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為開放式(英語:Open communion)、封閉式、半封閉式。 封閉式乃依“成員制”的架構,認為只有得救、受浸、加入本教會、成爲教會成員的人才能領主餐。 半封閉式的教會認爲,那些不是本教會成員、來自其他浸信會的到訪人也可以領主餐。

城浸家蒙神恩典自1939年立會至今,已踏入第82年;按聖經的教導和先賢的努力,現已發展至由13部、差會和多個事工團隊共同籌劃和執行各項聖工。

九龍城浸信會: 香港

1836年9月17日,叔未士牧師及叔何顯理女士夫婦(Rev. & 九龍城浸信會2025 Mrs. John Lewis Shuck,只有23歲和18歲的新婚夫婦)從美國抵達澳門,成爲來華的第一位浸信會宣教士。 訓練事工推行的「門徒生命與事奉證書訓練課程」和各類別的靈修營和研經營等,旨在深化會友們對真理的認識,從而達到裝備信徒,發揮事奉恩賜和栽培本教會領袖的果效。 城浸家於2000年推行按齡牧養,分別成立了兒幼部、青少部、成年部和耆壯部,於各部下分設若干成長班,除教導聖經真理外,更着重生活應用層面;另外還設計合適該年齡層的活動,務求達到身、心、靈的平衡發展。 差會於1989年成立,先後差派宣教士到泰國、法國、英國和日本等地宣教;至於差傳教育方面,曾舉辦「把握時機」宣教生命課程和「金齡宣教」專題講座等。

於1958年與政府協商擴堂,以舊會堂地段交換亞皆老街毗連九龍城警署20,000平方呎地段,補回地價50,000餘元擴建新堂,亞皆老街新堂於1964年竣工,並於同年8月立會廿五週年紀念慶典開幕。 新堂前座為禮堂,後座宗教教育大樓初建6層,到1973年再加建4層。 鑑於某團體早前在其網站未經授權,擅自轉載本會榮譽會牧張慕皚牧師九篇崇拜講道記錄,本教會謹此聲明該團體與九龍城浸信會絕無關係。

九龍城浸信會: 中心簡介

九龍城浸信會(Kowloon City Baptist Church,簡稱:城浸)是香港浸信會聯會旗下的教堂建築之一,位於香港九龍九龍城亞皆老街206號,九龍城裁判法院對面,於1964年落成。 由於地點適中,加上禮堂寬大,除了是浸信會聯合聚會地點外,也成為許多聯合性大聚會的場所,例如港九培靈研經會、華福歷屆的大會、神學院的畢業禮等。 為推動區域福音事工,臺灣南部包括臺南、高雄、屏東、澎湖等縣市的浸信會教會,已成立臺灣第一個區聯會,定名為“中華基督教浸信會臺灣南區聯會”。

  • 關顧部提供個人和家庭的情緒支援,除提供輔導、跟進和探訪外,於2012年又設立晴心組以關心癌病的信徒及其家人,2018年成立星兒家庭組以支援有自閉症兒童的家庭。
  • 浸信會強調信徒浸禮(Believer Immersion),即指受洗者必須已是蒙恩得救的信徒,並且全身要浸入水中,因爲他們認爲,新約聖經中凡是受洗的都是已得救的人,而且希臘文baptizo包含浸入水中的意思。
  • 1954年註冊為法人團體[2],翌年制定會章向政府立案,於1957年完成產業保管條例。
  • 1890年,教會購得地方作禮拜堂,及聘得美國牧師湯傑卿,於是在1901年香港地區正式成立教會,同時訂名為香港浸信自理會,自始浸信會在香港發展蓬勃。
  • 1639年,威廉姆斯(Roger Williams)在北美創立第一個浸信教會。
  • 在教會治理上,浸信會採用會衆制,各地方的浸信會教會都是獨立、自主和自治,這也是浸信會的特色之一。
  • 1950年代前後,眾多浸信會信徒及傳道人從中國大陸遷臺,初期成員大都為軍公教人士。

1954年7月5日成立“臺灣浸信會聯會”,後更名為“中華浸信會臺灣省聯會”,再更名為“中華基督教浸信會臺灣聯會”,1972年改為現名“中華基督教浸信會聯會”。 首任主席為宣教士也是基督教臺灣浸會神學院創校院長的柯理培牧師。 至1860年,荷蘭浸信會宣教士約翰生夫婦(Rev. & Mrs. John W. Johnson)到香港,並使數位華人信教,他們隨後轉往潮州工作。

