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貼士:此湯清涼好味,老少可服,尤其適合在大熱天時飲用,可防止小朋友生熱痱、成年人長長瘡。 但孕婦不宜用薏米,可用扁豆或眉豆代替。 土茯苓淮山牛蒡湯,健脾胃、袪濕,非根治濕疹病,但有助減輕濕疹皮膚痕癢,紓緩不適。 烹調方法:新鮮土茯苓去皮切塊,赤小豆充分浸軟,豬脊骨切塊。 將所有食材一起放入瓦煲之中,武火滾後改文火煲一個半鐘頭即可。
而大部分症狀都與飲食習慣有關,煙酒過多、常喫辛辣、煎炸、凍飲等。 此外,情緒也是關鍵之一,壓力大可引致鬱而發熱。 大家都知道,香港人出名長壽,但同時被評為「最勞累的城巿」。 ~ 小貼士:棗類含有一種物質,能令身體的過敏細胞減少過敏反應。 所以這類患者,平時可以多喫些棗子,無論紅棗、黑棗、南棗都有益。
土茯苓綠豆湯: 做法:綿茵陳洗淨;赤小豆、綠豆浸洗;全部材料用7碗水煮1小時成3~4碗即可供飲。
綿茵陳配合綠豆、土茯苓同煮湯,除了有助治療肝炎黃疸外,湯料同時能抑制多種致病性皮膚真菌和細菌,對皮膚濕疹、牛皮癬及疥癬患者均十分有益。 用於濕熱淋濁,帶下,癰腫,瘰癧,疥癬,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體拘攣,筋骨拘攣疼痛、瘰癧、瘡瘍。 材料:新鮮的土茯苓400g;赤小豆(連皮去殼)100g;豬脊骨400g;生薑3片;清水2000毫升,約8碗量。 鼻竇炎、上頜竇炎等慢性炎症,中醫統稱為「鼻淵」,以鼻塞、流黃膿涕(或有臭味),並兼頭重、舌紅、苔黃膩等為主要表現。 此症多為脾胃濕熱、肝膽鬱熱,致使濕濁之邪犯上所致。
土茯苓水煎劑50g/kg連續7日灌服,能明顯降低硫代乙酰胺中毒大鼠血清5種肝酶譜的活性,降低肝勻漿的ALT和AST活性。 土茯苓對汞中毒有明顯的解毒作用,土茯苓水煎液可使腎、肝及血汞含量顯著降低,尿汞含量顯著增加;血清BUN、尿蛋白、尿LDH及ALP活力降低。 腎臟病理組織學觀察結果顯示,土茯苓可明顯減輕HgCl2所致的大鼠急性中毒損傷程度,對大鼠腎損傷有明顯的修復作用。 土茯苓綠豆湯 肛周濕疹:土茯苓50克,地膚子30克,苦參30克,水煎適量待溫燻洗坐浴。
土茯苓綠豆湯: 健康食療
味甘、淡,性平,除具清熱解毒、通利關節的功效外,亦有止癢痛之功,以本品為主外治某些皮膚病變,獲效頗佳。 主治:治梅毒,淋濁,筋骨攣痛,腳氣,療疔瘡,癰腫,瘰癧,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體拘攣,筋骨疼痛。 這款解春困湯水能袪濕、改善疲倦、去水腫、止咳除痰。 粉葛則有清熱下火、生津之效,老黃瓜可改善食慾不振、清腸胃,加上性平味甘的甘筍、粟米,令湯水更清甜,各位煲湯新手不妨試試這個清熱的食療湯水。 土茯苓綠豆湯2025 天氣潮濕容易令人出現四肢沉重、肩頸僵硬,疲勞睏倦等情況,這個湯水就有很好的祛濕功效,亦可以調理脾胃。
- 用藥期間,不能讓小兒食辛辣、魚、蝦、牛肉、羊肉等食物。
- 天氣漸熱,體內積存濕氣,加上熱氣上火會導致四肢沉脹、水腫、精神匱乏,這次有解春困必備湯水冬瓜荷葉陳皮湯就幫到你。
- 根莖富含澱粉,可釀酒;含鞣質,可提製拷膠。
- 材料:粉葛 1 個、鮮土茯苓 300 克(約半斤)、赤小豆 40 克、馬蹄 4-6 枚、蜜棗 2 枚做法:1.
