共衞生學院評估計劃成效。
- 時適李濟良牧師、馮景謙牧師、廖德山醫師等籌備創立培正,方物色熟識外國教會 及僑胞情形者以便向外募款,乃邀請李先生參與其事,並舉為英文書記。
- 博士誠以奉主,孝以事親,敬以治事,厚以待人,襟懷灑落,有長者風。
博士曾先後獲美奧克拉荷馬浸會大學、貝勒大學及史塔生大學頒贈榮譽法學博士學位。 1971 年 4 月 17 九龍城樂善堂診所 日,因病息勞,享壽八十歲。 博士誠以奉主,孝以事親,敬以治事,厚以待人,襟懷灑落,有長者風。
九龍城樂善堂診所: 九龍樂善堂
先生在校肄業八年後,於 1900 年赴美留學。 1912 年畢業返國,奉廣東教育司委為監考官,翌年任外交部廣東瓊州交涉員。 1918 年本校監督李錦綸先生辭職,董事會舉先生為監督,聘黃啟明先生為校長。 1920 年董事會改選黃啟明為監督,以負對外之責 ; 又改選先生為校長,以負對內之責。 1939 年 4 月 16 日黃啟明校長逝世,6 月 1 日受校董會聘復任本校校長,至 1942 年先生辭職返鄉。
先生累代忠信基督,事母至孝,賦性恬淡,不慕名利,終身以教育自矢,瘁力培正凡二十一年。 出殯之日,冒雨執紼致悼者,凡數千人,足見其生平感人之深也。 適逢中秋佳節將至,九龍樂善堂與香港黑龍江社團總會,合辦「樂善港龍中秋鄉連心」送暖活動,為黃大仙、九龍城、荃灣等區逾1,400戶長者及基層家庭送上禮物包及愛心月餅,共慶中秋。
九龍城樂善堂診所: 醫療健康
1915 年得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碩士。 1922 年起為化學系助教,多年來忠誠服務,獲教會獎勵,免費送美再深造一年。 是年趙氏以黃豆改良奶品程序有關之論文,得康奈爾大學 (Cornell University) 化學博士學位。 1942 年 6 月,澳門培正中學楊元勳校長辭職,趙博士受聘繼任校長。 是年 九龍城樂善堂診所2025 8 月,趙氏調派為粵北坪可培正培道聯閤中學校長。 1945 年春,坪石為日敵退軍所擾,培聯師生迫於離散。
1933 年,與王國璇、林子豐在九龍何文田購地,並力邀廣州培正黃啟明校長來港建辦分校。 而譚先生則獲全體校董推選為港校義務司庫,協助籌借款項。 九龍城樂善堂診所2025 對於香港培正之 開辦,譚先生功高至偉。 九龍城樂善堂診所 嗣後數十年,譚先生愛護培正,不遺餘力。
九龍城樂善堂診所: 醫生與你
而候選人不可只臨陣「洗樓」取悅市民,空談誤國,為民多做實事,發展經濟,改善民生。 九龍城樂善堂診所2025 九龍城樂善堂診所 路遙知馬力,人久見人心,逐步讓市民建立起對新政治風氣的信心。 一晃四個月過去,區議會選舉還有不足一個月舉行,候選人進入最後衝刺階段。 近日全港多處街頭見到各候選人的旗幟迎風飄搖,一些地方候選人團隊擺街站派單張,宣傳自己的政綱。
九龍城樂善堂診所: 醫療服務簡介
現在香港 培正,已成為完備偉大的學府,飲水思源,他老兄的功,實不可沒,洵可貴也。 張新基先生與培正關係甚深,自培正第一屆校董會直至臨死為止,連任培正校董,數十年來培正歷盡艱辛,在苦難中成長,張先生居功厥偉,誠「培正功臣」也。 張先生在教會方面可稱元老,貢獻殊大,對教會一切工作支持,風雨無間。 九龍城樂善堂診所2025 張先生係廣東恩平人,生於 1889 年,1960 年 2 月 17 日,息勞於九龍寓所,元配鄭氏已故,繼室林氏,俱賢淑,相夫有道,子女皆已成立。 憶 1915 年,培正中學在廣州東山建立未幾,因開支浩繁,經費來源無著,負債頗鉅,無法維持,而先生曾以浸信會會友身份挺身而出,參加組織「培正維持會」,設法籌款, 渡過難關。 先生溫良謙厚,數十年來未嘗疾言厲色,人皆知之,人皆敬之。
九龍城樂善堂診所: 同學會資訊
1918 年吳先生受浸於大良,旋就任香港聖保羅九龍分校校長。 時兩廣浸會正事業方興,亟待羅致人才,特邀先生回穗任兩廣浸會書記。 1912 年被聘為培正中學宗教主任。 半年後改任國民學校主任,對校務發展,功績殊偉,學生激增至八百餘眾,膳堂及宿舍兩大建築物,亦為任內所建。 1934 年秋,先生積勞致疾,請假調治,凡半年,無起色,乃回原藉。
九龍城樂善堂診所: 牙科服務
