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駒是全球首位華人齒科法醫,在接近30年工作生涯中,參與過大大小小鑑證工作,見證過無數死亡,令他領略到生命無常。 梁顯信醫生 他說,「穿上白袍,就有一份責任」,作為法醫,他的使命就是替屍體「說話」,捍衛亡者最後的尊嚴。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開幕前夕,時任行政院長的蔣經國先生前來參觀,有感於民間投資醫療事業的宏偉,民間自籌資金的長庚紀念醫院能發展迅速、硬體環境空間廣闊、內部清潔明亮、儀器設備先進完備、醫療專科分工精細及專科人才齊全等,印象深刻,讚許有加。 隨後,行政院便決議撥出上百億資金分別補助臺大醫院與榮民總醫院擴充硬體設施與更新設備,使老舊的國立醫院煥然一新。 自此,國內其他企業、慈善機構都認同醫療事業乃是企業回饋社會的一種好方式,於是紛紛跟進開辦新醫院。 在相互激勵及向上提升的發展趨勢之下,長庚紀念醫院對於促進臺灣醫療水準進步,注重醫療服務的品質與效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梁顯信醫生: 醫生資料
近年來,為加強病人服務,提昇品質,橫向整合醫療專科之功能,廣設特色醫療中心以提供更全面、完善的醫療服務,及品質優良的急、重症醫療與教學研究。 由於持續不斷的用心與努力,去制定醫院各項管理規章制度,並且不斷謀求精緻化,配合醫院的發展提供優良醫療服務品質之需要。 梁顯信醫生 經過多年努力所制訂的各項管理規章成效卓著,甚至有先進國家的醫院管理顧問公司前來學習。 梁顯信醫生自1997年起,在威爾斯親王醫院工作,2003年完成神經外科專科訓練,之後到倫敦進行一年複雜性脊椎手術訓練,目前是港安醫院神經外科專科醫生。
- 牙醫夫婦吳子傑、朱頴怡曾經參與貧困國家牙科支援服務,某天卻發現身邊外傭滿口爛牙卻從不求診,才驚覺香港有羣邊緣人士被遺忘。
- 公立醫院工作的內科女醫生穆琳,從實習到成為醫生數年間,經歷不少奇難雜症,也見過病人徘徊生死關口的驚險瞬間。
- 他說,「穿上白袍,就有一份責任」,作為法醫,他的使命就是替屍體「說話」,捍衛亡者最後的尊嚴。
- 現在的長庚紀念醫院雖然服務大量的病人,但是仍能夠維持良好一致之服務品質,除了依賴醫護人員的愛心與耐心外,更重視醫療事務的規劃管理。
- 此後,長庚醫院在教學相長之下,臨牀醫學、基礎醫學研究、護理教學及實務能更進一步結合,使長庚醫院成為高品質的醫學中心。
- 當時選擇林口的原因:1、配合林口新市鎮的開發,林口鄰近臺北,土地取得較易,適合長期發展所需。
經營醫院所獲盈餘,全用於拓展各地之分院包括基隆、高雄、桃園、嘉義及雲林等醫院,設備之更新與醫護人力之培育例如長庚大學與長庚技術學院之設立,為全國民眾提供便捷及高品質的醫療服務。 (一) 醫療改革的先驅 現在的長庚紀念醫院雖然服務大量的病人,但是仍能夠維持良好一致之服務品質,除了依賴醫護人員的愛心與耐心外,更重視醫療事務的規劃管理。
梁顯信醫生: 【TOPick健康】穿起白袍的「非常醫生」 剖白成長經歷與行醫難忘故事
臺北長庚醫院於1976年12月1日開幕,創院院長是羅慧夫醫師,副院長是張錦文,當時共有117牀、20多科、80多位醫師、員工400多人。 (三) 開啟醫療服務蓬勃發展的新時代 梁顯信醫生 梁顯信醫生2025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開幕臺北長庚紀念醫院興建時即同時規劃林口院區,臺北係以門診為主,而在臺北開幕兩年後,在林口交流道旁也完成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以收治住院病人為主,並方便全國各地民眾就醫。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於1978年12月1日開幕時設有1,000牀規模,初期200牀逐漸開放使用,科別有30多科、200多位醫師、員工近1,000人。 當時選擇林口的原因:1、配合林口新市鎮的開發,林口鄰近臺北,土地取得較易,適合長期發展所需。 3、醫院設於中山高林口交流道旁,方便中、南部民眾開車就醫及轉診需求。
