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切除主要癌細胞,可預防由癌症有機會所引起的腸道阻塞,並改善結腸功能。 手術所切除的腫瘤或腫瘤附近的淋巴結會一併進行顯微鏡檢查,從而確認癌症期數。 最後決定同時採用 3 隻化療藥作治療,效果理想,漏管消失及自動癒合,癌腫瘤也明顯縮小,最後更可以透過手術完全切除餘下的腫瘤,然後再接受電療及化療輔助治療。
當出現症狀時,腫瘤實際上已經在體內生長了一段時間,病情或已屆中晚期(第三或第四期)。 隨著腫瘤生長的位置的不同,臨牀上所出現的症狀也不一樣。 胃鏡檢查即上消化道內窺鏡檢查,醫生將一條直徑約 0.9cm、前端裝有鏡頭的光導管狀經病人的口及食道,進入胃部及十二指腸進行檢查。 如有需要,醫生可通過導管伸出夾子,抽取組織作病理檢查。 為確保檢查順暢,醫生會在患者喉嚨位置處方局部麻醉噴霧及於靜脈注射鎮靜藥物,檢查過程約 10 分鐘。
大腸癌手術: 切除大腸/結腸手術
在手術麻醉藥力消退後,腸道的蠕動通常會減慢,患者需等待術後2至3天才可啜飲少量開水,再逐步增加飲水量;4至5天後,可聽從醫護人員的指示,逐漸進食清淡的食物 。 大腸癌手術2025 約有5-10%大腸癌個案由家族遺傳引起,較常見為「家族性直腸瘜肉綜合症」(FAP)及「遺傳性非瘜肉大腸直腸癌」(HNPCC)(又稱連氏綜合症)。 大腸癌近年來成為好發癌症的第一名,也因為初期症狀並不明顯而往往被忽略。 大腸癌手術 通常若腹瀉及便祕交替發生、大便帶血、不明原因體重減輕,或腹脹、腹痛、噁心及嘔吐感等,都應提高警覺。
2018 年的死亡數字超過二千三百宗,位列癌症第二號殺手。 大腸癌是香港第二號癌症,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字,2019年共有五千多宗新症。 而在第一期(佔9.3%)、第二期(佔21.1%)或第三期(佔26.3%)確診的,合共超過一半。
大腸癌手術: 癌症種類 – Cancer Type
結腸切除後,病人可能會因具吸收營養功能的表層組織 大腸癌手術 (特別是右結腸) 被切除而出現腹瀉的情況。 然而,大部分的排便功能障礙皆可妥善處理而不會嚴重影響病者的生活質素。 腫瘤已擴散至其他器官,最常見的是肝臟,其次是肺、骨骼甚至腦部。
- 如日後有合適或同類產品/服務、活動或由醫護人員提供的最新專業健康及癌症資訊,本人同意香港綜合腫瘤中心可以電郵通知本人。
- 由於磁場極強,接受 MRI 前須移除隨身的金屬物品。
- 而本港大腸癌亦是常見癌症的第一位,每年新症約五千六百宗。
- 手術原則是原發腫瘤的切除、鄰近腸繫膜的切除、淋巴結切除和重建腸道的完整性。
- 大部份的大腸癌都是由正常黏膜變成息肉,再演變成大腸癌。
- 以藥物治療啟動身體的免疫系統對抗癌症,藉由幹擾癌細胞跟免疫細胞的結合,恢復與提升身體的自然防禦能力,此療法也被稱為生物療法(Biotherapy)。
歷經大小手術8次,幸得上天垂憐,總能在醫師精湛手術下,逢凶化吉。 自駕公車愈來愈夯,交通部公路局規畫國內首輛開上快速公路自駕公車,昨進行掛牌及載客測試,第一階段於臺六十一線臺中大安圖書館… 大腸癌新症個案,由2009年4335宗增至2019年5556宗,10年來整體呈上升趨勢,情況令人憂慮。 Blue為香港首間網上人壽保險公司,提供定息儲蓄保險、5年期高息儲蓄保險、人壽保險、意外保險、危疾保險、門診醫療保險、Top 大腸癌手術2025 大腸癌手術2025 Up門診醫療保險等多種產品。 如在申請時遇到任何困難,或想與我們直接對話,瞭解更多有關保險計劃的細節,亦可聯絡我們的客服團隊為你解決各種申請疑難。