親友同學陸續前來參加,座為之滿,後到者祇得站立。 勤社同學是日全體到場,尊師重道,有啜泣者,情實感人。 由馮家鉉牧師主禮,劉治平牧師講道,黃汝光校監 述史,而本社同學亦負責獻詩秩序,以聊表寸心。 隨即出殯,由黃汝光、李孟標、林英豪、林湛、鄺秉仁、鄺文熾、冼永就、徐炳麟、司徒英、吳華英、高雁雲、江 永康諸老大哥同學扶柩,前往香港哥連臣角火葬場,舉行火葬。 路途遙遠,而主家預備之四輛旅遊車,仍不敷分配,未能隨往者眾,而依依之情,不能自已。 林玉山牧師,廣東台山縣人,少年篤信基督。
九龍城樂善堂診所: 牙科
1933 年設立香港培正分校,又調往為香港分校主任。 麥老師好古玩字畫,工書法,筆力雄厚,氣勢軒昂,自成一家。 在抗戰期間,染喉疾,1941 九龍城樂善堂診所2025 年,病勢日深,十月卒不起。 前澳校校長傅漁冰先生為浙江省杭州人,生於1901 九龍城樂善堂診所2025 年 10 月 22 日,受教育於杭州。 九龍城樂善堂診所2025 1925 年來澳,在澳門浸信會熱心事主,被按立為該會會佐,常代表教會出席全國及兩廣浸會聯會。 1946 年被兩廣浸會聯會推選為培正培道校董,為教育事業盡力。
九龍城樂善堂診所: 中醫服務
故校長林子豐博士,粵揭陽縣人,生於 1892 年。 生平關懷社會福利及宗教事工,賢勞卓著,曾任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會長,九龍城浸信會執事及香港浸信聯會主席,曾獲選為世界浸聯會大會副會長。 抗戰期間,博士義務出任培正培道中學校長,支持兩校渡過難關。 光復後,博士繼而義務出任香港培道中學校主、監督及香港培正中學校長。 九龍城樂善堂診所 博士獲選為香港教師會會長,又籌設香港浸會學院,兼任義務校長,以迄終身。
九龍城樂善堂診所: 醫師簡介
醫療一向是樂善堂核心服務的一環,為回應社區需要,樂善堂推行多元化基層醫療,以及預防疾病健康推廣服務。 現時本堂設有6間診療所提供西醫、牙醫、中醫及專科服務(骨科),另有4架流動中醫醫療車為港、九、新界居民提供中醫全科及針灸治療。 樂善堂在配合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施政下,於2017年年底開始推動過渡性社會房屋「樂屋」,為輪候公屋之基層人士帶來安樂窩,解決他們短期住屋需要。 生於 1888 年,家本望族,世代書香。 辛亥革命後與鄉中友好,辨女子書塾,後更辨男女書塾一所,在當時可稱為一個新時代的新人物。
生於 1909 年 10 月 31 日,天資聰穎,家學淵源。 早歲就讀廣州培正中學,1926 年畢業,隨後升學北平燕京大學,專攻數學,成績優異,兼任助教,獲理科學士學位。 1932 年應培正母校黃啟明校長之邀,返校主持數理課務,勗力改進,奠下培正數理優良基礎,厥功至偉。 1950 年夏,應港校林子豐校長之邀,就任教導主任。 1954 年升副校長,兼主教務,策劃校務,成績斐然。
九龍城樂善堂診所: 牙科
楊故校長元 勳曾將此英文本譯為中文本,中西對照,懸諸校中。 1950 年 1 月 16 日,李醫師在香港廣華醫院病逝,享壽九十六歲。 18 九龍城樂善堂診所 日出殯,安葬於九龍中華基督教墳場。
九龍城樂善堂診所: 牙科服務
樂善堂今年再度與福陞粵劇團合作,由羅家英、汪明荃等多位粵劇名伶擔綱演出經典劇目《荊釵記》。 九龍城樂善堂診所2025 由於早前暴雨造成一些基層家庭流… 九龍樂善堂2023年度常務總理會於4月1日履新,2023年度主席李聖根先生承諾來年會與新任常務總理會一同努力,發揮「關懷情真、樂善同行」精神,繼續推動更多優質服務,惠澤市民。 為提供更優質服務及環境,「樂善堂駿英牙科診所」已於2023年11月6日起在太子始創中心12樓投入服務,為大眾提供專業而全面的牙齒及口腔保健服務,包括基本口腔檢查、洗牙、脫牙、補牙、假牙及根管治療等。 生於 1871 年,1973 年 3 九龍城樂善堂診所2025 月 28 日壽終於廣州,享年一百零三歲。 冼先生乃前東山培正財務主任,為人宅心仁厚,品德俱優,處事公正嚴明,待人和藹可親,終身熱心宣道及服務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