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機會曾於3月初致函市建局,建議在它們發出的通告中,提供少數族裔語言的資料。 她又指,現時在九龍城居住的劏房月租3,500元,市建局收購後,若無法獲安排公屋「上樓」,將失去居所。 其任職的餐廳店舖位置亦要被收購,擔心會失去工作,亦會失去落腳處,成為「雙失」,希望政府能在鄰近地區安置整個泰國社羣。 九龍城小泰國重建 舊區街坊自主促進組成員Ken建議市建局應將受影響的商戶及居民安置到啟德新發展局,他指區內有六個項目由房協負責,亦設有商場,促市建局盡快與房協商討。 她要求市建局多聽取他們的意見,指重建後當區的租金將會上升,他們將難於九龍城尋找工作,影響他們的生活。
瓏碧戶型涵蓋開放式至兩房間隔,單位實用面積介乎213至414平方呎,一律採開放式廚房設計。 同時市建局已聘請保育建築師,對區內所有唐樓作初步評估,包括數幢位於主地盤、目前未有歷史建築評級的唐樓,將在項目獲批後作較深入的建築評估,研究如何修復和活化。 九龍城小泰國重建 泰式咖哩醬在很多雜貨店都有售,可以買回家親自下廚;你甚至還能買到用塑膠袋裝著的現成咖哩,只需加熱即可食用,十足的懶人福音。
九龍城小泰國重建: 九龍城重建在即 團體倡市建局、房協換地 原區安置「小泰國」
當重建迫在眉睫,就似乎在提醒他們,這裏始終不是能容許他們安身立命、落地生根之所。 阿琪憂心忡忡,「唔知有冇生意,舖租貴咗,屋租又貴咗,呢樣嘢就好大件事。」不止是阿琪,她的同鄉得知九龍城要重建,都很忐忑,甚至有朋友因為舖租太貴,決定回泰國。 張小姐指,關注組曾將原區安置方案交予市建局及房協,惟市建局表示「難以實行」,但並無解釋有何困難,而房協則指不是「職責範圍內的事」,故今日特意向發展局交信,望促成方案。 張又指,方案曾諮詢專業規劃師、城市研究學者伍美琴及梁啟智等人,絕非隨意撰寫。 其中,本身並非在「龍城」範圍經營的汕頭澄海老四鹵味專門店(澄海老四),亦在九十年代進駐,其店在九龍城街市對面,周邊不少店舖同樣售賣潮州貨品。 九龍城小泰國重建 仲量聯行資本市場部資深董事梁瑋麟指,九龍城的大型重建計劃已正式開始,而是次標售的物業正正毗鄰該重建計劃,料將受惠於將來發展項目及其優化配套。
- 雖然最近兩、三年潑水節因疫情而取消或縮減規模,但大家都期待有重建後,有更大的休憩空間和可以舉辦大型節慶的廣場,讓這些活動有在原區復辦的一日。
- 2004無從泰國移居本港的林小姐表示,8年前便開始在九龍城的泰國餐廳工作,4年前為方便上班更遷入此區。
- 張小姐指,關注組曾將原區安置方案交予市建局及房協,惟市建局表示「難以實行」,但並無解釋有何困難,而房協則指不是「職責範圍內的事」,故今日特意向發展局交信,望促成方案。
- 至於賠償方案,他則認為「三幾千萬合理啩我諗,𠵱家啲樓價咁貴」,以其10元一碗豆腐花計算,3,000萬元等同要賣出300萬碗石磨豆腐花。
- 其中,本身並非在「龍城」範圍經營的汕頭澄海老四鹵味專門店(澄海老四),亦在九十年代進駐,其店在九龍城街市對面,周邊不少店舖同樣售賣潮州貨品。
- 九龍城有不少泰裔住戶和商舖,市建局於2019年2月公佈九龍城啟德道/沙浦道重建項目,一向有「小泰國」之稱的九龍城恐變天。
- 發展局職員接信時,表示身份及職位不便透露,自稱「一般員工」。