大腸癌手術: 腫瘤分子檢測
曾患有慢性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和克隆氏症(Crohn’s 大腸癌手術 Disease),均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如曾患有大腸瘜肉,而且瘜肉體積較大或數量較多,則有較高風險患上大腸癌。 在此特別感恩天母中醫診所陳清文醫師,因加馬刀手術後一年痼疾復發,經友人推薦嘗試中醫耳針,遂與他結緣。 年過不惑時,經常因多種病痛頻繁往返醫院檢查,終由振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李信興診斷,我具侵犯性自體免疫的類風濕關節炎。
MSI可以作為預測的指標,一是去檢查有無遺傳性癌症的可能,一是去評估是否適合使用免疫治療。 大腸癌手術 一般認為大腸癌的形成是基因改變加環境影響下造成的結果,基因不穩定使生長因子不斷被活化、組織不斷增生,最終癌化形成腫瘤。 每個人的基因變化不同,導致大腸癌患者對治療的反應大不相同。
大腸癌手術: 症狀
通常單靠外科手術已可根治,即切除腫瘤同時清除淋巴結。 ・HER-2:HER-2是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家族的其中一種,比較有名的變異是乳癌的HER-2過度表現,在大腸癌的病患中,HER-2過度表現常見於RAS/BRAF基因表現正常者。 如果有HER-2過度表現的情形,可以使用HER-2相關的標靶藥物。 至於近年常聽到的機器達文西手術,也是微創腹腔鏡手術的一種,只是醫師操作介面不同,但病人傷口大小也類似,國際文獻報告達文西大腸手術在短期與長期的預後,與傳統微創腹腔鏡大腸手術相似[11]。 另外,切除癌腫後,有少數患者須接受結腸造口術或迴腸造口術,患者需要學習檢查、清理和更換造口袋,亦可能因而感到擔心和不安,因此家人、朋友和輔導員的幫助和支持也相當重要。
大腸癌手術: 香港綜合腫瘤中心 ( 香港島 )
最近十年,化學藥物的研究取得突破和成功注入新藥物,病人的存活期因而大大提升。 治療的方針可分為「輔助性」(Adjuvant) 和「紓緩性」(Palliative) 兩大類。 而本港大腸癌亦是常見癌症的第一位,每年新症約五千六百宗。
大腸癌手術: 大腸鏡檢查(照腸鏡)
為了清理腸道獲得清晰的影像,照 X 光前幾天須戒高纖食物。 為了潔淨腸道,照 X 光前或須洗腸,患者須側臥讓護士將軟管送入直腸以灌水,然後忍耐幾分鐘再去洗手間,將水排出體外。 正式檢查時,含鋇 (Barium) 的顯影劑會被灌入直腸,令大腸獲得清晰的顯影,再由醫生進行分析。 雖然大部分的大腸癌沒有明顯的成因,但一些研究顯示,大腸癌與飲食習慣其實有密切的關係。 低纖維或高脂的食物與大腸癌的發病率有關,所以健康飲食實有助減低患上大腸癌的機會。
大腸癌手術: 癌細胞擴散程度的檢測
