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時就已踏入商界,最初經營餐飲、油漆、招牌、裝修業,並逐步向地產業擴展。 70年代初,香港經濟蕭條,股市、市一跌再跌,徐展堂大買進,獲益極豐。 敏求精舍 80年代初,由於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談判直接影響到香港地產業,一時人心浮動,行情看淡,他看定後勢大膽買入,再次大賺。 廣州千藝文聯影視傳媒有限公司(簡稱千藝文聯),坐落於廣州市天河區核心商業圈,位於廣州市天河區天河東路490號壬峯大廈1503,公司擁有大量的買家客戶資源,業務對接新加坡金沙、北京保利、澳門、香港、臺灣、英國倫敦、美國勞倫斯市場。

  • 他們之間的交流更多是關注學術研究、文物存在的現狀等等,收藏對於他們而言是做文化傳播,同時提高文化修養。
  • 1994年,中國嘉德首場拍賣會舉行,第一件拍品是吳熙曾的《漁樂圖》,起拍價7000元,手持一號牌的張宗憲率先出價:“今天是嘉德首拍,我出一萬八,一拍就發!
  • 其中,不少達官貴人、文人騷客,大收藏家、文物鑑定專家也在其列。
  • 有意思的是,其中醫生中又以牙科、婦產科和外科醫生居多,這應該是因爲這一羣體的收入比較高,有一定經濟能力來支撐收藏愛好。
  • 2005年,中國嘉德拍賣爲葉承耀舉辦的書畫專場最能反映他的書畫集藏成就,共計上拍了92 件古代和近現代書畫,其中一件於1980 年購得的3米長的黃賓虹《山川臥遊卷》最終以638 萬元人民幣成交。
  • 敏求精舍中期已經出現的企業家風範,自此發揮的更加淋漓盡致。

縱覽當下中國內地民間收藏的現狀,既令人歡喜,也不免令人擔憂。 現在的中國藝術市場,從古董文物到書畫,“陷阱”衆多,不少藏家有買錯東西損失金錢的經歷。 徐展堂擁有藏品5000餘件,囊括陶瓷、青銅器、玉器、傢俱、牙角器等門類。 單就其所藏瓷器而言,上至新石器時期的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和半山類型的彩陶罐,下迄清乾隆時期黃地青花雲龍捧壽圖六角瓶,時間跨度大、連續性強。

敏求精舍: 敏求精舍一甲子 用文物講故事

爲弘揚中華文化,“敏求精舍”經常與不同機構合作舉辦講座、研討會及展覽,把會員的蒐集成果和鑑賞心得公諸同好。 擔任展覽籌委會主席的陳永達表示:“以愛好古物、收藏古物爲初心,推廣中國傳統藝術,發揚中華文化,是我們一直以來的追求。 ”敏求精舍此次從四十多位成員的豐富藏品中,精選三百多件東方藝術品,由陶瓷、玉器、銅器、竹刻、書畫、傢具至龍袍包羅萬有,呈現中國文物藝術成就。 陳永達直言,展覽籌備三年多,工作較過往艱鉅,“二○一九年香港社會經歷前所未見的動盪與不安,未幾又受新冠病毒衝擊,影響史無前例。

羅桂祥於1981年10月將476件各類陶瓷茶具捐獻給香港市政局,政府特別撥出中環鬧市的前三軍司令官邸改建成“羅桂祥茶具文物館”。 提到華人頂級收藏團體,熟知收藏文化的業內人士一定會告訴你是「敏求精舍」,因為會員往往是財務實力豐厚的頂級藏家,藏品若亮相拍場,往往都可拍出亞洲市場的天價。 作爲香港本土收藏精英,敏求精舍從1960年成立至今已經走過了一個甲子。 敏求精舍成立之初的元老會員,他們各個都是收藏界的風雲人物,大多是從大陸移居香港地區,也將大陸深厚的收藏底蘊和理念,帶到經濟蓬勃發展的香港。 收藏是人生的一種境界,因爲收藏品承載着遠古的歷史和文化,承載着藝術審美和工藝傳承。 當然收藏品正因爲有這些特殊的稀缺性和獨有的價值,使得它同時具有投資升值的功能。

