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書院很早即與馬來西亞檳城檀香寺合辦南傳佛教的文憑課程, 志蓮淨苑禪修課程 2013年起進一步與泰國國際佛教大學(IBC)合辦碩士學位課程,志大專部畢業學員可報讀IBC遙距佛學碩士課程繼續深造。 志蓮還曾從斯里卡禮請世界巴利文權威法師學者前來長期教授巴利文,文化部深入開展的巴利文翻譯研究,已成志蓮淨苑佛學教育及研究的一大特色。 為了木構架建築能夠長久保存,瀧川昭雄先生還參考奈良平城京重修朱雀門及法隆寺加固百濟觀音堂的經驗提出建議,為志蓮淨苑佛寺的木構建築採取必要的加固措施,以防止數百年後可能出現的變形問題。

自1841年香港成為英國的殖民地,西方文化隨之傳入,使之成為西方人統治的國際城市;與此同時,佔香港人口90%以上的中國居民依然延續著中華民族傳統的禮教和習俗。 香港的佛教事業,正是在這種中西文明的交匯融合中興起的。 用「聽」來修行是米拉日巴、譚盾、史達拉汶斯基的聽覺世界。 南蓮園池的「聲音花園」裝置,源自於敦煌壁畫裡的聲音靈感,由譚盾復原的五件古老敦煌樂器錄製而成的「不鼓自鳴」幻覺之聲組成。 1939年,葦庵法師為發展僧伽教育開辦佛學班,在當時頗具影響。 二次大戰結束後,弘法演教活動重啟,志蓮歷年恭請高僧來苑講經,設壇弘教。

志蓮淨苑禪修課程: 資料來源

「中國建築屬於中唐以前的實物,現在的絕大部分都是磚石佛塔。我們對於木構的殿堂房舍的知識十分貧乏。」「除去史籍的記載外,幸而有敦煌壁畫還在人間,是我們重要的資料」。 喺 1988 年 5 月,香港政府因為要起大老山隧道而拆咗志蓮淨苑同周邊嘅木屋區,政府嘅市區重整計劃同熱心人士嘅支持(尤其是係藝術界同演藝界),造就咗志蓮淨苑嘅重建計劃,首先就重建護理安老院、志蓮中心,跟手就係佛寺、學校、同蓮苑。 志蓮淨苑嘅重建工程喺 1989 年展開,全部重建工程響 2000 年 5 月 18 日搞掂,並正式咁啟用。 志蓮淨苑是傳統的淨土宗寺院,因唸佛求生彌陀極樂,故名淨土宗。 歷代祖師雖經戰亂及經濟困境仍堅守道場,代代相傳;而志蓮淨苑雖是香港其中的一小塊土地,但並沒忘記漢土出家人的本份,把傳統的中華文化展示,並在因緣成熟之時建設一座具規模的女眾十方叢林,令更多有緣人得以聞法,用功修行,讓大家以眾靠眾,弘宗演教,續佛慧命。

二戰後的四十年代,志蓮淨苑所在地的鑽石山區人口疏落,野草叢生,一片荒涼。 志蓮淨苑禪修課程2025 居民普遍生活困苦,兒童大多失學,當地沒有一所學校,凡上學都要去較遠的九龍城,交通不便,而且那裏的學校多屬私校,學費非貧困居民所能負擔。 見此情景,弘智法師慈悲發心由志蓮淨苑開辦一所義學,為本區失學兒童提供受教育機會。 1946年10月,有四眾到志蓮,發起將志蓮淨苑擴組為「女眾十方叢林」。 因港九地區沒有尼眾十方叢林,志蓮淨苑從各方面考量因緣具足,在眾人的共同努力下, 在1947年6月2日的特別理事會決定志蓮淨苑舉辦女眾道場,成為女眾十方叢林;1948年7月18日誌蓮同人大會上,獲得一致通過。