- 黎青龍醫生16歲破格獲港大醫學院取錄,21歲行醫,至今已將近50個年頭。
- 屋村出身的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師從沈祖堯30年,合力以科研及早發現癌症,成就全球首屈一指的腸胃科團隊。
- 自此,國內其他企業、慈善機構都認同醫療事業乃是企業回饋社會的一種好方式,於是紛紛跟進開辦新醫院。
- 對病人而言,癌症是無情的殺手,患上癌症猶如世界末日,頓時覺得世界沒有希望。
- 為讓病童及早得醫治,及早痊癒,他開展中醫義診服務,幫助患有腦疾、痙攣等肢體弱能兒童。
屋村出身的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師從沈祖堯30年,合力以科研及早發現癌症,成就全球首屈一指的腸胃科團隊。 新冠肺炎來勢洶洶,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處於疫症漩渦,最近兩次就曾發表的說話致歉。 他接受訪問時被問及面對莫名的批評時,形容不多不少都會「激氣」,惟每人崗位都有向自己使命,個人榮辱「不算是甚麼」,重要的是本港抗疫最終是否成功,是否可「守得住」。 梁顯信醫生2025 第一輯結尾楊怡原本要死,我跟編劇說「唔好死得唔得?」,於是就為她設計了脊椎中樞神經良性瘤,手術後有可能會癱瘓,但就不會死,讓她不用死,留下一個open-ending結局。
梁顯信醫生: 香港醫院名單
對病人而言,癌症是無情的殺手,患上癌症猶如世界末日,頓時覺得世界沒有希望。 但莫醫生堅持以積極態度面對病患和人生,因為他相信正面態度能影響病人對病情的看法,以「生命影響生命」。 梁顯信醫生2025 劉飛龍畢業後,到瑪麗醫院內科實習,同期有微生物學權威袁國勇醫生及靈實醫院顧問醫生陳健生。 沙士那年,30歲的呼吸系統科專科盧浩然醫生,正接受專科訓練兩年。 人人稱他「沙士英雄」,17年後回首,他說最記得人性美好的一面,當年幫助過他的人才是真正英雄。 朱頌明醫生於2003年任職聯合醫院內科部,沙士期間正是抗疫前線。
17年後疫症重演,朱醫生不無感慨,他說比沙士及新冠肺炎更可怕的地方是——自私。 63歲的中醫師黃天賜為黃道益之子,接觸殘疾兒童逾20年,見過不少病童自小要開造口餵食,或一生坐輪椅,令他心疼不已。 為讓病童及早得醫治,及早痊癒,他開展中醫義診服務,幫助患有腦疾、痙攣等肢體弱能兒童。 我會如實回覆,對每個病人都應該持平,選擇對他來說最好的治療方式。 梁顯信醫生 現實之中,梁醫生一如劇中的好醫生,重視與病人溝通,認為「聆聽」病歷是建立良好醫患關係的第一步,透過與病人達成共識,尋求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中醫李家麟從不漠視助人的呼喚,年少時為跛腳行乞的叔叔流淚,大學畢業後就為受病折磨、無力求醫的基層人士義診。
梁顯信醫生: 神經外科專科
在港大教學至今49個寒暑,黎青龍早已過了65歲退休之齡,但他不惜減薪,4度申請延遲退休,只因71歲的他對教學研究的熱誠始終如一,從不言倦。 電視劇《On Call 36小時》描述一羣熱血的醫護人員故事,劇集功臣除了臺前幕後的演員及工作人員外,還有協助編劇、指導手術場面演出的神經外科專科梁顯信醫生。 梁顯信醫生2025 在拍劇期間,梁醫生出心出力,發生過不少趣事,甚至因他的一句說話改寫了劇集結局,為觀眾留下懸念。
梁顯信醫生: 梁顯信醫生
醫療事務管理皆以促進民眾就醫便利為前提進行規劃,並勇於突破當時規定,藉由流程與制度改善,落實「病人優先」的服務理念。 (二) 善用醫療資源服務社會大眾 梁顯信醫生 全民健康保險實施醫院總額支付制度後,限制了各醫院的成長,本院在王創辦人永慶先生昆仲的支持下,依舊堅持不拒絕病人,善用醫療資源及繼續投資改善醫院的軟硬體。 對於癌症病人,本院不但自行吸收健保之超額費用,更以大筆經費成立癌症中心,改善癌症人治療所需的各項設施。 今日臺灣所有癌症病人,以在長庚醫院接受治療為全國醫院中佔最高比例。