敏求精舍: 香港最知名的收藏組織成立一甲子,敏求精舍300餘珍品展出

這既是收藏在新老藏家之間換手的體現,也是新一代富有收藏家獲取高端藏品的方式轉換。 天民樓陶瓷收藏,是香港葛士翹先生幾十年心血的結晶。 天民樓收藏典型元青花器達二十件以上,這是世界範圍內,私人收藏元青花最多的。 其中不乏佳器,如帶蓋纏枝牡丹紋梅瓶,玉壺春瓶,青花花卉紋雙耳三足爐、青花纏枝花卉紋荷葉小蓋罐,青花匝等。

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羅桂祥接受蘇富比前主席朱湯生的建議,在蘇富比一個宜興專拍中拍得一批紫砂宜興茶壺,由此開始了宜興陶瓷茶具收藏。 該批宜興陶器多帶明朝著名陶工的款記,雖然實際上是二十世紀前半期的仿品,但造工還是比較精緻的。 隨後,以此爲基礎,羅桂祥加添了很多藏品,其中清代宜興茶壺和其它壺類大多數是吳繼遠和當時替他管理雙魚公司的葉榮枝在香港和國內陸續代爲蒐羅的。

敏求精舍: 中國港臺三大頂級的收藏團體

記得1979年2月,國家文物局派我到香港考察文物藝術品市場,當時接待我們的毛文奇先生就是從英國皇家醫學院畢業的,他的老伴也是醫務人員。 毛先生來接我們的時候,開的是奔馳600,那個年代見到這種規格的車,對我而言是非常驚詫的。 這次考察當中,當時還安排我們一行參觀訪問了敏求精舍,更使我看到了高端的中國文物藝術品收藏沙龍。 1997年香港迴歸,自此香港開始了“一國兩制”的全新歷史時期。 當時的香港收藏界,“有些收藏家已經把自己的藏品打包裝箱,準備運到國外。 ”於是,當國家文物局局長張德勤於1988年率團訪問香港之時,徐展堂便邀集敏求精舍同仁主動邀約,請張德勤與同行去敏求精舍會舍做客。

  • 新中國成立前後,由於局勢動盪和經濟管制,不少外僑、華人紛紛轉移資產或離境,有移居海外的,也有定居香港的。
  • 通過拍賣形式購買藏品,一方面因爲本身做企業資金雄厚,另一方面在於企業時間、鑑別能力有限,拍賣公司可以從中把一下關。
  • 而人們習慣稱呼葉承耀先生爲葉醫生,這與他的職業有關。
  • 隨後,以此爲基礎,羅桂祥加添了很多藏品,其中清代宜興茶壺和其它壺類大多數是吳繼遠和當時替他管理雙魚公司的葉榮枝在香港和國內陸續代爲蒐羅的。
  • 當時的香港收藏界,“有些收藏家已經把自己的藏品打包裝箱,準備運到國外。
  • 如此高密度、高級別的中國藏品被拍賣,引發了廣大藏友對日本“拋售”中國文物的廣泛關注。

而用“天時、地利、人和”來形容葉承耀的傢俱收藏之路應該最合適不過。 他既趕上了收藏傢俱的黃金時代,又得到了古董商伍嘉恩的鼎立相助,同時也因爲葉承耀自己不斷追求精品和典型器,從而成就了其古典傢俱收藏達到最高等級。 而人們習慣稱呼葉承耀先生爲葉醫生,這與他的職業有關。 敏求精舍2025 1933年出生的他,生於一個三代懸壺的世家,作爲哈佛醫學博士,年僅32歲便在香港開辦私人診所,併成爲香港知名皮膚專科醫生。 展場另一必看展品,就是藝術館的鎮館之寶「汝窰青釉筆洗」。

敏求精舍: 文化展覽

徐展堂直接向張德勤詢問:香港迴歸後,內地實行的《文物保護法》會不會延伸到香港、香港的文物還能不能自由出境。 張德勤當即表示,中央關於香港迴歸的大政方針非常明確,迴歸後香港實行自己的“基本法”,內地文物法對香港沒有約束力。 徐展堂對此並不放心,建言國家正式發表一個聲明,這應該也是敏求精舍會員及其他香港收藏家們,在當時情況下的共同想法。 敏求精舍 張德勤於是當場鄭重表態,一方面肯定他們收藏的積極意義,另一方面也承諾向國務院報告他們的意見。