九龍城浸信會: 中心服務

對內外資訊的發放,本教會網頁的管理和雙月刊《城內城外》的印製,保存文書檔案等,都是資訊部的工作。 九龍城浸信會2025 事務部負責本教會物業管理和維修保養等事項,確保各項設施使用得宜。 九龍城浸信會 聯誼部負責擔當崇拜和特別聚會招待,以讓弟兄姊妹可專心敬拜。

福音預工方面,婦女部主要以探訪基層家庭、舉辦讚美操、主辦姊妹研討會、新女性講座和體適能訓練班和插花課程等活動作為福音預工。 關顧部提供個人和家庭的情緒支援,除提供輔導、跟進和探訪外,於2012年又設立晴心組以關心癌病的信徒及其家人,2018年成立星兒家庭組以支援有自閉症兒童的家庭。 福音工作是本教會使命,傳道部除籌辦每年的佈道大會外,還有院舍佈道、個人佈道和關懷神學生等工作,此外普通話事工、男士事工和監獄事工等,都是針對不同羣體需要的福音工作。 九龍城浸信會 音樂部除負責策劃崇拜聚會內容,預備合適的氛圍幫助會眾投入敬拜和讚美外,更肩負培訓音樂事奉人員的責任,由啟蒙至各級成年詩班,並有管絃樂、敲擊樂和手鈴等訓練和事奉,讓會眾可在音樂領域中感受到神的至善至美。

九龍城浸信會: 信仰

浸禮宗[1][2](英語:Baptists),又稱浸信宗,基督教新教主要宗派之一。 起源時間有爭議,一說起源於17世紀上半葉英國以及在荷蘭的英國流亡者中。 BLESS行動於2017年開始發展,藉禱告、聆聽、交誼、服侍和分享耶穌基督的故事來向朋友佈道。 英語事工的對象是就讀國際學校的學生和由外國迴流的會友子女,現由外籍牧者帶領推動,除兒童外,青少年和成年人亦同時在增長中。 2018年本教會推動「樂享聖筵」讀經計劃,期望信眾於3年內有紀律地完成閲讀整本聖經一次。 2021年更推出延續篇「與耶穌深度行2021」,希望建立會眾們有穩定的靈修習慣,與神的關係持續結連。

九龍城浸信會: 教會資訊

1639年,威廉姆斯(Roger Williams)在北美創立第一個浸信教會。 美國獨立後,在浸信會推動下(英語:Baptists in the history 九龍城浸信會 of separation of church and state),美國憲法確立了政教分離的原則。 ”[5]在宗教自由的保障下,各地浸信會紛紛建立,特別是在農村和西部的印第安人、黑人和移民中發展迅速,成爲南部各州最大的宗教團體。 九龍城浸信會2025 1845年,因爲對奴隸制存廢有分歧,美國的浸信會分裂成擁護黑奴制的美南浸信會和主張廢奴主義的美北浸禮會。 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爲對抗現代主義對基督信仰的攻擊,美國浸信會興起了基要主義運動和獨立浸信會運動(英語:Independent Baptist)。

九龍城浸信會: 九龍城浸信會

1880年,約翰生夫人回到香港,回後香港地區工作,在幾經轉折下,教會漸見規模。 1890年,教會購得地方作禮拜堂,及聘得美國牧師湯傑卿,於是在1901年香港地區正式成立教會,同時訂名為香港浸信自理會,自始浸信會在香港發展蓬勃。 浸信會強調信徒浸禮(Believer Immersion),即指受洗者必須已是蒙恩得救的信徒,並且全身要浸入水中,因爲他們認爲,新約聖經中凡是受洗的都是已得救的人,而且希臘文baptizo包含浸入水中的意思。 然而,有的浸信會要求得更嚴格:如果某個信徒自認得救了,也接受了浸禮,但給他施洗的是個團契或查經班或靈恩派教會,這信徒在加入一個浸信會時,會被要求再次施浸。 也有人說浸信會源於英國的分離主義者(English Separatist)運動。 宗教改革之後,英國國教與天主教決裂,但是它在很多方面仍然保留着天主教的做法,這讓國教會中的很多信徒不滿。