梁顯信醫生: 醫院沿革
此後,長庚醫院在教學相長之下,臨牀醫學、基礎醫學研究、護理教學及實務能更進一步結合,使長庚醫院成為高品質的醫學中心。 王長庚先生1970年代初期臺灣的經濟已漸發達,人民生活水準也漸提升,然而臺灣整體醫療水準及相關設施的量與質均亟待加強。 此外,國內醫學院畢業生亦欠缺適當的學習場所,只好遠赴國外進修,造成人才外流;國內醫院家數不足,即使赴國外進修的優良醫師學成後要回饋鄉裏,亦苦無服務的機會。 梁顯信醫生2025 黎青龍醫生16歲破格獲港大醫學院取錄,21歲行醫,至今已將近50個年頭。 由早年發表新藥有效抑制乙肝肆虐,到多年來棄私家「搵真銀」,在公立醫院服務病人,他救治病人的初心不變。
梁顯信醫生: 服務
臺塑企業創辦人王永慶先生有鑑於此,加上其先翁王長庚先生因腹部急症即不幸辭世,為了防止相同的悲劇重演造成遺憾,且基於回饋社會的使命感,遂於1973年捐贈創院基金,於1976年12月創立了財團法人長庚紀念醫院。 醫院的設立是以提升國內醫療水準,培育卓越的醫護人員,提供病患最佳的醫療服務為目的,並兼具服務、教學與研究功能的任務。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組織架構除百餘醫務專科外,並設有院務委員會掌管全院重大決策及作業制度檢討與修訂,另依服務、教學與研究之功能與確保品質,設有各委員會及管理部、教學部、醫研部及品質管理中心,分別負責院區臨牀服務、教學、研究與品質之管理、督導與考覈。
梁顯信醫生: 梁顯信醫生
(一) 開創醫療服務之契機 1971年臺灣人口為1,484萬人,醫師人數15,694人,醫院的牀數11,518牀,每一萬人口只有7.3位醫師及8張病牀,當時是醫療資源嚴重不足的年代。 該時期具有完整的專科訓練制度及完善設備的醫院只有臺灣大學附屬醫院、榮民總醫院與三軍總醫院。 所以多數的醫學院畢業生無法獲得良好的畢業後訓練,也很難留在大醫院服務,最後只能選擇自行開業或出國尋找就業機會,不僅許多優秀的人才被埋沒或外流,更造成醫療資源不足的惡性循環。 (二) 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理念 王創辦人永慶先生昆仲基於企業家回饋社會的使命感,決定以紀念其父王長庚先生之名,創辦一所醫學中心級醫院,1976年在臺北正式成立「財團法人長庚紀念醫院」,目前因配合醫療法規定,更名為「長庚醫療財團法人」。
梁顯信醫生: 醫生資料
牙醫夫婦吳子傑、朱頴怡曾經參與貧困國家牙科支援服務,某天卻發現身邊外傭滿口爛牙卻從不求診,才驚覺香港有羣邊緣人士被遺忘。 為了讓這羣人免受牙痛的折磨,二人夥拍有心人羅光明醫生展開「Beautiful Smile Ministry」,提供義務牙醫診治服務。 數年前梁醫生曾為一名因追趕巴士撞傷頭部,導致四肢癱瘓的男病人做手術。 該名男病人是一名40多歲冷氣技工,那次意外令他的椎間盤壓著中樞神經,一夕間喪失行動能力,幸而手術後復原情形理想,僅花一週時間就可用扶架行動。 康復後的數年期間,病人每年都會在做手術當日(4月16日)向梁醫生傳簡訊致謝,同時分享自己的近況。 明愛醫院內科及老人科主管黃慕蓮於公立醫院工作三十年,同時作為三子女之母, 多年來在事業與家庭中掙扎,如今回想起當中的辛酸,黃醫生形容醫院像人,會有開心與不開心的時間,在醫院氛圍下工作的醫生,亦難免受其影響,只能盡量在工作中自行製造快樂。
梁顯信醫生: 【TOPick健康】穿起白袍的「非常醫生」 剖白成長經歷與行醫難忘故事
屋邨出身、就讀普通小學的黃仕雄醫生靠努力爬上成功階梯,成為骨科專科醫生。 即使後來轉為私家醫生,仍積極義診、替市民撰寫好的轉介信,被網民大讚「仁醫」。 TOPick「非常醫生」系列專訪了香港各專科醫生,瞭解他們的成長經歷、行醫難忘故事等,讓大家瞭解白袍以外的醫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