敏求精舍: 收藏家

葉承耀在收藏之路上潛心研究,同時他積極遍訪名師,不斷提升鑑賞水平。 在瓷器方面,得益於著名瓷器鑑藏大家胡惠春先生,並奠下了他的收藏理念:只收藏真品與精品。 書畫因緣則有賴於臺北故宮博物院江兆中先生、北京故宮博物院劉九庵先生和香港虛白齋主人劉作籌先生,在這些名家的悉心指導下,葉承耀逐漸收藏了衆多歷代名跡,在香港古典書畫收藏界享負盛名。 敏求精舍成立於1960年,是在國際上享負盛名、舉足輕重的收藏及鑑賞組織。

敏求精舍: 嘉德香港十週年慶典秋拍 「敏求精舍」三傑瓷器強勢登場

據悉,葉承耀的“攻玉山房”藏品有九成均購自伍嘉恩創立的“嘉木堂”。 她也幫助葉承耀從1991年起先後3次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辦明式傢俱專題展覽,對傳播明式傢俱收藏風氣影響甚大。 (大公報記者 李亞清)收藏研賞古物,是文人雅士追求的慕古情操。 香港知名收藏組織敏求精舍成立一甲子,藉於香港藝術館舉辦的「聚道傳承──敏求精舍六十週年」展覽,分享多年累積的三百餘件中國藝術藏品,與眾同遊於古人的德與藝,讓文物講故事。 敏求精舍成立於1960年,主要由胡仁牧、利榮森和陳光甫三位先生髮起組織,他們約集香港好古諸友十餘人組建了這個收藏團體。 到上世紀90年代,敏求精舍的香港會員達44人,海外會員13人,名譽會員8人。

敏求精舍: 藝術館重開後首展 敏求精舍六十大展【現場】

「我最初收藏字畫,而明式家居收藏則始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葉承耀說。 敏求精舍2025 一把古琴,讓伯牙高山流水遇知音,葉承耀於是也收古琴。 周遊各地期間,羅桂祥不惜重金收購了古今紫砂名壺200餘種。 在宜興訪問期間,羅桂祥還向宜興陶瓷場定製了一批高檔紫砂工藝壺,用7萬餘元外匯定製了20多位宜興做壺能手的26個品種約580多件套紫砂工藝壺,並要求廠方對每位作者附簡要介紹的文字說明,以如實地對他們進行宣傳,提高他們在港臺的身價和知名度。 對於這張臉一定不會陌生,經常與全世界最貴的瓷器同框——北宋汝窯盤,將近3億港元。 參考消息網6月1日報道 英媒稱,英國西米德蘭斯塔福德郡大學曾經塵封在櫃子裏的一件明朝瓷器在香港以317萬英鎊(約合3021萬元人民幣)的價格出售。

敏求精舍: 香港敏求精舍陶瓷展(清晰大圖)(1)

圖文/藝週刊全媒體組 綜合“餘嗜閒,雅好古,稽古之學,唐虞之訓;好古敏求,宣尼之教也。 好之,稽之,敏以求之……”這是明代文人高濂在他《遵生八箋》中《燕閒清賞箋》一篇的序。 高濂所描繪的這番明末江南文人閒逸情趣的生活,或許正是胡惠春先生與他的友人們當年創辦敏求精舍時所憧憬的藍圖。 你看,中國宮廷御製專場,就冒出兩件估價待詢和一個估價4000萬的明永樂梅瓶。 週年申報表是一份具指明格式的申報表,載列截至申報表製備日期為止的公司資料,例如註冊辦事處地址、股東、董事和公司祕書的資料。 當你置身於明式傢俱其中仿若一種高級的藝術享受,而不是冰冷呆板的器物堆積。

敏求精舍: 敏求精舍

葉承耀先生得到鼓舞后更用功地做下去了,之後又在美、英、新加坡等地展覽達20餘次。 自1966年起,藝術館與敏求精舍經已相繼合辦過多個重要展覽,包括「中國明代書畫陶瓷展」、「博古存珍」敏求金禧紀念展等。 為慶祝好友敏求精舍踏入甲子之年,藝術館今日起開放「聚道傳承──敏求精舍六十週年」展覽,從敏求精舍多位成員的豐富藏品之中,精選出300多項中國藝術品,讓公眾一睹這些珍貴文物的真跡。 香港藝術館與收藏家組織「敏求精舍」同創辦於60年代,他們有着青梅竹馬的情誼,五十多年來合作無間,一直在藝術旅程上並肩同行,攜手推廣中國文化藝術。 從成立之初,會員皆以「好古,敏而求知」爲宗旨,定期交流切磋,鑑古求真,使成爲最頂尖的華人藏家團體,更是推廣中國文化藝術的中堅力量。 敏求精舍,在華人收藏圈內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由胡惠春、陳光甫、利榮森三位先生髮起,成立於1960年,植根香港,享譽世界。