直腸是連接乙狀結腸和肛門之間的一小段腸道,長度約12至15釐米,主要功能是貯存糞便。 許多大腸癌的風險因素與不健康的生活習慣有關,包括飲食中的纖維含量不足、進食大量紅肉和加工肉食、缺乏體能活動、肥胖、飲酒和吸煙。 葉秉威提醒,一個高品質的大腸鏡,除了大腸清腸品質,成熟的內視鏡醫師技術及經驗的判斷也非常重要,選擇適當的武器,來處理各種不同類型的瘜肉及早期癌症。 內視鏡黏膜切除術(EMR)或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應該是較好的選擇。 順帶一提,病人經常詢問,標靶藥可否代替化療作為輔助治療;我的答案是否定,因至今的大型研究俱顯示標靶藥用於術後治療並無益處。 備注:以上只列舉出部分常見疾病及手術,對於一些較複雜或罕見手術,本中心的專科醫生均可處理,詳情請向本中心查詢。
大腸癌手術: ( 大腸鋇劑灌腸造影 (Barium Enema)
治療要視乎擴散的廣泛程度,若是少量擴散至肝或肺,例如只有一至兩個小範圍的擴散,以外科手術切除再加術後的化療及標靶治療,仍有機會達至根治的目的。 但當擴散的「點」過多,就未必適合做手術,而需要以化療、標靶治療、免疫療法等治療。 在進行大腸鏡檢查前,必需留意有沒有限制事項,例如禁食、飲用大量開水、服用瀉藥以助排清腸道等等。
大腸癌手術: 健康網》腎不好該怎麼喫? 醫揭傷腎5食物 兼談護腎5招
即使切片下的組織型態類似,同樣的治療在不同人身上卻會有不同治療反應。 進行基因檢測的好處是,醫師可依據每個病患基因的不同而決定不同治療方向,在醫學上稱之為「個人化醫療決策」(Personalized medicine)[19]。 面對轉移性大腸直腸癌,全身性化學治療纔可以阻止癌細胞到處亂竄,然而,唯有手術完整切除轉移病竈,纔有治癒的可能。 根據過去經驗歸納,肝臟轉移大小5公分內及數量3顆內[4]、肺臟轉移大小2公分內及數量1顆[5]、腹膜轉移PCI小於6分[6],這些都是可直接手術切除的範圍,手術對存活率有明顯助益。 2.吻合處洩漏:有2%~7%的機率接合腸子的地方可能會有癒合不良的情況,部分腸道的糞便流入腹腔,會造成腹內感染。 第二期:癌細胞已經生長到結腸或直腸的最外層,但並未通過表層。
大腸癌手術: 健康網》大腸坑坑疤疤疑罹癌 手術前才發現是「憩室炎」
整個過程需時約 30 分鐘,期間儀器會發出噪音,醫護人員通常會提供耳塞。 以上的檢查都可能要等候數天才有結果,在這段日子,求診者可能感到不安,與親友傾訴或會有幫助。 與 CT 掃描的成像原理類似,不同的是用磁場而非 X 光構成身體的橫切面影像。 由於磁場極強,接受 MRI 前須移除隨身的金屬物品。 如體內裝有心臟起搏器、心臟監測器、金屬支架等,可能不宜採用 MRI,應預先通知醫護人員有關情況。
大腸癌手術: 免疫療法
而40歲以上人士應開始定期接受胃鏡篩查,如有胃癌家族病史,患上胃癌風險會較一般人高二至四倍,更應及早作定期檢查。 當胃部細胞出現基因變異,便有可能令正常細胞發展成惡性腫瘤;此外,研究發現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均有可能增加患上胃癌的風險。 現時胃鏡檢查已是一種常規檢查方式,能清楚檢查上消化道內有否異常,包括有否胃炎、食道炎、胃潰瘍、食道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息肉,以及及早發現食道癌或胃癌等。 黃:大腸癌往往源於瘜肉病變,過程可長達 5 至 10 年2,同時早期腸癌病徵卻不明顯,例如大便習慣改變、便祕、常有便意感、糞便帶血呈暗紅色、大便形狀變細、甚至腹部絞痛等 3。