- 濕疹皮膚痕癢令人困擾,所以患上濕疹時飲食也要小心。
- 根莖成不規則塊狀,多分枝,有結節狀隆起。
- 鍋中加入約 2500 毫升水,放入全部材料,武火煮至水滾。
(注意:感冒未清者及脾胃虛弱容易腹瀉者不宜多飲。)做法:1. 所有材料洗淨,老黃瓜連皮切塊,土茯苓去皮切件(買新鮮土茯苓的時候可以拜託菜檔人員幫忙切件。) 2. 鍋中加入約 2500 毫升水,放入全部材料,武火煮至水滾。 調文火煮約 2 土茯苓綠豆湯 小時,最後下鹽調味即可。
土茯苓綠豆湯: Archive for 皮膚病/暗瘡
用藥期間,不能讓小兒食辛辣、魚、蝦、牛肉、羊肉等食物。 土茯苓綠豆湯2025 現代研究證實土茯苓可增加血尿酸的排泄,可用於痛風的防治;用於濕(痰)熱所致的其他病症如高脂血症、濕疹等亦有良效。 土茯苓配防風辛溫上行之性以升脾陽,祛脾胃之濕,伍白芷除濕解毒,化濁闢穢。 三藥相伍共奏化濕解毒,健脾益胃,護養肝臟之功。 土茯苓綠豆湯 而生薏米味甘淡、微寒,在春夏選擇生薏米功效較佳,而容易手腳冰冷、體虛的人應將生熟薏米一起食用。 濕、熱經常連帶出現,所謂濕熱,即指身體水液代謝出現不正常情況,而有熱症或熱邪出現。
- 材料:節瓜 2-3 個、紅蘿蔔 1 根、淡菜乾 25 克、生薏米 30 克、白扁豆 20 克、黃豆 30 克、無花果 3 枚做法:1.
- 味甘、淡,性平,除具清熱解毒、通利關節的功效外,亦有止癢痛之功,以本品為主外治某些皮膚病變,獲效頗佳。
- 如果依清熱解毒的思維,不問中醫診斷自己體質,亂喫涼性的食物,例如馬蹄、綠豆,若然本身脾胃弱,又喫太多涼性的食品,反而會引起反效果。
- 本品原用於治療梅毒或因梅毒服汞劑中毒而致肢體拘攣者,療效甚佳,為治梅毒的要藥。
- 由於老黃瓜所含多種氨基酸及葫蘆素等物質,對保護肝臟有幫助,故適合肝炎人士作保健食材。
新鮮土茯苓並沒有太多的處理工夫,菜販都會幫忙將鮮土茯苓切成薄片,方便煲湯。 聞說用土茯苓煲出的湯水味道帶回甘,不知是否加了4粒蜜棗的緣故,入口帶有甜味其後留有少許甘味,對於小朋友來說也很容易接受。 對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者都有益處。 但孕婦不宜用薏米,可改用赤小豆代替。
土茯苓綠豆湯: 濕疹湯水:老黃瓜土茯苓綠豆湯
大豆芽菜據研究含有一種磷脂物質,能抑制疣的生長,同時有除結消風作用。 土茯苓綠豆湯 用大豆芽菜配豆腐煲豬展湯,不但能防治疣生長,更有清熱降火功效。 土茯苓綠豆湯2025 土茯苓綠豆湯2025 對捱夜虛火上升,或胃火盛口生痱滋很有幫助。
土茯苓綠豆湯: 濕疹湯水:霸王花眉豆粟米紅蘿蔔素湯
材料:柴魚、白茅根、茶樹菇、洋薏米、生薏米、熟薏米、芡實、蜜棗、桂圓肉、土茯苓、知母肉,加入瘦肉、排骨或雞。 根莖成不規則塊狀,多分枝,有結節狀隆起。 根莖含多種甾體皁甘、生物鹼、揮發油、鞣質、澱粉等;藥用,能清熱解毒、除濕、舒筋利關節,治梅毒、鉤狀螺旋體病、惡瘡、風濕筋骨痛、皮炎等,一般秋末冬初採挖。 根莖富含澱粉,可釀酒;含鞣質,可提製拷膠。 土茯苓為百合科多年生常綠籐本植物光葉拔葜的塊莖。
土茯苓綠豆湯: 濕疹湯水:瑞士甜菜番茄薯仔素湯
今次推介7款土茯苓湯水食譜,包括土茯苓淮山牛蒡湯、雪梨土茯苓湯等,有助紓緩皮膚痕癢不適狀況。 土茯苓綠豆湯2025 香港位處沿海地帶,易受潮濕天氣影響,加上平日休息及睡眠不足,引致脾胃弱、濕氣重,在春天的天氣下更容易出現身體不適的狀況。 去濕食材不只有薏米、赤小豆,土茯苓也是一種溫和的去濕藥材,能除濕解毒,通利關節。 土茯苓有清熱利濕解毒的功效,配上粉葛、赤小豆和扁豆加強利水祛濕。 這個湯水很適合春夏時節,或者是轉天氣時飲用,不但可以袪濕、降骨火,更可舒緩濕疹皮膚問題。
土茯苓綠豆湯: 濕疹患者宜食清熱利濕食材
功效:清熱利水滲濕,舒緩口氣、腳氣,小便偏黃、口苦口乾等症狀,在濕疹發作時期飲用有舒緩作用,而粟米鬚具去濕消腫,利尿功效。 材料:霸王花 2 朵、白扁豆 30 克、粟米(連鬚連芯)2 根、紅蘿蔔 2 根、黃豆 30 克、蜜棗 3 枚做法:把所有材料洗淨。 紅蘿蔔去皮、粟米連芯連鬚,切大塊備用。 鍋中加入約 2000 毫升水,放入全部材料,武火煮至水滾,改文火煮 2 小時,最後下鹽調味即可。 舒緩容易翻覆有濕疹、無胃口、身體感覺睏倦等症狀。 材料:節瓜 2-3 個、紅蘿蔔 1 根、淡菜乾 25 克、生薏米 30 克、白扁豆 20 克、黃豆 30 克、無花果 3 土茯苓綠豆湯2025 枚做法:1.