志蓮淨苑禪修課程: ○ 香港佛教的肇興

斗拱鋪作與佛光寺幾乎全同,不同在補間加添了斗子蜀柱於闌額上承第一層枋,枋間不用散鬥。 柱頭鋪作為雙抄雙下昂七鋪作令拱替木出耍頭,第二跳計心承泥道拱慢拱,扶壁用泥道拱慢拱合兩組。 補間為蜀柱承枋,出兩跳,第一跳承駝峯,第二跳承令拱耍頭。 志蓮淨苑(粵拼:Zi3 nin4 zing6 jyun2;英文:Chi Lin Nunnery)係香港一個佛教非牟利慈善團體嘅佛廟。

  • 透過實踐,法師把多年對中國建築和佛教藝術的研究成果發揮。
  • 1934年由葦庵法師和覺一法師,在藍昌源等居士協助下,購得華人狀師陳七的陳七花園別墅,成立一所佛教女眾十方叢林,作為供僧侶清修的場地。
  • 志蓮文化部和夜書院秉承志蓮淨苑一貫的教育理想,始終如一地在佛學研究和各科教學中,匯通中西文化精要,宏揚佛教文化與中華文化,透過學習、思考、實踐,植根本土,放眼世界,與大眾一起踏實走好人生正路,共建和諧社會。
  • 在短短的一百多年間,香港由小漁港急速發展為國際化大都會,在西方文化浸染下,西式高樓大廈臨立。
  • 該院寺堂以仿唐代原木結構建築為特色,與周邊的斧山公園及南蓮園池結合為大型的仿唐建築羣,是香港的特色建築及景點之一。
  • 志蓮淨苑再現唐寺之興建因緣,是眾人的智慧熱誠和理念思想的體現。
  • 「中國建築屬於中唐以前的實物,現在的絕大部分都是磚石佛塔。我們對於木構的殿堂房舍的知識十分貧乏。」「除去史籍的記載外,幸而有敦煌壁畫還在人間,是我們重要的資料」。

紐約時報曾評譚氏為「國際樂壇最重要的十位音樂家之一」,並被全球最重要的十家華文媒體評為影響世界的十位華人之一;2014 年還被「中華之光」評選為傳播中華文化年度人物。 譚氏亦曾擔任美國卡內基音樂廳中國委員會主席、荷蘭尼德蘭交響樂團終生榮譽指揮、中國青年交響樂團藝術總監及指揮、費城交響樂團巡演創意總監、英國BBC交響樂團駐團作曲家及指揮、英國倫敦巴比肯中心現代藝術節總監及美國鄧肯活音樂節的藝術總監。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親善大使譚盾,畢業於北京中央音樂學院,並獲得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音樂藝術博士學位,現任紐約巴德音樂學院院長及中國國家交響樂團榮譽藝術總監。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佛教智慧之學為人類開啟了心靈方向,二者業已結合融匯,不可分割。 志蓮淨苑禪修課程 面對新時代新科技的發展,現代人更需要演繹和受用佛陀跨越時空的啟示,切實瞭解認識自身文化。 志蓮文化部和夜書院秉承志蓮淨苑一貫的教育理想,始終如一地在佛學研究和各科教學中,匯通中西文化精要,宏揚佛教文化與中華文化,透過學習、思考、實踐,植根本土,放眼世界,與大眾一起踏實走好人生正路,共建和諧社會。

志蓮淨苑禪修課程: 殿堂

志蓮文化部各位研究員在從事學術專題研究、出版書籍的同時,也在夜書院承擔相關課程的教學,充分發揮專長。 施工期間,志蓮更得到文物研究所古建部派出具有豐富經驗的古建結構專家張生同先生常駐施工現場,實地解決結構問題。 及後,在以趙樸初居士為首,使中國佛教界努力不懈及改革開放的大趨勢下,國內的佛教的四大名山、各地歷史淵源的叢林寺廟陸續重整開放,文革中遭受重創的中國佛教在三十年間全面復甦。 四個蓮花池乃依「淨土經變圖」中展現的阿彌陀佛淨土的七寶池及八功德水設計[1]。 志蓮淨苑(Chi Lin Nunnery)是香港的一個佛教非牟利慈善團體,屬下設有安老院、佛教志蓮中學、佛教志蓮小學、志蓮淨苑文化部、志蓮淨苑夜書院、志蓮淨苑圖書館。 四個蓮花池係跟住「淨土經變圖」展現嘅阿彌陀佛淨土嘅七寶池同八功德水嚟設計[1]。