這些小糕點五顏六色、口味不一,有的是以椰子奶油和果凍製成的,有的則是糯米做的。 香蘭葉是常見的泰國甜點食材,它有一種天然獨特、難以形容的芳香氣味。 若想一嚐究竟,可以買一塊香蘭葉千層糕 九龍城小泰國重建 —— 這種顏色翠綠、香氣濃鬱的蛋糕共有九層,而「九」在泰國和中國文化中都是一個幸運數字。 泰人恩福服務中心泰人事工負責人黎李翠玲(圖左)認為,泰國人喜愛聚會,相信日後居港泰人都會回來「龍城」相聚。 由仲量聯行獨家代理招標放售的九龍城侯王道93及95號兩幢舊樓,物業業主已併購逾四年,獲得全數完整業權,截標日期為7月8日中午12時,市場人士估計物業市值約3億元。
九龍城小泰國重建: 啟德發展和沙中線將至 九龍城變天
市建局指,明白在推行項目過程中,項目內居住的家庭,包括少數族裔的生活會受到影響,故此會在合情合理和可行下,盡量為受影響家庭提供支援。 市建局並與泰國工會組織保持溝通,促進瞭解和回應泰裔居民的需要。 而市區更新基金聘請的市區重建社區服務隊,亦會為有需要的居民,提供適切的幫助和輔導。 對於日後會否劃定有關少數族裔的行政指引,局方未有正面回覆。 【明報專訊】市建局在九龍城區正展開兩項市區重建項目,包括2019年2月起展開的「啟德道/沙浦道發展計劃」及今年5月起展開的「衙前圍道/賈炳達道發展計劃」。
- 而香港是移民社會,九龍城原是潮州人盤踞之地,和說廣東話、客家話的社羣作出明顯的區分。
- 她和丈夫住在將被重建的一段南角道十一年,而店舖剛好座落在啟德道未被收購的範圍內,但啟德道和沙浦道其餘的物業都被收購得七七八八,旁邊街道已是十室九空,令生意額大跌。
- 他們批評市建局的重建項目為「官大無求膽自大」,並無考慮到居民的社區網絡培養需時。
- 九九年結婚後,丈夫不再兩邊飛,來港定居,阿琪就不再做家傭。
- 第一,五六十年代時,泰國商人開始來港進行貿易生意,這批商人當中有不少是泰國華僑,並且更是祖籍潮州,因此同屬華南地區的國際大都會香港,自然成為他們的首選。
歷史悠久的九龍城,一直有「小泰國」和「小潮州」的稱號;走進大街小巷,潮、泰特色小店林立,屹立逾半世紀的潮汕雜貨店、別具特色的泰國菜館,多年來吸引不少遊人慕名而來。 地區人士希望得到改善環境的機會,除了改善舊區居民的生活,提升老舊社區設施和道路環境等;而店舖亦可以留在原區經營,傳承區內獨有的潮泰文化,延續舊區的街坊人情。 九龍城小泰國重建 截至2021年5月下旬,KC-015項目的178個自住或自用的物業中,已有176個物業的業主接受市建局提出的收購建議。
九龍城小泰國重建: 九龍城收樓唔搞泰語簡介會 市建局涉種族歧視急補飛
當市建局成功向業主收購連租約出售的物業後,便會陸續處理有關租客及商戶的特惠津貼及/或安置安排事宜。 發言人強調,市建局在推行啟德道/沙浦道發展計劃時,委派專責職員與每個住戶/商戶/租戶聯絡,解答任何與收購或補償建議相關的問題。 九龍城小泰國重建2025 此外,為讓泰裔住戶更清晰瞭解整個重建計劃的流程和自己的權益,本局以泰文編印了項目的規劃程序、補償及安置政策資料,方便他們查閱。