敏求精舍: 香港敏求精舍

葉承耀認爲,傢俱展覽可以讓更多人瞭解中國文化精粹,這樣的“保管”方式比把它們放在倉庫“睡大覺”更好。 2005年,中國嘉德拍賣爲葉承耀舉辦的書畫專場最能反映他的書畫集藏成就,共計上拍了92 件古代和近現代書畫,其中一件於1980 年購得的3米長的黃賓虹《山川臥遊卷》最終以638 萬元人民幣成交。 慶祝六十大壽,當然要擺放出以「壽」為主題的藝術品。 是次展覽的重量級展品之一,是在大清雍正年製的「珊瑚紅地洋彩萬壽五福大盤」,極具喜慶特色。 還有香港的集古齋,是當年內地設立在香港一個帶有統戰性質的機構。

像羅桂祥博士、葉義醫生、麥雅理先生、胡仁牧先生、葛士翹先生、利榮森博士、饒宗頤教授、範甲先生、關肇頤醫生、徐展堂博士、關善明博士、練松柏先生、許晉義先生及何安達先生夫人等在內的敏求精舍會員,都曾捐贈書畫文物精品給予香港藝術館。 如果專門研究一下香港藝術館的藏品,敏求精舍的捐贈即使不是最多的,肯定也是最高端的。 香港藝術館得以發展成爲世界知名的博物館,並能舉辦多個精彩的中國書畫文物展覽,敏求精舍的長期支持是功不可沒的。 在香港,藝術品市場成交的很多天價中國藝術品,不少是爲敏求精舍會員委託經紀人低調購得的。 與此相對應,不少天價拍品也來自於敏求精舍的收藏,像《明清一色釉瓷》、《天民樓藏瓷》等敏求精舍衆多展覽圖錄中的展品,散見於蘇富比、佳士得、嘉德、翰海等內地拍賣公司的圖錄,其中不乏當年的創紀錄價格。 敏求精舍 老輩敏求精舍會員收藏的巨大獲利,不僅激勵了敏求精舍的其他會友,也促使很多企業家、社會新富紛紛加入到了文物藝術收藏的行列之中。

那時候,香港的收藏家數量不少,中國人和“鬼佬”時常在拍賣會上彼此競爭。 在這些中國收藏家之中,敏求精舍的會員屬於其中最活躍的一羣。 伍嘉恩是衆多明清傢俱頂級收藏家的顧問,她在香港中環的傢俱店GraceWuBruce是傢俱博物館專家、收藏行家來香港必到之處,後來得王世襄題起的中文名”嘉木堂”。

敏求精舍: 香港仔

敏求精舍匯聚香港各界收藏家,包括銀行家、航運家、醫生、律師、會計師及其他專業人士,所藏範圍頗廣,水準甚高。 敏求精舍2025 香港的收藏團體起步比臺灣還早,香港的藏家給我的感覺是他們的修養普遍都很好,而且收藏的藏品高端。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老一代的香港藏家,他們從一開始搞收藏、辦沙龍、做活動,都不是爲了盈利。

葉承耀先生的收藏,既有珍稀品、絕品,也有主要傢俱門類的經典之作。 敏求精舍2025 160餘件收藏精品和20餘次國際巡展奠定了葉承耀先生在明式傢俱珍藏界的國際影響力。 “攻玉山房”的黃花梨及明式傢俱高質且精罕,系列齊全,得到了王世襄先生的鑑定及認可。 敏求精舍2025 從1988年到1991年,葉承耀先後購得68件明式傢俱,並在1991年於香港中文大學展出,王世襄先生前來參加開幕式,當時王世襄先生認爲這個展覽是世界上第一個私人的中國傢俱展覽。