志蓮淨苑亦是香港唯一的「女眾十方叢林」,為從各地而來的各方女高僧提供修道場所。 學校因應學生能力及學習需要,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課程。 我們參考教育局中央課程框架及內容,悉心剪裁教材,安排學習活動及評量方法,以適當的教學策略,為學生提供全面的教育。 學生透過不同的實用技能科目,發展潛能,建立基本的生活能力及工作態度。 響 1934 年由葦庵法師同覺一法師,喺藍昌源等居士嘅幫手之下,成立咗一所佛教女眾十方叢林,做僧侶清修嘅場地。 嗰時好多難民因為國共內戰而走難湧入香港,唔少聚居喺黃大仙同鑽石山嗰頭嘅木屋區,社會福利服務嘅需求好大,所以志蓮淨苑就喺 志蓮淨苑禪修課程2025 1948 年搞義學為啲窮嘅細路仔提供教育。

志蓮淨苑禪修課程: (四) 重建時期

德高望重的靄亭法師辭去志蓮淨苑住持職務,弘智法師繼任。 1945年2月,日佔政府強徵志蓮淨苑用地,迫令所有佛像、物品全部搬走,幸有法雲精舍大力相助,借與房屋以安奉佛像及莊嚴品等,更得一批佛教界人士與靄亭法師同心協力,為保全志蓮淨苑殫精竭慮,功不可沒。 1941年12月8日開始,香港進入為時三年零八個月的「日佔時期」,經歷了一場大劫難,一切宗教活動都停頓下來,志蓮淨苑的佛學班也於1941年無奈停辦。 覺一法師、葦庵法師率幾位徒弟留守淨苑,沒有離開,他們既須顧及自身的安全,又要竭力保護志蓮,在亂世中艱難度日,苦苦堅守難得建起的道場。 大雄殿用山西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做板,縮七間做五間,並且用推山延長正脊,單檐廡殿頂上施金鴟尾。

志蓮淨苑禪修課程: 山門

這一計劃得到了來自中國內地各有關部門的鼎力協助,更難得的是得到了國家文物局的認可與支持,破例將這一新工程作為該局復建唐代古建工程的文化事業立項。 志蓮淨苑以盛唐敦煌莫高窟第172窟北「觀無量壽經變」圖作為佛寺設計規劃藍本,以中軸線為主體佈局,呈現對稱、均衡的唐代建築風格。 全棟建築物完全以檜木打造,是現在世界上最大的手造木構建築羣。 [2]「西方淨土變」又稱「阿彌陀經變」,估計是敦煌石窟最早出現的經變之一,所謂「經變」,即是把佛經的內容「變」成圖畫,甚至雕塑的尊像,「西方淨土變」就是以圖畫來描述西方極樂世界。

志蓮淨苑禪修課程: 佛教志蓮中學

與志蓮淨苑相對應的位於下元嶺的南蓮園池是一座古式園林,面積達3.5萬平方米,山、水、林木和建築小品的建設和佈局,均依照唐代園林設計。 南蓮園池以每年1元的象徵式的費用委託志蓮淨苑管理、營運和保育公園。 此外,志蓮淨苑亦負責公園的設計、監督建造及日常維修工作。 由於大量難民隨著國共內戰影響而湧入香港,不少聚居於黃大仙及鑽石山一帶的木屋區,社會福利服務的需求甚大,志蓮淨苑於1948年開辦義學為貧窮兒童提供教育機會。 1957年開辦非牟利的孤兒院及安老院,收容貧苦無依。 同志蓮淨苑對應嘅南蓮園池係一座古式園林,面積達三點五萬平方米,山、水、林木同建築小品嘅建設同佈局,都係依照大唐嘅風格,南蓮園池以每年一蚊嘅象徵式收費委託志蓮淨苑管理、營運同保育。