而泰國與潮州交流的背景,亦可從九龍城泰式美食中找到小貼士,不少菜式將泰式香料與煎蠔餅、炸皮蛋等經典潮州菜結合,故除了「小泰國」外,九龍城也有「小潮州」之稱。 另一方面,隨著香港人在七八十年代開始與泰國人有越來越多的交集,喫泰國菜甚至是去泰國旅行,也在香港風行一時,事至今天泰國不少城市依然香港人的渡假聖地及熱門旅遊地點。 近五年每年平均有接近90萬港人到訪泰國,亦有超過50萬泰國人訪港。 港人亦對泰國時事和文化十分關心,泰國的電影和電視劇,不論是功夫、喜劇、愛情類別,亦多次在港引起風潮。 此外,在2004年聖誕期間發生的南亞大海嘯,小泰國身處的九龍城區議會及民政事務處,亦率領逾400名來自各界的義工攜帶善款箱於區內各個商場、街市及人流密集的地方勸捐,希望協助泰國受災民眾重建家園。 九龍城小泰國重建2025 九龍城小泰國重建 根據不同媒體的調查所得,九龍城成為了「小泰國」有數個說法。
九龍城小泰國重建: 市建局重建九龍城 關注組憂損「華泰共融」、「小泰國」被消失
屆時啟德的地皮,可原區安置九龍城重建的居民及商戶,而污水廠旁的官地則可安置土瓜灣及九龍城的車房業店舖。 關注組認為,方案可讓居民和各行各業可原區安置或復業,讓合資格的住戶及小商戶安置到啟德發展區,同時興建公屋的規模,亦可較房協原本的計劃多1,500夥。 她認為關注組的方案能做到原區安置、原區營商,可積聚街坊,保留九龍城泰裔居民的飲食及節日文化。 她稱,當年利東街重建破壞了小本經濟體及社區網絡,不希望同類事件再次發生,希望政府能「拎個心出嚟」,最低限度「坐低」與市民溝通,保留社區網絡資源及地區特色。 (獨媒報導)市區重建局於2019年2月公佈九龍城啟德道/沙浦道為重建區,該重建範圍屬泰裔社羣聚居的「小泰國」。 由區內街坊組成的「九龍城重建關注組」上月曾向市建局提出原區安置方案,但一直不獲正面回應。
九龍城小泰國重建: 市建局重建土瓜灣公務員合作社 關注組促原區安置
義香第二代傳人陳先生慨嘆,石磨豆腐的傳統恐會化為烏有,即使市建局期望保留小店重置,日後亦難再申領明火牌照,「攞唔返個味㗎喇!」他期望能獲得數千萬元賠償,會用作買新樓在九龍城區終老。 有來港近20年的泰國人亦表示,其任職的餐廳、所住的劏房亦受市建局重建影響,憂慮九龍城區的「小泰國」難再復見,亦擔心會失去棲身之所,希望市建局能在鄰近地方安置整個泰國社羣,讓地區文化得以保存。 方案中,所有KC 地皮到最後都交給政府建出租公屋以服務社會需要,整個方案會為社會提供多了1,500個的出租公營房屋單位。 市建局指,為計劃內泰裔居民提供以泰文編印的「醒目錦囊」,已於4月9 日寄予項目內已進行登記的泰裔居民;市建局亦會透過區內的泰國工會組織的協助,提供該「醒目錦囊」予有需要的泰裔人士。 潘同學及馮同學又指市建局在處理九龍城重建時並無遵守市區重建策略(URS),如「在切實可行範圍內保存地方特色」及「在切實可行範圍內保存區內居民的社區網絡」。 九龍城小泰國重建 他們認為重建對泰裔文化造成極大破壞,建議市建局應「以人為本」,處理居民的訴求。
九龍城小泰國重建: 地盤工企圖搶槍囚7年 刑期上訴遭駁回 官指目的非保護自己、而是傷害警員
説到歧視,根據《種族歧視條例》,保障所有人士不會因為他們的種族而遭受歧視、騷擾和中傷。 市建局只向受影響居民提供中英雙語通告,會否涉及違反《種族歧視條例》? 九龍城小泰國重建 平等機會委員會回覆香港01記者查詢,指由於語言經常相關種族,基於語言而提供的劃一服務,如對某些種族羣體有不公平影響或不利的對待,又沒有合理理據,有可能構成間接歧視。
九龍城小泰國重建: 九龍城街市被拆遷 檔主:冇得反對㗎嘛
