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梅花由國民政府通令指定為各種徽飾紋樣[3]。 薛篤弼在10月份已經改任衛生部部長,其時正等待交接。 11月1日,薛篤弼正式離任,當日呈文行政院稱“茲經職會第十八次會議決議,擬定梅花爲國花,其形式取五朵連枝,用象五族共和、五權並重之意。
關於國花的選擇,早在1903年,清朝定牡丹花為國花。 雖未明確的確立,但是民間卻熱情非凡,期間也有不少名花評選,國花推選。 《申報》12月8日在訪談欄目發表《國花誕生矣》一文,直稱國民政府已經「以梅花為我中華民國之國花矣」,其後數日連續刊文讚譽,憑該報的傳媒地位對社會認知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大陸國花2025 而教育部在審議會議後委託藝術院分別繪製三朵連枝和五朵連枝的折枝全開梅花圖樣,至1929年1月14日才將審議結果上報行政院祕書處[3]。 大陸國花2025 1927年至1928年,隨着國民革命軍北伐的勝利和東北易幟的發生,民間又一次興起對國花的討論,《申報》在1927年10月“雙十”國慶日前發表張菊屏文章《規定國徽國花議》,主張將菊花定爲國花[6]。
大陸國花: 中國的國花是什麼?結果有點喫驚!
中國江西、安徽、貴州以杜鵑花為省花,長沙、無錫、九江、鎮江、大理、嘉興、贛州等城市定為市花的城市多達七八個。 蘭花被中國的河北省保定市、福建省龍巖市、臺灣省宜蘭市、貴州省貴陽市、雲南省保山市選定為市花。 大陸國花2025 菊花是中國十大名花第三,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之一,也是世界四大切花(菊花、月季、康乃馨、唐菖蒲)之一,產量居首。
國花(英語:Floral emblem),是指一個國家用來作為自己國家象徵的花。 國花一般對一個國家的文化別具意義,可能是當地特別著名的花卉。 將牡丹稱爲“國花”可能是從唐代劉禹錫《賞牡丹詩》中名句“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而來,把“國色”和“國花”作了連接[3],但此處“國花”中的“國”與“國手”“國色”等一樣,是遠超羣類,冠蓋全國的意思,並非現代民族國家象徵的意義[4]。 近代以前中文語境中的“國花”含義與現代不同,指“達到國家頂級層次的花卉”,而非作為國家象徵,其起源至少可追溯到明朝中期。 大陸國花2025 將牡丹稱為「國花」可能是從唐代劉禹錫《賞牡丹詩》中名句「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而來,把「國色」和「國花」作了連接[3],但此處「國花」中的「國」與「國手」「國色」等一樣,是遠超羣類,冠蓋全國的意思,並非現代民族國家象徵的意義[4]。 大陸國花 近代以前中文語境中的「國花」含義與現代不同,指「達到國家頂級層次的花卉」,而非作為國家象徵,其起源至少可追溯到明朝中期。
大陸國花: 國花
11月28日,教育部審議認為「定梅花為國花,備極妥善」,對內政部的意見極表支持,僅改以梅花五瓣象徵五權,建議改為三朵連枝「取喻三民主義」[3]。 大陸國花 1994年9月,中國花卉協會受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委託在全國範圍內開展國花的評選工作,評選小組最終意見是以牡丹爲國花,以蘭、荷、菊、梅爲四季名花[12]。 1995年,中國花卉協會主持國花評選,專家小組提出以牡丹和梅花爲國花的“一國兩花方案”,花協領導小組將其修改爲以牡丹爲國花,和以牡丹、荷花、菊花、梅花四種花卉爲國花的兩種方案提交給全國人大常委會,最終未被批准[13]。 2004年2月,中國花卉協會梅花蠟梅分會在無錫市舉辦的“我愛梅花,我爲國花投一票”活動,倡議梅花和牡丹雙國花[1]。 其他支持雙國花方案的學者還有程傑[12]、趙昶靈、郭維明[14]等。
- 南宋以來,陳州(今河南省淮陽市)、越州(今浙江省紹興市)、天彭(今四川省彭州市)、亳州(今安徽省亳州市)、曹州(今山東省菏澤市)等地相繼以牡丹的種植聞名。
- 1994年9月,中國花卉協會受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委託在全國範圍內開展國花的評選工作,評選小組最終意見是以牡丹爲國花,以蘭、荷、菊、梅爲四季名花[12]。
- 在「牡丹之鄉」洛陽出生長大的李學武,對牡丹有一種特殊的感情。
- 中央執行委員會接到申請後批交中央宣傳部核辦,宣傳部審議過程中發現教育部已在選擬國花,致函教育部瞭解情況,彙總各方不同意見後得出審查結果呈報中央執行委員會,認爲可在梅花、菊花及牡丹三種中選擇一種爲國花。