志蓮淨苑禪修課程: 學習和教學策略

直至1989年,適逢貫通港九及新界的大老山隧道落成,香港政府重新規劃城市發展,志蓮淨苑順此因緣,秉承祖師堅定不移的建寺遺願,決定興建佛剎叢林,重展三寶宏願,利濟羣生。 本校秉持創校時的辦學理念,繼續以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為服務對象,並引入不同專業認證課程,為學生多元出路及終身學習作準備。 志蓮淨苑禪修課程 始於1980年代初,志蓮已不斷蒐集有關中國傳統木構佛寺建築的相關典籍及資料。

志蓮淨苑禪修課程: 敦煌壁畫

中國國家文物局根據梁思成先生當年的普查資料,繼續就國內僅存的兩座唐代單體建築佛光寺及南禪寺進行實物測量,這些數據日後成為志蓮重建佛寺的重要設計基礎;而國家文物局也全力支援志蓮的重建工程,承擔志蓮工程的木構建築羣設計與技術施工設計。 重建志蓮淨苑在香港乃至全中國是前所未有的工程,艱巨複雜,充滿挑戰,宏勳法師是擔任整項重建工程的主力,未重建志蓮之前宏勳法師參與重建廣州光孝寺、廣東丹霞山明代別傳寺的設計與施工,其後參與建造香港天壇大佛、重建大嶼山薑山觀音寺、重建新加坡蓮山雙林寺等。 法師感恩寶蓮禪寺的信任,並委任他作為藝術總監,讓他親身參與建造大佛的全程,如今天壇大佛已成香港具標誌性大型雕塑,舉世皆知,影響深遠。 透過實踐,法師把多年對中國建築和佛教藝術的研究成果發揮。 志蓮淨苑禪修課程2025 在發揮作用的同時也能積累全方位的經驗,成為日後志蓮重建的實際演練,意義深遠,作用重大。 這項龐大複雜的系統工程盛況空前,技術難度極高且無先例可循,眾多內地工程技術人員全力以赴,克服了數不清的困難,經過長達幾年的艱苦努力,終使這一宏偉創舉達至成功。

志蓮淨苑禪修課程: 山門

如今,天壇大佛已成為當代香港一座具象徵性的巨型雕塑,影響深遠,在香港回歸之際為中港合作樹立了一個傑出的典範。 宏勳法師作為大佛建造工程的藝術總監,親身實踐了各項工作的統籌,全方位積累了經驗,同時對祖國本土的強大力量及中港合作的必要性獲得了深刻的認識,這一難能可貴的經歷對日後重建志蓮佛寺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成為實現重建的基礎。 文物研究所古建部集中全體人員,認真調查研究唐式建築形制、結構特點和建構方法,以國內現存唯一唐代木構佛寺大型殿堂—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為藍本,羣策羣力開展志蓮重建工程的技術設計與施工圖繪製造。 與志蓮在共同的高標準和嚴格要求下,整項工程設計極其嚴謹細緻,即使天花以上看不到的樑架部分,亦以真正唐代的木結構技術完成,使其成為唐文化的實物再現。 在短短的一百多年間,香港由小漁港急速發展為國際化大都會,在西方文化浸染下,西式高樓大廈臨立。

志蓮淨苑禪修課程: ○ 香港佛教的肇興

他創建的唐招提寺及寺內佛像等皆成為日本國寶,傳播至日本的唐代文化精華在那裏一直完整保存至今。 志蓮淨苑禪修課程2025 1934年由葦庵法師和覺一法師,在藍昌源等居士協助下,購得華人狀師陳七的陳七花園別墅,成立一所佛教女眾十方叢林,作為供僧侶清修的場地。 全校有課室24間、電腦室3間、設計與科技室2間、膳食服務室2間、音樂室、科學室及視覺藝術室各1間;另有學生活動中心、生涯規劃資源室、圖書館及禮堂。 副階用材就偏細,出檐短於上檐,心間出單材華拱一跳四鋪作,兩補間均出一跳,補間與柱頭泥道拱連為鴛鴦交首拱。