九龍城浸信會: 起源

有些人成爲清教徒,而有些人則完全離開國教,建立獨立教會,不接受國教的控制,成爲分離主義者。 在教會治理上,浸信會採用會衆制,各地方的浸信會教會都是獨立、自主和自治,這也是浸信會的特色之一。 各類型浸信教會聯會(例如:世界浸信會聯會、美加華人浸信會聯會、美南浸信會聯會、中華基督教浸信會聯會等等),並不是管理各地方浸信會的組織,其目的在協調及推動共同事工,各地方浸信會教會自由加入。 九龍城浸信會2025 自2020年始,新冠肺炎嚴重影響本教會各項聚會,從而催生了各項線上事工的發展。 事務部和資訊部在這困難時刻要擔當的角色更形重要,部員們既要在提升硬件設備上作出跟進,也要訓練同工和義工學習使用各樣軟、硬件,亦要負責各樣的轉播項目和各部門突然增加的節目製作項目等。

九龍城浸信會: 教會生活

浸信會反對給嬰兒行浸禮,主張只有明白得救為何的成年信徒方可受浸,且受浸者須全身浸入水中,稱爲“浸禮”,因此得名。 浸信會主張獨立自主、政教分離,反對英國國教和政府對地方教會的干涉。 1845年,美國的浸信會分立為美南浸信會和美北浸禮會,爾後仍繼續在世界各地宣教,美南浸信會國際傳道部現在是基督教會最大的宣道差會。 九龍城浸信會於2007年6月向政府申請從亞皆老街原址遷往同區較現址大兩倍的東利道,並會用約至少10億港元興建一座新教堂。 九龍城浸信會 九龍城浸信會 新教堂總面積25萬平方呎,禮堂將擁有超過4,000座位,落成後將成為全香港最大和最昂貴的教堂。 九龍城浸信會 而原址地皮交還政府,預計會發展成中密度住宅,地皮估值超過8億港元。

九龍城浸信會: 各地浸信會的情況

1948年6月間中華浸信會全國聯會邊疆委員會差派楊美齋牧師到臺灣佈道,10月19日美南浸信會差派明俊德宣教士(Miss Bertha Smith)由山東濟寧抵臺北,12月26日舉行浸信會在臺灣首次主日崇拜。 1950年代前後,眾多浸信會信徒及傳道人從中國大陸遷臺,初期成員大都為軍公教人士。 1953年六月開始第一個客語事工於高雄美濃,1956年七月開始第一個臺語事工於臺北市。

九龍城浸信會: 中心設備

社關部分別在教育和社會責任上作出努力,設有學校、長者鄰舍中心和閲覽室,2015年推出「蝦仔蝦女關懷長者配對計劃」,深受各界好評,更於2020年獲得一個國際奬項的冠軍。 九龍城浸信會 另亦與學校合作家長事工,如爸媽加油站、家長學堂等,務使受服侍者能建立一個快樂家庭。 為進一步發展社會事工,於2020年成立了「九龍城浸信會社會服務處」,隨即舉辦了兩次「商戶員工送暖行動」,為在疫情下的商戶和員工加油打氣。 九龍城浸信會 浸信會從澳門、香港傳道後開始深入中國大陸,先在華南地區的兩廣地區,再往華東及華北,逐漸地延伸至華西與華中一帶,在中國十三個省中傳教。 在1949年,美南浸信會在中國有教會392間、佈道所410間、信徒123,000人、220位宣教士,主要分佈在山東、廣東等省。

1842年3月,叔未士牧師夫婦從澳門抵港,早期於上環百步梯設宏藝書塾傳揚福音。 翌年,於皇后大道設立首個教會,並命名為皇后大道浸信會,後得仁牧師協助,設立潮語崇拜。 九龍城浸信會 浸信會信仰的特色可以用七個英語短句表達,而其每一句開頭的字母拼起來剛好是“BAPTIST”,即“浸信會”的英文。 浸信會以《聖經》作為信仰和實踐的最高權威(若干宗派在《聖經》之上還加上教會或是信條)。 1954年註冊為法人團體[2],翌年制定會章向政府立案,於1957年完成產業保管條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