- 繼第十二、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王綉連續5年建議把牡丹確定為國花後,今年,全國人大代表李學武再次建議以法律形式將牡丹確定為我國國花。
- 選擇國花至少要滿足兩項條件:一是原產地為中國;第二有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
中國花協這次的「國花票選」再掀波瀾和廣泛關注,其背後依然是經濟利益之爭。 15日在中國花協提出票選方案之後,河南洛陽和山東菏澤紛紛動員組織人員投票,這兩地都是牡丹花產業的重要基地。 兩地多年前就對誰纔是牡丹之鄉爭論不已,最後菏澤被評為「中國牡丹之都」,洛陽則被評為「中國牡丹花都」,雙方打個平手,將來牡丹若確定為國花,兩地勢必再有一番爭戰。 中國花協稱,國花是國家形象和民族精神的象徵,是國家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國家社會穩定、經濟繁榮、人民幸福,確定國花,時機成熟。 「把國花確定下來,可以振奮民族精神,樹立民族進取心和自豪感,鼓舞人們投身於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之中。同時,還可以促進我國花卉業發展,推動牡丹產業繁榮。」李學武說。
大陸國花: 國花歷史溯源
曲乃酒之骨,是白酒生産的糖化劑和發酵劑,能賦予白酒濃鬱的曲香味。 大陸國花2025 國花瓷西鳳酒制曲工藝的歷史要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周禮》,一直保留至今。 國花瓷西鳳酒的酒麴是大麴,成分有大麥、小麥和豌豆,按照一定比例粉碎混合後入房培養發酵制曲。
杜鵑花的記載,最早見於漢代《神農本草經》,書中將“羊躑躅”列為有毒植物。 到唐代,出現了觀賞的杜鵑花,此時杜鵑花就已移栽入庭園栽培,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對杜鵑花情有獨鍾,不但寫下了許多讚美杜鵑花的詩句,而且還親自移植栽培。 大陸國花 花色澤豔麗,玉笑珠香,風流瀟灑,富麗堂皇,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譽。
大陸國花: 蘭、櫻參戰 國花之爭又生懸念
「中國櫻花協會」則是建議櫻花作為國花,宣稱櫻花代表著團結、奉獻、好運。 且櫻花具有極大的經濟價值,一些人認為日本的國花是櫻花,這其實是誤解,日本官方定的國花是菊花。 大陸國花 中共1949年建政後一直沒有確定國花,毛澤東時代,傳聞毛個人喜好梅花,民間有人稱梅花為國花,但因與中華民國國花相同,始終未能定案。 牡丹則是清朝的國花,在傳統中有著富貴象徵同樣獲得大量推舉與支持,多年來梅花與牡丹兩花一直相爭不下。
大陸國花: 國花中國評選
社會媒體緊接著就開始對定梅花為國花進行宣傳[1],而教育部在審議會議後委託藝術院製作圖樣到1929年1月14日將審議結果上報行政院祕書處[6]。 介面新聞報導,中國花協祕書處辦公室工作人員表示,推薦牡丹花為國花是沒有爭議的,大家一直都傾向於牡丹花,網上的投票基本上70%至80%都是傾向於牡丹。 下一步,會根據投票結果,上報國務院有關部門,並由全國人大正式確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至今已70年,但中國一直以來卻都沒有「國花」,近日中國花卉協會強力推薦當局將「牡丹」當做中國國花,同時也在官網舉辦「投票:我心中的國花」活動,希望徵求民眾意見;特別的是,還有常在「股海」浮沉的網友舉辦投票,結果「韭菜」雀屏中選。 櫻花因深受日本人歡迎,而在日本廣為種植,它同雄偉的富士山一樣,是勤勞、勇敢、智慧的象徵,通常認為民間文化上以櫻花為國花。
大陸國花: 國花
1928年12月,財政部籌劃鐫刻新的硬幣模型,計劃在邊沿刻上國花作裝飾,呈文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請求選定並公佈國花。 中央執行委員會接到申請後批交中央宣傳部核辦,宣傳部審議過程中發現教育部已在選擬國花,彙總各方不同意見後得出審查結果呈報中央執行委員會,認爲可在梅花、菊花及牡丹三種中選擇一種爲國花。 1929年1月28日,中央執行委員會召開第193次會議,決議“採用梅花爲各種徽飾,至是否定爲國花,應提交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決定。 ”國民政府在1929年2月8日發佈第109號訓令,下發直轄各部門和全國各省市,指定梅花爲各種徽飾紋樣。 但在1929年3月召開的中國國民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國花案討論無果而終[6]。