在向大眾弘揚佛法的同時,志蓮淨苑多年來致力於推動文化、教育、社會福利事業的發展。 文教方面,先後開辦了幼稚園、小學、中學、圖書館及專上佛學課程,融通宗教與文化,集生命之學、性情之教與叢林之慧,為社會培育人才。 縱觀這段殊勝的因緣,志蓮清楚體會到佛教在波瀾壯闊的人類歷史進程中所具有的特定地位和作用,也感受到一座建築在具備實用功能的同時,其建築本身亦可具有強大的精神功能,發揮無聲勝有聲的力量。 這些因緣感受深深地影響著志蓮僧眾,成為重建志蓮淨苑的重要思想理念。

在這極重要的歷史時刻,鑒真和尚回歸祖庭的進程不亞於中美之間的「乒乓外交」,成為中日兩國關係改善的重要催化劑,令雙方隔絕多年外交正式敞開了文化交流的大門,作用不可估量。 志蓮淨苑的殿堂是以中國唐代傳統木構建築為藍本,採用天然建材,殿堂的木構件,均以榫接方式結合,不須使用釘子,比例和諧優美。 殿堂供奉的佛菩薩像依據佛經描述,參照盛唐造像風格,厚重端麗,其造型、手印、執持法器各異,彰顯諸佛菩薩特有的願力和德行。

志蓮淨苑禪修課程: (四) 重建時期

唐朝約二百多年間,廣泛融攝外來文明,文化體系獨立而成熟,成為當時一股世界性的文化力量,對東亞國家的影響尤其深遠。 唐代的城市建設和佛寺建築、園林成就輝煌,傳入日本後,日本飛鳥、奈良時期的建築皆富有濃鬱的唐風,至今在京都和奈良仍完好存留著大量唐風、唐制的佛寺建築和園林,其中最著名的是唐代高僧鑒真和尚(公元 年)東渡日本後建造的唐招提寺。 唐招提寺在日本被公認為「現今世界上足以引為自豪的古代木造建築」,唐招提寺金堂是「現存的奈良時代建築中規模最大,格式最高的建築物」(唐招提寺金堂修理專門委員會座長、原奈良國立文化財研究所所長、日本建築專家鈐木嘉吉先生語),是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實物見證。

日本與香港的氣候特徵相似,日本專家於結構加固和防潮防蟲等方面的經驗也在志蓮佛寺工程中成為有效的借鑒。 也正是在對鑒真和尚回歸祖庭這一歷史事件的關注和瞭解中,志蓮僧眾首次認識了設計揚州鑒真和尚紀念堂的建築專家梁思成先生,展開大量閱讀該著作,並沿著於有關研究的方向,從中國古代建築一步步深入到唐代佛寺建築,為志蓮淨苑日後的重建找到了一條日益明晰的道路。 志蓮淨苑用盛唐敦煌莫高窟嘅第 172 窟北「觀無量壽經變」圖做佛寺嘅設計規劃藍本,以中軸線做主體佈局,呈現對稱、均衡嘅唐朝建築風格。 [2]「西方淨土變」又會嗌做「阿彌陀經變」,估計係敦煌石窟最早出現嘅經變之一,所謂「經變」,即係將佛經嘅內容「變」做圖畫,甚至係雕塑嘅尊像,「西方淨土變」就係用圖畫嚟描述西方極樂世界。 在梁思成先生著作的引導下,志蓮淨苑深刻認識到敦煌壁畫對中國古代建築研究的重要意義,自上世八十年代初即開始多次到訪敦煌石窟考察,蒐集資料,從中受到極大啟發。

志蓮淨苑禪修課程: 佛教志蓮中學

中國建築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風格最統一、特點最鮮明、散佈區域最廣泛的獨立結構體系,其基本特徵既適用於非宗教建築,也適用於宗教建築,處處反映着中華民族獨特性格與歷史文化。 中國歷史文化在唐朝發展達至巔峯,絲綢之路及交通發達使之能廣泛融攝外來文化,糅合中西文化藝術成為當時一股世界性的文化力量,影響深遠。 唐代的建築藝術已臻完美,被公認為水準最高、最有價值、最能表現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神,其恢宏氣度和壯麗景象,唐代建築藝術之美是後世難以超越。 為繼承、發展中華傳統文化藝術,文化部多年來做了大量工作,重點向大眾推介古琴和崑曲兩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定期舉辦古琴演奏會及崑劇演出,聘請本港名家、國內古琴大師前來教授琴藝,並與浙江崑劇團聯手,將佛教經典故事改編成多部富含教育意義的原創崑劇搬上舞臺。 為傳承中國古老的傳統手工技藝,文化部還積極向國內有關學者學習植物染技法,精心研究,在志蓮開設課程,著力推廣。 志蓮淨苑禪修課程2025 志蓮以唐代的木構建築技術建設唐代形制、規模的佛寺與園林,是希望在本國的土地上,尋回本民族已消失的光輝記憶,將之再現於世。