當年,隨內地難民潮南下到港的低下階層男士,屆適婚年齡望尋妻;也有潮州人經同鄉介紹到泰國、印尼、越南等地相睇。 「以前女人好珍貴,男人多過女人,大陸未開放,男人咪去泰國搵親朋戚友娶老婆」,今年66歲的阿蘭便是嫁來香港的一員。 最後是促進新舊環境融合方面,市建局在上月推出的「小區復修」先導計畫,在協助大廈業主進行樓宇復修之餘,美化大廈外牆、大閘和簷篷等不同地方,融入活化後的小區街景,標是與毗鄰新發展項目做到新舊交融。 韋志成提到,重建計畫必須經歷一個過程,須因應地區不同因素,透過融合市區更新的不同手法,促進新舊環境融合,並認為這纔是市區重建局英文名稱內「Renewal」的意義。 該局也將檢討在龍城區推行融合策略試點計畫的經驗和成效,並改善當中的執行細節,以便日後將融合策略推廣至其他舊區更新計畫。 辦公室所在的唐樓大廈,暫定日後會建成中小型住宅、1,000平方米分層的地下廣場及提供300泊位的停車場,連接沙中線港鐵站,駁通未來啟德發展區的地下購物街,廣場由市建局或代理人管理及營辦。
九龍城小泰國重建: 九龍城重建保留地區特色 傳承潮、泰文化精神
當年一個個泰國女人隻身嫁到香港,從零開始認識一位丈夫,一種文化,和一個香港。 或因飲食文化各異,或因言語不通,或因婆媳糾紛,異國新婚的生活不一定只有甜蜜。 九龍城小泰國重建 惟獨回到九龍城聽著泰文,互相依靠,纔有力量應對未知的新世界。 於是,一個姊妹的孩子就是大家的孩子,在九龍城長大中泰混血兒,身邊總有很多親如家人的「阿姨」。 市建局回應指,在項目規劃階段,須依照《市區重建策略》的指引,進行第一階段的社會影響評估,以初步蒐集項目內的人口和社會經濟特徵。 在九龍城啟德道/沙浦道發展計劃開展前,市建局已參考統計處的《2016年中期人口普查》當中就項目位處區域蒐集的統計資料,加上到現場作初步觀察,已知悉項目內有泰裔居民居住。
九龍城小泰國重建: 社區
無論潮州人走到哪裡,泰潮家族和其後裔已落地生根,形成不可割裂的祖籍關係。 本來是「小潮州」的九龍城,也因為潮州人迎娶泰裔女子、泰裔男子來港打工;泰裔女子又愛介紹鄉親到港相親、打工,慢慢建構起潮泰集處的社區。 於是,新婚少女拚命看電視學廣東話,當年還沒有TVB,她看佳視,睇李香琴; 到街市買菜,用泰文拼音逐字逐句記下豬肉、菜心的名字,「半年就識曬㗎嘞」。
九龍城小泰國重建: 九龍城泰潮社區地圖一覽
除了有因逾期居留、逃往九龍城寨的泰國人常到訪喫泰菜,一眾過埠新娘亦愛到小曼谷解鄉愁。 九龍城小泰國重建2025 阿蘭的摯友Ann於1980年嫁到香港,當時貼心的丈夫就決定為她遷到黃大仙,以方便遠嫁到港的Ann能到九龍城喫泰菜,「佢就我食泰國嘢呀,寧願自己坐車去港島返工」。 那個年代,離家的過埠新娘都愛到九龍城,後來儲了錢還會一起做生意。 她與妹妹在九龍城開了首間泰國雜貨店「三姐妹雜貨鋪」,弟弟則成了黃珍珍的弟子當了泰廚。 啟德機場搬遷之前,飛機在九龍城升升降降,泰國人魚貫走入啟德道。 1970年代,許多泰國女子經相睇嫁到香港;過埠新娘第一落腳處,便是機場旁的九龍城。
九龍城小泰國重建: 九龍城重建大變天、百億收購計劃曝光
就這樣,兩人就住在橫頭磡的木屋區相靠相依,撫養自己的中泰混血兒子。 在提升設施方面,市建局會協助政府改善和美化由南角道至打鼓嶺道之間的行人路和樓宇後巷,初步考慮為行人路欄桿、街燈和地磚加入歷史文化特寫。 九龍城小泰國重建 香港旅遊發展局對本文所述資料,包括商店、餐館、貨品及服務等概不負責,並對此等資料,不作任何保證或陳述,包括其商業適用性、準確性、足夠性及可靠性等。 如果你喜歡喫甜食,那就必去城南道,這裡有多家商店出售一種名叫「khanom wan」的泰式甜點。