大陸國花: 中國「投票」選國花!牡丹聲勢強 網友卻愛韭菜都投它
2005年,62名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聯合簽名倡議,呼籲儘快確定中國國花,並提出將梅花、牡丹確定爲“雙國花”的建議[15],此後聯名人數不斷增加,至2011年已有103位院士簽名贊同“雙國花”方案[16]。 1982年,陳俊愉發表《我國國花應是梅花》一文,呼籲重新明確梅花爲國花[10]。 同年,香港《明報》發表社評《贊成以梅花爲國花》認爲如梅花成爲中國國花,有利於促進海峽兩岸團結統一[1]。 同年,《植物雜誌》編輯部受中國植物學會委託發起國花討論,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響應,紛紛來信參加評選,投票結果表明,推薦梅花作爲國花的最多,牡丹、菊花次之。
大陸國花: 中國國花
其中比較受歡迎的種類有:梅花、牡丹、菊花、蘭花、月季、杜鵑花、山茶花、荷花、桂花、水仙花、石榴等等。 國花是象徵國家形象的花,對於國家文化來說有特別的意義。 不僅包含了國家的文化底蘊及歷史,也象徵國民人格美德的精華。 中國從南宋開始稱梅花為「花魁」,民國時期的南京政府曾定為國花。 梅花(拉丁學名:Prunus mume),別名春梅、紅梅。 先葉開花,花小,五瓣,白色、粉色、紅色、紫色、淺綠色、淡黃色,清香。
大陸國花: 牡丹眾望所歸? 票選延長引遐想
極樂寺國花堂的牡丹名勝綿延三百多年,使國花作爲牡丹的專屬名稱在北京官吏民衆的記憶中不斷強化[4],清代詩文出現的“國花”一詞也多專指牡丹[2]。 牡丹(拉丁學名:Paeonia 大陸國花 suffruticosa),別名木芍藥、鹿韭、富貴花、穀雨花、洛陽花。 花大型,有黃、白、紅、粉、紫、黑、綠、藍八大色及複色。
大陸國花: 國花國花名錄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並未明文訂定國花,但是民間對國花的聲音大多聚集於:牡丹或梅花;也有一些人支持蘭花、菊花、茉莉花與水仙花等,目前尚無定論。 牡丹是否因一次票選就會被確定為國花似也未必,網路上也有不少人反對,認為牡丹雖然雍容,也有浮誇的意味,不適合代表國家精神。 選擇國花至少要滿足兩項條件:一是原產地為中國;第二有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 包括牡丹,梅花和櫻花、荷花、水仙、蘭花等都有擁護者。 今年適逢中共建政七十年,中國花協捲土重來,7月15日,中國花協發布「徵求牡丹為我國國花意見的通知」,並在其官方網站發布「投票:我心中的國花」,面向公眾開放網路投票通道。 大陸國花2025 1994年,中國花協進行國花評選,並準備報選牡丹為國花,蘭、荷、菊、梅為「四季名花」。
中國人有重陽節賞菊和飲菊花酒的習俗,菊花還被賦予了吉祥、長壽的含義。 《西京雜記》載:”漢初修上林苑,遠方各獻名果異樹,有朱梅,姻脂梅。 大陸國花2025 這時的梅花品種,當系既觀花又結實的兼用品種,恐屬江梅、官粉兩型。
大陸國花: 中國國花
1915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辭源》也稱“我國向以牡丹爲國花”。 1920年,《申報》發表黛柳《我中華民國之國花》一文,認爲“以言國花,則無寧牡丹”[4]。 魯迅於1925年7月19日創作的雜文《論“他媽的!”》中曾提到牡丹爲國花的說法[7]。 1927年至1928年,隨着國民革命軍北伐的勝利和東北易幟的發生,民間又一次興起對國花的討論,《申報》在1927年10月“雙十”國慶日前發表張菊屏文章《規定國徽國花議》,主張將菊花定爲國花[6]。 很多人都不知道大陸還沒有法定的國花,今年適逢中共建政七十年,民間的中國花卉協會(簡稱「中國花協」)最近發起網路投票,徵求將牡丹設為國花。 該協會對外表示,此次投票已獲得國家林草局的授權,若確定牡丹為大多數民眾所喜愛,將向全國人大提案走法定程序。
大陸國花: 中華民國國花 1964情定梅花
作為制曲班班長,58歲的李宗信在國花瓷西鳳酒麴房辛苦勞作了38年。 李宗信來到了一間培菌房,這批酒麴的培育已到了關鍵的第16天,整個曲房的溫度已高達48℃,像個蒸籠。 實際上,一個月左右的培菌期內,翻曲工要徒手將整個培菌房內的曲胚翻倒九或十次。 “這是為了讓酒麴均勻成熟,人力幹預微生物的自發培育環境,製作方法都是三千年口口相傳下來的。
大陸國花: 中華民國