土茯苓綠豆湯: 綠豆薏米豬骨湯
材料:瑞士甜菜約 300 土茯苓綠豆湯 克、番茄 2 個、薯仔 2 個、生薏米 40 克、無花果 4 枚做法:1. 所有材料洗淨,瑞士甜菜切段,薯仔去皮,番茄切大塊備用。 鍋中加入約 2,500 毫升水,放入全部材料,武火煮至水滾,改文火煮 1.5 小時,最後加鹽調味即成。 功效:清熱健脾利濕,幫助消化,舒緩口苦口乾、胃脹、胃部不適。 材料:西洋菜 600 克、猴頭菇 1 個、茨實 15 克、生薏米 30 克、無花果乾 4 枚、蜜棗 土茯苓綠豆湯 4 枚做法:把所有材料洗淨。
土茯苓綠豆湯: 濕疹湯水:粉葛土茯苓馬蹄湯
鍋中加入約 2,500 毫升水,放入全部材料,武火煮至水滾,改文火煮 2 小時,最後下鹽調味即可。 功效:清熱利水滲濕,紓緩濕疹、口氣、腳氣、小便偏黃及口苦口乾等濕熱症狀。 材料:霸王花 2 朵、粟米(連鬚連芯)2 根、紅蘿蔔 2 根、眉豆 20 克、綠豆 土茯苓綠豆湯2025 20 克、蜜棗 3 枚做法:1.
土茯苓綠豆湯: 清熱利濕—馬齒莧瘦肉湯
做法:馬齒莧去根,洗淨切段;瘦肉洗淨切片;將瘦肉,生薑用7碗水煮15分鐘,加入馬齒莧,再滾15分鐘成4碗,即可連湯料同食。 馬齒莧是一種常用山草藥,也可以說是一種野菜,夏季當造,它有清熱利濕、解毒、排毒及去水腫等功效,對皮膚水腫,以及一些皮膚炎症感染或滲液均有幫助,適量飲用有止癢功效。 夏天瓜菜當造,無論用冬瓜、節瓜、合掌瓜、葫蘆瓜、老黃瓜煲湯都非常適合。 老黃瓜有消暑清熱、利水袪濕、除熱降火等功效,適合經常捱夜、睡眠不足、食無定時、咽喉腫痛、暑熱睏倦人士。 土茯苓綠豆湯 ~ 小貼士:此湯清香美味,老少可飲。
烹調方法:土茯苓用清水浸透,洗乾淨。 紅蘿蔔去皮,用清水洗乾淨,切塊;將以上材料放入瓦煲內,加入適量清水,先用武火煲至水開,然後改用中火,繼續煲2個小時左右,放入適量冰糖,待冰糖完全溶化, 即可以飲用。 有兩款適合濕疹患者的湯水食療推薦給大家,第一款是土茯苓綠豆湯,可以清熱、祛濕、涼血、止癢,對濕疹或皮膚敏感的患者,都可紓緩皮膚敏感及不適。 土茯苓綠豆湯 第二款是驅風解毒湯,特別適合血虛、痕癢程度比較厲害,和皮膚很乾的人士。 最近天氣回暖,大霧又潮濕,容易令身體積聚濕氣,再加上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長時間戴口罩令臉上容易出暗瘡,皮膚紅腫痕癢。 為了防止身體受天氣潮濕的影響,中醫建議我們要多食用一些能健脾祛濕的食物,如薏仁,扁豆,赤小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