九龍城小泰國重建: 九龍城重建│泰、港街坊齊心成立關注組 自主方案望原區安置
主地盤位處九龍城街市所在的九龍城市政大樓一帶,距離港鐵屯馬線宋皇臺站B3出口,亦只有一街之隔。 據市建局的構思計劃,整個項目大致可分為三個地盤,其中侯王道、龍崗道、衙前圍道和賈炳達道之間的大部分土地,將作商住發展。 今次市建局最新發布總佔地3.7公頃的「衙前圍道/賈炳達道」發展計劃,為2007年觀塘市中心重建項目後,近15年以來面積最大的新發展計劃。
九龍城小泰國重建: 香港始終不是自己地方
哥哥陳先生表示,早料到店舖會被收購重建,但原本估計政府10年後才會採取行動,今次消息來得有點突然,亦意想不到收購計劃,牽連近乎整個龍城區。 房協之後回覆《獨媒》,指啟德2B1的用地,是由政府撥予房協,興建資助出售房屋,房協需配合政府的房屋政策執行有關工作,而「九龍城重建關注組」提及的重建及安置事宜,並不屬房協的職權範圍。 經市建局團隊講解重建後的設計藍圖和講解重建規劃後,經營肉檔的吳先生笑言,會「等埋」市建局完成項目,回遷繼續服務街坊、熟客。 九龍城小泰國重建2025 針對今次發展計劃,市建局總監區俊豪則稱,項目將會盡力「保留小區街舖林立的街道氛圍」,並且製造一個環境孕育出「小街飲食文化區」。 大家可留意到每年四月潑水節時,九龍城更是整個社區也變了水上樂園,大家跟隨泰國傳統,互相潑水慶賀新年的現象嗎?
她認為原區安置可行性高,比房協原定計劃能提供多1,500個公屋單位。 她指,學者梁啟智在上月舉行的方案發佈暨線上集會時亦同意方案可行性高,所以即使對房協抱有悲觀心態,仍希望政府能正視方案。 隨著在九龍城生活的泰裔人越來越多,漸漸出現為泰裔人士提供服務的單位和組織,然而,區內缺乏足夠的場地滿足日益增加的地區服務需求。
他直言,過去受限於龍城區網格式街道及舊樓限制性契約等問題,私人發展商傾向選擇地契限制小、規劃較簡單的地盤作重建,令單幢式樓宇零散發展、「見縫插針」式出現,加劇區內規劃碎片化的情況,亦無助增加泊車空間。 項目總計牽涉3.7公頃土地範圍內123個街號的樓宇,預計受影響業權及住戶數量分別約為1,007個與820夥。 意即以往低矮舊樓密集的九龍城舊區,勢變高樓林立,完全變天。 因此,當同鄉Gigi婆婆與市建局職員為她介紹未來將有如美食街般的臨街店舖,讓她有機會回到社區經營時,玉姐亦擔心未能應付租金,加上家中有親人需要時刻照顧,收購重建後或不再考慮經營小食店。 那時九龍城寨猶在,飛機在九龍城的上空略過,九龍城還沒成為小曼谷。
她和丈夫住在將被重建的一段南角道十一年,而店舖剛好座落在啟德道未被收購的範圍內,但啟德道和沙浦道其餘的物業都被收購得七七八八,旁邊街道已是十室九空,令生意額大跌。 她們到房協遞信後均到世貿中心地下舉橫額,高呼「我要住返九龍城」、「我要原區安置」,希望能有更多人得知他們的訴求。 關注組義工張小姐指,由於疫情限聚令,加上街坊有不同上班時間,故今天只有另外兩人前來,但早前經過兩輪的社區諮詢,已獲逾130位街坊支持,認為已反映當區市民意見。
至於衙前塱道和南角道兩條街道,將改劃為最少闊18米的綠化步行街,並且打算興建地下停車場,提供約360個公眾停車位。 九龍城小泰國重建2025 近年,隨著政治形勢發展,香港與泰國之間,已經由當初單純為謀生找出路及旅遊玩樂聖地的關係,變得更加是互相勉勵、扶持、支援、守望的關係。 九龍城小泰國重建 倒是老爺奶奶始終視她如至親,「佢地話唔緊要啦阿蘭,佢唔要你,今日你唔係我新抱,你係我個女」。 丈夫終歸離開,留下兒子與一起捱回來的單位、手襪廠,一輩子亦拒絕再嫁。