適宜觀賞的品種有大紅梅、臺閣梅、照水梅、綠萼梅、龍遊梅等。 有些人猜是牡丹,有些人又以為梅花是國花,其實答案是中國現時並沒有定立國花,只是牡丹及梅花一向都受人歡迎。 到明朝晚期,將牡丹稱之為國花的文獻逐漸增多,劉侗《帝京景物略》及袁中道《珂雪齋集》記載,北京西直門外的極樂寺於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夏因廣種牡丹而修建「國花堂」,後來清代書法家愛新覺羅永瑆曾為該堂題寫匾額。 大陸國花 袁中道《海淀李戚畹園大會》中「野鶴止同家鶩狎,國花長作圃蔬看」中也以「國花」指李戚畹園(後世清華園)的牡丹。
1915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辭源》也稱「我國向以牡丹為國花」。 1920年,《申報》發表黛柳《我中華民國之國花》一文,認為「以言國花,則無寧牡丹」[4]。 魯迅於1925年7月19日創作的雜文《論「他媽的!」》中曾提到牡丹為國花的說法[7]。 1927年至1928年,隨著國民革命軍北伐的勝利和東北易幟的發生,民間又一次興起對國花的討論,《申報》在1927年10月「雙十」國慶日前發表張菊屏文章《規定國徽國花議》,主張將菊花定為國花[6]。 大陸國花2025 1912年,《少年》刊物上出版時事雜談《民國花》一文,認爲北洋政府勳章、貨幣上的嘉禾圖案(稻花)可稱爲“民國花”[4],但在民國初年仍多沿襲明清習慣稱牡丹爲國花[6]。 1914年,侯鴻鑑應約編寫“國花”一課教材,認爲民國國花應爲牡丹[4]。
大陸國花: 中華民國
1929年1月28日,中央執行委員會召開第193次會議,決議「採用梅花為各種徽飾,至是否定為國花,應提交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決定。」國民政府在1929年2月8日發布第109號訓令,下發直轄各部門和全國各省市,指定梅花為各種徽飾紋樣。 但在1929年3月召開的中國國民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國花案討論無果而終[6]。 直至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的1964年7月21日,梅花才獲行政院正式覈定為中華民國國花[8]。 中央執行委員會接到申請後批交中央宣傳部核辦,宣傳部審議過程中發現教育部已在選擬國花,致函教育部瞭解情況,彙總各方不同意見後得出審查結果呈報中央執行委員會,認爲可在梅花、菊花及牡丹三種中選擇一種爲國花。
世界上已有100多個國家確立了自己的國花,1949年以前的國民政府時期已正式通令全國以梅花為各種徽飾,客觀上承認了梅花的國花地位。 到了1964年中華民國行政院院會正式覈定梅花為中華民國的國花,梅花凌冬耐寒(愈冷愈開花),象徵堅貞、剛毅、聖潔,代表國人的精神。 音樂才子劉家昌後來作詞作曲創作「梅花」,傳唱各界。 儘管如此,國民政府2月8日的通令實際上已經承認梅花爲中華民國國花,梅花的國花地位得到了全社會的普遍認可[3]。 當時,不僅軍服帽徽和軍階均採用梅花,郵政局大量發行梅花郵票,中央銀行以梅花爲造幣圖案,紀念碑等建築物以及各種公共場所也多以梅花爲裝飾圖案[6]。
此外,牡丹飲料、牡丹系列化妝品、牡丹精油、牡丹食品等新產品的研發,有力助推了鄉村振興,對城鎮生態文明和美麗鄉村建設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在19世紀末,西方多國就多次派人前往中國雲南,採走了大量的杜鵑花標本和種苗。 其中英國的傅利斯曾先後七八次,發現採走了309種杜鵑新種,引入英國愛丁堡皇家植物園愛丁堡皇家植物園誇耀於世的幾百種杜鵑多來自雲南。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花長期未定,不過多次全國性討論、投票的結果均傾向於把牡丹看作國花。 直至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的1964年7月21日,梅花才獲行政院正式覈定爲中華民國國花[8]。 中國國花,指一種或幾種由中國官方認定、能代表國家形象的花卉。
現代意義上的“國花”一詞最早出現在19世紀的英國,指被用來作爲國家象徵或國家標誌的花卉,當時的中國沒有這種意識。 大陸國花2025 195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在陪同外賓訪問洛陽曾稱「牡丹是我國的國花,它雍容華貴,富麗堂皇,是我們中華民族興旺發達、美好幸福的象徵」[9][1]。 近代以前中文語境中的“國花”含義與現代不同,指“達到國家頂級層次的花卉”,而非作爲國家象徵,其起源至少可追溯到明朝中期。 牡丹栽培歷史長達1500多年,現有品種1500多種,十大花型九個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