大腸癌手術: 結腸內視鏡(大腸鏡)及息肉切除術
有機會也可以和其他照顧者交流一下經驗,或是尋找相關的病人組織,你會發現很多人和你一樣,也許你可以從中學習到好的經驗或告訴別人你的經驗。 病人接受治療期間,蛋白質需求量是平時的一倍半或以上,所以要多進食含豐富蛋白質的食物和選擇一些高質素的蛋白質,如蛋、奶、肉類、海產和黃豆製品。 造瘻治療師 (stoma nurse) (通常為專責護理造口的專科護士) 會負責為病人訂下護理造口的計劃、進行初期的護理,以及教導病人護理造口。
在化療過程中,醫生會定期為病人驗血,必要時用抗生素對抗感染。 前期工作包括在皮膚畫上記號,確保射線能夠準確進入體內的部位。 大腸癌手術 放射治療記號在療程中必須保持清晰,醫護人員會教病人護理皮膚,避免記號褪色或被洗掉。
大腸癌手術: ( 放射治療後
先是腸壁內擴散,侵犯肌層後易發生血行轉移,還可以侵襲腸周圍的器官,如膀胱、子宮、前列腺、小腸、胃、肝、胰臟等。 ・保持體重:體重指標 (BMI) 18.5 與 22.9 之間。 量度腰圍是另一評估風險的方法,女士的腰圍最好不超過 80 釐米或 32 吋,男士的腰圍最好不超過 90 釐米或 36 吋。 ・每日應進食五分蔬菜和水果 (日日2 加 3),一分等如半飯碗蔬菜或一個中型水果。
另外,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亦屬免疫療法,此治療通常會保留給晚期或複雜型大腸癌使用。 早期副作用是指在放射治療開始後 1~2 星期出現的放射反應。 常見的有皮膚反應 (包括會陰和肛門位置出現紅腫,甚至脫皮、疼痛和體毛脫落)、腹痛、大便頻密甚至腹瀉、小便頻密、小便赤痛及尿道炎等,女性病人或有陰道分泌增加、疼痛和出血等。 大部分的副作用都屬輕微,放射治療後會逐漸消退,絕少留下長期後遺症。 當病人從手術康復過來,傷口完全癒合後,便可開始輔助性化學治療。
如果上述徵狀在短時期出現而且持續的話,就要請教你的家庭醫生,尤其是大便出血,很多有痔瘡的人會對大便出血掉以輕心。 大腸癌手術 雖然痔瘡並不會形成大腸癌,但由於痔瘡是非常普遍的疾病,而且有很多病者往往是同時患有痔瘡及大腸癌的,所以一旦痔瘡的徵狀有所變化,亦應請教醫生。 根據衛福部108年癌症登記報告,大腸直腸癌是全臺癌症發生數第一多、發生率第二高、死亡率第三高的癌症,當年因大腸直腸癌死亡的人數是所有癌症死亡人數的12.81%[1]。
大腸癌手術: 大腸癌病友支援服務
因「結腸」和「直腸」疾病的性質不盡相同,以往有不少文獻會將「結腸癌」和「直腸癌」分開表述。 大腸癌手術 之前介紹過近接療法(brachytherapy)(詳見health.mingpao.com「零距滅直腸癌 新電療快狠準 毋須手術 解救老年患」一文),又名接觸電療(contact therapy)。 望文生義,輻射線經導管於腫瘤表面直接照射,能針對性地大幅提升腫瘤的電療劑量,達至較佳療效。 每次療程約2至3小時,毋須開刀和全身麻醉,亦毋須住院,療程完畢後即可返回家中休息。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報告,2018年有2178宗直腸癌(連肛門癌)新增個案,新症個案按年上升。 日常為不少直腸癌患者診治,綜合他們最常問的問題,逐一詳細解答。
大腸癌手術: 大腸癌症狀