九龍城小泰國重建: 小泰國小潮州 商戶擔心重建破壞區內特色
在「特別安排」下,預留新發展項目內商業/零售用途內部分商舖,給現時於KC-015項目範圍內經營泰國餐館及歷史悠久食肆的地舖,優先租用。 經營者的範疇亦擴闊至涵蓋為泰國社羣及潮州社羣提供服務的地區組織/機構。 除了以上提及的各項措施及安排外,市區重建社區服務隊在重建項目開展後,已積極為有需要的居民提供服務及適切的協助,好讓居民盡快適應新環境,融入新社區的生活。
九龍城小泰國重建: 小泰國小潮州 商戶擔心重建破壞區內特色
雖然近來活動地點有所轉變,但相信熱情好客的泰國人也會歡迎大家加入他們的慶祝活動吧。 「佢同我講包二奶,我話你咪包,但你一定要同我離咗婚先」,阿蘭雖說得堅壯,但目睹當初為丈夫而來的家庭破滅,心還是會痛,「失戀喊咗成兩三個月」。 九龍城小泰國重建2025 九龍城小泰國重建 1973年,她在九龍城開了第一家泰國菜館,泰國原材料就順應啟德機場的便利抵港。
九龍城小泰國重建: 香港始終不是自己地方
香港當時一份家務工可以賺到3,200港元,比她月賺千多港元的罐頭食物品質監控好多了,所以就算怕,她也很努力學習廣東話,學習這裏的飲食文化。 2月22日,市區重建局宣佈九龍城啟德道、沙浦道重建項目啟動,範圍包括兩條街之間佔6,106平方米的地段,約50個街號的樓宇,受影響戶數約371夥,人數約961人。 作為九龍城最鄰近啟德發展區的區域,這個地帶計劃建成中小型住宅和地下廣場,整個重建需時約十年。 立法會議員朱凱廸亦有參與論壇,他直斥市建局「認錢唔認人」,市建局有意不認識泰裔文化,令他們無需在意居民意願。 他又形容第一次有本地及少數族裔羣體合作,建議關注組向大眾深化泰裔族羣在九龍城紮根的過程,提升社會對項目的關注度。 他亦表示居民應研究反對重建的勢力有多大,以壯大關注組的聲音,又寄語當區的居民不要氣餒。
每年,香港也會抽出一天舉行慶祝活動 —— 數千人聚集在「小泰國」九龍城,沿著街道迎新遊行,活動在歡天喜地的潑水大戰中達到高潮。 九龍城區議員馬希鵬則指,他明白居民無助,希望在民主派主導的區議會中能「做得幾多得幾多」,將推動市建局及關注組在區議會上面對面討論,增加居民在重建項目中的參與度。 九龍城不是她的根,但卻是家,就讀中學的兒子亦正在申請來港讀書,「我哋好多朋友,個個都識。」然而,此情此景,可能不再。
九龍城重建區泰裔居民Malee在1992年來港,她表示不想搬離已住了十多年的九龍城,認為自己年紀大,難以適應其他地方的生活,加上左鄰右裏都是泰國人,街坊關係良好,「成條街嘅人都識曬」、「出街見到就打招呼」。 她擔心若要搬離九龍城,將失去朋友及社交活動,如無法參加泰國潑水節,亦無法透過朋友獲取資訊。 她稱只略懂中文,無法理解政府的通告,重建事項亦是透過關注組義工才得知,坦言不知如何是好。 時事評論員梁啟智指,「小泰國」涉及社區網絡和人倫關係,認為原區安置可以處理這些問題,並希望相關部門可以善用新發展區作原區安置。 中大地理及資源管理學系教授伍美琴亦指,重建不應只關注樓宇,更要注意「人的需要及幸福感」,對於有人情味和特色的社區,建議當局一定要與民共議,達到多贏局面。 他提到正就龍城小區更新及活化收集意見,明年上半年便可制定具體方案,有望3年內分階段完成工程。