志蓮淨苑禪修課程: 學習和教學策略

鑒真和尚回歸祖庭,是一千二百年前鑒真和尚東渡日本以來的首次「回鄉探親」,是中日邦交史上的一件大事,轟動一時,載入史冊。 從1963年開始醞釀至1980年始能實現,前後歷時十七年,正值中國的國內國際政治形勢跌宕起伏、發生巨變之時。 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表決通過了「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組織中的合法權利問題」的決議。 1972年2月,中國透過「乒乓外交」促使中美關係解凍,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中美關係走向正常化。 志蓮淨苑禪修課程2025 隨之日本也開始了改善中日關係的努力,1972年9月田中角榮首相訪華,兩國政府發表《中日聯合聲明》,結束長期的「敵對狀態」,實現了和諧外交關係。

後方為法堂、藏經樓、方丈殿等,建築等級降低,規模較小。 志蓮淨苑再現唐寺之興建因緣,是眾人的智慧熱誠和理念思想的體現。 蒙十方善信、社會賢達及中日古建築學者熱心支援,鼎力相助,多方因緣和合,始令唐式佛寺木構建築羣實現香港。 佛光寺東大殿為唐代建築原物,建於唐宣宗大中十一年(西元857年),是現今所見中國最古老的木構佛寺殿堂建築。 起源於印度的大乘佛教曾在亞洲不少國家盛極一時,但在歷史的洪流巨變中日漸式微,甚至一度中斷。 而大乘佛教流傳至中國卻紮下了根並大放異彩,繼而遍地開花,東傳日、韓以至現今歐美各地,究其因緣,應與中國建築文化輔助漢傳佛教建立「叢林」及「清規」的制約有深刻關聯。

志蓮淨苑嘅殿堂係以大唐嘅傳統木構建築做板,採用天然嘅材料,殿堂嘅木構件,都係以榫接嘅方式組合,唔使用釘,比例和諧。 殿堂供奉嘅佛菩薩像依據佛經嘅描述,參照盛唐嘅造像風格,厚重端麗,佢哋嘅造型、手印、執持法器都唔同,彰顯諸佛菩薩特有嘅願力同德行。 他曾說:「我們的祖先曾發明很多樂器,而每一件樂器都有它背後的故事和歷史,如果這些樂器消失了,我們的故事和歷史就斷了……」通過多年的研製(因為創作《慈悲頌》),譚盾復原五件敦煌壁畫裡的古樂器,將在南蓮園池香海軒作出展覽。 佛光寺位於山西省五臺縣豆村鎮佛光村,相傳是北魏孝文帝(西元471〜499年)創建的,敦煌莫高窟第61窟壁畫宋繪「五臺山圖」中即有「大佛光寺」的大幅畫面,足以彰顯其在唐代五臺名剎中的顯赫地位。 日本人民敬仰鑒真和尚,譽之為「文化之父」、「律宗之祖」、「天平之甍」,除了感激他在文化上帶來的恩惠以外,更爲他一諾千金、不屈不撓的精神所感動。

開山祖師對淨苑的發展有很多計劃,為了興建大殿,葦庵法師已開始置備佛像,借得款項,並辦理申請土地等手續。 然而1941年遭遇日軍佔領香港,計劃破滅,失去了發展的機會。 音樂大師譚盾在志蓮淨苑的演出、展覽及講座,將從米拉日巴、史達拉汶斯基和他自己的「聽修行」體會,為我們展示四個精彩的藝術系列,分享人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