單孔腹腔鏡手術乃微創大腸癌手術的重大突破,它與傳統腹腔鏡手術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單孔腹腔鏡手術是經由一個大約3釐米的小切口進行。 手術完成後,再經由同一個小切口將被切除的腸道拿出體外。 透過實踐健康的生活模式,包括多喫高纖維食物、少喫紅肉和加工肉食、恆常進行體能活動、保持健康體重及腰圍,以及避免飲酒及吸煙,可預防或減低患上大腸癌的風險。
肛門指檢用以檢查直腸內是否有任何硬塊或腫瘤,大便隱血測試則能檢查大便中是否帶有肉眼看不到的血液。 大腸鏡檢查則是透過內窺鏡檢查大腸腔內的情況,有需要時亦可抽取活組織作化驗或治療。 不過,患上早期大腸癌的病人通常沒有病徵,大部份病人出現上述病徵時,很可能已經患上晚期大腸癌。
大便出血、便祕、腹痛等常見於腸癌的徵狀,其實亦常見於痔瘡、習慣性便祕等其他良性疾病。 「『腺瘤』『癌』序列」(Adenoma carcinoma sequence) 是引致腸癌的基本模型。 曾遇過病人因心急希望盡快治療,沒有做磁力共振檢查及沒有跨學科小組會診,便直接做手術;不幸於術中發現腫瘤根本難以徹底清除,大大影響最終根治的機會。 此情況理應透過手術前準確的檢查和跨學科小組會診而大幅減低。 利用 X 光描繪體內立體 (3D) 的影像,內含的資訊遠多於平面的 X 光片,有助於診斷。 若曾患哮喘、風疹、濕疹、過敏性鼻炎、對某些食物/藥物或 X 光顯影劑過敏,事前務必要告訴醫生。
TNM「分期」(staging)是先根據「腫瘤本身」、「淋巴結轉移」和「 遠處轉移」 三方面的情況來評估癌症嚴重程度,再歸納為總體「分期」的方法。 Dukes 及MAC(modified Astler-Coller)為傳統的方法。 「大腸」可以分為「結腸」(colon) 和「直腸」(rectum)兩部分。
大腸癌手術: 大腸癌
例如一旦有轉移到其他器官的大腸癌患者,化療和標靶治療有助縮細腫瘤體積,及後有機會進行根治性切除 7,提高治癒的機會。 對晚期患者來說,癌細胞大多已擴散至其他部位(如肝臟及肺部),未必能以手術根治。 舉例來說,若大腸內的腫瘤流血不止,或造成腸塞,醫生便會考慮為患者切除腫瘤,減少相關症狀,再使用化療或標靶治療。 除了病人已出現大腸癌症狀,需立即接受大腸鏡檢查外,由於大腸癌有年輕化趨勢,加上早期大腸癌亦無明顯症狀,故建議一般人由 45 歲至 大腸癌手術2025 50 歲起開始定期進行大便隱血測試及大腸鏡檢查。 如發現有少量瘜肉,經化驗後無特別問題,可於 5 大腸癌手術 年後再接受大腸鏡檢查;如果大腸瘜肉多達 20 至 30 粒,則應在翌年再作檢查。
大腸癌手術: 大腸癌的精準醫療
緩和療護團隊包括醫師和護理師、專業照護人員、病人及家庭成員,若施行得當,患者的病況可能逐漸好轉且活得更久。 大腸癌的標靶治療只用在轉移性第4期的病人,且大多需和化學治療併用才具有療效。 標靶治療是以專一性藥物,鎖定癌細胞特有的表面標記或訊息傳遞途徑來攻擊,藉此阻斷腫瘤細胞的增殖、促進癌細胞死亡並抑制血管生成。 手術切除原則是將長腫瘤的腸道做部分切除,並清除鄰近的淋巴結,再將腸道重新接回,以保持原有的功能。 部分原位癌與第1期尚未侵犯至肌肉層的腫瘤,可以透過大腸內視鏡手術切除病竈,若腫瘤侵犯位置比較深,則會做傳統開腹手術或用微創腹腔鏡手術。 醫師在治療大腸癌之前,會評估病人年齡、身體狀況,腫瘤位置、大小、期別、擬定適合的個別治療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