1991年所創辦的徐氏藝術館,是香港首傢俬人藝術館,被公稱爲世界五大私人博物館之一。 徐氏藝術館,收藏有徐展堂的兩千多件藏品,主要有商、周青銅器和歷代陶瓷器、木刻、象牙及傢俱等。 清末民初,由於連年動亂,不少沒落貴族南下上海,家資收藏隨之也積聚上海,上海由此成爲當時國內的一大文博中心,有古董經營商二百多家。

敏求精舍: 展品精選

2014年4月,在蘇富比香港拍賣會上,一隻明成化鬥彩雞缸杯以2億8124萬港幣成交價,刷新中國瓷器世界拍賣紀錄,它的橫空出世,也讓一個遠在歐洲的收藏家族廣爲人知——玫茵堂。 玫茵堂藏品屢創天價,過億的就有三件,“玫茵堂”收藏的過億藏品遠不止雞缸杯。 敏求精舍對香港本地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對香港文化藝術活動的推動,二是促進香港成爲世界三大藝術品交易中心。

敏求精舍: 中國

儘管老一輩敏求精舍會員也會在拍賣會上買東西,但他們的多數收藏還是通過古玩店、經紀人私下購買的。 像徐展堂這樣通過拍賣短時間內迅速實現系統收藏的,也是種新的歷史現象。 因爲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起,敏求精舍老一輩收藏家出手藏品,基本都是通過蘇富比佳士得的拍賣,尤其是高端藏品。 徐展堂通過拍賣形式購買藏品,一方面因爲他做企業資金雄厚,另一方面在於他時間、鑑別能力有限,拍賣公司可以從中把一下關。

敏求精舍: 香港和臺灣收藏團體的情況

徐展堂:白手起家 快速收藏徐展堂於1991年在香港創立了當地首傢俬人博物館——“香港徐氏藝術館”,並在世界各地捐建多處以徐展堂命名的中國藝術館,被譽爲世界十大收藏家,也是其中唯一的華人。 敏求精舍的會員每月例行聚會兩次,例會上會員會帶來個人收藏與會成員一起作討論交流,大家對這些藏品提出各式意見和觀點。 敏求精舍會員的專門知識,特別是對陶瓷方面的研究都是相當有份量的。 對於收藏家來說,這種相互之間的觀摩與切磋, 實在是最大的裨益。 正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香港成就了很多知名的大收藏家;同時,也造就出了敏求精舍這樣一個華人民間收藏團體。

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就已成爲世界三大藝術品交易中心之一。 香港之所以能成爲全球繼倫敦、紐約之外的又一個重要藝術品交易中心,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香港自由寬鬆的進出口和稅收政策。 除了這些客觀條件,香港有敏求精舍這樣的本土精英收藏社團,才真正獲得了實體支撐。 敏求精舍既有文物鑑藏知識,也有相當的管理推廣理念;既有高水平的收藏,又有很強的購買力。 正是由於他們的存在,香港才能持續消化衆多高檔的中國文物藝術品;也正是由於他們蓄積了不少好的收藏,香港才得以持續有好的貨源。 而正是在這買與賣的持續更迭中,中國藝術品的價位才持續上揚,香港在全球藝術品交易市場中的地位也纔會不斷獲得提升。

敏求精舍: 香港收藏財團:“敏求精舍”

仇焱之專拍中的明宣德青花團鳳紋棱口洗、明宣德青花折枝花果紋碗、明成化青花梵文酒杯、明宣德白釉碗等,大大小小多件明代精品官窯,被敏求精舍多位資深會員購藏。 仇焱之藏品專拍競價高潮的影響之一,就是敏求精舍老一輩會員收藏家也開始將藏品交付蘇富比拍賣。 如1984年11月,葉義醫生去世後不久,蘇富比在香港舉辦了他的藏品專拍,這些藏品包括明朝早期瓷器、青銅器、竹雕、犀角、宋朝畫冊等,如一件明成化纏枝蓮紋碗以148.5萬港元高價拍出。 其中有不少拍品都是由敏求會員購買的,如天民樓主葛士翹就買下一件明永樂青花花果紋大盤。 如1984年11月,葉義醫生去世後不久,在香港舉辦了他的藏品專拍,這些藏品包括明朝早期瓷器、青銅器、竹雕、犀角、宋朝畫冊等,如一件明成化纏枝蓮紋碗以148.5萬港元高價拍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